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 第211节

  “陈昭是海隅食品加工厂的车间主任,他是通过正当途径回到京市的。”张文心解释。
  周围人凑进去看文件和工作证。
  看清落款处的红色印章,他们中有一些听过公交车司机传言的人恍然点头,这才信了司机的话。
  十人团自知理亏,灰溜溜地走了。
  “厂长,你们加工厂还招人吗?我侄女读过两年大学,算数可厉害了。”
  “厂长,你们厂卖什么?以前没听说过啊。”
  好奇的路人纷纷上前询问,想了解更多情况,给闲暇时间增加些许谈资。
  于知乐没放过这个宣传的机会,简单回答关于人事的问题,着重宣传她们计划推出的第一款零食——海带酥。
  “海带酥?好吃吗?”有人面露疑惑。
  于知乐只说会有几款口味可供选择,至于味道,大家到时可以自行尝试。
  很多人怀揣着好奇与期待的心离开,嘴里还嘟囔着“海隅牌海带酥”六个字。
  风波过去了,陈昭向朋友们道歉。
  “没事,我们就当免费看了一场猴戏。”张海梅宽慰他。
  于知乐轻笑,说:“这次突发事件,你们处理得很好,我请大家去看戏。”
  欢呼声此起彼伏,一行人热热闹闹地向着电影院走去。
  只有一部电影在上映,题材很感人,看得所有人眼眶发红,强忍泪意。
  “小宝,要是你的电影也这么好哭,到时候得提前给姐姐们准备纸巾。”张文心开玩笑道。
  于迟若有所思。
  “还有我,小宝别忘了小昭哥哥。”陈昭连忙道。
  他急切的模样逗笑大家,驱散了伤感的氛围。
  之后的小半天,陈昭带着大家简单走了一遍附近好玩的地方。众人又尝了尝京市的特色小吃,才心满意足地回到杜生的宅子。
  接下来的小半个月,所有人投身于理论学习,每天要背指节厚的文字资料也不觉得辛苦,反而充满了活力。
  杜生的宅子因为她们的欢声笑语有了生机,李家二老脸上的笑容多了不少。
  第一栋宿舍楼建好的一周后,第一批员工带着部分原料从海东镇出发,蓝圆圆也要住进军区向于婉琴学习了。
  “圆圆小小姐,有空多回来看看。”李奶奶送她出门,满脸不舍。
  蓝圆圆认真地嗯了一声,给了二老一个拥抱,才与于知乐一起坐上了回军区的车。
  “姐姐,圆圆姐。”副驾的于越朝两人打招呼。
  他在四月初去了安省的汽修厂学习重型汽车相关的知识,为了不影响进度,索性剃了寸头,整个人也比过年时消瘦了几分。
  “过完中秋是回安省,还是留在四厂?”于知乐问。
  于越回答:“四厂,回家住。”
  “好,以后得让小宝当你的小尾巴,监督你吃饭。”于知乐看到他越发清晰的下颌线,叹了一口气,“没有好的身体,怎么坚持学习呢?”
  于越自知理亏,连声应好。
  于海光听见姐弟二人的互动,嘴角微微上扬。
  汽车一路疾驰,他们很快就回到军区。
  于家小院里,于婉琴在处理晚上聚餐的食材。胡双和李芸在旁边帮忙,三人聊得很愉快。
  “小双,你怎么在京市?不用跟着姜师傅学习吗?”蓝圆圆见了发小,心情有点激动。
  胡双含糊回应:“来学习,要到京市住一段时间。”
  蓝圆圆没在意,坐下来帮忙,问起胡蓝的近况。
  李政委下班后直奔于家,一进门就撸起袖子要露一手,厨房成了他的主场。
  饭菜上桌,所有人落座,边吃边聊,气氛非常热闹。
  第二天,于知乐去火车站接第一批到达的人,带他们坐公交车回厂里。
  大家的适应能力不错,安顿好后立刻投身于培训。这批人大多有在生产线工作的经验,学习进度远超培训老师的意料。
  同时,张海竹带着调味小组调整原始配方,研究新口味。
  葛小菊和张灵管理的业务小组则往外跑,任务是摸清所有供销社的位置和日常客流量,每天坐末班车回厂里。
  “乐乐,塑料包装都送来了。”于初月敲响于知乐办公室的门,“前期工作已经准备,明天就可以进行生产了。”
  “行,先生产一批样品,让小菊和灵儿带去市中心供销社推销。”于知乐布置生产任务。
  然后,她让于初月去通知张文心,从明天开始,所有人严格按照朝
  九晚六的时间上下班,并且上下班要进行考勤。
  开工典礼在次日八点半举行,最后一个流程是张文心以第一厂长的身份发表讲话。
  张文心没拿发言稿,简单与大家一起回忆了副业组在过去一年里付出的努力以及收获,字字句句饱含激情,将所有人的积极性调动到最高点。
  最后,她朗声道:“我宣布,京市海隅食品加工厂从现在开始,正式开工!”
  她的话音落地,掌声雷动,随后大伙回到岗位。
  原料准备和混合以及油炸膨化的环节都需要人工操作,出锅后还需要对海带酥进行冷却。机器启动时,距离上班时间已过两个小时。
  机器轰轰运行,第一批海带酥生产好,最后一道工序的工人将其整齐摆进装货的箱子。
  仅仅一个上午,她们就生产了五十箱海带酥。
  在食堂吃过午饭,葛小菊、张灵和组员们带上不同口味的样品,在众人的期待下坐上进城的公交车。
  第197章
  傍晚五点五十分,海隅食品加工厂响起广播声。
  过了一会儿,乌泱泱一群人从车间结伴而出。最后离开的负责人按照表格检查过厂房设备后,锁门离开。
  二层行政楼的工作人员也准时下班,说笑着往食堂去。
  于知乐、张文心和于初月慢她们一步,边走边谈公事。
  张文心说:“第一天上班,我去车间巡过几次,大家适应得都不错,考勤也做得很好。”
  “礼堂和读书室那边已经在收尾,第二栋宿舍楼起到第三次了。”于初月讲起厂里在施工建筑的情况,“周末假期,我们去接第二批人的时候,可以去订运动器材和书了。”
  按原计划,员工们的孩子们会跟着第二批的人一起进京,到时读书室正好可以投入使用。
  “好,别忘了让财务部记好账。”于知乐应道,忽而想起下午曲蓉的电话,“曲姨她们约我们吃中饭,那天得早点出门。”
  张文心笑问:“话说回来,你和周岳生都领证这么久了,准备什么时候办酒席?”
  “等工厂稳定再说,最早也得十二月。”于知乐回答。
  于初月挽上她的手臂,问:“当时肯定在军区办,两家离得这么近,考不考虑在厂里出嫁?”
  画风一转,话题就越走越偏。两人化身行走的提问机器,追着于知乐问各种问题,一直问到食堂才肯停歇。
  食堂里,饭菜飘香,所有人有序排队。长长的队伍缓缓前行,大家也不着急,轻声交谈着第一天上班的感受。
  于知乐三人打好饭,看见杨素云和于海宗坐的桌子有空位,上前拼桌。
  几人正聊着,葛小菊和张灵带着组员们踏进食堂,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她们环视一周,找到于知乐三人后,快步走近,神情有些激动。
  “辛苦了,先吃饭吧,等会再谈工作。”于知乐笑道。
  葛小菊几人想说不饿,肚子发出的咕噜声出卖了她们,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后脑勺,便去排队了。
  大伙知道她们在外跑了一天,纷纷让位,直接将她们推到了窗口前。
  最先吃完晚饭的那批人三三两两结伴,有人回宿舍休息,有人想去周边散步。
  很快,于知乐一行人也吃好了,葛小菊和张灵跟着她们回办公室,路上简单讲了讲今天推销的情况。
  得益于杜生前期的大手笔和十人团的小闹剧,海隅牌在京市的名声远比她们预期响亮。很多供销社尝过海带酥后,当场下订,她们带回了一沓订单。
  “其中百货商场的订单最大,但我还没和那边签约。”葛小菊说出他们的条件,“负责人想和我们签订合约,以后所有新品都要先在那里上架一周,才能供给其他地方,我有点拿不准。”
  “你明天和那边再谈一谈,最多两年。”于知乐说。
  葛小菊应好。
  紧接着,整体推销计划进度的张灵汇报今天任务完成情况。
  业务小组成员的性子与她们无异,每次工作都付出百分之两百的努力,每个人都超额完成了任务。
  按照实际进度,原定一周的推销计划,能在三天内完成。
  “要劳逸结合,到时累垮了,得不偿失。”张文心叮嘱,“别忘了,你们之后还要去周边地区出差呢。”
  “知道了。”葛张二人合声应道。
  于知乐继续说:“小灵明后两天不用跑外勤,留在办公室安排出差计划,尽快把预算交给初月。”
  说完,她看向张文心,还没开口,就被抢白。
  “我会提前给她们准备好介绍信和出差证明,还有空白信纸和信封。”张文心说。
  于知乐点头,拿订单回办公室,安排第二天的生产任务,直到深夜才回自己的宿舍。
  接下来的几天,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
  看见于海宗带领的厂内运输队一车一车地将生产好的海带酥往外运,大家的干劲更足,甚至还想加班加点干活,不过被张文心严词拒绝了。
  时间来到周末,所有人放假,清晨的工厂较平常安静。
  于知乐三人和业务小组在宿舍楼下汇合,一起往公共汽车站点走去。
  葛小菊手里拿着崭新的地图,时不时用铅笔在上面画些圈圈。
  “照我说,找不着地的时候,张嘴问路最快。”张文心凑近去看,“死背地图不是好方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