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外面兵荒马乱,他可不放心让家里人就这么出远门。
  虽然他跟着也没啥大用,但是还是一家子整整齐齐才放心。
  确定了颍川能长居之后,诸葛叔父立刻给南阳的家眷写信说明这边的情况让家里放心。只是小将军还没回来,他一时半会儿不好离开,得等到小将军回到颍川才能去接家里人过来。
  他和兄长孩子都不少,既然无事可干那就去各个书院看看,多对比对比才好决定让孩子们去哪儿念书。
  荀氏不愧是中原望族,不光族学办的好,颍川各个书院在官署的管理下办的都很不错。
  官学照顾贫家学子,私学也各有千秋。
  荀小将军有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近日秋收忙,大部分书院的夫子都会在休沐时带领学生去附近村寨干农活,即便不能时刻效仿圣人身体力行也要知道百姓生活的不易。
  书院中的学子成材后多会进入官署,如果都只读圣贤书不识民间疾苦,官吏和百姓都将过的非常痛苦。
  郡县官吏多由县令自行任命,都是经常和百姓打交道的活儿,就算是新人只要能虚心学也能很快适应,就怕那些眼高于顶做不来还觉得同僚或者百姓故意难为人然后就记仇。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他为官多年没少被或蠢或毒的小鬼使绊子。
  颍川这样就很好,念书的时候就亲身体验农忙,将来为官做吏也不至于上来就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
  不指望所有学子都能体会到这般安排的良苦用心,能有一半上道的都是百姓之幸。
  好地方好地方,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诸葛三兄弟在院子里说悄悄话,围绕他们家叔父的反应展开深入探讨。
  他们偶尔出门一次是被吓回来,叔父每次回来却都比出门之前更兴奋。看的都是同样的场景,怎么结果差这么多,叔父该不会被人下降头了吧?
  兄弟三个年龄差的有点多,老大诸葛瑾年方十七,老二诸葛亮刚刚十岁,幼弟诸葛均还是个五六岁的稚童。
  因此这会儿主要是两个哥哥说话,诸葛均咬着饴糖捧个人场。
  再然后,诸葛叔父和诸葛三兄弟就都被久违的士兵请去了官署。
  可喜可贺,荀小将军终于从外面回来了。
  ……
  可喜可贺,荀小将军终于想起来他“绑”回来的ssr了。
  ……
  会客厅,恢复正常打扮的荀小将军跟衣衫褴褛的时候没什么区别。
  大概好看的人就算脸上抹灰也掩盖不了那张俊脸,反正诸葛玄一眼就认出了许久未见的小将军。
  诸葛瑾也是。
  诸葛亮也是。
  诸葛均当时在后面的马车上全程没露面,这次是第一次见到家里经常提到的荀小将军。虽然不知道叔父和两位兄长在干什么,反正跟着学就对了。
  四个诸葛的态度都那么端正,看的荀小将军越发心虚。
  咳咳,只要他不说就没人知道他把这一大家子给忘了。
  没有什么“贵人多忘事”,他就是单纯的事情太多没能腾出时间来处理诸葛家的事情。这不,刚回到颍川就立刻召他们来见,一点儿时间都不耽搁。
  荀晔压下心里的一丢丢心虚,非常自然的询问诸葛一家来到颍川后的感受,得到诸葛叔父的大肆夸奖后笑的更加真诚,直接将人给他们家文若叔定了下来。
  大的留在颍川,小的他就笑纳了。
  诸葛大郎和他差不多大,诸葛二郎的年纪略小,但是他相信少年期的丞相也能担起后勤的重任,诸葛小郎、小郎继续留在长辈们身边吃糖,暂时还不需要加入凶残的成年人的世界。
  没办法,他仔细琢磨了一下身边的配置,包括少年期的大都督都是文武双全但更偏武的性子,他和孙策曹昂更是文武双全但偏偏偏偏武。
  公务不是不会干,但是都更喜欢不带脑子直接莽。
  现在有能擅长内政的绝佳人选,为什么不选择让所有人都开心的团队配置?
  对此,旁观的李二陛下表示,臭小子就是想偷懒。
  不过对面都是诸葛亮了,偷个懒也没什么。
  荀晔无视阿飘爹的点评,继续和当家做主的诸葛叔父唠家常。
  还有家眷在南阳?没关系,他们子龙将军过几天从南阳回来,顺便可以护送要搬到颍川的家眷。
  在给孩子挑书院学堂?也没关系,让适龄少年跟他去青州。
  颍川的官学私学都很好,招贤馆这两年也吸引了不少名士,他还准备在城里搞个图书馆多印些书供士子阅读,留在颍川肯定能让前来投奔的各路士人满意。
  但是他马上要去青州,青州有大儒郑玄,他准备在青州复刻颍川的配置,跟他去青州也不会亏。
  颍川胜在人杰地灵能人辈出,但能和郑玄郑先生比肩的大儒还真没有,就算他们家叔祖回来也还是会逊色不少。
  名师出高徒,郑先生收徒不看出身不看门第,届时青州可能会出现一个堪比京师太学的盛大书院,诸葛二郎要随行吗?
  荀小将军继任青州牧的消息还没有传开,但是不耽误他先画大饼将人忽悠过去。
  同龄人诸葛瑾肯定是要带走的,小小少年诸葛亮也肯定是要带走的,不过前者可以直接任命带走,后者只能用话术忽悠走。
  人家才刚刚十岁,他还能压着十岁的小孩儿埋头处理公务吗?肯定不能。
  专职当官不可行,半工半读还是可以的,相信十岁的诸葛丞相在课业的闲暇之余也能为百姓发光发热。
  甘罗十二为宰相,诸葛二郎可以不那么着急,他们也没有缺人缺到压榨十岁小孩儿的程度,十六七岁的时候能扛起内政重担就可以了。
  不要说十六七岁太小,在场他们几个都是十六七岁出门闯荡,这个年纪真的已经可以大有作为了。
  所以来吗盆友?
  荀小将军此番进京被任命为青州牧,诸葛一家听到这个消息都震惊了。
  尤其是诸葛瑾,这些天发现颍川官署那么多和他年纪差不多的小将已经很自惭形秽,现在又出了个和他同龄的州牧,人和人真的没法比。
  听小将军的意思是想让他和二弟同去青州,叔父和小弟留在颍川。他们兄弟俩何德何能,竟然连学业都能被小将军亲自操心?
  有种他们爹还活着的感觉呜呜呜呜呜呜。
  荀晔顿了一下,解释道,“并非只有学业,子瑜博览群书才学出众,乃是不可多得的英杰俊才。我欲拜子瑜为长史,子瑜可愿以长史之职随我同去青州?”
  长史执掌事务不一,和幕僚差不多,但是比幕僚要正式,不是亲信一般干不了这个差事。
  荀晔没和诸葛瑾相处过,诸葛瑾在后世的名声也不似他弟诸葛亮那般响亮,就算已经从李二陛下那里知道这位在东吴的地位和诸葛亮在蜀汉也没差多少,在真正摸清这人的性情之前也不好委以重任。
  诸葛亮的大名可以让他承受压榨童工的良心谴责,诸葛瑾、咳咳、对不住,他怕大郎是大器晚成。
  问题不大,先跟在他身边干一段时间再提拔也不迟。
  第133章 牛牛不好惹
  *
  在荀小将军真心实意的劝说之下, 诸葛瑾二话不说便答应带上二弟追随小将军左右。
  愿意愿意他愿意。
  从今往后,小将军指东他不往西,小将军让他捉狗他绝不撵鸡, 一定对得起小将军的这份看重。
  诸葛玄也很激动,他在南阳时兢兢业业从不偷懒,但是当时的主公袁术在他辞官时连他是谁都不知道, 来到颍川甚至还没有正式为官, 荀小将军已经方方面面都为他考虑周全。
  活该袁术众叛亲离, 合该荀小将军尽得民心。
  他现在是普通老百姓, 他选体贴可靠的荀小将军。
  ——颍川, 一款所有人都值得拥有的好地方。
  要他说小将军还是太单纯, 酒香也怕巷子深,想吸引士人投效还是得主动经营名声才行。
  看看袁氏兄弟为了养名都有哪些手段,再看看孔北海逃离北海之前都有哪些美名。沽名钓誉之辈都敢大肆宣扬治下政通人和五谷丰登,颍川这等真正政通人和五谷丰登的地方更得想办法让天下人都知道。
  这种事情不能拉不下脸, 实在不行照猫画虎别人怎么干他们就怎么干,不能全指望口口相传。
  嗨呀, 他来的真是时候, 颍川就缺他这样的人才。
  年纪尚小的诸葛二郎感觉哪儿不太对,但是他哥见到荀小将军后一改之前怀疑一切的态度,本来就对颍川充满好感的他叔更不用说,就差为荀小将军肝脑涂地粉骨捐躯了。
  叔父这般反应很正常,兄长你这又是什么情况?
  他承认小将军不似寻常世家子弟目中无人, 和正常时的小将军相处很难扛得住他的真诚。但是他们出发之前还在讨论颍川到底是不是个贼窝, 这么快就被降服是不是太上赶着了?你好歹矜持一下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