第322章

  顾亭雪说,此人是个有大才的。
  “你怎得穿得如此寒酸?难道是对哀家心有不敬?”香君故意问。
  这李大仓倒是直接,直白地回禀:“回太后娘娘的话,草民对太后娘娘没有不敬之心。只是,咱们这些小吏的俸禄是极低的,月俸只有一、两石米,有时候,还发不下来。大多数底下的税吏,只能靠自私从税收中抽常例钱才能维持生计。我因为不抽常例钱,吃饱肚子已经很难了,自然是没办法再买华丽的衣衫。”
  香君冷笑,“你是入京见哀家的,难道就没人给你弄几套干净的衣服么?少在这里糊弄哀家。”
  “因为只有这样,太后娘娘才能知道,底下的小吏和百姓们,过的到底是什么日子。”
  香君的神色终于软了下来。
  “赐座吧。”
  香君让人给李大仓赐座,又赐了茶,让他坐着慢慢说,今日,她有许多事情要问他。
  李大仓在西暖阁里待了一上午,把香君想知道的事情,都详详细细地说了。
  之所以百姓手上的田越来越少,是因为官绅和宗室通过“投献”“占田”来兼并土地,这才让自耕的百姓不断减少。
  到延庆十五年,李大仓负责的区域里,百姓人均耕地已经不足三亩,想来天下其他地方也是差不多的。
  李大仓来自江南,江南富庶,但百姓的日子却极为悲惨,自耕地的百姓只有两成,佃农占比高达八成。
  大多数百姓都没有自己的土地,仅能租种地主的田亩或者官田。
  地主多半都是乡绅或者退休官员,他们都可以免除赋税,这些地的税银是收不上来的。比如说,一个朝廷一品大员,一人就能免除一万亩的税收。
  当然,说是免除一万亩,但是超过一万亩的,也不一定会交税。
  因为他们这些人有的是法子逃税,比如说“飞洒”,就是将自己家的田,化整为零,分散道普通农户的田地里,这样自家就能少交税了。
  听到此处,香君就知道,为什么那些官员们都在那里支支吾吾、避而不谈了。
  他们就是最大的得利者。
  “那佃户们呢?”香君又问。
  “至于佃户们,若种地主的田,每年一般交一半的收成作为地租。”李大仓继续说道:“其实,若只是交一半,也就罢了,百姓也还能活得不错,但官绅地主还会通过放青苗钱的法子控制佃农。”
  比如说,遇到个灾年,借粮时是“春借一石,秋还两石”。
  若是连着几年遭灾,那欠下的粮食就还不清了,所以许多佃农都是世代负债的。
  至于官田,官田的税租是民田的数倍,佃农需缴纳七成以上的收成,再加上中间贪墨的,他们实际所得更加的微薄。
  但官田也算得上朝廷收入的一大来源。
  可因为历年来,皇帝给各个藩王、功臣们赏的田越来越多,所以这收得上税的官田亩数也越来越少。
  但每年,朝廷税收的要求又摆在那里,皇帝逼大臣,大臣逼小官,小官逼小吏。
  底层的这些小吏,虽然没有功名,地位也比不上士绅,但是他们对百姓的影响力,却比那些有品级的官员大得多,因为他们才是直接与百姓接触的人。
  但朝廷收不上税,小吏吃不上饭。
  小吏吃不上饭,自然就要欺压百姓。
  百姓被欺压,日子过得更加的恶劣,活不下就鬻儿卖女,来年能种地交税的百姓就更少。
  小吏对剩下百姓的欺压就更严重,如此恶性循环。
  朝廷越来越穷,百姓越来越惨。
  最后百姓厌恶小吏、厌恶朝廷,民变就这么来了。
  可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却一直不在百姓,也不在小吏。
  和李大仓聊了一日之后,香君回到昭临宫后,硬是一晚上没有睡着觉。
  第二日早朝的时候,官员们都明显感觉到,今日的太后很不一样,那气势,像是要来杀人的。
  但很快,官员们便放心了下来。
  今日,太后娘娘尤其的和风细雨,她今日来是想推行一个新政,那就是减免天下三年的赋税。
  第438章 (番外)太后的日常3
  (三)
  “如今,连年的天灾和战乱,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哀家决定,减免天下百姓三年的地税,这三年,所有田地里耕种出来的粮食,都归百姓自己所有。”
  此言一出,香君就看到站在最前面的几位大臣,脸上都露出了不屑的神色。
  “右相,你可是有话要说?”
  右相上前一步道:“太后娘娘,这朝廷的事,没有那么简单,朝廷那么多官员要吃饭,每年又是要修河道、又是要赈灾荒,又是要发军饷的,国库又空虚,这减免三年赋税,官吏们吃什么?河道还治理不治理了,出了灾情还赈灾么?太后娘娘,您这是要把朝廷解散了啊。”
  香君眸色一凛,“哀家说了要饿着你们了吗?又没到发俸禄的日子,你倒是早早担心起来了,我看右相这大肚子,也不像是饿过肚子的人呢。”
  右相闭上了嘴,但眼神还是一样的轻蔑。
  “太后娘娘说的是。”左相立刻上前说道:“臣倒是觉得太后娘娘减免赋税的国策是极好的,臣支持娘娘!”
  左相心里也是瞧不上太后的。
  前些日子,看太后在前朝连敲带打地收拾了不少不服她的人,他还以为太后有些政治天赋。
  但如今真的到了具体的政事之上,立刻就显出她一介妇人,毫无见识。
  反正免税这种事情,对他们这些大臣们也没什么影响,这满朝文武,谁靠俸禄过日子啊?
  最后影响的也只会是地方的官员和小吏。
  左相只觉得香君这是想一出是一出,压根不知道这件事意味着什么。
  等到年底发不出俸禄,全天下的官吏都闹起来了,她便知道着急了。
  所以如今,他也愿意由着香君,正好她闹出事情了,才能再求他们这些老臣给她收拾烂摊子。
  到时候,大臣与太后之间权力才能重新找到平衡。
  左相都同意了,其他大臣自然也不敢反对。
  见无人反对,香君很高兴,立刻就将诏书公告天下。
  官员们生怕给太后背锅,所以这“好名声”就给太后自己担着了。
  到时候,天下大乱,这罪名,也太后自己担着便好。
  也有几个对香君忠心的官员来劝她,香君却是孤注一掷,下定决心了,一定要免除这三年赋税。
  然而,就在这封诏书昭告天下之后,香君又颁发了第二封和第三封诏书,这两封诏书,让诸位大臣,彻底发现,自己被太后给耍了。
  (四)
  香君颁发的第二封昭告天下的诏书,虽然有些让人震惊,但也还没有让百官愤怒。
  因为,这封公告天下诏书,说的是要给百姓分田。
  之前皇帝杀藩王和袁好女杀世家,让香君手中的得到了不少无主的田地,这些田本应该都变成官田。
  但是香君却打算把这些田地全部“卖”给百姓。
  这些田,要严格按照户籍来卖,只有名下田产不超过五亩地的,才能购买,并且一口人可以最多可以买五亩地,但无论男女,都享有一样的政策。
  若是没有钱也没关系,可以先欠朝廷的,朝廷不收利息。
  买地的钱,可以三年后再开始偿还,可以用粮食来偿还。
  若这三年遇到了天灾,还不起田地的钱,便再顺延三年开始偿还。
  这三年里,百姓自己开荒的田地,也都归开荒的人所有,但每人最多只能享有五亩开荒的田地。
  开荒的地,和朝廷售卖的地,可以分开计算,这样下来,一人最多可以拥有十亩免税的地。
  这封诏书,其实是动了官绅的利益的。
  因为百姓若是有自己的地,谁还愿意种他们的地呢?佃农们,只怕会纷纷想办法找朝廷买地。
  但仔细想想,官员们还是觉得,这个诏书根本推行不了。
  不收百姓的粮食,朝廷收税本来就难,还把唯一能收粮食的官田还分出去了,年底只会更没有银子。
  到时候,官吏们闹起来,朝廷不能运转,太后就只能重新废掉自己的国策。
  可重新再收税,可就难了,答应百姓的事情,出尔反尔,定是要出现民变的。
  香君其实也知道这些,她想看看,这些老臣们,会不会出言提醒他,但是不出意料的,竟然这些老东西们都集体沉默了。
  果然啊,这些老东西,一辈子就只知道斗,为了斗赢,什么都不管,就是天下大乱了,也是他们的权力斗争更重要。
  不愧是狗先帝带出来的大臣!
  ……
  只不过,香君很欣慰,倒是也有人在替她操心。
  袁好女在江南杀了不少人虽说分了不少东西出去,但是大部分都还是留下了的。许焕文已经把全部充公的资产登记在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