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不过佟妃给爷传了消息,说佟家要与大皇子的嫡女联姻。”
  他手指轻轻的翻动书页,装作浑不在意的问道:“王妃怎么看佟家要和大皇子嫡长女联姻的这件事?”
  纯音坐在胤禛对面,看着胤禛不断的翻着书,眼睛也盯着书再看,时不时的还翻了一页,嘴角有些微抽。
  “爷…”
  “嗯?”胤禛抬头看向纯音。
  纯音顿了顿,到底没说胤禛将书拿反了这件事,转而和胤禛说起了佟家的事。
  胤禛原也没对纯音抱多大期望,毕竟纯音也没接触过前朝的事。
  可他万万没想到,纯音真的能看清局势,说出个一二三来。
  当然照比太子妃还略逊一些,但至少胤禛和她说什么,不至于鸡同鸭讲。
  也不至于像李氏一样,只会说:爷说的这些,奴婢都不懂,奴婢只知道爷是奴婢的天~奴婢的顶梁柱~
  想到以前胤禛每每心情烦躁,去后院找李氏的时候。
  每次刚想说什么,李氏就一脸懵懂。
  “爷,您和奴婢说这些,奴婢不太懂,但奴婢很心疼爷~”
  明明那时候他是想和李氏一起讨论,一起吐槽的,可李氏每每都一脸惊恐又依恋的。
  虽然当时他很受用,但第二天起床,烦心事还在,还是很令他烦躁。
  “爷~您在听么?”纯音看胤禛发呆,好像根本没在听她说话,便蹙了蹙眉。
  “嗯?”胤禛回过神来,看向有些不高兴的纯音笑了笑。
  “爷就是在想,佟家人着实有些拎不清。”胤禛一不小心将吐槽的话说了出来。
  没想到坐在他对面的纯音眼睛一亮。
  “妾身也是这么觉得的,明明佟额娘在世的时候,爷那么亲近他们家…”
  这一夜,胤禛拉着纯音从床下,吐槽到床上。
  纯音也才知道,原来不是自家爷沉默寡言,而是他实在是看不上的人太多了。
  每每开口都是吐槽,所以只能克制自己不去张嘴。
  而胤禛也终于感受到了嫡福晋的好,他们是最亲密的人,这是一个能和自己议论朝堂之事,也可以躲在被窝中一起吐槽其他人的伴侣。
  夜晚康熙坐在寝殿中,感受着宫女柔嫩的双手揉捏他的双足,康熙舒服的吁了一声。
  “赵昌,朕让你查的东西,查的怎么样了?”
  康熙懒懒的靠在椅背上,脑海中不断闪过这些儿子的面孔。
  最后定格在太子略带哀怨,略有些吃醋难过的脸庞上。
  “回皇上,奴婢都已经调查清楚了,就等万岁爷下令,就可以收网了。”
  赵昌对着正在洗脚的小宫女摆了摆手。
  亲自撸了袖子去给康熙洗脚。
  虽说赵昌的手没有小宫女的柔嫩,但却力度正适合康熙,让康熙不禁更加舒服的闭眼享受。
  第二百七十三章 义务教育
  等洗好了脚,康熙才看向赵昌:“你都不是小太监了,这活以后就交给底下那些个奴才做。”
  赵昌脸上带着谄媚的笑:“瞧万岁爷说的,奴才再怎么样,都是万岁爷的奴才。”
  “只有万岁爷不要奴才伺候,没有奴才心气高的理,伺候万岁爷这活,奴才还得靠抢才能抢来,伺候万岁爷可是奴才的荣耀。”
  一句话,说的康熙脸上带着笑,说的梁九功低下头暗暗翻白眼。
  “说说罢,都查到什么了?”康熙斜靠在榻上,感受着赵昌给他按着脚。
  “简亲王府里的杭老夫人,确实是前朝太子朱慈烺的后人。”
  赵昌顿了顿:“至于前两任简亲王,也不排除是杭老夫人下的手。”
  “还有老安亲王,岳乐。”
  赵昌边捏脚,边对康熙说道:“在军中病卒,也不是偶然,奴才开棺验尸,倒是发现这三人都是中毒而亡。”
  康熙嗯了一声,过了许久,就在赵昌以为康熙已经睡着了的时候。
  才听到上方传来康熙的声音:“没人发现吧?都恢复好了?”
  “没人发现,奴才做事,万岁爷放心。”赵昌接着说起这些日子调查的结果。
  而另一边的石静娴,正和胤礽准备各个地方开设学堂的奏章。
  “开设学堂,最先要解决的,便是书本的问题,笔墨纸砚,哪个都不是省钱的,所以你一定要想好,先后顺序。”
  胤礽边写奏章,边和石静娴探讨。
  有些大框石静娴能够说出个一二三,能从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
  但有些问题,只有从小生长在这个朝代的胤礽才会看见。
  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石静娴或者说是石静娴和胤礽两个人都想过了。
  开办书院,只是第一步。
  只有让男子都有书读,都有机会去读,女子书院才会慢慢兴起。
  重男轻女的时代就是这样。
  只有男人够分了,男人已经有了,他们才会想到女儿。
  抱着占便宜的心态,也将女儿送到书院。
  或是让女儿嫁得更好,或是让女儿有一技之长补贴家用。
  不管如何,这对她们来说,都是机会。
  想要让女子书院开展起来,就要先给那些男人们机会。
  这是无奈的,但却必须要做的。
  但石静娴相信,总有一天,只要让那些女子有了机会,她们会比男人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
  只要有一名女子能够靠着自己进贡院,就代表未来会有更多的女子看见她们未来的路。
  两人边说边写,又将一些不算太关键的信息都抹除掉。
  准备给康熙呈上一封不是那么完美的奏章。
  果然,等转天上朝时。
  就不断有大臣反对这项提议。
  那些宗亲更是反对的异常激烈。
  尤其是朝堂上三品以上的大员,更是不同意。
  石静娴这次知道,她这是动了所有人的蛋糕。
  就连户部尚书,一听前期需要投入很多金钱,都默默的在心里表示。
  等这件事过后,他才是太子的小迷弟,现在太子想用这么多钱。
  那抱歉,他要暂时和太子决裂了!
  “皇上!臣觉得太子提议不妥,若是都去读书,那耽搁了几年后,各行各业就没有人愿意去学了!”
  “皇上,臣附议,太子提议太过天真!丝毫没有考虑过朝廷是否能拿得出这么一大笔银子!”
  “皇上,臣也觉得此时不妥,若是大家都去读书,那军队就再也无人应招!”
  “……”
  (作者有话说:这段依旧大白话,对不起。)
  朝堂上的朝臣除了寒门学子之外,几乎都站出来持反对意见。
  为什么反对?他们真的是担心朝廷没钱,真的是担心军队无人么?真的是担心没人种地,没人学工匠手艺么?
  不是。
  他们是担心!若是大家都有机会读书,那他们家族中的子弟,就没有了先天的优势。
  竞争就会更加激烈,能够当官的门槛就会越来越高。
  “太子,你说说你的想法。”康熙点了点石静娴,让她说说是怎么想的。
  石静娴熟练的从袖口中掏出小本本。
  众位大臣看见太子这个动作,突然咯噔了一下。
  你看我,我看你,要不是这次太子真的触碰到他们的利益。
  恐怕他们早就退回去,爱咋咋地了。
  “哪位大臣先来?孤一个个回答你们。”石静娴转过身,看着站在殿中的朝臣询问道。
  刚刚还讨论的很是激烈的朝臣一下就没声了。
  纷纷用眼神示意同僚:你上,你先上,我随后就来!
  最后还是户部尚书对着石静娴拱了拱手:“太子殿下,臣有一事想问问太子,若是同时开办书院,朝廷需要投入多少银两?毕竟最基础的笔墨纸砚可是长久的开销。”
  石静娴点点头,打开小本本,找到问题,才抬头看向户部尚书。
  “这件事孤已经想过了,最初肯定是不能全国开展的,只能现在几个府城开展。”
  最先启蒙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这三种启蒙的书,可以着人先准备出来,至于抄书的费用,也不用出。
  朝廷不是养了很多等待上任的进士么?
  他们是最好的人选,所以说朝廷只要提供笔墨纸张就好。
  一名进士抄一套,一百多名进士,就是一百套启蒙的书籍。
  至于各位大臣,下了朝一个月也可以抄一套嘛!
  什么?你说荒谬?你说你他们不配用你们抄的书?
  那可以给教书的进士们看啊!
  试问,哪个寒门学子在读书的时候,没有抄书赚过钱,他们都不觉得有什么丢脸的,难道你们就觉得丢脸了?
  一个月抄不完要用到的教材,那就抄三个月!
  反正选书院的地址,还有修葺也是需要时间的!
  第一个问题解决完了,户部尚书心里的小人快速的拨弄了一下算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