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他可没有忘记他这些年在杨州买了十万亩地,这些田地虽然绝大多数不在自己名下,但都在自己的亲人名下,这要被查出来,自己也是难逃一死。
  郭德海一口气喝完了杯中的茶,喝完后,他回道:“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总之这事得给我瞒下去。你们兼并的那些田,尽快找到丝绸大户,卖给他们。另外苏琦若来了,那多出来的一百四十万亩商田必须变成农田。”
  “还有,咱们明面上得支持新政,但决不能让新政在杨州试行成功。这样的政策可是要割我们这些官宦的肉来成就皇上千秋万代的好名声。就让这政策试行失败,最后推行不下去。”
  郭德海一口气说完了自己的决定。
  他是华南布政使,掌管了华南七个州的赋税和人口,他可不能让自己老窝被别人捅了。
  第916章 秦萧的信
  元祐六年五月初三,顾瑶下了朝后来到了南园,这儿是皇子读书学习的地方。
  顾瑶来到后听到了里面郎朗的读书声,孩子们正在读一首叫做《七月》的诗。这是一首描写夏季农忙的叙事诗。
  顾瑶站在外面看着正在亭子里读书的几个孩子,除了自己的长子顾宸,还有几个陪读的孩子,这些孩子是她选来的,除了岳飛,还有楚太傅的孙子楚涵,以及另外几位武将的孩子。
  这些孩子大的四岁多,小的三岁左右,都和大皇子一般年纪。
  顾瑶让这些孩子在一起学习,就像现代的幼儿园一样,以玩为主,学习为辅,学的内容主要是识字,背诗这些最简单的。
  等孩子读完诗后,顾瑶走了进去。
  见皇上来,教书的夫子赶紧放下了手里的书,起身行礼。
  “先生免礼,朕今日得空过来瞧瞧。他们都还听话吗?”顾瑶看着下面坐着的几个孩子。
  而顾宸看到娘亲来了,想要起身,但一旁的岳飛拉住了他。
  “回皇上,大殿下和这几位小公子都很听话,老朽让他们背的诗也都能背出来。”
  顾瑶点头一笑,她发现这古代的小孩子普遍比现代的孩子懂事的早,也没那么调皮。
  “先生,辛苦了。这几个孩子在您的教导下,是越来越懂事了。”
  “皇上,是这些孩子自身天资好。”夫子行了礼后,回道。
  能进宫给皇子授课,是他这辈子最大的荣耀了。
  顾瑶想了一下,再道:“宸儿昨日跟朕说,先生每天会教他们认两个字,这样挺好,不过先生也要开始教他们写字了,就从最简单的字开始吧。”
  “皇上,老朽也想教大殿下和几位公子写字,只是大殿下尚年幼,老朽担心他……”
  后面的话夫子没有说下去了。
  不过顾瑶明白对方的意思。
  这先生是怕大皇子因为年幼的原因,学业会落后那几个比他大一两岁的孩子。
  顾瑶于是回道:“没关系,有大孩子带着,宸儿进步会更快。”
  顾瑶记得自己三岁半时会画画,会写自己的名字。
  “老朽记住了,明儿就安排课业。”
  “好,那先生继续授课,朕不打搅了。”
  “恭送皇上。”
  “娘亲……”顾宸见娘亲要走了,忍不住了大声喊道。
  顾瑶笑着走了过去,摸了摸儿子的头,笑道:“宸儿,要好好听夫子讲课。”
  “娘亲,孩儿记住了。”顾宸开心地回道。
  ——
  顾瑶返回了昭和殿。
  而一回来,一封书信就递到了她的面前。
  “皇上,这是秦公子派人送回来的书信。”王公公赶紧将刚刚接到的书信递给皇上。
  顾瑶伸手接过。
  她没有立即拆开这封信,而是拿着信进了南书房,然后才将信拆开。
  她看向里面的文字:
  (皇上,臣已经到了杨州同福县,臣找到了几位韩家的亲人,但并没有与他们相认。臣写这封书信是想给皇上报个平安。另外还有一事告知皇上,臣所在的同福县,老百姓普遍都没有地,这里的大多数农田种的也不是稻谷,而是桑树。当地百姓说,这里的田都被都在十年前被一些官老爷和几个丝绸大户买了,用来种桑,附近的新安、建业、平江县也是如此……)
  第917章 百姓为什么卖地
  看完信中的内容后,顾瑶有些震惊。
  “王德全!”她朝外喊了一声。
  王公公听到皇上的喊声,赶紧来到了南书房。
  “皇上,是有何事要吩咐奴才去做吗?”
  顾瑶将信折了起来,道:“你派人去一趟户部衙门,让户部尚书马伯恩来南书房。另外让他带上杨州的田亩册。”
  顾瑶知道地方有一些大户会兼并百姓的田,但一个地方绝大多数田都属于大户或者官宦,那这个地方绝对有问题。
  约半个时辰后。
  马伯恩来了。
  他的手里拿着好几本册子。
  “皇上,臣将杨州的田亩册都带来了。”
  顾瑶很快从中找到了同福县的册子。
  翻开册子后,顾瑶看到里面写着同福县现有耕田一百二十五万亩,农田九十五万亩,桑田三十万亩。后面是具体到每个村有多少亩地的记录。
  “这田亩册是什么时候登记的?”大致看了一下后,顾瑶问眼前的户部尚书。
  这田亩册上可是明确写着同福县有九十多万亩农田,但秦萧却在信中说,同福县绝大多数田地种的都是桑树。
  “这是元祐一年的册子,这地方田册每五年会更改一次,今年十月各地方衙门会送新的册子来。”
  听到回答,顾瑶更疑惑了。信中说当地百姓十年前就没了地,地都被大户买走种桑树了。可怎么元祐一年的册子上还是写着同福县有九十多万亩农田。
  “皇上,可是这田税册子有什么问题?”马伯恩猜皇上一定是在调查什么,所以特意让自己找来杨州的田税册。
  顾瑶随即又翻看了平江、建业、新安几个县的田税册。发现这些县的册子也和同福县一样,桑田都远远少于农田数。
  顾瑶想了一下,疑惑道:“马伯恩,你在地方为官多年,你说说在什么情况下,百姓会心甘情愿的把地卖给大户?”
  一个地方绝大多数农户都没了田,变成了佃户,这还是很少见的。
  “皇上,百姓卖地有的是因为灾荒,家里没了粮,不得不向大户买粮,他们手里没银子,便只能卖田换粮,一般一亩田换十到二十担粮食。还有的是被骗的,比如参加一些赌局,输掉了田产。”
  “所以,一闹灾荒,大户们就会大肆兼并灾民的田。”顾瑶接话道。
  她知道这个是主要原因,但没想这能让一个县,大部分人都没了地。
  “可朝廷明明拨了赈灾的粮食,难道这些粮食都被贪墨了?”顾瑶再问。
  她知道地方贪官污吏数不胜数,但具体能腐败到什么样子,他这个皇上并不是那么清楚。
  “皇上,朝廷确实会从其他地方调一些粮食赈灾,但这些粮食到了地方上,却不见得会及时分发下去。如果地方官员和当地的大户勾结,晚个几日分发粮食赈灾,那灾民熬不过那几日,就只能卖地。很多时候,就是灾民把地卖得差不多了,官府才开始发粮赈灾。这样既吞了百姓的田,完了百姓还得感谢官府。”
  第918章 皇城司
  “好啊,原来这地方官是这么当的。那照你们这么说,哪个州县百姓的田少,哪个州县定是贪官污吏横行了。”顾瑶无语道。
  她现在算是知道了,为什么在自己继位前,这国库亏空到只有九百万两银子,这银子从上到下都被层层贪墨了。
  “皇上,也可以这么说,当然这地方官三年轮换一次,所以不见得是现任官员这么混蛋。”
  顾瑶点了下头。
  这吏治腐败,看来是是从根子上就烂了。
  若这新政推行不了,那大越可就不是北宋的下场,而是明朝末年。
  “行了,你先下去忙吧。”
  ——
  皇城司,位于皇宫东北面,是管理皇宫禁军的衙门,里面当差是五百御林军皇军,皇城司的禁军平日里直接听命的君主,主要职责是守护皇宫的安全,偶尔也会执行一些特殊的差事,比如秘密查办某些案子,抄没家财等。
  皇城司使朱彪奉旨进宫。
  但他没想到的是,他一进昭和殿就被一位公公带去了密室。
  “臣拜见皇上!”
  顾瑶看着这位皇城司使,这是自己去年任命的一位武官,也是自己调查过底细的武官。
  他原是御林军左营副都尉。
  “朱彪,朕需要你去办一件事。”
  “皇上请说。”
  顾瑶接着道:“你带一百人,扮成普通老百姓,去杨州。去了后做两件事,第一监视杨州布政使衙门,第二,秘密调查杨州当地最大的几个织造厂,他们每年都产了多少步,这些布都卖到了何处?把你们在当地看到的情况,以书信的方式送回金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