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叔父们之前将邺城到晋阳路上的黑山部众全部收入麾下,张燕肯定已经记恨上他们。反正早打晚打都是打,主动出击好过被动迎敌,打就完事儿了。
夏天打仗受罪,但是受罪的不是他们一家,只要所有人都受罪,四舍五入就是没受罪。
两位小将眼睛亮晶晶的等荀谌说完,然后目光转向最终做主的荀爽等待安排。
然而荀爽只是看了他们一眼,并没有安排战事的意思,而是说起了别的,“袁公路与袁本初决裂之后,袁本初上表心腹周昂为豫州刺史。”
此话一出,议事厅中又陷入沉默。
讨董联盟成立时豫州刺史是孔伷,之后孔伷暴病而亡,袁术便趁机将乌程侯孙坚推为豫州刺史。
一个职位也不能同时许给两个人,袁氏兄弟这是搞哪一出?撕破脸后把豫州当战场?
提起孙坚,荀晔第一反应就是江东猛虎死的挺早。
董卓死在洛阳是个大变数,后面的事情没得参考,就是把三国年表列出来也没用,何况他的脑子里没有年表,只知道董卓火烧洛阳后孙坚拿到传国玉玺,然后在讨伐刘表的时候被刘表麾下大将黄祖所杀。
等等……
“刘表!”电光石火间,一个名字浮现出来,“会不会是刘表在背后捣鬼?”
孙坚率众北上讨董,路上杀了个荆州刺史杀了个南阳太守。荆州刺史死后董卓任命刘表继任,刘表继任后上又推袁术为南阳太守,袁术成为南阳太守后又表孙坚为豫州刺史。
额,互帮互助?
只有前任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刘表没有参与关东诸侯征讨董卓,不过也不是干看着什么都不干,他推袁术为南阳太守也算是间接表明态度。
但是当时给袁术示好不意味着对袁术没有意见,荆州最富庶的地方就是南阳郡,他身为荆州刺史却只能掌握南阳之外的荆州七郡,为了夺回南阳肯定要想法子把袁术赶走。
话说袁绍和刘表关系怎么样?俩人最近有没有联系?
叔祖快分析分析,友若叔快开动脑筋,到底有没有刘表背后捣鬼的可能?
第50章 武力天花板
*
在荀小将军眼中, 能青史留名的都不是简单人,要么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么武力超强打遍天下无敌手, 还有就是文武双全的六边形战士。不管名声好坏,反正本事不会差。
连真正有本事的人都不敢保证能青史留名,没本事的庸人肯定查无此人。
轻敌乃兵家大忌, 他是多位名师联手教出来的高徒, 肯定不会犯最基础的小错误。
所以袁绍在冀州都没稳当的情况下还把手伸到豫州到底和刘表有没有关系?
荀悦:……
荀谌:……
事实证明, 孩子有长进值得欣慰, 但是最好别当面夸。
刘表在背后捣鬼的可能不能说没有, 只能说即便有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荆州不像中原是四战之地, 能躲过战祸的同时地方宗族极其强盛,百姓多依附豪强而非听命官署,这点儿和他们并州差不多。
不过并州百姓依附豪强是因为羌胡生乱导致整个并州只有太原、上党、雁门三郡的官署残存,不依附豪强大族就生存不下去, 荆州是官署都好好的却被地方世族豪强无视。
他们带着大军来到并州,并州本地豪强世族私底下或许会给他们使绊子, 但是明面上绝对都是笑脸相迎。不管是太原、上党还是其他连官署都没有郡县, 在大军的威慑下都不敢表现出不满。
刘表不一样,他是单骑入荆州,别说兵马了连随从都没带。
荆州宗族强盛,刺史被孙坚杀掉后不少宗族直接占据城池称霸,刘景升要是大张旗鼓的上任估计连荆州地界儿都进不去, 不得已之下只能隐姓埋名悄悄过去。
好在荆州不是一个能用的人都没有, 还能找到几个帮手和他一起共谋大略。
中庐蒯氏和襄阳蔡氏都是荆州豪族, 蒯氏蒯良蒯越兄弟二人和蔡氏蔡瑁都表明态度支持刘表,这才让刘景升有机会诱杀宗族豪强之首并袭取其部众。
毕竟没人能想到新上任的刺史大人第一次召他们赴宴就赶尽杀绝, 被邀请的人没有防备,五十多个人全部死在宴上。
赴宴的是五十多个人,背后就有五十多个家族。
荆州一共才多少个豪族?
刘景升杀伐果断吓的荆州郡县大半官员解下印绶逃走,生怕豪族反扑的时候被连累。荆州郡县官署空出来大半,如此才让他能迅速控制南阳郡以外的荆州七郡。
只是说是掌控,实际宗族豪强都是口服心不服。
单靠武力来镇压后患无穷,刘景升如今理兵襄阳,手下的荆州七郡动乱丛生,就算想夺回南阳也没有精力去管。
袁绍表亲信为豫州刺史,最大的可能是被袁术那封信气的失去理智宁肯不管冀州现状也要和袁术对着干。
想想袁氏兄弟二人的关系,这种事情他们也不是干不出来。
傻小子的话听听就行,权当活跃气氛。
此处无声胜有声。
荀晔:???
不是!等等!真的没有一点可能吗?
稳重的成年人们朝“天真烂漫”的荀小将军笑笑,然后在州牧大人、也就是他们家主公的引导下继续讨论袁绍袁术争夺豫州会对他们的影响。
袁氏出自豫州,荀氏同样出自豫州,四战之地于乱世中不得安宁,想要避祸远走他乡的宗族肯定不只荀氏一家。
豫州盛产什么?士人。
不敢说所有士人都高风亮节,但以他们豫州士人的质量,能够治理郡县的基层官吏大把抓。
豫州地处中原腹地,和隔壁兖州一样多灾多难。
黄巾肆虐至今已经将近十年,最先兴起黄巾之乱的冀州没伤到根本,豫州兖州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黑山贼兴起后冀州依旧没被伤到根本,兖州东郡被波及了一下又是伤亡惨重。
在袁绍袁术兄弟二人明摆着拿豫州争风斗气之前,豫州百姓还能庆幸他们离太行山更远,不像兖州那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山里的贼匪盯上。
至于现在……
只能说,难兄难弟谁也别笑谁。
豫州兖州都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周围的山脉也没法像荆州益州那样利于防守,黄河倒是可以当成天险,但是一不小心就会连自家也淹的干干净净,想过安稳日子这俩地方都不能待。
荆州刘表刚诛杀宗族首领立威,冀州豫州袁氏兄弟二人针锋相对,扬州偏远且气候不好,益州路远难行。如此挑挑拣拣,能供他们选择的地方就不多了。
最重要的是,豫州士人避难会找有同乡的地方。
州牧郡守到任后征辟家乡士人是不成文的惯例,荀氏最开始去冀州也是因为冀州牧韩馥是他们颍川同乡。
对如今的豫州士人而言,要么北上投奔袁绍,要么南下投奔袁术,再不然就是绕过袁氏兄弟来并州。
因为目前豫州的乱子主要由袁氏兄弟挑起,并州这时候将征辟士人的范围从颍川一郡扩大到整个豫州不算趁其不备欺负人。
良臣择主,选择权在豫州士人手中,他们公平竞争。
冀州和南阳人丁兴旺不担心无人可用,并州这情况全天下都知道。
本地士人征无可征,只治理太原和上党两郡就开始捉襟见肘,接下来收复其他郡县该怎么办?
既然袁氏兄弟二人在内斗,那豫州的士人他们就不客气的笑纳了。
荀晔看看进入发呆状态的张辽,放空大脑也跟着发呆。
好吧好吧,他们无脑听安排,不掺和大佬们的谋略争锋。
唉,他就像瓣蒜,就算挤进橘子里也依旧是格格不入。
文远兄啊文远兄,奉先兄不在的时候再没有你可怎么办哦。
荀小将军叹气气,心有戚戚的往他们家文远兄那儿挪一挪。
所有人都觉得治理天下只能靠世族,要将地盘掌握在手中就得掌握住本地世族,亦或者是引入亲信来打压本地人。但是他觉得想要长久稳固单靠世族肯定不行,不管是并州世族还是豫州世族都不行。
世家豪族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一大特色就是抱团,现在是创业阶段很多问题都显不出来,将来稳定下来再看肯定要出大问题。
就跟军中差不多,并州兵和凉州兵互相看不顺眼就会搞事。同一个老板身边有豫州集团并州集团兖州集团各个集团,他们私下里肯定也勾心斗角。
政治,就是这么黑暗。
历史书上那么多失败的案例都能说明世袭靠不住,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上升曲折前进,世袭制变成九品中正制再变成科举制足以证明科举制比世袭制更先进。
唉,知道的太多就是愁人。
荀晔揉揉脑袋,决定不再发愁目前还不归他愁的事情,时代的局限性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就算他说长辈们也不一定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