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皇上,可是有什么话要跟臣说嘛?”杨昌见皇上一直看着自己,心里有点慌。
  他眼前这位皇上是他完全看不明白,也猜不透的女子。
  第177章 只有你最合适
  顾瑶笑了笑,说道:“把你留下来,自然是有话跟你说。”
  “昨日在朝堂上,朕点了你的名字,让你和宣平候吴有志和刑部侍郎贺知义一起去地方州县调查盐价异常一事。你可知朕为何要你去?”
  顾瑶直接问道。她瞧着这家伙是还没有看出这件事其中的凶险。但是他的父亲杨东庭和岳父苏墨都是看得出来的,所以才在朝会时找理由为他们的儿子女婿推掉这个差事。
  “皇上,臣不明白,还请皇上明示。”
  杨昌摇了摇头,他也想十分意外皇上点他的名字,户部那么多人在朝堂上站着,他是官阶最低的。
  顾瑶淡淡嗯了一声,随即说道:“因为只有你最合适。你出身勋贵人家,父亲和岳父都是朝廷手握大权的重臣,小舅子更是朕的人,你若去了,没有人敢动你。”
  杨昌:……
  赫然听到皇上这样说,杨昌心里瞬间紧张起来,脸色也不自觉中变红了。
  “皇上,您这么说,臣实在惶恐。”
  顾瑶将手里的茶杯放下,扭头似笑非笑地看着杨昌,接着道:“你记住了,后日你随他们二人出发后,需谨慎行事,少说话,装得什么也不懂,看到你觉得有蹊跷得地方也不用跟他们说,只需将他们二人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记下来,等回宫后向朕禀报。”
  杨昌感觉头顶好像一下压下来一块巨大的石头。
  原本他以为这差事只是容易得罪人,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没想到这其中会有这般凶险。
  “皇上,您是怀疑……”杨昌没有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
  顾瑶轻轻咳了一声,打断了对方。
  她顿了顿,说道:“朕怀疑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朕要查明事实。”
  盐务这一块,她闭着眼睛都知道有问题,这几个月是这个州盐价异常,过几个月又是另外的州县缺盐,盐价大涨,明明朝廷每年批量采购的盐都在不断增加,甚至两三年盐的产量增加了将近一倍,但是盐价依然降不下来,一些地方经常出现盐商哄抬盐价的行为。
  以前先皇在世时,从各地官员到满朝文武甚至到帝王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如今不能再这样了。
  盐产量每年都在增加,盐价却居高不下,盐税也没有增加。
  这一层又一层的渠道,到底是哪些蛀虫在作恶,在牟利,她得一个个的挖出来。
  杨昌明白了皇上的意思。
  他起身,再次行礼道:“臣谨记皇上嘱托,定为皇上办好这件事。”
  杨昌此时才明白,自己此去如此凶险,若有不慎,会有杀身之祸。
  “行了,你下去吧,三个月后再来跟朕汇报。”
  顾瑶有些疲了,便挥了挥手,示意杨昌离开。
  在他离开之后,顾瑶没有接见其他臣子,而是在一旁的软榻上躺下休息了。
  虽然是帝王,但有些事她要做起来也很难,比如整顿吏治,比如严惩贪官污吏。这些都是需要魄力,需要手腕才能做。
  先皇文皇帝表面是仁慈,实际上是昏庸,所以对这些恶行和贪腐视而不见,不做处理。导致现在朝廷看着一片和谐,实际拉帮结党,一堆蛀虫。
  第178章 三个月后
  三个月后……
  秋去冬来。
  进入寒冬后,金陵城的百姓们都换上了厚实的棉服,有的还戴上了帽子。
  街道旁边随处可见挑担子卖炭火的百姓。
  随着气温降低,百姓们只能买一些炭火回去取暖。
  因出来逛街的百姓少了,街边的店铺生意也差了许多,不管是酒肆,米铺,还是茶馆酒楼都少了许多客人。
  不过有一个地方却是越来越热闹了。
  那就是客栈。
  金陵城的客栈迎来了三年一次的客流高峰。。
  这些客人绝大多数是来自全国各地进京赶考的考生。
  他们来自大江南北,有的是一个人来的,有的是结伴同行的,还有的家境好的,带着仆人随行的。
  三千多名考生将参加一个多月后朝廷要举行的会试,会试若中了,他们将成为进士,成为朝廷未来的官员。
  高升客栈位于金陵城西城区桐华路,这家客栈十几天前就已经住满了客人。
  六十多名考生住进了这家客栈。
  考生们虽来自五湖四海,但来了这里后都会互相认识,偶尔的一起讨论诗书文章,甚至猜测考题。
  今日,就有许多考生聚在客栈的茶楼里,讨论题目。
  “听说这次会试是皇上亲自出题。”一位打探到消息的临安考生一边喝着茶,一边说道。
  到了这里,该读的书都读完了,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出题人是谁,大概的出题范围。
  “皇上不是殿试时才亲自出题吗?”另外一位来自眉州的叫林澈的考生问道。
  他是和自己父亲还有哥哥一起进金城赶考的,父子三人将一起上考场。
  “以往会试是丞相和翰林院大学士出题,但今年变了,皇上要亲自出题。”一位拿着折扇,穿着十分体面的公子回道。
  “那就很难猜测了,当今皇上十九岁,没什么文章诗词传世,要猜测皇上可能出题的内容,可太难了。不如大家都别猜了,喝茶作诗吧”林澈的哥哥林祁说道。
  兄弟俩穿的都是粗布衣裳,但是眉宇间的气质,让人一看,就觉得两人器宇不凡,非平庸之辈。
  ——
  皇宫里。
  随着天气越发寒冷,各宫的日常开销用度也增加了。
  除了月例银子,各宫还会发过冬的物资,包括厚实的棉服,棉被,炭火等等。
  昭和宫的宫人们正将一箩又一箩的红罗炭抬到宫里。
  这是宫中最好的碳火,是给皇上用的。
  除了碳火,尚衣司还送来两套新缝制狐白裘衣,用的是最好白狐毛,质地轻软暖和,非常保暖。
  沈嬷嬷将这新送来的白狐衣拿到了南书房。
  “皇上,尚衣司给您新制的裘衣。奴婢帮您穿上吧”。
  沈嬷嬷知道,皇上最怕冷了,一到冬日,皇上的手就容易长冻疮。
  顾瑶穿上厚实暖和的衣服,手里抱着一个暖手炉。
  这古代的冬天比现代要冷多了,没有暖气,没有空调,只能烤碳火。但时常烤碳火,又容易上火,她这烤了半个月,都流鼻血了。只能多穿些衣服,坐在这里批折子。
  她穿越过来时是农历三月,那时天气转暖,比较舒适,这算是她在古代过第一个冬天。
  果然严寒无比,她都冻感冒了。
  沈嬷嬷很是心疼地看着眼前的姑娘,都这么冷了,皇上还是经常批折子到半夜,这不又着凉了。
  “皇上,您若觉得冷,晚上就让公子们抱你睡,就别一个人睡着了。”
  第179章 叫个人来陪她
  顾瑶看着沈嬷嬷,没有点头,只是笑了笑。
  让他们抱着自己睡,哪有那么老实,都是二十出头,血气方刚的男人,他们的欲望可比她强多了。
  事实上她很少召幸他们,每月避开例假期,排卵期。安全期也只选了前四后四,确保不会怀上孩子。
  算下来,她一个月只有八天会让他们侍寝。
  “皇上,要不……奴婢去传一位公子来陪您。”
  沈嬷嬷又说道,此时已经是傍晚了,想必公子们也期待可以被召幸。
  顾瑶想了一下,今天距离例假临期大概四天左右,算是非常安全的日子了,便回道:“行,你去传苏煜过来吧。”
  一个人在这里批折子也挺无聊的,叫个人来陪她。
  “好,奴婢这就去。”
  沈嬷嬷很快便出去了。
  顾瑶继续批折子,到了冬季,地方呈上来的折子比平时多了一半,因为各州的知府需要在秋后统计当地的粮食收成,然后上折子呈报皇上。
  还因为七日后是她这个君王十九岁生辰,许多地方官不能亲自来金城给她祝寿,便送来了许多了礼物。
  他们会上折子问安祝寿,至于礼物,多是一些当地的特产或者奇珍异宝。
  顾瑶翻开其中一本折子,上头写到:(臣,许州织造刘文强给皇上请安,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即日便是皇上寿辰,臣不能亲自给皇上祝寿,实在遗憾,特送薄礼(水梅香胭脂十盒,红罗天丝锦缎十八匹与皇上,祝皇上青春永驻,美貌无双。)
  顾瑶看着这折子,其他祝寿的折子大多写到是祝她身体康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什么的,只有这个许州织造,祝她美貌无双,而且送的东西也是女子最喜欢的胭脂水粉,绫罗绸缎。
  顾瑶想了想,便在上面批示道:“爱卿的心意朕已收到,不过下次不用送这么多东西,若有好吃的送来,朕会更欢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