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第1057章 人民群众才是变革的力量
“跟朕说说,你们此次在同州试行新政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顾瑶看折子里写了许多,但多数是一些推行新政的方法和经验。
这时司马煊站了起来,说道:“皇上,推行新政最大的困难倒不是当地乡绅富商不配合,而是地方衙门的官员不配合。”
“哦……说具体一些。”
顾瑶知道同州并没有发生官绅造反的事,但泸州发生暴乱,也就是说每个地方的情况还不太一样。
司马煊回道:“皇上,地方许多官员和当地的乡绅富商可谓是蛇鼠一窝,臣等在推行新政时,这些地方官员表面上答应的好好的,但背地里却不好好做事,他们故意漏掉一些田产不登记,还有的则在测量田地时做手脚,比如河口张家明明有一千两百亩地,他们测量时故意弄错,登记成八百亩。”
“看来当地的这些官员平日里没少收受地方乡绅富商的好处,所以才会帮着他们作假。同州是这样,其他地方想必也一样。”
官商勾结,在地方欺上瞒下、胡作非为,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那你们怎么处理的?”顾瑶问道。
“回皇上……”司马煊这时指了指身旁的上堂许崇山,说道:“还是许大人有经验,他给同州七县的县令都下了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任务的,便直接写折子参他们,让朝廷免了这些不作为的地方官,而做得好的,他也上奏朝廷,建议朝廷给这些人升官。如此一来,这同州的几个县令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也好,或者为了升官也好,都不得不下去推行田亩新政。”
顾瑶点了点头,道:“奖罚分明,如此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还有其他的吗?”顾瑶再问。
这时许崇山回道:“皇上,刚刚司马公子说的只是其一。这推行新政最难的地方还是人心二字。当地的官绅富商不少,但这些人再多,也远不如当地普通的老百姓多。只要能让当地普通的老百姓团结起来,那官绅富商们就算想隐瞒他们的田产数目,也隐瞒不了。”
“对,第一次挂牌的田产数目公布后,有不少百姓扮成乞丐或者叫卖的货郎偷偷给知府衙门送信,举报一些少报了田亩数目的乡绅富商。正是因为有这些百姓敢冒着生命危险举报,同州的乡绅们才无法隐瞒,只能如实挂牌田产。”司马煊补充道。
听到这话,顾瑶嗯了一声。
心想,果然人民群众才是变革的力量,走近群众,发动群众这新政才能真正推行下去。
当普通的老百姓都支持新政,并且愿意为了新政冲上前去与压迫他们的官绅地主斗争时,那这田亩新政就能成功。
所以推行新政的关键还不在她这个帝王,甚至也不在于朝廷有多少有才能的官员,而在于这天下被剥削,被欺压,被挤压生存空间的贫苦百姓被激发了反抗意识后,自觉推动这个国家朝更好的一面发展。
第1058章 恭喜朕做什么?
元祐十年三月初八。
辰时一刻,文武百官们准时来到了皇宫,参加今日的大朝会。
百官们和以往一样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聊聊诗词、茶酒。
但在发现人群中有两个有些陌生的面孔后,一些官员便闭上了嘴巴。
“那个是许崇山吗?”
翰林院大学士张昭和几位同僚站在昭和殿前面走廊的一个角落里。
“对,就是那个在同州推行新政的知府许崇山。”站在张昭旁边的御史大夫黄承光小声回道。
“他回来了,看来同州试行新政已经有成果了。”张昭皱着眉头说道。
“是啊,这新政马上就要在全国各地推行了,我家的田还没卖出去呢。”御史大夫黄承光一边摇头一边叹息。
想到自家那几千亩地,一旦新政推行,每年就得交几百两银子的田亩税,他就头痛。
张昭苦笑一声,道:“别说你家的田了,我家的两千亩地挂在地铺半年了都没卖出去。昨儿去问了一下,说是现在田价还在跌,良田八两一亩根本卖不出去。”
张昭此时十分后悔,三年前没有趁着价格合适将家中田卖出去。
现在好了,想卖也卖不出去。
两人正聊着时。
承光殿的大门开了。
司礼官大声宣道:“时辰到,宣百官进殿。”
文武百官们听宣候,速速排成了两排,有官阶高低排队,官品高的排前面,官品低的则排在最后面。
众人进殿后一起向大殿上的帝王行跪拜大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金銮殿上的顾瑶微微抬了抬手,道:“诸位爱卿平身。”
待下面的官员都起身站好后,顾瑶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说道:“众位爱卿,今日咱们只议一个议题,那便是田亩新政。田亩新政是朕在元祐五年时定的涉及国家赋税、田亩管理的一项新政策,于元祐六年开始在同州、杨州、泸州三地试行。如今四年过去了,朕总算等到了好消息:田亩新政在同州试行成功了。”
“同州七县所有田地已全部挂牌登记,且自前年起,同州便已经按田亩新政的规定的田亩税率收税。”
听到这话,百官们一起鞠躬行礼,齐声道:“臣等恭喜皇上。”
“恭喜朕做什么?”顾瑶挑了挑眉头,说道:“这新政上利朝廷,下安百姓,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新政能成功实行,不是朕的福气,是朝廷的福气,是大越国的福气。”
顾瑶随即打开了之前许崇山呈上来的折子,她一边看着折子里的内容,一边说道:
“朕给大家说一下此次同州试行新政的成果,同州共挂牌登记田产六百六十二万五千二百六十亩(5625260),登记的田产比元祐五年,也就是新政试行前,多了一百八十五万三千多亩。元祐五年同州收上来的田亩税是粮食约十九万担,田亩税银十九万两。而去年同州收上来的税粮约为十四万担,税银则为三十七万两。”
第1059章 巡抚的权力也太大了
听到皇上说的这些数目,一些官员眉头皱成了直线,他们知道一旦田亩新政推行,那田多的官绅大户将要缴纳的税银是以前的数倍,而他们这些家里有成千上万亩田的官户将要缴纳更多的税银。
顾瑶发现自己说完后,没有人站出来说话,于是抿了一口茶,再道:“怎么……大家这是不开心啊。”
“朕理解你们的心情。不过新政乃国之大策,你们有什么不满都给朕憋在心里。”
随后顾瑶看向了站在最后排的许崇山和司马煊,两人现在的官职还是同州知府和通判,一个五品一个六品。
“许崇山、司马煊出列!”
听到旨意,许崇山和司马煊赶紧从后排走到了大殿中央,然后一起跪在行礼。
顾瑶这时对站在殿前伺候的吴公公道:“宣旨!”
吴公公将手里的圣旨展开,然后大声宣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同州知府许崇山、通判司马煊,忠勤体国、德才兼备,廉洁奉公、勤勉尽责,两人推行新政有功。兹特赐二人金陵城府邸一栋,白银五千两,字画十五幅。”
“另授许崇山中书侍郎一职,兼任江南东路十二州巡抚。钦此!”
圣旨宣读完后,文武百官们都懵了。
许崇山则一脸疑惑地看着大殿上的君王。
这时翰林院大学士张昭站出来了,说道:“皇上,这巡抚是何官职?我大越可没有巡抚一职,历朝历代,也没有听说过有巡抚!”
张昭说完,一些官员也纷纷说道:“皇上,臣等也没有听说过巡抚,还请皇上向臣等说个明白。”
顾瑶没有回答,而是朝一旁的吴公公摆了下手。
吴公公随即说道:“巡抚,乃皇上和政事堂一起商议后:定的新官职,官阶正二品,非额定官职,由皇上根据朝廷的需要,临时差遣。”
“皇上,那巡抚是做什么的?”礼部尚书杨东庭站出来问道。
他是礼部尚书,可皇上在政事堂商议新增这样一个官职时,却没有让他参与。
突然而来的二品巡抚,这官阶竟然与他这个尚书同阶。
这可是大官。
顾瑶看百官们都很疑惑,便解释道:“朕为接下来新政的推行增设巡抚一职,巡抚由朕选任,负责总览一路十二州的军事、赋税、吏治、刑狱、盐漕等事。地方衙门六品以下官员,巡抚可直接将其就地停职,参本。六品以上官员,巡抚可对其进行考核,对于不能胜任的官员可随时向政事堂参奏,弹劾。”
皇上说完后,百官们一个个露出了震惊的神色。
一些官员甚至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巡抚的权力大到可以就地罢免地方县令,弹劾地方知府、通判,甚至一路布政使和按察使。
“皇上,这巡抚的权力未免过大了一些,这地方官员都是朝廷任命,这不经吏部考核评调,巡抚就可直接将地方官员停职待参,这不大合适吧。”吏部尚书孙锦成站出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