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两次的回应说辞差不多,但是语气天差地别。之前是吃瓜看戏唯恐天下不乱,这次就是火烧到自己身上的怨气冲天。
荀小将军端正态度,“请先生教我。”
诶嘿,开工。
贾诩看上去对朝堂纷争避之不及,其实一直在关注局势变化,不能把局势摸的一清二楚还谈什么躲避纷争?
京城王允一家独大,执金吾何斌和卫尉张喜都是他提拔上来的人,光禄勋邓渊在董卓掌权时便立场坚定的只忠于天子不结党营私,如今王允掌权也没有区别。
京师禁军总共就那么多,光禄勋不参与朝中争斗,执金吾和卫尉都对王允唯命是从,有三分之二的禁军整掌握在手中王司徒自然倨傲且目中无人。
但是京中能打的兵都被带走的差不多了,现在的禁军都是绣花枕头,和地方精兵相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朝廷真正的精锐都在关中。
王司徒资历和岁数都够,可他掌权以来越来越不得人心,就算关中的精锐没有被西凉乱军牵制住他也调动不了那些常年征战沙场的精兵。
巧了,他们小将军有兵。
不光有颍川这些兵,还有并州的数十万大军可以调用。
贾校尉皮笑肉不笑,“将军,王司徒倒行逆施,而将军您却为天子所看重。若能直接进城反客为主,未尝不能号令百官。”
既然王允不识好歹,那他们也不用太讲理。
兵者,诡道也。
来的仓促带的兵少又能如何,玩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
最迟明日并州援军就能把于夫罗打成丧家之犬,只要将军能得到天子的支持,干掉京师禁军对他们带来的精锐而言就是手拿把掐。
颍川的春耕计划已经做的差不多,他不介意临时加上别的地盘。
第92章 美人爹进京
*
贾诩没有开玩笑, 他在很认真的在提建议。
京城的局势已经明了的不能再明了,小将军在天子那里有多少分量他们也都清楚。既然王允不做人,那他们也不用客气, 直接撕破脸开战就是。
他们有兵,还有后续随时可以调动的精锐援兵,王允有吗?没有!
就京城这点儿禁军, 别说王允只能调动三分之二, 就算全部归他又能如何?对付他们都不用出动并州援军, 他们自己就能砍菜切瓜全部解决掉。
用个不太合适的类比, 他们小将军此时反客为主的优势比当初董卓进京时都还大。
当初董卓的主力大军屯兵在河东郡, 最开始随他进京的只有三五千亲信, 那时何大将军刚死大将军府的兵力还在,京城不像现在这般空虚,三五千兵马在京城掀不起半点风浪。
局势瞬息万变,慢一步都可能错失良机。董卓狼子野心, 肯定不可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然而调河东大军进京风险非常大,不被发现也就算了, 被发现的话非但可能被扣上谋反的帽子, 甚至还会被召他们进京的袁氏卸磨杀驴倒打一耙。
袁氏是四世三公的庞大世家,高高在上目中无人,让他们进京是抬举他们西凉武夫,一旦觉得他们碍事立刻就能将他们踢走明哲保身。
机遇与危机并存,局势那么紧张, 董卓愣是不走寻常路用那三五千兵马诳时惑众在京城站住了脚, 然后就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
袁氏调董卓进京只是想借他的兵力撑场子, 董卓对袁氏也没有多少真心,时机一到便是踹掉袁氏单干。
趁机进京的凶悍武将目标明确, 调兵进京的世家大族却傲慢的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最后落得那么个下场也不稀奇。
利用武将容易被反噬,连四世三公的袁氏都落得族灭的下场,王司徒哪儿来的自信觉得他们会老实听话?
听他个大头鬼!
如今京城只有那些只能看不能打的禁军,朝堂对王允的意见也越来越大,最重要的是他们起冲突的话天子肯定站在他们这边。
天时地利人和俱全,何乐而不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将军以为如何?”
贾校尉语出惊人,听的荀小将军一瞬间以为他们不是来救驾勤王,而是杀来京师夺了鸟位的反贼大军。
反客为主?号令百官?这是他们现在能干的事情吗?
先生,进度有点快,兵行险着也不是这么行的,有没有稳妥点儿的法子?
“稳妥点儿的法子?”贾诩遗憾不已,却也没说没有别的法子,“将军传信给并州的援军,让他们立刻捉拿于夫罗进京就是。”
王允把他们打发去孟津是为了抵御于夫罗的进犯,只要于夫罗没了,他们自然没有奔波劳碌的理由。
“此计甚好。”荀晔连忙点头,大概王允是贾诩开启搞事模式的必要条件,这不,轻轻松松就把贾毒士搞应激了。
唉,安安稳稳对大家都好,你说你瞎折腾什么?
荀小将军在心里对王司徒的失智之举指指点点,然后谨慎的让贾校尉稍安勿躁。他马上派人去通知并州那边包于夫罗饺子,京城这边还是稳一点更好。
贾诩眸光微动,“王司徒离众叛亲离已经不远,只要将军振臂高呼,事后便能以大将军之尊坐镇京师,将军真的不再考虑考虑?”
富贵险中求,他觉得刚才的提议更适合他们。再说了,他们现在也没那么险。
不用背负“挟天子令百官”的骂名就能执掌大权,再没有比现在更适合反抗权臣暴政的时候了。
荀晔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大将军?他吗?
“先生,那是王允,不是董卓。”倒行逆施众叛亲离的是董卓,王允虽然过分但是还没过分到那种地步,不要把形容董相国的词直接套到王司徒身上,人家罪不至此。
贾诩眯了眯眼睛,“将军,在下说的便是王司徒。”
什么罪不至此?打扰他种田就是罪大恶极。
董卓当政的时候他天天被使唤的没有歇脚的空儿,稀里糊涂的都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好不容易董卓死了还找了个合适的活儿,结果还没高兴几天王允又开始折腾。
董卓当政他被折腾,王允当政他还被折腾,那董卓不是白死了吗?
为了让董相国不白死,只好请王司徒也死一死。
他能怎么办?他也是被逼无奈啊!
荀晔一边听贾校尉诉说辛苦一边写信,贾校尉说的差不多了他的信也写好了。荀小将军让人快马加鞭将写好的信件送去晋阳,然后回来做贾诩的思想工作,“先生莫急,等过两日于夫罗被押解进京再做决定也不迟。到时若王司徒继续无理取闹,本将军便在满朝文武面前和他据理力争。”
占理就据理力争,不占理就无理取闹。
吵架而已,他长这么大吵过那么多架还真没输过。
现在就入主京师是真的不行,他也没那个资历当大将军,换成吕布来也不行。
为了不成为众矢之的被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朝廷还是得有个王司徒上蹿下跳当他们刷声望的工具人,不能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大将军会有的,地盘也会有的,所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
黄河北岸的河阳津,冀州来的匈奴骑兵驻扎于此,军营周围近百里的村寨都已被劫掠一空。
营帐之中,于夫罗烦躁的嘴角起了好几个燎泡,“有京城的消息了吗?”
“如果没有在京城耽搁,传令兵半个时辰左右就能回来。”副将脸上有道疤,表情也不怎么好,“单于,我们真的要听命于王允?”
虽然他也感觉跟着袁绍没前途,但是看京城的情况,那司徒王允也不是什么好鸟儿。
“再等等,再等等。”于夫罗深吸一口气,也不知道是安抚旁边的人还是在安抚他自己。
“我说过既然去了冀州就安心留在那里,现在可好,京城靠不住冀州也回不去,并州更是连碰都碰不得。”张扬苦着脸叹气,“留在冀州好歹能吃喝不愁,现在连养兵都得靠抢。”
这些天周围的村寨已经被抢干净,等营中粮草再消耗干净怎么办?
攻城是不可能的,他们就这么多兵,损兵折将去攻打注定攻不下来的城是得不偿失。
不对,是只有“失”没有“得”。
有安稳日子不过非要瞎折腾,你说你图啥?
于夫罗捏紧拳头怒目圆睁,“你闭嘴。”
张扬叹了口气,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被骂回来后哼哼唧唧继续当他的透明人受气包。
要不是被胁迫同行他才不愿意在这儿待着,瞪什么瞪,再瞪也不是他主动跟来的。
也不知道倒了几辈子的霉才被这个煞星给缠上,都说匈奴首领于夫罗是随他投奔袁绍,要不要睁开眼睛看看当家做主的到底是谁?
真要是随他投奔袁绍的话当家做主的应该是他,他不愿意离开冀州还会硬绑着他走吗?
好好的将领不做非要当丧家之犬,还拉着他一起当丧家之犬,真是无法无天、倒反天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