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紫 第266节
宋墨笑着点了点头,目光重新落在了宋炎的身上,好像在催他快点承题。
好在宋炎的功底还不错,原本准备随伯父回乡就下场的,这两年一直专注制艺,深深地吸了口气,平静下来,思忖了大约半炷香的功夫,道:“举为政之经,自自而推者有其序。甚矣身之不可不修也。《中庸》于此,举政以该于身,而自身以推于政也。”语气虽然有些犹豫,文章却前后连贯,流畅自然。
这截题文最要紧的就是能把前后的文句连到一块儿。何况是宋墨破题,宋炎承题。
屋里的人都眼睛一亮。
宋炎不由暗暗松了一口气,心里多了几分底气,继续道:“独无意乎?子思述孔子答哀公问政之言及此,谓夫为政固在于修身。吾身之理,即在人之理也,诚知所以修身,则德立道行……一人之理,即万人之理也……然天下国家不可以不治,其政之经常者有九焉……”
花厅外突然有人击掌:“好一个‘一人之理,即万人之理也’!”
众人循声望去,就看见穿着朝服的窦世英笑眯眯地走了进来。
“千里,没想到你的学问如此的扎实!”
大家都起身和窦世英见礼,又重新分宾主坐下。
窦世英笑道:“你们怎么做起制艺来了?”
宋与民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宋墨的身上。
宋墨却毫无异色,笑着答道:“闲着无事,就聊了几句。”
窦世英做为读书人,自然希望宋墨也有一身好学问,闻言立刻来了兴趣,追问是怎么一回事。
窦政昌忙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惹得窦世英心痒痒的,和宋与民讨论起制艺文章来。
宋墨却寻了个借口,找到了窦昭:“舅母怎么说?”
“成了!”窦昭露出个胜利的表情,“只要宋家也有这个意思,就可以把亲事定下来了。”
“宋家那边只怕还有些麻烦。”宋墨把自己考校宋炎的事告诉了窦昭,“他既然有这样好的学问,肯定是要科举入仕的,只怕不会轻易答应入赘。”
窦昭张大了嘴,讪讪道:“难怪舅舅和舅母忙了这么些年都没有给璋如表姐找到个合适的夫婿。”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宋墨做了决定,可比窦昭坚韧得多,他沉吟道,“我已打听到宋与民的住处了,等会儿我就亲自登门拜访宋与民,势必让他答应这门亲事——宋千里既然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又受过宋与民的恩惠,若是宋与民答应了,他还能不答应不成?”
“那你准备怎么让宋先生答应?”在窦昭的印象里,宋先生这人虽然温和,却不是那种没有主见的老好人。
“是人就有弱点。”宋墨道,“时间有些来不及,我先和他接触接触再说。”
也只能如此了。
窦昭有点垂头丧气。
连着两次做媒都不顺利,她果然没有当媒人的潜质,等给璋如表姐找到了个如意郎君之后,她再也不会管这种事了。
两人一个回了后院,一个回了花厅。
用过午膳,宋与民和宋炎起身告辞。
过了一炷香的功夫,宋墨和窦昭也离开了静安寺胡同。
窦德昌缠着窦世英:“七叔父,‘知所以修身,合下节’,是您给四妹夫出的题吧?”
“我没有啊!”窦世英奇道,“难道不是宋先生出的题?”
他怎么敢给宋墨出这么难的题?要是宋墨答不出来,岂不是会破坏他们翁婿之间的感情?
窦政昌和窦德昌不由得面面相觑。
窦世英急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们快给我说说!”
第三百一十三章 亲临
窦德昌急急地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窦世英顿时目瞪口呆。
“难道是砚堂从别处看到的?”他皱着眉头喃喃地道,“不对啊!就算是从别处看到的,他也不必做篇制艺出来啊!而且,他考校宋千里做什么啊?”
窦政昌和窦德昌也想不明白。
窦世英道:“我明天把砚堂叫来问问!”
也只能如此了。
窦政昌和窦德昌无奈地互相对视了一眼。
窦世英打发高升媳妇去问舅母:“寿姑回来做什么?”
八字还没有一撇,舅母自然不好明说,拿事先和窦昭商量好的借口搪塞窦世英:“商量着十月初十去开元寺的事。”
窦世英点头,寻思着明天见到了女婿该怎么开口。
宋墨把窦昭送回了英国公府,就去了宋与民临时落脚的地方。
宋与民才刚到屋,还没来得及更衣,只得穿着刚才出门做客的衣裳出门迎客。
见宋墨也穿着刚才在静安寺胡同穿的衣裳,他满腹狐疑之余不禁生出几分不安来。
宋与民的朋友不过是小康人家,只请了两三个仆妇,还要照顾这一大家子人,宋与民住在这里,平日的生活起居依旧由宋炎打点。
他和宋墨分宾主落座之后,宋炎端了茶进来。
宋墨瞥了宋炎一眼,对宋与民道:“宋先生,我有话想单独和您说……”
宋炎闻音知雅,退了下去。只是还没有走出门,就听见宋墨道:“说起来,这件事与令侄有关……”
如果是平时,就算听到这样的话,宋炎也会非礼毋视,非礼毋听。可今天的事太奇怪了,先有宋墨无端的考校,后有这样的半头话,让他犹豫再三,不由在门帘外站定侧耳倾听。
宋墨的声音清晰地传到了他的耳朵里:“我想讨令侄的一杯喜酒喝!”
宋与民和宋炎都大吃一惊,当即也明白了刚才宋墨的怪异之举。
宋墨的身份地位,让宋与民不由慎重地道:“不知道世子爷想为谁家保媒?我们宋家在衢州虽然素有清誉,可到底是耕读传世的小户人家,齐大非偶,只怕高攀不起!”
量媒量媒,做为亦师亦父的伯父,宋与民觉得宋炎能娶个普通读书人家的姑娘,勤俭节约地过日子就行了。
英国公世子离他们太遥远了,不可想象,攀宋墨的高枝,他想想都觉得不可能,也就不存在取舍衡量了。
宋墨只当没有听见,笑道:“女方您也认识——是我夫人的表姐,安香村赵家的三小姐。”
宋与民在窦家做了五年的西席,怎么会不知道安香村赵家?
他顿时有种受辱的感觉。
赵家,招的可是招上门女婿!
难道就因为宋家是小门小户,因为宋炎父母双亡,就应该入赘别家不成?!
只是没等他开口,宋墨已笑道:“赵大人的人品想来您也听说过了,当年为了能赶上给妹妹发丧,连庶吉士都放弃不考了;王家要把女儿扶正的时候,许他升官发财,他也没有理会。令侄上门去给赵家做女婿,怎么会亏待令侄?”
赵大人的人品,的确没话说。
在这一点上,宋与民没办法否定。
“再说赵三小姐,相貌人品怎样,您也不是不知道的。配令侄,绝不会委屈他。”
虽说男女有别,但赵三小姐他也曾远远地见过两次,的确是个品貌出众的千金小姐!
但宋与民还是忍不住道:“可也不能因为这样,就让千里入赘吧?”
宋墨低头喝茶,眼角的余光却扫过夹板帘子,透过帘子下的缝隙看见了一双青布胖脸鞋。
他不由微微一笑,道:“令侄父母双亡,靠族人周济长大的,您也不过是坐馆为生。窦家的束脩虽然优渥,想来也不过只有二、三百两银子,令侄跟着您,您这吃穿嚼用、笔墨纸砚有窦家撑着,暂且不说,就令侄四季的衣裳,只怕也用了你不少银子吧?
今天我考校令侄的制艺,中规中矩,流畅自然,若是好好栽培,十年之内,未必不能出个举人?。
从衢州到京都,据说来回一趟的花销就要上百两银子,先生散馆回家,以先生的积蓄,不知道能支持几年?
何况本朝南北分卷,江南又素有读书的风气,十个秀才里难得中两个举人,十个举人中难得中两个进士。
可入赘赵家却不同。
以赵家的家境,赵大人的为人和学问,令侄虽然因为入赘的原因,中进士可能难一点,可若是勤奋,未必不能中个举人之类的。
赵家又是读书人家,就算是令侄与仕途无缘,可子孙后代却必定差不了。
而且还有那三代归宗的讲究,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所谓的三代归宗,是指入赘者所生的儿子,传承到第三代的时候,或指定一支,或按约定俗成的规矩,排行最后的那一房不管是小子还是闺女都跟着原来的祖父姓,重回宗祠。
但宋与民还是委婉拒绝了:“千里跟着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总得让他下场试试才会死心。婚姻大事,这几年还是暂且缓一缓吧!”
宋墨就又扫了一眼帘下的胖脸鞋,不紧不慢地道:“强扭的瓜不甜,还请先生仔细考虑考虑,若是改变了主意,让人去英国公府说一声就是了。”然后摇着头起身告辞,并感叹道:“您对侄子可真是比对亲生儿子还要亲啊!把自己的养老银子都拿了出来供令侄读书……”十分感慨的样子。
宋与民装没有听见的,礼数周到地送了宋墨出门。
门口大槐树后面,走出了面色苍白的宋炎。
他望着宋墨的马车渐渐远去,伫立良久。
还有个身影在宋墨的马车消失后,转身去了城南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
“陈大哥!”那人叩着门,“是我,虎子!”
门“吱呀”一声开了,露出陈嘉平凡却目光锐利的面孔。
“快进来!”他表情平淡地把人让进了院子,说话的语气却有些紧张,“有人注意你没有?”
“没有!”虎子小声地道,“我远远地跟着,他们发现不了。”
陈嘉“嗯”了一声,和虎子进了屋。
满满地灌了两大碗水,虎子把这几天宋墨的去向都告诉了陈嘉。
陈嘉目露困惑:“这么说来,那天跟着世子爷去田庄,还真是夫人啰?”
虎子连连点头,道:“而且这几天世子爷好像也是在为夫人的事奔波,招了二十几个近卫军来,突然全都丢在了院子里,然后陪着夫人回了娘家,接触的,都是夫人娘家的人。”
这就不好办了!
陈嘉在屋里打着转。
他自认为自己若是有意,不论三教九流都能成为好友,可这妇孺……
虎子就道:“大人,要不,您续弦吧?如果您续了弦,至少能和夫人身边体面的媳妇子认个干亲什么的,不就有了来往?”
这倒个好主意。
陈嘉眼神一亮,有了主意,吩咐虎子:“我只听说夫人是北楼窦氏的四小姐,云南巡抚王又省的女儿是夫人的继母,王氏跟着窦氏七老爷在京都,四小姐却一直在真定,临到出阁的时候,又被同父异母的妹妹来了个易嫁。你去趟真定,再好好打听打听夫人底细——有哪几个人能在夫人面前说得上话?夫人喜欢些什么吃食、衣饰?有什么喜好……能打听多少是多少。”
虎子笑呵呵地应“是”,在陈嘉那里用了晚膳,连夜出了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