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 第219节

  “校刊火爆不是很正常吗?毕竟是顾陆同学当社长。”常校长对顾陆很有信心,认为以顾陆的人气,在重庆引起轰动再正常不过。
  “不是的校长,是在全国火爆了。现在网络上都是关于我们校刊的消息。”胡主任说,“党委宣传部门的同事告诉我,一下午就有十多家媒体联系,想要来学校和顾陆进行一个专访。其中有《羊城日报》《光明日报》《青年报》这类官媒。”
  从销量和影响力来说,中国报纸的排名。光明可以排进前三,而羊城日报可以排进前十。
  因此,闻言的常校长立刻就来精神了。
  “顾陆同学做了什么?”常校长可不认为热度会从天而降。唯一的就是就是,顾陆又超出了他的预料。
  “事情说来挺复杂的。”胡主任说。
  “那你就简单总结的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常校长说。
  “因为开刊文,小顾同学写的开刊文太好了,好到全国都在讨论。”胡主任简单明了。
  感觉胡主任说的东西,常校长内心升起一个问号。
  尼玛,什么文章能有这么大反应?
  有多好?
  上新夏社的《假如没有李白》,比之差多少?
  “行,那我先上网看看什么状况。”常校长自认也是见过大风大浪,能稳住。
  “另外,关于专访什么的,先别忙。让我先了解再做决定。”
  常校长说完就挂断了电话,起身打开了笔记本电脑。
  本来晚上回家,没工作的情况下,他基本不会玩手机的。
  根本就不用搜索,因为常校长点开网易门户,首页新闻左大窗就是有关顾陆的。
  之前网站的这位置是什么新闻?“超强台风逼近:船舶回港”这种类型的。
  乖乖!
  请假条
  今天飞回重庆,没发码字。明天八千字补上。请假一天。
  第273章 热泪盈眶
  映入常校长眼帘的新闻标题是:
  《顾陆|以文化自信,筑牢强国复兴精神之基》
  这标题起得也太夸张了,常校长再一看[来源:新夏社网],官网定的调子啊!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常校长点开新闻。没错,是这个味,太正了。
  官媒的文章,特别是视角拉这么大,开头看不出顾陆的影子是应该的。
  [在推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青年是根本动力。
  新时代有新要求、新挑战,我们必须拥有更新颖的智慧和更大的勇气,完成时代的责任。
  如今,作家群体中,年龄较小的“90后”率先登场。
  顾陆,是一位“90后”,2012年进入重庆第八中学。从高中生涯开始,在学校的积极配合之下,他更努力的进行创作。
  《聊斋新义·双灯》荣获蒲松龄短篇文学奖,《小王子》销量突破八十万,成为千禧年后最畅销的童话作品。《平面国》销量突破五十万,成为销量最佳的科普作品。
  如今已成为国内文坛中流砥柱。今年5月创办的校刊《少年》,开刊文《少年中国说》更是展现出现时代的青年,新的风采。
  他说“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
  他说“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
  他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他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顾陆说”是90后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全世界都讲究按资排辈,作家圈更是比较明显的地方。顾陆代表作是有了,但年龄太小。
  现在新夏社认定“国内文坛中流砥柱”。一句评价,可抵十年资历。
  常校长本来是站着弯着腰操作鼠标,但看完新夏社的文章,要扶桌,慢慢坐下。
  歇会,因为他担心自己太激动一下子厥过去。
  他万万没想到,原本只是想顾陆做一颗子弹,配合上级方针,在合适时射出。
  没曾想顾陆变成了“小胖子”,你若问什么是小胖子,就是小男孩和胖子组合。
  常校长虽未来得及看《少年中国说》,但就文中列出来的几段,足以让五十多岁的常校长,都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万丈。
  “难怪,难怪顾陆这么小的年龄,对社会的科技发展,以及养老等问题有深刻的了解。原来他真的是为中国复兴而学习!”
  很好,常校长就自动忽略了,实际上顾陆并没怎么学习。
  不对!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2012年进入重庆第八中学。从上高中开始……”学校上新夏社了。
  现在不是上重庆电视台新闻的事了……
  伴随着官媒的报道,《少年中国说》被大范围转载。
  带来直接的反应是什么呢?现实的反馈也非常明显。
  搞一件现实的事情来说,钢城实验校里。
  钢实是很有趣的一所初中。
  你要说师资力量,也比不上顾陆就读的三十七中初中部。
  但钢实却是渡口区唯一一个可以保送学生直升大学的初中。
  所以很难给这学校找个定位。
  “张洪你真的碉堡了!”
  初三的张洪一走进学校,班上全部同学都轰动了。
  他往下看了看,“你骗人,明明没有爆。”
  “?”同学一时没反应过来。
  再想问什么事,班主任就来了。班级里瞬间就老实了。
  “张洪,现在去校长办公室一趟。”班主任说。
  校长办公室?一个学生去干什么,张洪非常懵逼,且有点害怕。
  “放心,是好事,你的文章上《少年》了是不是?”班主任问。
  “没错。”张洪点头。
  “那就对了,”班主任说,“据调查,你是《少年》首刊里唯一的初中生,校长是想夸奖你。”
  虽然张洪也觉得自己很牛逼,但动静这么大吗?连校长都惊动了。
  “我要带上校刊吗?”张洪小心翼翼的问。
  “你有《少年》?”班主任愣住。
  这什么话,张洪点头,“过稿了,就寄给我了一本。”
  “带上带上,必须带上。”班主任感叹班上孩子的幸运。
  《少年》首刊只印了一千多册。
  刊物社事先谈好的重庆高中们,就分走了七百多册。
  剩下的伴随着互联网的轰动,早就被“瓜分”,许多外省的高中校领导是托关系找人脉的弄一本。
  伱要问外省的高中拿《少年》作甚?原因很简单,因为八中校刊事件,要被国家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当标杆了。
  高中不跟着国家走,那跟着谁走?因此必须找一本原刊来学习。
  好比钢实的校长就想搞一本,可根本弄不到。
  张洪跟随着班主任离开教室,全班同学的目光,瞬间让他感觉自己到达了巅峰。好的,《少年》的含金量,在此刻被具现化。
  除此之外,被具现化的还有常校长的仕途。
  “好好好,没问题。要十本《少年》……我尽量,尽量。这也没办法加印。”
  当然没办法加印,物以稀为贵,常校长太懂了。
  “保证完成任务,我没问题。”
  “采访的话——顾陆同学还是要以学习为主。”
  “要为顾陆同学在两年后提供保送,关于这一点,复旦大学也说过。”
  “《少年中国说》有可能会上参考消息?”
  第二天常校长接到了非常多的电话。
  有市教育部门的,还有国家宣传部门的,也有各地大学。
  身为作家,顾陆还并未达到被大学哄抢的地步。但《少年中国说》都是官方盖章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哄抢还等什么?
  当然也有媒体,《参考消息》是什么样的新闻报?是广大群众不怎么熟悉,但公务员无比熟悉的新闻报纸。
  创立之初,目的是什么?是教员说“见世面”。
  忙碌,非常忙碌,已经到下午了,但连早中饭都没吃。
  他都和胡主任一样忙碌了。
  不过这才真的是忙碌,并快乐着。
  互联网上的动静是看的见的,很多看不见的地方,《少年中国说》一样在狂奔。
  而发生的另一件事,加剧了热度,也是表明影响力开始从线上转移到线下。
  发生在北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