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张将军之前的态度很明确, 宁肯跟着公孙瓒饿肚子都不愿意和部众一起去并州讨生活, 可见倔起来十头牛都拉不动。这次大老远来临淄应该也不是来表忠心, 他们先谈正事然后再说其他。
  不着急不着急,他劝降过很多贼首, 经验丰富着呢。
  张燕经过几天的折磨已经心如止水,这会儿也没心情说别的有的没的,只想把正事儿办完扭头走人。
  正事1:替沮授询问科考的细节。
  正事2:替公孙瓒打探幽州接下来要何去何从。
  爷爷个腿儿!一件他自己的事儿都没有!
  张将军越想越气,但是还不能说什么,因为明面上的两件事不光和沮授公孙瓒有关,还有关系着他们所有人的后半辈子。
  冷静,淡定,来都来了多想无益,把正经事情办完最重要。
  能逼着朝廷低头的贼头子都不是一般人,张燕更是其中翘楚,没有辣眼睛的人形物体在旁边捣乱谈话时颇有独当一面的大将之风。
  “末将此次前来乃奉沮治中之命请教如何选官取士。”
  简单点说就是,青州这边科考取士声势浩大,冀州不光没有差事的士子蜂拥而来,连已有差事的官吏也被诱惑的往青州跑。冀州官署实在扛不住这个流失量,所以让他过来问问考试的具体流程。
  活多人少,那边也需要尽快提拔人才来应急。
  荀晔:……
  继袁术疯了之后,沮授也疯了吗?
  还是说,冀州的世家觉得由他们来主持科举好过之后强行被庶族挤占为官名额?
  好在哪儿?明面上没那么丢人?
  袁绍死后冀州本地世族没有受到太大损失,沮授等人能趁机将袁绍带去的豫州士人排挤出冀州官场就说明他们不像表现出来的那么安分。
  他们来主持科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面上科举取士实际上悄悄定下录取名单?
  荀晔想了想,觉得不太可能。
  以沮授等人的谨慎老练就算想搞事也不会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做的那么明显,至少不会在第一次安排考试的时候就把名额全部占用。
  与其担心冀州效仿青州推行科举会出乱子,不如担心扬州袁术那边。
  沮授办事知道轻重,袁术就不一定了。
  他有预感,袁术那边的考试绝对会漏洞百出。
  画虎不成反类,结果就是损了夫人又折兵。
  就算最开始漏洞没那么多,在某些间谍细作的推动下也会越来越多,毕竟不能真让袁术靠科举来招揽民心。
  倒是冀州这边,或许真能试试。
  荀小将军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趁近两年那边不敢有大动作让他们主动让出利益,等过几年他们想有小动作了……小动作是他们想有就能有的吗?
  不为人所知的小动作叫小动作,自始至终都在掌控之中的小动作可不叫小动作。
  短短几句话的功夫,小荀州牧心里已经有了成算,“选官牵扯极广,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张将军有兴趣的话可以随我去书院看看。”
  张燕愣了一下,倒也没有拒绝。
  书院?他长那么大还没正儿八经进过书院呢。
  荀晔朝旁边的吕大将军使了个眼色,站起来后又意识到他们吕大将军可能看不懂,于是直接走到他身边低声说了句什么。
  张燕没听清,但是他能看出来吕布的表情是嫌他烦。
  说话的又不是他,凭什么嫌他烦?
  不多时,吕大将军拿着身衣裳回来,皮笑肉不笑的走到客人面前,“书院乃清静之地,见不得凶煞血气,劳烦张将军换身衣裳再去。”
  他们这边多是又高又壮的兵,像张燕这种个子高但瘦的跟个竹竿儿似的不多见,让他回驿馆换衣裳耽误事儿,合身的衣裳不好找,不合身也能凑活着穿。
  全副武装的张燕:……
  确实该烦。
  荀小将军摆摆手让他们去换上常服,然后派人去书院和老先生们说一声。
  类似的突击检查之前发生过很多次,书院应该已经习惯了。待会儿过去只是个简单的小视察,老师和学生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不用管他们这些游客。
  考试的具体流程他可以让人写好送去冀州,但实际运行中会发生什么谁都说不准。后世科举制度运行了一千三百年每一届都在给上一届打补丁,他们这才考了一次能揪出来多少问题?
  空子都是被人钻出来的,如今考试选官还是个新东西,全天下都不熟悉这个新制度,能被人琢磨出来的空子自然不如制度彻底成型后多。
  出门溜达不是为了让张燕熟悉科考流程,而是换个地方聊天。
  和餐桌就是谈判桌的道理差不多,会客厅从来不是推心置腹赤诚相待的地方,能让他们心连心的都是各种意外的场合。
  可以是战场,也可以是小日常,总之不能是会客厅。
  这地方太正经了,不适合发挥。
  ……
  临淄有着世上最古老的官办高等学府,当年稷下学宫全盛时诸子百家皆聚于此,汇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
  田氏欲代姜氏有齐国,非一世也。而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国之主虽有庄子“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辛辣评论却没有被钉死在耻辱柱上,很难说和汇聚了天下贤才的稷下学宫没有关系。
  如今临淄的书院不如昔年稷下学宫规模宏大,却也“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不管是大儒还是学生都能在此感受到尊重。
  这里是求学之地,书院之中可不任职而论国事,无官守无言责,最大程度上保证学子的言论自由。
  再现当年百家争鸣的盛况显然不可能,但却可以让书院成为一个标志,一个发扬孔老夫子“有教无类”理念的绝佳试点。
  州牧、太守上任后招揽民心的首选之法都是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不管在什么地方重视教育都没有坏处。
  现在看来他们这儿的效果很不错,冀州那边已经被逼的要推行科举,等过两年临淄书院的名声再大些能招揽来全大汉的士人,不想被他压着打就得跟着卷起来。
  荀小将军换上常服就是鲜衣怒马少年郎,和旁边两位不穿铠甲也杀气腾腾的大将相比跟刚出生的小牛犊跑进了野牛群一样怎么看怎么无害。
  可惜无害只是表象,但凡见过他在官署或者战场上的模样都说不出“无害”两个字来。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的产物,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那个齐王。”
  荀晔试图让同行的两位武将对书院多点代入感,然后在后世但凡接受过义务教育就都耳熟能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没能让两个人有任何反应。
  哦,不对,俩人的反应都挺莫名其妙,好像是那种“虽然不知道在说什么”“但是可以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掏耳朵.jpg”。
  荀小先生:……
  问题不大,他可以硬讲。
  “二位听过‘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吗?”
  吕布捏捏拳头,“听过,说的就是本将军这种初时被人打压然后大放异彩的情况。”
  张燕没有接话,但是也在心里觉得所谓“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说的就是他这种不搞事时平平无奇搞起事来天下皆惊的人。
  吕奉先?啧,要不是出了个董卓谁知道他是谁。
  不如他黑山张飞燕。
  荀晔捏捏眉心,放弃和两个没文化的家伙探讨高深的学术问题。
  他想说的是齐威王当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让齐国再次辉煌,不是现在的群雄并起啊喂。
  知不知道什么叫借古讽今?他们都在临淄了,刚才也提了稷下学宫,往正确的方向想一想很难吗?
  要说现在的话,他自己也很符合不出门则已一出门绝后空前的标准,他也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算了,略过这个话题。
  荀小先生心累不已,开始思考要不要在青州也给军中将领开个成人扫盲班。
  之前在并州也有,只是所有人都很忙,劳累一天下来也没几个人能有精力再去学认字,往往先生还没讲一会儿底下就呼噜声一大片,催眠效果绝佳。
  但是!关二爷打着仗都还能夜读《春秋》,吕大将军肯定也能啃着《左传》入睡。
  等着,他搞定张燕就去劝学,争取所有人都文武双全。
  “前面就是书院,这个点儿正在上课,好在今天郑先生闲着,待会儿带你们去拜访拜访。”
  先前考试的试卷是郑先生带领书院的老先生们编出来的,出题思路让老人家亲自讲解,张将军能复述几成都没关系,反正他还会再和冀州那边书信联络。
  主场交给老爷子,他可以见缝插针刷好感。
  ……
  “齐威王初即位时声色犬马放浪形骸,常常通宵达旦的玩乐而不理朝政,不过耽于声色都是表象,如果齐威王真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臣子再怎么劝谏也不会让他在短时间内变成有雄心壮志的君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