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杨昌:……
  杨昌看着父亲,经父亲一句话点醒。
  “原来如此。”
  “是啊,所以呢……咱们杨家就不要去趟这趟浑水了。父亲不去,你更不要去。”杨东庭劝着儿子。
  为官不易,很多时候一句话就可能得罪人。更何况在外人看来,他杨家如今和苏家是一条船上的,就算他不站队,外头也是这么认为的。
  ——
  顾瑶回到了南书房。
  外头还有许多大臣求着要见自己,但顾瑶一个也没让他们进来,就连大将军楚渊也没见。
  第一日,大臣们在昭和殿外求见,皇上不见。
  第二日,大臣们则联名上来了折子,上面有上百名官员签了名字,然而皇上也不回。
  到第三日,昭和殿外终于安静了。
  第470章 楚将军确实是独一等的
  枢密院位于皇城北部,是大越高祖皇帝建国后第二年便设立的大越军事衙门,高祖皇帝为了约束将军们的权力,试图打造一个以文治武的年代。将原本属于兵部的权力一分为三,分为了枢密院,兵部,三衙。一分为三后兵部、枢密院和三衙互相制衡,但掌握军队调动的是枢密院。
  兵部在权力被削减后,仅掌握武官武职人员的调动和升迁以及武器军备和军粮的管理。
  六月十七日下午,枢密院院使刘守奇和兵部尚书秦书行奉旨一起来到了南书房。
  两人将各自整理好的资料拿在手中。
  进来后,两人鞠躬行礼,道:
  “臣枢密院刘守奇拜见皇上。”
  “臣兵部尚书秦书行拜见皇上。”
  “两位坐下说话吧。”顾瑶看着这两位大臣,这两位可都是掌管了军务的大臣。可以说手握不少权力。
  顾瑶这一年多来多和三省六部的官员商议政事,军事方面,她管得并不多。
  “朕几日前要你们准备好的资料都准备好了吗?”见两人坐下后,顾瑶问道。
  七日前,她下了旨意要枢密院和兵部分别整理在朝武将们和武官们的相关履历资料。
  先起来回话的是枢密使刘守奇,他从衣袖中将准备好的长达万字的折子拿出来,呈到皇上的面前,道:
  “回禀皇上,臣已经按您的要求,将全国五品以上的一百六十八位将军的履历资料整理好了,并且根据您的指示,对各位将军进行了评级。”
  顾瑶接过对方递过来的折子,没有犹豫直接翻开了。
  很快她看到了里面的内容。
  还真是按她的要求,介绍了每一位武将的出身,经历,目前职务,参与过哪些战役,擅长什么,性格等等。
  顾瑶看到第一个名字就是定西骠骑大将军楚渊的名字。
  上面介绍了楚渊的出身,楚渊是开国大将抚远大将军楚炎的第五子,十五岁随父出征,二十一岁在宁远之战中一战成名,封了宁远将军,后指挥参与战事三十六起,多次击退敌军,三十四岁时曾掌八十万大军,击退戎国贼寇,歼灭戎兵十五万。
  目前是一品大将军,东郊大营主帅,兼太傅。
  顾瑶将楚大将军的履历看了两遍,看完之后,她深吸一口气,然后看着枢密院使刘守奇,道:“你将楚渊将军独设一等,这是为何?”
  顾瑶让枢密院将将军们分为九个等级,按能力,智慧,经验,擅长的战法,可掌兵力等分等级。
  “回皇上,楚将军确实是独一等的。目前的武将们,仅有楚将军,可指挥十万以上兵力进行正面战争,也只有楚将军可同时指挥不同的兵种打大型攻守战战、保卫战。”
  顾瑶有点晕,她真是没想到,堂堂大越国,竟然找不到第二个能力超群的大将军。
  “那岳凌呢?”顾瑶再问。
  顾瑶看到了岳凌的履历,这位将军同样是将门之后,今年仅三十六岁,目前是西郊大营的主帅。
  第471章 大越一百二十万兵力
  “回皇上,岳凌将军的能力也是十分出众的,他治军严明,善于排兵布阵,精通各种阵法,八年前,曾率三万军,以十面埋伏阵,歼灭了西南十万叛军,一战成名。不过岳将军尚年轻,作战经验上与楚将军比还是远不足的,且他没有指挥过十万军以上的正面战。所以也不能评做一等。”
  “嗷……”
  顾瑶点了点头。
  如此说来,这么评也是公正的。
  只是这样的话,这大越国的的将才也太少了。
  “那除了楚将军,就没有人可指挥大型正面攻防战吗?”
  顾瑶想,这大越不可能只靠一个楚渊啊,若真和戎国打起来,那就是几十万军的大战了。
  “皇上,也不是没有……”枢密使刘守良想了一下回道:“杨广将军也曾指挥过大战,有充足的作战经验,但兴起十七年,他因凉城防守战战败,丢了凉城,而被先皇撤了大将军职务,贬为了五品参将。”
  顾瑶记得这位将军,他原是西营的主帅,正是因为凉城失守,他被贬了,后来的岳凌才成了西营的主帅。
  不过胜败乃兵家常事,也不能因为吃了一次败仗,就完全否定这位将军。
  “枢密使,通知这位将军近期进金吧,朕跟他聊聊。”
  “另外这名单上的将军们,朕都会抽空一一面见。”
  顾瑶平日里见不到这些武将们,他们大多数不上朝,都在军营里练兵,处理军务。
  顾瑶对他们并不了解。
  “臣遵旨。”刘守良看着眼前的帝王,有些意外皇上突然想要召见这些武将。
  平日里就连他这个枢密使都没有太多机会见到皇上。
  顾瑶又看了看后面列举的将军们的资料,这些将军们大多三十多岁,四十多岁,少数只有二十六七岁,一些具备一定的领兵打仗的经验,但能当大将军的确实没有。
  顾瑶随后又看向兵部尚书呈上来的资料,上面写着大越目前拥有一百二十万兵力,其中骑兵十四万(轻骑兵九万,重骑兵五万),长枪兵五十六万,弓箭兵二十五万,盾兵十万,车兵六万,其他杂役兵十五万。
  好庞大的数字,顾瑶不敢想象一个人口1.4亿的国家有一百多万兵力。
  但顾瑶知道,虽然人数是这么多,但作战能力却不行,过去高祖皇帝和文皇帝都是重文轻武的皇帝,武将们的待遇并不好,国家几乎由文官集团在治理。士兵们很多是招募而来的,一些穷困潦倒的流民也混在其中,这些人是穷得没饭吃了,出来当兵,在军营里混口饭吃。
  所以所谓的百万兵力可能还不如人家三十万精兵。
  看到这里,顾瑶叹了口气,想着自己要靠这样一群士兵打回那半壁江山实在是太难了。
  关键是,朝廷还得每年花费几千两银子养着这庞大的百万大军。
  冗官,冗兵,冗费。
  跟大宋朝一个样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冗官、冗费问题,她去年已经通过改革吏治,裁撤官员,合并衙门,大量减少荫补入仕的人数,消减朝廷和皇宫里的开支解决了一部分,但这冗兵问题,可是个更棘手的难题。
  第472章 楚哥哥在我心里的位置
  “皇上,可是臣上呈的折子有何不妥吗?”兵部尚书秦书行见皇上眉头紧蹙,似乎是有些不悦,忙问道。
  顾瑶这才抬头看着坐在一旁的两位官员。
  回道:“你们整理的资料够详细了,下去吧。”
  顾瑶一会儿也看不完这两份长达一万多字的折子。
  枢密使刘守良和兵部尚书秦书行行礼告退了。
  顾瑶留在南书房继续看折子,过了一会儿,王公公进来了。
  王公公端来了一个盘子,里面是刚切好的西瓜。
  “皇上,南城百姓给您献的西瓜,您要不要尝尝?”
  “老百姓送的?”顾瑶扭头看向王公公手里端着的西瓜,西瓜看着十分新鲜。
  “是的,今儿一早内务府派人去瓜农地里选的,老百姓们听说是给皇上吃的,都将最好的瓜摘了下来,这西瓜可新鲜了。”王公公笑着说道。
  顾瑶拿起一块吃了起来,西瓜果然清甜可口。
  如今是夏日,能吃到的新鲜水果包括西瓜,葡萄,桃子,荔枝等等,她每天都会吃上一些水果。
  “你也吃吧。”顾瑶拿了一块递给王公公。
  “奴才谢皇上。”王公公眉笑眼开。
  “对了,待会儿去长信宫传个旨,朕今日宿在长信宫。”顾瑶想起了什么,于是吩咐一旁的王公公。
  王公公听后,马上鞠躬回道:“奴才这就去。”
  ——
  长信宫。
  得到了消息的宫人们开始忙碌了起来。
  管事太监齐公公正吩咐下头的几个小太监打扫殿宇,布置庭院。
  皇上一个月都难得来一次,他们可得把宫殿打扫得干干净净。
  楚奕也在得道消息后,速速回宫了。
  不过他等到了晚上,才等到皇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