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陛下要他针对世家,那首当其冲的就是谢家,毕竟谢家身为世家之首,再没有比杀鸡儆猴效果更立竿见影了。
正是因为知道沈棠宁为了保住谢家耗费了多少心思,如今陛下要他来做这把刀,对准的却是她最亲的人。
他该怎么和她开这个口?
张了张嘴,酝酿了几次三番,池宴还是将话咽了回去,飞快垂眼:没什么,就是问了下我该如何处置长公主。
他突然不敢猜想她可能会有的反应。
若他真的这样做了,她会怎么想他?
为了权势忘恩负义的小人?
可他不做,悬在头顶的一把名为皇权的刀随时会落下来。
况且池宴也清楚,瓦解世家的势力是迟早的事,没有一个帝王会容忍大权旁落,将来哪怕是太子登基,也会面临这样的抉择。
棠宁未必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有些事情明白归明白,身为当局者,她怎么能冷静地看着谢家走向衰落?
更别说,执刀的人,还是她的枕边人。
沈棠宁不疑有他:那可有什么结论?陛下是什么打算?
不好说,陛下并未表露出明确的态度。
她神色稍微松了些:没有消息反而是好消息,如今只能想办法拖延时间,等姜稚京那边的情况
*
殿下,如今长公主府守卫重重,四处都是皇帝的眼线。引芳冷着脸低声道,别的不提,就这饭菜,已经连着两日叫奴婢验出了毒!可见背后之人的用心险恶!
她环顾左右,在桌上写了个潜字,要不要奴婢派人联系
燕明仪抬眼轻笑一声:我那位好皇兄若真想动手,用得着这么迂回么?想杀本宫,不过是他一句话的事。她眼眸暗了下来,他这是在逼我自乱阵脚。
引芳眼里闪过一抹狠色,咬紧了牙:实在不行,咱们就逼宫!
傻丫头。燕明仪唇角无奈地弯起,御林军有多少人,咱们又有多少人?
她手底下的潜麟卫,只有两万人左右,虽说个个是精锐,可双拳难敌四手。
驻守在皇城的御林军就有三万人,距离燕京不远还有神武大营,也有将近五万人马,想要逼宫谈何容易?
他们既然跟了我,我就要对他们负责。
非到万不得已,燕明仪不可能让潜麟卫涉险,这是父皇留给她最后的遗物。
这也是她被幽禁于普陀寺十几年,明明有无数次机会逃出去,却始终没有行动的原因。
若是逃了,这辈子都要躲躲藏藏,担惊受怕受人追捕。
明仪这两个字承载了太多父皇对她的期望,她要名正言顺,让她的好皇兄心服口服。
*
夜已深,书房的灯烛还燃着。
沈棠宁推门而入,手里端了碗燕窝。
池宴正支着头想事情,闻声惊讶地望过来,下意识将面前的东西藏了藏。
她走上前,瞥了眼凌乱的桌面,见几张废纸被他团成团胡乱扔到一边,不难看出主人的烦躁,唇角弯起温和的浅笑:
即便是公务再忙,也切不可伤了身体,我见你晚膳时似乎没什么胃口,便让厨房炖了碗燕窝粥,好歹垫垫肚子。
池宴抬手将碗接了过来,下意识勾起一抹笑:还是你贴心。
他刚喝了两口,忽然有些难以下咽。
她待他处处温柔细致,他心中就愈发愧疚难安。
沈棠宁何其敏锐,见他神情微恙,联想到他今日的异常,便猜到他心里装了事:是朝堂上遇到了什么麻烦?若是不涉及军机秘要,我倒是可以替你分忧解难。
同别人不一样,池宴从来不避讳和她讨论一些朝堂上的事。
他并不认为女子就该老老实实相夫教子,不宜插手朝政。
相反,沈棠宁思维敏捷,有些问题总能发表一些独到的见解,给他提供灵感。
今日的他却罕见的吞吞吐吐,他突然拉住她的手,将她拽到自己腿上坐下,仰着头神情认真盯着她:
阿宁,你信我吗?
沈棠宁微怔,有些好笑地看向他:怎么突然说起这个?
他握住她手的力道忍不住紧了些,漆黑湿润的眼眸期盼地瞧着她,语气透着一丝迫切:我是你的夫君,无论如何,我都不会伤害你。
她嘴角的弧度收敛了一些,话音迟疑:你所担忧的事,是和我有关?
池宴将唇抿得更直了些,神色也有些不自然的紧绷。
他的心思实在太好猜了,在她面前几乎是一览无余,她默默心想,这人当真不会撒谎。
沈棠宁抬起手,将他眉目间的折痕抚平,缓缓出声:我自然是信你的,我们相处了这么久,我也相信你不会伤害我。所以阿宴,能告诉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吗?
他眼睫颤动,喉尖不自觉滚了滚。
看出他的为难,她不由笑了笑,你不想说也没关系,那等你什么时候想说了,我洗耳恭听。
沈棠宁站起身来,一如既往地温柔叮嘱:时候不早,早些歇息。
转身出了门,她的身形隐匿在夜色里。
阿宁
池宴闭了闭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次日,池宴去上朝。
沈棠宁瞥见八两从书房出来,抱着纸篓子准备拿去扔,出声道:等等。
八两一脸莫名,还是停了下来,笑眯眯问:少夫人有什么吩咐?
这个给我就好。看了眼他手中的东西,她弯唇一笑。
啊!好。八两不疑有他,老老实实将纸篓子递过去。
抬手接过,沈棠宁垂眼掩去眼底一抹深思。
她很少窥探池宴的隐私,此番也并非是不信任他,只是她实在不习惯陷入被动的境地。
伸手拆开一个废纸团,沈棠宁神情一凝,手里的东西瞬间落在地上。
第288章 仪鸾司
今日早朝,发生了一件令无数朝臣震惊的事。
原本只是按照律例,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谁料朝会进行到一半,御史突然站了出来,呈上一本折子:陛下前些日子还在与老臣商讨,如何改善百姓生活质量,使其安居乐业,这不就有人主动替陛下分忧解难?
福公公将奏折转呈给崇德帝,这一幕落在朝臣们眼中,心里想法不一。
这老狐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崇德帝打开折子粗略地看了一遍,顿时龙颜大悦:甚好!甚好!这可是解了朕的燃眉之急啊!爱卿,这里面的内容是谁想的?
御史恭敬地弯了弯腰,面上透露出笑意:回陛下,此人正是您钦点的状元郎,池宴。
一时间,情绪各异的目光落在池宴身上,他面不改色,只在崇德帝笑呵呵叫他的时候,恭敬上前几步:微臣在。
崇德帝满意地点点头:你且为朕解释一下,这里面提到的均田制是为何意?
底下的朝臣们或是眸光微凝,或是面露疑惑。
池宴从容地拱了拱手:启禀陛下,所谓均田制,就是将土地按照每户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民,百姓们有了自己的土地,耕种想必也会愈发上心,从而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发展。
这话一出,底下的世家们脸色一个赛一个的难看。
世家之所以能够传承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对土地的兼并垄断。
池宴提到的这个均田制,可谓是对世家的经济基础直接造成重创!
试问没了经济支撑,他们还如何维持家族的地位和发展?
崇德帝连连点头,转而又问:那这个设立社学又是?
池宴眉眼舒展开,耐着性子细细道来:虽说科举制的推行,已经使普通百姓也有入仕的机会,可由于每个地方经济发展不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仍有不少地方的百姓是没有机会得到教育的。
他话音顿了顿,声调上扬几分,所以微臣提议,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争取让底层百姓也有机会接受教育,用知识改变命运!
科举制虽然已经对世家在文化方面的垄断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正如他所说,一些落后的地方,根本没有那个条件接受教育。
文化依旧牢牢被世家所把控,只是推行土地改革,也动摇不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一些寒门出身的官员听得激动不已,热血沸腾,正因为从底层爬上来,他们更能明白没有背景的人想要走到这里是多么的不易!
池大人所言极是!此举甚好,臣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