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 第440节

  顿了顿,顾陆说,“了解托尔斯泰一生的,会知道,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教育事业和社会活动,当然还有宗教论文,牵扯了他大部分时间,实际托尔斯泰先生创作时间非常的少。”
  有一点,按照顾陆在国内查到的资料,在当时俄国,写文是被贵族瞧不上的工作。这一点和同时期的清朝,写也被文人瞧不上,情况类似。
  “我很好奇,明明他的笔能够为国家带来巨大的影响,他自己知道,他的学生也知道。为什么长期搁置笔呢?”顾陆说,“我找到的答案,也是托尔斯泰先生自己写在书中说,他深刻地批判当时俄国社会的‘恶’,却不以暴力抗恶的说教,不能消灭。更不能阻止‘恶’力量的暴力在逐渐扩张。怀疑,托尔斯泰先生怀疑写作能不能救国。”
  “我想当时的人们,没有人能给他准确的答复,还好我生活在后一个时代。”顾陆说,“后一个时代,全俄国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托尔斯泰的作品有用。”
  “《逃向上帝》也可以是我们对托尔斯泰先生的回答。”顾陆说,“您不用再怀疑自己,您可以回到上帝的怀抱中。”
  对托尔斯泰的回答,多么浪漫的角度。
  “啪啪啪!”
  掌声响起来,而激动的尤里更是站起身鼓掌,都挡住了后面的观众。
  大脑门萨在旁边拉拽,让其坐下,但对方太激动,腿里塞了钢筋一样。所以后面他也站起来。
  络腮胡金喃喃自语,“时代的限制太残酷了,我多么想,托尔斯泰先生在十九世纪就看到这个回答。”
  说着,络腮胡金就唉声叹气的。大胡子拉碴,没想到内心还挺细腻的。
  舞台上又进行了一轮问答,主要是作家的创作思路进行交谈。人们发现,顾陆对托尔斯泰,乃至俄文学,都有非常深的认识。
  也难怪能续写!
  先画靶再射箭的人们,越想越觉得合理。
  “如果可以,顾先生,请您将《逃向上帝》售予我们。上帝给了我灵感,这一部补齐的剧作,将会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戏剧之一。”在落幕谢场将要结束之际,院长撒林说。
  “《逃向上帝》是我们中国送给俄罗斯的庆礼,”顾陆说,“在俄罗斯内使用,都不需要任何费用。”
  “哦我的上帝,你是个慷慨的好人,十分感谢!”撒林直接一个拥抱。
  我就说吧,顾陆对俄罗斯是好感,远超法国,俄政要在一旁默默点头。
  国家不会让你吃亏的,燕副部默默地想到,主要是这种情况,国家也不可能让其吃亏。
  紧接着,俄政要搂着顾陆,让官方记者拍下几张照片,剧院的观众也有序撤离。
  人群散去,被拉着合影的顾陆没注意到人群里熟悉的身影,或许也不熟悉了,毕竟好几年过去了。
  出剧院的人群们都在讨论刚才的表演,戚林两人也是。
  “顾陆……说起这人,我记得好像他既没有中考,也没有高考。我听老师说,他小学时,就指出过,卷子里的错误。还说出:错就是错,我出言不是怀疑老师,而是相信老师之前所教的知识,相信知识!”
  “这是小学生能说出来的话吗?”林纾意进行总结,“我就感觉顾陆就是开着外挂出生的,和我们完全不是一类人。”
  诶?有这么一回事吗?戚采薇想起自己高中时曾经收集过顾陆相关的新闻——这件事不是发生在初中吗?
  见对方愣神,还以为是自己说话出问题,林纾意连忙道歉,“抱歉抱歉,我说了奇怪的话,顾陆的书还是很好看的。”
  像极了,学生时代的自己,无比在意自己的话是否会让他人不舒服。
  “顾陆虽然开外挂,但他同样没有吃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他的人生不完整。我们更完整。”戚采薇笑着说。
  “……我也想不完整。”林纾意表示。
  两人说笑着往宿舍走,这个月份,莫斯科的天上难得出现阳光,戚采薇在有俄罗斯有非常好的人生啊。
  ……
  顾陆决定跟着外交团,后天回国,这两天好好游玩。
  “亲爱的顾先生是要到外面走走吗?您需要导游?”
  穿过大堂,脚步还没踏出大堂中央瓷砖上的向日葵图案范围,大堂经理安德鲁就主动开口。
  呃——这么热情的吗?顾陆心中诧异,之前下榻时安德鲁职业且不苟言笑,哪像现在,嘴角咧得太开了。
  “我只是随便逛逛,”顾陆说,“听尤里先生说,最近莫斯科非常适合游客。”
  “亲爱的顾陆先生是这样的。”安德鲁非常热情地说,“晚上,在十点之后,可以看到炽热的花朵在天空中绽放。红场、威登汉公园北门、麻雀山观景台,胜利公园都是非常好的观赏点。”
  连尤里的英文都有毛子味儿,但安德鲁却没有,非常流畅,从顾陆的听感来说,只不过……“亲爱的”这前缀有些别扭。
  当然阅读了许多经典俄文学,知道这是语言习惯问题。
  “如果顾先生需要,我七点就下班了,我随时可以为顾先生服务。”安德鲁说。
  哦,原来是拉生意,顾陆想着有个本地人当导游也不错,所以询问对方费用。
  “我怎么能收顾先生的卢布,”安德鲁说,“顾先生是我们国家永远的朋友!”
  不要钱的?这么有国家荣誉感?出乎顾陆预料。
  紧接着大堂经理的话语,告诉了顾陆答案,他说,“《逃向上帝》刊登在了《真相文学刊》,太精彩了,可惜没能抢到昨晚剧院的门票。”
  下一刻安德鲁就显得哀伤,“可怜的圣人托尔斯泰先生,幸好有顾陆先生。”
  是的,因为那篇文章,顾陆受到了礼遇。
  拥有了免费导游,很热情。
  莫斯科此时非常热闹,顾陆放弃在国外触发金手指的打算,闲逛得挺开心。
  国庆日每年的活动都有所不同,红场音乐会与节日烟花表演是保留项目,非常传统。
  要说本地人懂得就是多,莫斯科的公园,白天举行各类庆祝活动。
  扎里亚基耶公园的国家历史展,威登汉公园的民族展览,高尔基公园音乐会,索科尔尼基公园的森林画展,胜利公园的导览,目不暇接。
  顾陆在街上,居然被认出来两次,因为俄罗斯今天的报纸上,都是他!
  写得不太满意
  这个剧情是像和法国一夜天才那个一样写个不错的爽点。
  但今天写来写去都不满意。写的东西都删了,就——不爽。
  本来还说今天多更点,抱歉了。
  我再想想,明天更新吧。抱歉抱歉。
  第458章 顾陆的名气
  报纸太多,用两个俄罗斯的主流媒体《真理报》和《莫斯科时报》来作为代表,瞧瞧顾陆是怎么扬名域外的。
  为何选择这两份报刊呢?
  前者是俄罗斯权威性和销量最高的报纸,很具有时代感。
  后者是俄联邦境内销量最好的英文报刊。
  再直白点说,一个是对内的报纸,等同《人民日报》;一个是对外的窗口,和《中国日报》差不多。
  《真理报》的头版头条:俄中、俄意友谊,将如同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一样经得起时间考验
  [昨日,“意华庆贺活动”在大彼得罗夫大剧院举办。意大利、中国庆祝俄罗斯联邦国庆日70周年。
  ……
  花思蝶家族的干红,仿佛浓缩了文艺复兴的绚烂。《酒神》与葡萄酒,精神和肉体的解乏。
  《逃向上帝:续写托尔斯泰》是各国赠礼中最大的惊喜。
  续写作家顾陆说:“伟大的灵魂背后必定是平凡的人,正因为肉体很难承载,所以才会痛苦。”
  当八十三岁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死在小站的值班室时,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弗兰基米尔先生坦言:感谢顾陆,让我们再次与托尔斯泰相遇。]
  因为是权威性比较强的媒体,报道也是面面俱到了。
  明明昨天表演结束,媒体们全部都在讨论下午场,上午场直接被遗忘,但报道也分出篇幅夸奖意大利。
  如何夸奖“庆礼是干红”,相信撰稿人也死了不少脑细胞,仿佛浓缩了文艺复兴的绚烂……真够可以的。
  当然,只要看报纸,就能发现,报道核心还是后半段。
  结尾处提及的弗兰基米尔,是现场出席的俄文化部政要,也是国庆活动俄方到剧院职位最高的人。
  报纸的头版头条肯定是配图的。图片选择的是政要单独找作家的合影。
  难怪会被路人认出,彩图明晃晃的印刷,清晰度非常高,甚至连顾陆昨晚熬夜,额头上的冒出的粉刺都能看见。
  这方面真理报有点不地道,光把弗兰基米尔的黑鼻头ps掉了。
  基础逻辑是,弗兰基米尔鼻子上的黑点有点影响国家形象,所以消掉。而小红痘不影响作家形象。
  继续看看《莫斯科时报》的标题:“俄罗斯永远的朋友——顾陆!”
  相比之下非常直接,燕副部和外交团队,瞧见报道就非常诧异。
  上一个被真理报这样称呼的中国人是包其三。
  “看来俄罗斯人,是真的很喜欢列夫托尔斯泰。”燕副部良久如此评价。
  特别是新闻的征文内容,更加的夸张。
  “麻烦了,卢记者。”燕副部对随行的环球时报记者说。
  看过内容的卢记者,也感慨万分:“如果不是我亲眼看到了这新闻,也难以相信这真是莫斯科时报的报道。”
  “可能只有营销号敢这样说。”卢记者补充。取下眼镜,用桌面的纸巾擦拭。
  燕副部恰好也在擦眼镜,见状,顺手就将手上的眼镜布递过去了。
  两人先后的动作,好像是看到什么奇怪的内容,要洗洗眼的即视感。
  卢记者连忙双手接过,“以前我就会把眼镜布随身携带,后面戴眼镜时间长了,我就觉得顺便用什么擦拭都行,还是自身懒了,没有燕部这么自律。”
  这记者是太想进步了,就眼镜布都能扯出这么多东西。
  “哈哈哈,用什么擦眼镜都行,我还看新闻说眼镜布反倒不如纸巾,都是个人习惯。”燕副部说,“作为记者,只要在新闻报道上下功夫足够就可以。”
  环球时报卢记者连忙点头,表示必定老老实实把俄罗斯的震撼传达到稿件里。
  [俄中意社会各界千余人出席活动,俄罗斯文化副部、中国外交副部、意外交部长,以及更多俄罗斯文艺界优秀人士共同出席,以庆祝国庆日70周年。
  ……(省略三国领导人的车轱辘话)
  “这一个舞台,将会被世界文学史铭记。”尤里这样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