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盗墓笔记(1-4卷) 第459节
“哦。”
我喊道: “小萱!你倒壶茶拿过来!”
几分钟后,小萱提着个不锈钢茶壶走过来。
她眉头直皱,“砰的一声!”将茶壶重重放在了桌子上,茶壶撒出来不少水,把那女孩吓了一跳。
把头有些尴尬的说:“二位多担待,礼数不周,我们都是粗人。”
“另外,关于你们家的祖墓,能否讲讲具体情况?”
带珍珠项链的这老太太坐姿很正,说话轻言细语,语气十分温柔。
虽然老了,但她给人一种大家闺秀的感觉。
她点头说:“王先生,是这样的。”
“我们秦家以前是徽商,主要做的生意是粮店,干果店,布料。1952年,我和父亲移居到了寒国,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包括我的父辈们,都不曾放弃找到老秦家祖坟,我们每隔几年,抽空就会来洛阳寻找一次。”
把头放下茶杯,皱眉问:“徽商?微商怎么死后埋到了洛阳?又怎么会找不到?当年没立墓碑?你们都没上过坟?”
老太太缓缓摇头,眼神落寞。
她说:“王先生你有所不知,我高祖名叫秦赢钱,是康熙二十七年生人,他的母亲,也就是我太祖奶,早年因为穷的没饭吃,改嫁了。”
“后来太祖奶病逝时,我高祖生意也恰巧做了起来,他便想把太祖奶,葬入秦家祖坟,结果,遭到了宗家的严厉拒绝。”
把头一直仔细听着,这时颔首道:“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
其实我也听明白了。
那个年代,女方改嫁,不管是因为老公死了自己过不下去了,还是因为别的任何原因,女方死后是没有资格在葬入男方家祖坟的,也不让女方立墓碑。
我就说嘛,怪不得。
以前大的徽商,晋商,在南方都有宗族墓葬群,怎么会一两个人孤零零的跑到北边儿洛阳来?原来当年是被宗家赶出来的。
老太太叹了声,继续说:“后来没办法,我高祖听说邙山风水好,便把我太祖奶埋到了这里,他自己百年后,也选择了留在太祖奶身边。”
说完这段话,老太太看向窗外。
那里只能看到一望无际,绿叶青葱的北邙山脉。
她看了好久,眼睛渐渐的有些水汽。
“因为宗家不让立墓碑,后来又遇到了战乱,我们秦家险些绝后,如今过去了三百年,早已是物是人非,找不到原来的地方了。”
老太太隔着窗户,伸手指着大山:“山上有一个上灵村,我小时候和父亲在那个村子里住过,就是为了找高祖的坟墓,后来一直住到1951年,我们才离开,移居到了寒国。”
或许是想起了往事触景生情,她泪眼婆娑,哭了。
见奶奶这样,那个女孩儿眼睛也红了。
“王先生,你们是专门盗….专业的历史学家。”
“请你一定要帮帮我,先前说的报酬你放心,只多不少,我们已经找了整整三代人了…..”
我端起杯子喝了口水。
心想这该怎么下手?
这可比单独盗一个墓要难多了。
因为光知道个他高祖名字,一点用也没有,还是清代墓,清代墓我们很少动,一来不值钱,二来不好找。
“大妹子。”
“噗!”
我一口水喷了出来。
“咳!”
“没事儿!我喝太快,呛着了。”
把头瞪了我一眼,转头又说:“大妹子,还有没有别的信息?”
“比如说大概是葬在邙山北,还是邙山南?还是葬在中部一带?”
老太太缓缓摇头,说只知道在邙山上,其他的都一无所知。
“嗯……这样啊。”
把头手指不断敲击桌面,又说:“这件事有些难度,容我想想,你们晚上有没有地方落脚?”
“有的,我们就借住在村里,王先生,你有了什么想法都可以来找我谈。
“那我们先去收拾住的地方了。”
把头起身去送。
结果他刚回来。
豆芽仔,鱼哥,小萱,同时从一个犄角旮旯跳出来!
三个人!异口同声大喊道:“王…先……生…!”
“你们干什么!”
“没大没小了是不是?”
“都坐好给我!”
我了解豆芽仔,他向来口无遮拦,想起来什么就说什么。
他坐下大笑道:“哈哈!”
“把头,你还没结婚呢!要不把这老太太追到手算了!人家是徽商后代,大家闺秀不缺钱,那样,你以后也不用在下墓了!”
“剩下我们徒弟四个,自个儿去取经算了。”
第203章 夜谈寻墓
邙山两百余里地,从先秦战国开始,历朝历代,不知道埋了多少古墓,统计不清。
古墓那是一层压一层。
封土,夯土,结构,山形,水势,风水….
要想找到,需要非常强的专业能力。
把头绝不是看老太太长的漂亮才答应帮她的。
就跟花钱让我挖瓷片的史姐一样,是因为她们给的太多了!
十偏门。
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
我们都属于盗门,我也从不自视清高,换言之就一句话。
“只要你钱到位,啥活儿我都会。“”
专业人办专业事儿,这事儿她们找把头就对了,找别人没用,给她们弄不了。
晚上我想睡觉了,把头叫我去他屋,说云峰咱两研究研究。
我说那就研究吧。
一壶浓茶,一张白纸,一支笔,一张邙山山势图。
把头喝了口茶,开口说:“清代墓葬很难从地表的表现分辩出来,而且,清代除了皇室,另外的士农工商都推崇薄葬,所以,陪葬品不会太丰厚,主要已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器具为主。”
“但…..”
把头放下杯子,话锋一转说:“但大妹子高祖是和他太祖奶葬在一块地方的,所以,有个东西一定会有。”
“红石墓志铭。”我马上脱口而出。
“不错,云峰你说到点儿上了。”把头称赞我。
红石墓志铭就是花岗岩墓志铭,历朝历代,明清时期的墓志铭数量最多,当时下葬,就算家里在穷的人,也会拿砖头刻上两个字,当个墓志铭用。
所谓“红石”是指花岗岩中的“罗源红”。
这种石碑通体呈现出暗红色,以前都是商人用的最多,寓意生意红红火火。
此外还有当官爱用的“万年青”,贝勒爷贵族用的“汉白玉,”普通平民用的“芝麻黑,山西黑”等。
所以我们就推断,老太太高祖墓里,一定有“罗源红花岗岩墓志铭。”
这是第一个推测出来的消息。
第二个。
清代的墓,大概率不会葬在山顶上,为什么?
古人不傻,都精着呢,一般的清墓深度都在3米到6米这个范围内,不像西周战国那样,动不动就是二三十米。
清代墓也不像东汉墓,没有修排水沟的例子。
这么浅,如果他埋到山顶上,用不了几年就进水泡塌了。
所以,都会选择埋在半山腰,或者埋在山脚下。选地势有小斜坡的地方是最好的,这叫“坡下挺”。
雨水会顺着斜坡流到山下,不会伤害到墓葬。
讨论完这些,把头直接将桌子上的邙山山势图折了一下,把一整个山顶都折起来了,pass掉了。
然后把头拿起了笔。
这时马上就要2005年,时过境迁,邙山脚下多了很多景点。
把头拿着红笔,把山脚下的这些景点地名,全部打了个x。
包括几个大型采摘园,白马寺,环境检测站,新修的水库,养殖场,鼓楼,伏羲庙,下清宫,几座道馆等等,全打了叉!
当时埋的不深,如果墓在这种地方,这么多年,打地基,翻土,修井,早被挖出来了。当然也不能百分百确定,我们现在就是在玩大数据推测。
这不打不知道,一打吓一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