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跑的人越来越多,上头的官不着急才怪。
张辽摆摆手让人去牵马,然后才后知后觉的问道,“不对啊,这事儿沮治中他们着急很正常,你跟着着什么急?”
张燕面无表情,“因为老子负责守城。”
他负责守城,但是一个跑路的官吏都没逮到,要不是沮治中特意找他说这事儿他都不知道他守的城已经变成了筛子。
刚剿匪回来没两天的张辽摸摸脑袋,“哦,那确实该着急。”
这家伙在山里的时候都防不住手下人另谋出路,让他守城能防住什么?
让他守城还不如继续让张郃守,至少人家张郃熟悉邺城,不至于让人从犄角旮旯里跑路还一无所知。
今天刺激的已经够多了就不说了,他攒着明天再刺激。
小张将军摸摸鼻子,和旁边的倒霉蛋一起去官署的议事厅。
人才流失是大事,谁当家做主都不能不在意。
袁绍死后麾下谋士武将死的死散的散,但散的多是外来士人,冀州本地出身官员则是顺势归顺新主。
和当年袁绍从韩馥手中夺走州牧之位一样,他们只管做事,不管上头的州牧到底是谁。
结果袁绍死后冀州不光没有州牧还连刺史都没有,原本的二把手三把手治中别驾就这么被抬到了明面上。
从暗戳戳的监统内外到明晃晃的监统内外,想扮猪吃老虎都不行。
明着来也行。
于是冀州本地出身的官员顺势挤走了袁绍带来的豫州士人,冀州再次成为他们冀州人的天下。
如果不算外来驻军和头顶上的几座大山只看各城官署,倒也可以那么说。
议事厅中,治中沮授和别驾田丰已经就位,新上任的魏郡太守刘备和他的两位结义兄弟也在,张郃、高览等将领也陆续抵达。
小张将军看到议事厅里满满当当的人挑了挑眉,侧身小声说道,“哦豁,大场面。”
他来冀州那么些天,这是第二次见到这么多人。
第一次是刚来的时候。
众人互相打过招呼,会议正式开始。
沮治中被深谙装傻充愣之道只按照字面来理解他的话的小张将军折磨的不轻,现在已经能心平气和的放弃废话直奔主题。
没有弯弯绕绕,直白的不能再直白。
今天召集大家齐聚议事厅只为一件事,官署事情太多忙不过来,如何让官吏停止外逃?
说是大家伙儿一起商量,其实主要还是看几位领头人的意思。
刘备身旁,张飞小声嘀咕,“听说青州荀州牧杀伐果断冷酷无情眼里容不得沙子,犯事儿犯到他跟前难逃一死。”
张郃身后,高览抖抖耳朵加入嘀咕,“我也听说过,外面都在传荀青州麾下龙争虎斗尔虞我诈各个心眼子八百个,达者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败的连张裹尸的草席都没有,比真刀真枪的战场都残酷。”
“瞎说,你们哪儿听来的消息?简直胡说八道血口喷人!”隐约听见他们说话的张辽回头,“荀青州麾下是龙争虎斗,但是绝对没有尔虞我诈。还各个都心眼子八百个,温侯要是听到这话会笑话死你们。”
还八百个心眼子,吕奉先能有八个心眼子都是超常发挥。
所有人:……
这是值得炫耀的事情吗?
“我的意思是,荀青州麾下谋士武将相处的非常融洽,绝不存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小张将军反应过来刚才说了什么立刻找补道,“非常融洽,和咱们一样融洽。”
所有人再次:……
那确实相当“融洽”了。
治中沮授看看邺城官署里的外地人太守刘备,太守刘备看看旁边贼匪出身的平难中郎将张燕,平难中郎将张燕看看成天对他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的别驾田丰。
嗯,确实很“融洽”。
他们甚至能坐在一间屋子里还没有大打出手,怎么不算融洽呢?
爽朗大笑.jpg
不值一提的小插曲过后,在沮治中的主持下,会议再次回到正轨。
“诸位,今天讨论的是怎么让各城官吏安心做事,其他事情私下再说。”
连刘府君的结义兄弟都开始琢磨荀青州的脾性,沮治中对在座各位私下会不会产生跑路的心思报以非常悲观的态度。
他能怎么办?他也很绝望啊!
议题已经被拽回来,小张将军踊跃举手发言,“方才我与飞燕将军也说到了这件事儿,飞燕将军愿主动请缨要去青州学习,争取让天下士人都到冀州来为冀州发光发热。”
张燕牙疼的捂住腮帮子,瞅了一眼又一眼,到底还是没有开口反驳。
他说的是去青州讨说法,不是去学习!
沮授:……
大可不必。
青州那法子的确能迅速笼络人心,但是同时也会为世家大族带来灭顶的打击,不到万不得已他绝不会……
“其实飞燕将军不去也没什么,等荀青州解决完徐州的事情腾出手来也不会让咱们冀州太为难。”
沮授:……
好吧,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
唉,形势比人强,真到那一天他怕是还得继续做违背祖宗的决定。
第152章 我们是好人
*
徐州下邳, 自彭城而来的传令兵纵马穿过街道直奔州牧府邸,“报——”
人刚从马背上滚下来,还没来得及将要说的话吼完便被门房匆匆扶进府邸, 之后又出来几个管事模样的人安抚被吸引来的百姓让他们不要惊慌。
不慌是不可能的,全天下都知道青州荀州牧在打徐州,身为徐州百姓他们怎么可能不慌?
幸好有从事糜竺出面用“荀青州不伤百姓”为由把围在州牧府邸门口的百姓疏散, 不然怕是得病入膏肓的陶州牧亲自出面才能把人劝走。
糜从事疏散完百姓摇了摇头, 转身进去看传令兵又传回来什么消息。
他们州牧大人自开战便一病不起, 前几天笮国相出逃更是打击的他出气多进气少, 这些天州中政务已经全部由治中别驾等官员接收。
可惜州牧大人一直吊着口气儿, 弄得他们想干什么都不能放开手干。
急匆匆从彭城赶到下邳的传令兵喝口水缓过来气儿, 也不管躺在床上的陶谦能不能听见,直接竹筒倒豆子般把彭城国的情况尽数告知他们州牧大人,“那乌程侯之子至东海郡后放言南下,不料却虚晃一招突袭彭城国, 短短一日内连下傅阳、武原两县。彭城之兵尽数被调至下邳,国相大人无兵可用, 为保百姓不得不降。”
彭城国是徐州城池最少的地方, 别的郡国都是十几二十座城,他们彭城只有八座城池。
敌军在一天之内夺走两座城池不是因为他们只能夺走两座城,而是那位领兵的小将军停止攻城转为劝降。
国中兵力尽数被调走,莫说彭城上下已经没有抵抗之心,就是想抵抗又能拿什么抵抗?
可喜可贺, 作恶多端的笮国相逃跑的路上被路见不平的贼匪杀死。然而这么一来, 他逃跑之前将徐州所有兵力都调到下邳的举动就显得更加可恶。
既然自始至终都没打算守城, 又何必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起来?为了让敌军来的时候好一网打尽?为了让其他郡国只能投降?
如果不是确定荀氏不会和笮融这等恶人有牵连,他都要怀疑笮国相是荀氏派来的内奸了。
传令兵是彭城人, 平心而论,他对做主调走彭城兵力的笮融笮国相怨气很大,对纵容笮融为非作歹的州牧大人怨气也很大。
奈何他人微言轻有怨气也没用,没人会听一个小兵的话。
陶谦年纪不小,接连几次打击之下顺理成章的起不来床,动也动不得话也说不得,口齿歪斜只剩下眼珠子能活动。
他倒是想挣扎起来带领徐州百姓迎敌,可惜之前做的孽太多现在想支棱也支棱不起来。
糜竺安抚完门口的百姓跟上来,等传令兵说完彭城的情况后才慢条斯理的告诉州牧大人他们商量出来的应对之策,“大人,外敌来势汹汹,若想守住下邳至少要有精兵十万。笮国相出逃之前调至下邳的兵丁数量勉强足够,然东海郡和彭城国皆落入敌手,军心不稳何谈迎敌?大人身为州牧,应当为城中百姓和军中将士着想,不能只顾自身的忠贞气节。因此我等一致决定,献出印绶,弃甲投戈。”
传令兵没忍住抬头瞅了一眼,同时在心里嘀咕:忠贞气节?这玩意儿州牧大人有吗?
糜从事说完同僚们商量出来的决策,也不管陶徐州是什么反应,挥退屋里的所有人继续讲他们为什么一致决定投降。
彭城国国相是他亲弟弟,那边情况如何他最清楚不过,能等到传令兵过来再和陶谦摊牌已经很不容易。
选择投降的理由很简单:
首先,青州和徐州开战是徐州不占理,他们在大义上落下风。
其次,荀氏手下没有笮融那等五毒俱全恶贯满盈的祸害,也不会纵容贪官污吏逍遥法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