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回皇上,太后娘娘在佛堂里念经祈祷。”
顾瑶嗯了一声,转身走向了左边。
因高祖皇帝的母亲孝懿皇太后喜欢礼佛,宫里特意见了佛堂。
顾瑶走了进去。
一看,太后果然在里面。
她跪在佛像前,一只手数着佛珠,一只手敲木鱼。
知道外头有人进来了,但是赵佩蓉并没有停下来。
顾瑶于是走到她的旁边,淡淡喊了一声:“母后……”
赵佩蓉依然没有回应,而是继续敲,就当身旁没有人一样。
顾瑶见她如此,也没打断她,就找了旁边的一张凳子坐下来。
她知道,她不会在这儿敲多久,做个样子给自己看一下罢了。
第158章 您是百姓心中的恶人
过了约一刻钟。
顾瑶看到太后终于停下来了。
于是她再次走过去,说道:“母后,孩儿给您请安。”
赵佩蓉缓缓起身,扭头看着身旁的女皇,曾经的扶摇公主。
不到一年,这女娃子已经完全换了一个人。
她撇嘴笑了笑,回道:“皇上忙于国事,请安以后就免了吧。哀家怕消受不起。”
“母后这是在置气吗?”顾瑶不用想也知道太后心里定然是恨自己的。
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将她禁足,还有她曾经养育了多年的废太子顾昊最后没能当上皇帝。
不过这顾昊已经投海自尽了,她眼前这位继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哀家哪敢和皇上置气,皇上如今大权在握,威风凛凛,哀家在这佛堂里念经祈福,度过余生罢了。”
这话中的酸味,顾瑶捏着鼻子就能感觉得到。
不过她也不在意。
反正,她要生气就生气,赵国公已经被削爵,赵家安排在朝廷的势力,她也经丞相之手,将他们留查的留查,外放的外放,已经没多少人了。
顾瑶想了想,回道:“母后,您能在宫里安安心心的当一宫太后,孩儿又何至于和您闹不快。孩儿出生当日便丧母,去年冬,父皇也离去了。在这宫里,母后就是孩儿最亲的人。母后与孩儿当互相依靠才是,母后何必心心念念您的娘家人,这十几年来,他们仗着您的权利,为非作歹,贪污受贿,侵占民田,勾结各地盐商,草菅人命。如此坏的可不仅仅是赵家的名声,还有母后您的。”
赵佩蓉眉心一凝,细长的凤眼微微上挑,用复杂的眼神看着身旁的顾瑶。
她没有接话,只是下意识地握了握手指。
顾瑶注意到了太后神态变化,接着道:
“母后知道外面的百姓是怎么说您的嘛。他们说赵家为非作歹,都是当今太后默许的,有太后在背后撑腰。所以您现在是百姓心中的恶人,而非国母。儿臣让母后禁足在这宫里,潜心礼佛,修身养性,是希望母后能好好反思反思您的过往。”
听到这话,赵佩蓉再也忍不住了,她丢了手里的佛珠,看着顾瑶,说道:“你这是想说什么。”
要是半年前的顾瑶,是绝对不会这样跟自己说话的。
虽然她未养育这位曾经的长公主,但还是公主时的顾瑶对她都是很尊重的。
“孩儿想说,那赵家的的人母后以后还是不要见了,免得他们日后再作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百姓们都认为是您这位太后允许的。到时候丢的您的名声和颜面,史书上记载的是您的不是。”顾瑶微微皱着眉,语气比刚刚冷了几分。
赵佩蓉深吸一口气,平复心里激动的情绪。
她看着顾瑶,挑眉问道:“皇上这是不允许哀家和娘家人来往了嘛。”
“就是这个意思。”顾瑶也不跟她绕弯子,直言道:“赵家做了太多恶事,已是百姓们人人唾骂的皇亲国戚,母后与娘家断了,保全您的名声,也保全了皇家的颜面,便是最好的选择。孩儿也是为母后着想。”
第159章 赵家不会善罢甘休
“好一个为母后着想。”
赵佩蓉眉眼间隐隐的冒出了一股怒火,但很快又被她忍了回去。
她捡起地上的佛珠,将佛珠挂到了脖子上。
顿了顿后,她再次看向顾瑶,语气冷淡的说道:“好啦,皇上说的,哀家照做就是了。”
“如此甚好。”顾瑶笑出了两弯月牙。
随即,她换了个话题。
“对啦,母后……昨日宫宴,兰太贵妃看中了梁国公府的公子,朕已经赐婚了,下月便让文馨公主嫁入梁家。您是公主的嫡母,婚事您和兰太贵妃一起准备吧。”
“梁国公府?”赵佩蓉听到这家后,眉头再次蹙了起来。
她昨日还和自己的大哥商议让文馨公主嫁入赵家,自己的小侄子赵麟,以拉拢兰家的势力,利用公主的身份护着赵家在朝廷仅剩的势力。
没想着昨日顾瑶就在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赐了婚。
“对,昨日忘记跟母后说了。不过想着母后定然也是会支持的。梁家世代功勋,那梁家公子长得也算端庄,和文馨公主算是般配。”
顾瑶笑着说道。
但她说完,见眼前的太后脸色十分难看。
赵佩蓉将头扭到一边,好一会儿没说话。
顾瑶见太后不回话,便行了个礼,说道:“那孩儿先退下了,母后好好休养着。”
说完,顾瑶转身走了。
……
出了祥和殿,顾瑶回到了昭和殿。
而一回来,她便召见了昭和宫负责自己日常事务的女官,周玲。
在顾瑶看来,昭和宫的女官相当于她这个帝王的私人秘书。
周玲穿一身绯红色宫服,有别于宫女的服饰,也有别于太监的衣服,是属于女官穿的宫服。
“皇上……”周玲行了个礼。
顾瑶看着这位三十岁左右的女子,她以前也是宫女,后来因为能力比较突出,又多读了些书,被先皇文皇帝点为女官,在昭和宫伺候。
在顾瑶的记忆中,这位女官甚至在文皇帝生病时,替文皇帝批过折子。
所以顾瑶觉得,她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
“你去大内选两个可靠的侍卫,让他们乔装成百姓,替朕去做眼线,关注赵文成,也就是曾经的赵国公的举动。他去了哪里,见了谁,都及时跟朕汇报。”
顾瑶吩咐道。
赵文成昨日冒着被发现被惩罚的风险,进了祥和宫。定然是和太后商议什么事情。
赵辛几日后就要被拉到午门斩首,这位估计是坐不住的,毕竟朝堂上他拿出来免死金牌企图为他那个恶子摆脱罪行。
再加上,最近整顿吏治,下了第一批留查的名单,赵家估计有不少人在名单上。
以她对赵家的了解,这些人不会轻易善罢甘休,他们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包括行刑当日救人。
“臣明白了,立刻去办。”周玲恭敬地回道。
“还有,在选两个得力的,混到樊楼去当差,并把每日进出樊楼的王公大臣们的名字记下来,每月汇报一次。若有其他异常,及时汇报。”
第160章 盐价大涨
三日假期结束。
八月十七日清晨。
百官们再次进宫参加大朝会。
而这一日所有人都来齐了,就连大殿外面也站了不少官员。
顾瑶身穿一身黄袍坐在龙椅上,目光威严地看着下面的文武大臣。
王公公站在帝王的身旁,喊道:“有事请奏!”
随即,大殿中,有人站了出来。
站出来的是御史台的一位五品言官,叫张锦程。
“皇上,臣有本上奏。”张大人双膝跪地,将早已准备好的折子从衣袖中取出,递到眼前。
“呈上来吧。”
顾瑶摆了下手。
很快,王公公走上去,将折子接了过来。
顾瑶打开认真看了一下。
然而看完之后,她的眉头就皱了起来,脸上也露出了一丝不悦。
张锦程见皇上看完了自己的折子,说道:“启禀皇上,臣所奏之事已经核实,今年三月以来,祁州、盖州、北芪州……等七八个州县出现盐价大涨,百姓买不到盐,买不起盐的情况。据盖州官吏反映,盖州当地的盐价已高达200文钱一斤,且只是中等精盐的价格,若是上等精盐需要三百文钱一斤。如此天价,导致很多百姓买不起盐,民间甚至出现偷盐的情况。”
“怎么如此?”顾瑶紧锁着眉头问道。
“回皇上,朝廷有明文规定,不论是官府自售还是地方盐商转卖,中等精盐一斤不能超过五十文,上等精盐不能超过八十文。但有的地方,有人私自囤积大量精盐,只把部分盐下放售卖,导致当地盐价大涨。对外却说,遭遇了水灾,盐都毁了,是从其他地方高价转运来的,所以要卖得更贵。这种事情多年来时有发生,尤其是一些离产盐地远的州县。
”
“给朕查……查出来有问题的官员也好,商人也好,都给朕押到金城来审。”顾瑶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