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集训的画是一个屹立在大雪之中的教室,外面是雪夜,纷纷扬扬的雪花落下,积成厚厚的雪地。除了这间空教室,周围什么都没有,显得孤零零的。但教室里亮着光,几乎可以让林静松想象到他在里面画画的场景。
那是一个极冷的冬天,不过并没有下雪,郑千玉曾经突然回来见林静松,那是林静松永生难忘的夜晚。像生活会随机应验一个人的思念,从此动摇他对命运这件事的印象。
另外一幅画是粉调的夕阳,那是一种比现实更绚丽、梦幻的颜色,郑千玉用了非常多色彩来描绘它,粉色、粉紫色、紫色,过渡到从天空顶部洇下的深蓝夜幕,这是一场美到不真实的日落。它并非郑千玉亲眼所见的场景,而是那一天,郑千玉真正拥有的心情。
他和林静松在一起了,林静松吻了他。是郑千玉人生第一次的吻。
他将这种心情,这样的记忆付诸颜色和笔触,郑千玉并不画真实的吻,深深触过他灵魂的东西,郑千玉采用一种更含蓄的表达。
观看这幅画的人,仅仅是欣赏风景也好,忆起自己看过相似的夕阳也好,亦或想到一种同样的爱的体验也好,都是正确的解读。只是,林静松的答案对于作者本人是特别的。
不用郑千玉告诉,林静松也知道郑千玉这幅画描绘着什么。这很奇妙,林静松以前对隐喻几乎不敏感,联想的能力也较为匮乏,这种立刻就能读懂一幅画的感受,好像郑千玉站在他身旁,让渡给他魔法。
“你突然亲我,吓了我一跳。”
郑千玉没有解释很多,说出来是没头没尾的话,但他知道林静松正处于和他一样的回忆之中。
这是眼睛看不见也能确认的事情。
“我没有想太多,而且你已经说了喜欢我。”林静松顿了顿,“当然,你的语义也可能是别的喜欢,同学、朋友……但我不想要这种。”
郑千玉的语气有些无奈:“你亲我的时候可没有一点犹豫。”
林静松:“我觉得——无论你对我是哪种喜欢,我都要变成我想要的那种。”
他不太掩饰自己阴暗的想法,或许不认为这是一种阴暗,只当是本能,因为郑千玉对林静松的阴暗有无限包容。
“好在我对你一直是‘那种喜欢’。”
郑千玉握握他的手,大方承认。
又越过几幅画,从这里开始,是郑千玉人生之中画得最好的时候。他画画的方式和方向已经趋于稳定,不断地汲取着生命的体验。即使这段时间有经济困难和生活压力,也没有磨损郑千玉笔下画面之中那种饱满的鲜活,他运用色彩变得更加自如,画笔像他手中的魔法杖,郑千玉只要轻轻扬手,便可施展色彩的魔法。
他画装饰画,结合商业和自我,画作业,画自己的作品,当时已开始准备自己的画集,每一幅都经过长久的构思。郑千玉的才华几乎溢成实体,他时常受老师夸赞,卖出去的装饰画也有顾客欣赏,就连画集也和出版社洽谈过,这一年,郑千玉的生活吹的几乎都是东风。
郑千玉和林静松去山中采风,画一些高大而静默的树;没能去成的风筝节,他画了海边闪亮的烟花,此时耳边有阵阵烟花绽放的声音响起。
最后,他画一个男人的肖像,这是一路以来的第一幅肖像。
画中的人侧着四分之三的脸,眼睛看向画外,背景是一层一层幽深的绿色。
当郑千玉向林静松要这幅画时,林静松对于郑千玉画自己的肖像挂在画廊里有些抵触。他很珍惜这幅画,它被他保存得很崭新,这让林静松感到不舍。
郑千玉说他会好好保护它的,它很重要。除了初学画画时的练习,郑千玉很少画肖像,这是他能找到的唯一一幅。
也是他在步入失明初期之前,最后画的一幅画。
郑千玉将它挂在这场展览第一阶段的结尾,用它来告别郑千玉光辉的、充满希望和深深体会过爱与幸福的少年时代。
再继续往前走,光线变了,渐渐消失,直至回归到最初的黑暗。那些声音也全都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缓慢的、无序的钢琴声,很轻微,若隐若现,不成曲调。
前方,第二阶段的画一同亮起。
林静松看到那些画,数量很多,但这些画林静松都没有见过。那是他和郑千玉分开以后的时间。
“在失明之前,那其实是我画得最多的时候。”
他不再画自然的风光,也无法再调轻盈明亮的颜色,更无法像以前一样顾及画面的每个细节,像他所习惯的那样,不厌其烦地调整,直至臻于完美。
郑千玉开始画一些奇幻的,甚至恐怖的画面。画一个在枯树林中徘徊的游魂,地狱的火烧穿土地,日与月高高悬挂在夜空,各有一只眼睛。
比起第一阶段,他们掠过这些画的速度稍快,因为这些画令人难以驻足停留再细细欣赏,郑千玉失去了以前的颜色,因为他眼中的颜色并不符合真实,于是只好用最极端、浓重的颜色,笔触也几乎狂乱,给予观看者一种具体的绝望。
继续向前走,他的用色又渐渐萎缩了,笔画也开始变得无力,画面只剩下单调的、看不太出意义的几笔。
这是一个画家逐渐走向失明的全过程。郑千玉仔细地将这样的时间与自己解剖,摆放在这里。
“我想,即使这样去画画,握着画笔的时候,我也几乎忘记难过。”
郑千玉道。
“我害怕的是‘失去’本身。”
林静松握紧他的手,像想要抓住这个时期的郑千玉,给予他一些温度。
郑千玉在完全失明前的最后一幅画,他画画的能力已经倒退成一个第一次拿起画笔的婴孩,亦或可以说,衰落得像个迟暮的老人,再也拿不住画笔。
他画了一条河,蜿蜒进森林之中,看不见尽头。
“最后,我还是想起你。”
郑千玉轻轻说。
“我想再最后见你一面,但我知道我不能真的见你。所以,我只好妄想。
“这是我在完全失明前画的最后一幅画,林静松,你知道吗?
“在这种时刻,我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想到你的存在,想到我曾经拥有你。
“——这让我感到很幸福,也几乎让我忘记了眼前的一切。
“这就是我一直想让你知道的事情。”
第85章
在这个展览的第三阶段, 也就是终幕,那是最后一道立在黑暗之中的墙面。
朦胧的光线已经全部消失了,声音也消失, 若隐若现的音符也静止。两个人的脚步声在寂静之中显得细微,直到停驻在这面高高的长墙之前。
在他们面前是16幅画组成的一件作品,以2x8的形式排列,由16张画组成更大的画面,每一幅画都有单独的主题,组合在一起,是一段完整的旅程。
这组画的笔触和风格和展览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都不尽相同, 稚嫩得像儿童,又以一种孩童绝无仅有的耐心用基础的颜色铺满每个角落。
上面画了一个形体非常简单的黑色小人,在它诞生便开始用脚步丈量世界。当他开始旅程的时候, 正好是日出,于是他沿着蜿蜒的河流一路向前走,走进了森林, 越过了山丘,抵达了海岸。
当他面对汹涌的浪潮时, 时间似乎已来到正午,太阳高悬在天空之中,这是最明亮的时刻。因为身处光明,他不畏惧这几乎能将他吞没的海浪, 他造了一艘船,开始向海洋进发。
在海上冒险的时候,太阳开始西斜,进入黄昏。他获得了一场永生难忘的日落,太阳落向海平面时, 就像落在他身边一样。海水被映得一片橙红,风平浪静,整个画面呈现了一种温暖、安详的色调。
当太阳完全离去时,夜幕降临了。
小人起初以为这只是一次平常的日夜更替,他坐着小船,在黑暗中继续向前。
然而,太阳没有如他期望中那样再次升起。
他在黑暗之中漂流了很久很久,耗尽了所有的力气,最后遭遇了一场巨大的暴风雨。在暴雨之中,狂风卷起海面,天地颠倒,将这艘渺小的船卷到了海洋更深处。小人失去了他的船,掉入海中,最后被冲到岸上。
等他醒来时,太阳依旧消失,此时画面尽数用黑色涂抹,表示失去太阳之后,天地无光,所有的一切陷入黑暗的景象。白色的线条勾勒出小人和他依靠声音与触觉走过的路,他摸索着,继续寻找着太阳的踪迹。
他巡着任何自己听到的声音来追寻太阳的下落,抚摸过每一个球体,拍一拍,晃一晃,又拿起来闻一闻,仔细地分辨这些球体是否为太阳。
小人找了很久、很久,当那近乎永恒的黑暗降临时,时间也失去了意义,他无从得知自己在黑暗之中跋涉了多久,也不曾收获任何太阳的踪影。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寻找是否有意义,在这途中,他有很多次想过要放弃,并曾经付诸实践,但他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