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颍川送至京城的税收看似很多,但那是和往年相比。
  想想前些年的颍川是什么样子,只要中原有战事那边就躲不过去,打完一轮又一轮,不停息的战事几乎把整个颍川郡都打废了。
  四战之地不宜久居,能迁走的百姓都拖家带口去不打仗的地方,压根就没多少税收能上交。
  今年估计是开垦出来的荒地多收成也好,同时也是向朝廷证明仙人所赐的农具真的有利于耕种,为了让朝廷对推广农具更上心,所以才从指头缝里多漏出来了点儿粮食。
  也不能说不好,如今各路诸侯都圈地自治,连刘氏宗亲都能演戏假装道路不通与朝廷断绝联系,能心系朝廷心系百姓的除了荀氏还真找不出第二家。
  行吧,这天下到底是刘氏的天下,怎么安排陛下说了算。
  反正陛下也只能给诏书盖个章,接下来是好是坏还得看那小子自己的本事。
  摆设就要有摆设的自觉~
  听听这都是什么,这是能从天子口中说出来的话吗?
  太傅大人哼了一声,到底还是让步道,“快出去吧,不好让荀小将军一个人待在外面。”
  “就知道您最好了。”小皇帝笑的露出小虎牙,“太傅大人面慈心善忧国恤民心怀苍生稳如泰山,世上再没有比太傅更好的人了。”
  杨太傅假装不在乎,还一脸嫌弃的催他们家陛下赶紧出去,可惜压不下去的嘴角将他的心情暴露的彻底。
  这倒霉孩子,怎么越长大越黏糊?
  ……
  屏风外面,荀晔竖起耳朵试图偷听,可惜小皇帝声音太小,他也不能真的钻到屏风底下去听,偷听了半天什么都没听清还差点把自己憋死。
  二凤爹在就好了,可以直接坐在屏风上听,现在二凤爹在外面游荡,他听不到里面在说什么只能全靠猜。
  两位到底有没有达成共识?能给个准话吗?
  他以为小皇帝和太傅大人早就商量好对他的态度,万万没想到俩人不光没商量好分歧还特别大,甚至大到在他这个外人在场的时候都维持不了表面和平。
  太傅就这么不喜欢他吗?
  荀晔:qaq~
  ……
  太傅大人其实很喜欢年轻有冲劲儿的优秀年轻人,就是臭小子的冲劲儿有点过头,又正好碰上个完全没有冲劲儿的天子,这才让他又爱又恨想起来就头疼。
  陛下说的对,州牧的人选朝廷说了不算,就算他们能选出合适的人上任,地方不认可朝廷任命的州牧也没用。
  何况他们也选不出合适的人。
  让某个臭小子来做主的确显得不像那么回事儿,但是也确实是最好的法子。
  就这样吧,让年轻人折腾去,他回头找机会再和荀仲豫谈谈。
  小皇帝没想那么多,解决完他们家太傅的小情绪后继续商量其他两个州牧的人选。
  兖州牧曹操,盖章。
  青州牧xx,盖章。
  冀州牧xx,盖章。
  反正玉玺在他手上,先把章盖上再说。
  杨太傅嘴角微抽,索性眼不见心不烦看向别处。
  看他们家陛下这干脆利落的动作,毫不怀疑他更想直接把玉玺送出去,还省的荀家小子想用玉玺的时候再往京城跑。
  在京城待的那么不开心,直接连人带玉玺跟他走得了。
  小皇帝倒是想,但是他不敢说。
  事情要一步一步的来,一口吃不成胖子,万一把太傅气出个好歹那才是得不偿失。
  荀晔看看已经盖上章的诏书,再看看旁边吹胡子瞪眼的太傅,有点不敢接。
  没关系,反正诏书也不都是给他的,先放在天子那里,他们来继续商量选拔人才的事情。
  荀小将军办事向来稳妥,既然要在天子面前过明面肯定已经准备的妥妥当当。昨天晚上压着几个贼首学规矩,顺手就把计划书给写好了。
  劳动力,他要高端劳动力,最好还是寒门出身的高端劳动力。
  他自己的出身在这儿摆着,荀氏的地位又因为叔祖和他水涨船高,如今手下世族出身的官员已经很多,为了保持平衡必须尽快提拔非世族出身的官员。
  也不是一点家世都不能有,这年头家里没点背景还能读书认字的只是极少数,只要不是出身特别显赫就行。
  人脉很有用,但是不能单靠人脉网络来填补空缺,所以考试非常有必要。
  他没想刚开始就把完备的科举体系搬出来,大乱的情况下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横空出世不是好事,越简单越仓促越能让天下人觉得他是为了应急才这么干。
  应急应急,嘿嘿,他天天都很急。
  荀小将军呈上他的计划书,在小皇帝和太傅大人凑一起看的时候从旁讲解,“这次需要补缺的位置太多,一个一个的挑选太麻烦,我想着直接举办一场考试,根据答卷来定人选。”
  虽然不敢保证选出来的每个都是人才,但是至少能确定选出来的都是读书认字的正常人。
  最最重要的是,一次考试就能填上所有的空缺,短时间内不用再操心手底下没有可用之人。
  先把各个官署空出来的位置填上,然后再根据具体表现慢慢调整,之后要考虑的都是小细节。
  二凤爹说的经验能参考但是不能全盘照搬,唐初的情况和他们现在不一样的地方很多,毕竟中间隔了四五百年,生产力差别还挺大的。
  不如简单推行一下看看情况,先把大框架确定,然后再慢慢查漏补缺,这才是真正能供他们参考的经验。
  计划书已经得到二凤爹的许可,证明他的想法没问题。太傅大人为官多年,怼过宦官干过权臣,肯定也会觉得这个计划非常棒。
  对吧太傅?
  杨太傅:……
  被两双闪亮亮的眼睛盯着,杨太傅很难说这法子不好。
  太平年间选拔官员要顾忌这顾忌那,现在天下乱成这样,能从寒门中扒拉出有用的人已经很不错了,总比无人可用强。
  臭小子年纪不大,哪儿来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主意?
  还有就是,冀州和青州都空着,年少有为的荀将军到底要去哪儿?
  先说好,让他发表意见的话他肯定觉得哪儿都不行。
  荀氏已经有一个州牧,不管是冀州、青州还是兖州,但凡再有一个州牧姓荀,整个北方都将不会再有另一个声音。
  况且幽州刚传来消息,刘虞已经死在公孙瓒手里,而公孙瓒攻打冀州的时候借用过并州的兵,也就是说极有可能被荀氏招揽。
  并州、幽州、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再加上荆州最大的南阳郡……
  半壁江山。
  这合适吗?
  太傅大人沉默,他现在甚至觉得他们家陛下上赶着给人当挂件好像也没什么不妥了。
  小皇帝还在兴冲冲的分析冀州和青州哪个好,其实幽州也行,因为公孙瓒不是幽州牧,刘虞一死相当于幽州州牧的位置也空了出来。只是幽州不像冀州青州主官一死就群龙无首,还有个白马将军公孙瓒不是一把手胜似一把手。
  青州太乱了,而且青州的官不识好歹,他们小将军过去帮忙还挨了顿骂,简直没处说理。
  比起被黄巾贼糟蹋了好几年的青州,他推荐“带甲百万谷支十年”的冀州。
  虽然冀州的贼患不比青州少,但是冀州的官比青州的官能扛事儿,没让冀州被贼匪打成筛子,还能养私兵募流民在外敌打过来的时候当墙头草。
  当墙头草传出去名声是不太好听,但是保住城池保住百姓最重要,如果他们能把住在城外的百姓也保住就更好了。
  而且听荀侍郎说小将军的几位叔父之前在冀州为官,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冀州的情况,也能更快上手处理政务。
  反观青州,啧啧啧,他这个傀儡都不想说太多。
  青州黄巾贼足有百万,也就是说大部分百姓都落草为寇,留在青州故土的要么是能聚起私兵有能力自保的地主豪族要么是依附地主豪族以求自保的百姓,官署的地位就跟他在朝廷似的,过路的狗瞅见他们都能踹一脚。
  落草为寇的百姓已经被荀小将军招抚并带走,青州现在要兵没兵要民没民,去那儿当官他都替小将军委屈。
  荀晔尴尬的笑笑,那什么,他自个儿的想法还真就是去青州。
  当然,去青州不意味着放弃冀州,只是把冀州交给并州的长辈来处理。
  如今刘皇叔在冀州,他们家文远兄也在冀州,公孙瓒暂时回幽州处理刘虞留下的烂摊子没空管那么多,但是离开冀州之前并没有把冀州拱手让人。
  就算没有刘皇叔在,黑山贼首张燕也不容小觑。
  之后的扯皮留给叔祖,冀州牧的人选也留给叔祖来做决定,他则带上青州出身的黄巾贼回老家安心当农民,顺便拿捏青州的世家豪族。
  东莱管府君兵力有限,即便没有黄巾作乱也无暇顾及其他郡国,而青州其他郡国的情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