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 第206节

  此时,码头已经被船厂的员工围出一片空地,而罐头厂内部运输组的人已经准备就绪。
  周围的人并不少,除了来接家人朋友的,还有来凑热闹的。
  于知乐一眼便看见挤在人群最前面的乔老师和乔主编,身材相对瘦弱的夫妻二人在旁人的拥挤下,不自觉加重了捉握相机的力道。
  “人真多。”于佩兰感叹,“之前的船规模没这么大,来的人也不多。”
  这艘船隶属船厂,据说是因为定制方出了一点小事,需要延后收货,所以船厂才想了这个法子赚点运转的钱。
  她的话音刚落,汽笛声从远处传来,海天相接处出现一个小黑点。
  “回来了!船回来了!”大家一下沸腾了起来,踮脚伸长脖子看向海面。
  大吨位船只的速度相对较慢,过了很久,大船才在岸边停靠好。
  于白薇与队员合力将跳板从船上放下,使其搭在码头上,形成一个稳定的通道,才招呼船厂和罐头厂的人上船搬东西。
  此前,冷藏运输船会定期与母船交接,将母船处理好的鱼运回来。这是最后一批,也是数量最多的一批。
  一箱箱冰鲜鱼被搬上货车,一辆装满,又一辆补位等装车。
  “嚯,今年远洋队的收成不错,比往年好多了。”有年年都来围观的人说。
  持相同观点的人点头附和,但人群中也有不同的声音。
  船只留给搬运的人,远洋队成员一下船就被几个记者围住,记者们七嘴八舌地抛出问题,咔嚓咔嚓地拍照。
  于白薇等人只认识乔老师和乔主编,挑着两人的问题回答,说得很认真。
  船上货物搬得七七八八,记者们又拥向船厂和罐头厂的负责人,打听今年的具体收成。
  队员们身边空了,于知乐四人才上前,与她们一一拥抱。
  阔别数月,所有人都成了小麦肤色,体格更加健壮,手臂上的肌肉线条更明显,周身气质越发沉稳。
  唯有胡双,话还是这么多。她和于知乐几人说了好一会话,才想起自己老爹。
  “我爹今天没有来吗?”她探头寻找,“我还以为他会请假来接我呢。”
  蓝圆圆应道:“店里忙,三叔走不开。”
  彼时,乔老师得到了想要的信息,又走了过来,说:“恭喜你们,打了一场很漂亮的仗,省远洋队今年收成创下新高。”
  于白薇作为远洋队的代表,回应很谦逊。
  聊着聊着,乔老师问起于白薇在出海时有没有坚持创作,她对远洋队的船上生活颇为感兴趣。
  于白薇点点头,从包裹中掏出几本纸张皱皱巴巴的本子,递给她。
  乔老师拿过其中一本,大有要在原地读完的架势。
  “欸,这儿太阳多烈。”张文心开口打断,“我们去下馆子,乔老师一起来吧,在国营饭店坐下来慢慢看。”
  乔老师夫妻二人欣然同意,一行人前往国营饭店。
  船上蔬果少,于白薇等人一口气点了十道时蔬。服务员再三确认无误后,才收钱写单。
  当下不是饭点,后厨准备食材需要一点时间,众人闲聊等待。
  乔老师和乔主编捧起于白薇的行船日记,如饥似渴地阅读,姿势神情如复制粘贴般一致。
  菜全上桌后,桌面绿油油一片,她们却吃得津津有味。
  “你的笔触还是这么细腻,写得很有意思。”乔榆终于从日记中抬起头,“我想给你开辟一个专属栏目,等社长批了,我再写信告诉你。”
  于白薇点了点头,继续吃大口吃蔬菜。
  吃完午饭,她们拿着证明去附近的招待所开房休息。第二天在船厂财务部领完报酬,马不停蹄地与于知乐几人一起结伴回村。
  到了镇火车站,于二爷和另一个生面孔白发老翁驾着牛车在门口等待。
  “于老哥,一年又过去了。”白发老翁是以前送于潮川和船员回村的人,感叹道,“时间过得可真快。”
  “余老哥,谢了。”于潮川笑了笑,招呼大家上车。
  两辆牛车一前一后,晃晃悠悠往海隅村的方向去。
  “你不知道,这两天镇上可热闹了。”余老头扯起闲篇,“前厂长和黄秘书可是给新任李厂长留下了一个大的烂摊子。”
  原来,在省远洋队靠岸时,镇远洋队也回来了。
  出乎意料的是,今年镇远洋队的收成特别差,比往年足足少了一半。
  得了这样的结果,新船长和船员互相推卸责任。
  前者认为都是船员的问题,黄秘书今年招的这批人特别差,有些甚至对捕鱼的流程都熟悉。
  而船员们将锅甩到新船长头上,指责对方没有判断能力,导致时常出现抛网无果的情况,还指挥他们做无用功。
  这场互甩黑锅的戏码上演了整整两天,直到远洋队新领导班子领完工钱,收拾包袱回省城,才完全落幕。
  “罐头厂前段时间才大调整,这回又元气大伤,不知道要缓多少年。”余老头摇头感叹,“我这种年纪,估计在厂里待不了多久了。”
  于知乐说:“余爷爷,你倒不必这么悲观。我敢保证,不出三年,镇罐头厂会更上一层楼。”
  “愿闻其详。”余爷爷饶有兴致地追问。
  于知乐给他列举了李如心上位后的种种举措,并进行详细分析。
  李如心很聪明,接管罐头厂后,毫不犹豫地砍掉了厂里没有任何特色海货生产线,侧重于水果罐头的发展,而且不断研发新品试水。
  “只要能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绝处逢生并不是难事。”于知乐说。
  张文心和于初月也有持续留意李如心的决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补充。
  余老头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过了好一会,他琢磨清楚其中门道,连连感叹:“真不愧是能将海隅村副业组发展起来的人,你们想得比我明白。”
  余下的路程,他还是不时发出相同的感叹。
  海隅村村口处,副业组的朋友们已经等待多时。从牛车出现在她们视野开始,大家便开始鼓掌欢呼,场面热闹得像迎接凯旋的英雄。
  众人拥抱在一起,彼此间有说不完的话。
  叶成玉闻风而来,又向她们发出去学习会进行分享的邀请。
  “小玉,你这前宣传队队长也太称职了吧。”张文心惊叹,“你最近不是在筹备村小学的事吗?这些活就该让我哥他们来干。”
  “我迫不及待要听她们的故事。”叶成玉笑着应声。
  小孩与成人接受知识的能力不一样,学习会的效率变低。于是,她向村里提议开办小学,并主动辞去了宣传队队长的职位,揽过了筹备的任务。
  “我们也想听故事!我们要听姐姐们的故事!”她的小尾巴们跟来了,围着于白薇几人嚷嚷。
  其中叫得最大声的当属张晓云,有模有样地学叶成玉邀请远洋队众人去小学进行分享。
  “好,答应你们。”于白薇笑着点头。
  小孩们纷纷伸出小尾指,要与她拉钩上契,天真烂漫的表情让周围的大人们忍不住露出和蔼的笑容。
  接下来半个月,于白薇辗转于学习会和小学临时据地,分享在海上的故事。
  海上的生活相当枯燥,在她的嘴里却处处充满了趣事,让村里人听得非常过瘾,总是央着她多讲一点。
  于白薇留了些钩子,说到时报纸会刊登剩余的事,让大家的心像被猫挠一样,天天盼着乔老师从省城寄来报纸。
  在所有人翘首以盼中,省城日报开辟了新的栏目——船长的海上生活日记,每期刊登两则趣事,让大家意犹未尽地期待下一期。
  乔老师在寄稿费的信中提到,新栏目很受读者的欢迎,省城日报的销量增长了许多,甚至还销到了外省去。
  “每期结尾都留了预告,把大家的胃口掉得足足的,销量不高才怪呢。”张文心放下报纸,念出最下面的文字,“远洋小队遭遇第一次海上风暴,她们如何化险为夷?请收看下一期日报。”
  陈昭接话:“就像电台讲古节目一样。”
  “说不准,以后白薇的故事会被编成电台节目,全国人民都能收听。”于初月开始畅想。
  陈昭连忙道:“白薇,如果有这天,一定要让我当播音员,我绝对把你的故事讲得特别吸引人。”
  于白薇哭笑不得,在他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了他。
  “你们注意点,别剪坏了文心结婚要用的窗花。”于知乐提醒。
  话音才落,陈昭发出惨叫声,引得众人视线汇聚。
  接着,他露出一口白牙,笑着展示手里的窗花:“开玩笑的,没剪坏。”
  “陈昭!”张文心喊道。
  陈昭立刻蹦到几米之外,躲她的巴掌,却被她追着不放,最终后脑勺还是挨了一巴掌。
  张文心婚期将近,最近副业组众人每天都喜气洋洋,这会儿个个笑着看两人打闹、
  “休息日也这么热闹。”院门处传来陌生的女声。
  所有人朝院门望去,看到两大一小三个人。
  “姐姐,我回来了。”于迟跑进院子抱住于知乐。
  齐二和女生紧随其后。
  第193章
  “嫂子,下午好。”齐二向于知乐打招呼。
  于知乐点头示意,而后揉了揉小宝的头发。
  陈昭给齐二和女生搬来凳子,于初月去给两人斟水。
  “婶婶收到文心的邀请了,但她和叔叔都抽不出时间,于越也要去汽修厂学习。”齐二主动解释,“我和小宝的电影刚好杀青,所以我们赶回来喝喜酒。”
  紧接着,他指了指身边的女生,介绍道:“这是我同事丰云,也是给
  二婶拍的那部电影的导演。她要下乡采风,所以就跟着我们一起来了海隅村。”
  说完,他从行李中掏出几份礼物,并告诉张文心哪一份是谁送的。
  “新婚快乐。”丰云也递上一份礼物,视线在张文心和陈昭之间逡巡,“祝你们百年好合。”
  张文心爽朗一笑:“谢了,但他不是我未婚夫。”
  丰云面色局促,连声道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