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 第472节

  “终于可以继续看了。”姚小驹到家给自己倒了一杯水,就拿出手机看小顾哥的新书。
  刚开始,姚小驹并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在他认知中,科普作品大差不差,还能写出花来?况且还是来源于经典童话故事《柳林风声》。
  故事开篇也具有迷惑性,讲述的就是小伙伴们发现蛤蟆先生最近闷闷不乐。
  十几分钟之后,姚小驹轻松的表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凝重。
  蛤蟆先生对心理咨询师苍鹭,说的第一个具体问题是有个喜欢指责他的朋友,经常把他贬得一无是处的。这让蛤蟆先生想到了自己童年时期,因为父亲也是这样,即便是夸奖也会夹杂着贬低:“他是个好孩子,可生性轻浮善变。”
  父亲在外人面前的指责,令蛤蟆先生非常愧疚难受,好像脱光了衣服被处刑。姚小驹凝重的原因是,他对这感受太熟悉了。
  他父亲很喜欢让他在亲戚面前表演个什么才艺,姚小驹绝大多数时候都表演得很好。
  可即便如此,姚小驹迎来的也不是夸奖。每当亲戚们说小驹真不错之类的话,父亲就会补上一句,“别夸他,他前些日子数学还考了低分。”
  反正总会说一件他的糗事,如同被脱衣服处刑。
  苍鹭说,蛤蟆先生成年后还会感受到这样子,就是回到了“儿童自我状态”。这个状态不是幼稚,只是单纯的一个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
  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
  “我是适应型儿童?”
  书里还讲述了让姚小驹浑身不舒服的一个科幻小故事——
  一个星球上生活着三个人,另外两个是比你高大得多的巨人,所以不光吃喝需要巨人解决,你的情绪也得靠巨人。他们对你好,你需要用爱回应,但他们生气,你就会非常害怕和无助。因为毕竟巨人是那么高大。
  对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之所以在地球能够成为英国国宝级的书,不是因为书籍好像《平面国》对某些概念进行科普,而是蛤蟆先生是真的在“治病”。
  严谨地分析怎么才能走出“抑郁状态”,即什么都没兴趣,感觉自己活着是浪费空气的状态。
  “这是一本真的可以救人的书。”
  几万字,姚小驹很快就看完了。他很早就入了社会,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内心是有办法发泄情绪的。
  因此严格来说,蛤蟆先生对他的帮助不大。可对家长,对孩子,此书用处就太大了。
  “几年前……小顾哥才十六七吧?十六七就能写出这种作品吗?”
  姚小驹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对方的天才。
  “只不过……”姚小驹和顾陆合作了这么多年,肯定知道一些身世。更准确的说,他和顾陆有一层朋友关系在,不像郭大法和顾陆,职场关系更大。
  明明小时的自己都过得很惨,还关心其他孩子的心理健康吗?
  “难以理解这种人啊,难以理解。”姚小驹是自己淋过雨就要把伞撕掉的人。
  “看来小顾哥应该是更喜欢英国,《蛤蟆先生》比奶酪那本书要强太多。”
  非常精彩的作品,姚小驹收拾好心情。因为作品好,就不能够浪费。
  “砰砰——”敲门声响起。
  谁?姚小驹第一反应,不过后来马上回过神,看看时间。
  是他晚八点,约了凯恩在家里见面。
  当一本书发,书籍的解释权大部分已不在作者手上。同样的,狂热的读者群体,作家也是无法约束的。
  凯恩是克苏鲁的发扬光大者,也是顾陆的狂热书迷,姚小驹叫凯恩,就是商议重要的事。
  重要的事,还是要当面商谈,打电话不方便。
  话分两头,顾父约顾母见面,后者没同意和前夫见面。所以联合在互联网曝光一事只能在电话中交谈。
  顾母没同意出镜,也不想掺和此事。
  电话挂断之前,她留下了这样一句:“顾陆对他妹妹很好,我为什么要跟你一起乱说?你这样做了,是想当仇人吗?”
  没答应是有良心发现,但顾母的更核心原因是,顾佳渝和她母女关系是不错的。
  也就是说曝光小组定型了,就三人:顾父、黄宝、孟霞。
  其中,黄宝是表现得最积极的。
  从表面看,孟霞还犹犹豫豫,“老顾,要不还是算了,也是我们有些对不起他。我们这样做会不会肯定会和孩子决裂了?就像……”
  就像你前妻说的那样。话还未说完,就被顾父打断,本来顾母“仇人”两个字有点点醒他。可听到“我们有些对不起他”,立刻怒火中烧。
  无论是羞愧的怒火,还是想证明自己没错的怒火,顾父马上说,“我怎么对不起他?我少他吃穿了?我饿死他了?没饿死,不过就是我上班忙,有几天不能照顾他。我不挣钱谁给他交学费?他不上学,能有现在的成就?!”
  越说嗓门越大,甭管能不能说服别人,反正顾父是把自己说服了。
  既然如此,说做就做。
  他们开始拍摄短视频。
  首先顾父拿出户口本,以及和顾陆小学阶段的合影,证明自己的身份。
  拍摄总共用了一下午,顾父第一次拍视频。
  老酒鬼顾父是不会说话的,来来回回就是顾陆不孝孙,几年来电话也没打来。
  孟霞出镜之后的话语更有看点,“本来我作为继母是没资格说话的……但是小顾这次做得真的太过分了。前年老顾生病,脑梗要做手术,我们家里也没有积蓄,只好找亲戚东拼西凑。作为孩子,小顾你给不给钱是另外的,但总不能一个电话也不打回来吧?”
  “对,这孩子从小性格就很怪,有什么事也不和大人说。”顾父在视频里接话,“在他六年级刚毕业,我就和他妈离婚了。当时我又要上班,又要一个人照顾孩子。我也不是孙猴子,拔一根头发就能弄出分身。对孩子有疏忽很正常吧?”
  给自己找理由不可怕,人之常情。可怕的是,找的理由连自己都相信是真的。
  好像现在的顾父,他说起来还感觉自己委屈呢。
  “更何况我也不是没有管他学习,他考上了我们重庆最好的八中,并且还考上了北大。”顾父说。
  七八分钟的视频,顾父有五分钟都在发泄自己的情绪。
  上传抖音和哔哩哔哩,黄宝还取了一个非常夸张的标题“原来著名作家顾陆是个这样的人!”
  信息茧房时代,一个视频想要火,必须花钱推流。
  当然也有例外,就非常耸人听闻的事件,群众也会自发地进行转发,就比如某地的消防栓事件。
  人们喜欢造神,更加喜欢毁神,甚至后者给群众能够带来更大的快感。
  顾陆在中国互联网上算“神”吗?算的,“中国第一天才作家”“中法外交见证者”“新青年的标杆”“当代童话高峰”……毕竟一长串头衔,连大冰老师来了都要甘拜下风的存在。
  让这视频爆红在互联网上。
  视频是黄宝下午六点半上传的,从抖音和哔哩哔哩破圈是晚九点左右。
  “我靠,真的假的?六年没回家看过一次,这太夸张了。我也好几年没回家,但我是没挣到钱不敢回去,顾陆应该不存在吧?”
  “呵呵,重庆人,顾陆人品本来就不行。作品和人要分开看。”
  “不像是假的,首先户口本上还有顾陆的名字。出生地和出生年月都能对得上,至少能和百度百科对上。”
  “其实仔细想想也很正常,我们知道的好多文豪私德都不行。顾陆写作这么厉害,没一点孝心不是很正常吗?”
  “六百六十六,我妈还经常叫我和顾陆学,哈哈哈我马上把这视频转发给她,”
  “书卖了这么多,连续好几年的作家财富榜榜首,父亲治病都不给钱?枉为人子。”
  等等言论。
  要怪就怪之前顾陆的风评太好了,现在垮塌的肯定是墙倒众人推。
  还有一个核心因素是“惯性思维”,父爱是无声的。因为大多数父亲都是负责的,所以人们第一反应是“如果不是太过分,当父亲的,怎么可能出来曝光孩子。”
  曝光视频还晒出证据,比如说就有短信记录。记录里只有顾父这边单方面发消息,另一边根本就没回应。
  顾陆当前已不是单独一个人,所以他出这样的事,影响很多人,最显眼的是国内版权代理的平面国文化公司。
  “郭总,我们中秋节的宣传计划是不是要暂停?”还在加班的公司职员小赫问。
  平面国文化干的事儿很多,卖版权只是其中一项。卖书宣传也是其中之一,比方说出中秋的小王子月饼计划。
  “先暂停吧,看看风向。”郭大法沉默片刻之后回应,看舆论,如果有需要,得想办法平息这件事。
  小赫点头,准备离开办公室,突然问,“郭总,顾陆老师真是这样的人?”
  话出口,小赫就后悔了,因为这不是一个员工该问的。
  果然只听郭大法说,“互联网上的东西,不可尽信。行了,好好做事,大老板的私事也不是该我们打听的。”
  现在互联网上都在谈论老板私事……小赫心里想着,然后关上门老老实实离开。
  #顾陆六年不回家#、#顾陆父亲哭诉#
  很快,就登上微博和抖音的热搜榜,因为顾陆名气盛大,甚至连国外也有讨论。
  可比流量明星塌房影响大多了。很多顶流明星塌房,国外根本就不会讨论,也不会有外国自媒体转发消息。
  日本有网友这样说,“天才是这样的,大作家肯定和平常人不一样,不要用平常人的思维来衡量作家。”
  韩国有网友这样说,“难怪了,《大韩每日申报》曾评价顾陆和普通的中国天才是普通的。现在证明了这观点的正确,他的确不像是中国养出来的天才。”
  俄罗斯网友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托尔斯泰的私德好像也不好?没问题了,如果顾陆太正常,就不可能续写托尔斯泰成功了。”
  还有法国、英国等等国家的网友讨论,就不一一列举了。
  只需要知道这件事闹得非常大就行。
  “喂,请问是顾陆老师吗?”
  早八点刚过,顾陆被一道电话铃声吵醒,陌生号码,电话里的男声也陌生。
  “对,请问是?”顾陆有个本事,无论多迷糊,但声音听起来是没一点睡意的。
  “您好顾老师,我是重庆网信办的小胡。网上有个对于您名声非常不好的视频,请问需要帮你做下架处理吗?”
  小胡之所以会打这个电话,倒不是上面交代了什么。而是顾陆在中国所代表的含义就不同,所以必须给予一定的保护。
  当然行不行动,也要问过顾陆自己的意见。
  大概十几秒之后,电话那头传来了顾陆的回应,“不用,麻烦了。”
  不用吗?小胡有点诧异,但还是尊重大脑的意见。
  “这就是作家吗?脑回路果然和常人不同。”小胡弄不懂,在中国,孝还是挺让人重视的,似乎闹大会影响写作事业吧。
  他家孩子可得好好教育,以后不能这样。小胡有个三岁的孩子,他内心这样想着。
  等等——小胡突然反应过来,如果他是说如果,如果他孩子能够成为顾陆这样的大作家,不孝顺他,貌似也行。
  话分两头,前面都在说互联网的事,其实线下的讨论也非常激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