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国事六部统理。
  石静娴这次出去也没带胤礽,胤礽月份也大了,更何况很快就回来了。
  喀喇沁自从被朝廷收复,下派官员统一管理后,康熙还没去看过。
  石静娴和老三老四他们也在讨论这个事。
  不知道那些官员能将喀喇沁治理成什么样?
  不知道喀喇沁的牧民们会不会接受朝廷?
  毕竟喀喇沁一直都是部落,由部落郡王领导他们。
  而且派到喀喇沁的官员,都是候补官员。
  也不知道没当过官,会不会不好大展拳脚。
  等到了喀喇沁的时候,康熙都有些不敢置信。
  前来迎接的官员们石静娴已经记不得他们原本长相如何。
  可她看见的官员,一个个面色黑红黑红的,但眼里却有着光彩。
  这是京中官员们没有的精神面貌。
  他们都是候补官员,刚刚当官就被下派到这里任职。
  怀揣着梦想和抱负来到喀喇沁,抱着决心想要将喀喇沁治理好。
  他们做到了,如今看到康熙来,就像和家长炫耀自己的成果一般骄傲自豪。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喀喇沁的官员们激动的跪在地上给皇上和太子皇子们行礼。
  其实在喀喇沁做官,有很多候补官员家中有权势的都不愿意来。
  愿意来的,或者说没得选择的都是百姓出身的学子。
  不管在哪,都是为民做主,都是为了给百姓创造好的生活,在哪里有什么区别。
  于是他们这些愣头青,初出茅庐的进士,怀揣着一腔热血来到了喀喇沁。
  在旁人眼中,这里不属于大清,这里的牧民顽固不化,这里的语言不通,这里的一切都和大清其他府城没法比。
  但他们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气馁,他们在这里,从被牧民抗拒排斥,到现在和牧民打成一片。
  从放眼望去,以前荒地草原,到现在建设出牧场,农场,粮场。
  他们从种一样植物死一样,到研究植物习性,摸索着种药材,果树,春小麦(百度的,我也不知道蒙古能种不。)
  他们上了很多折子,一直到这次,他们将现在喀喇沁的变化画在了奏章中。
  没想到皇上带着众皇子来了!!
  他们得见天颜!
  “诸位爱卿快平身!快带着朕看看你们的成果!”
  康熙看着和之前喀喇沁完全不同的风土人情。
  李茂是这一批过来的进士,因为喀喇沁没人愿意来,他便被分到了这里来。
  李茂带着康熙等人去参观如今的喀喇沁。
  “皇上。这里是集市,明天正好是三六九日,喀喇沁会开放集市,同周边的府城互换物件,或买卖东西。”
  李茂指着喀喇沁东面:“那里是畜牧场,牧民专来养殖牛羊用的。”
  石静娴看着喀喇沁被瓜分了几个大区域,有养殖场,种植农作物的,还有一块区域练兵养马的。
  喀喇沁也开始盖起了木头房,再也不是蒙古包了。
  康熙不断的点头,他原本想着,如果能延续之前喀喇沁郡王在的时候那般便好。
  可没想到,喀喇沁短短时间发展的如此之好,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皇上一路上舟车劳顿,可以先早些休息,明日一早有集市,皇上可以去逛一逛,到时还会有其他部落的牧民来这里互换物件。”
  一夜无话,第二天石静娴带着一些铜板和碎银子同康熙和其他皇子一同去了集市。
  “没想到喀喇沁虽然没了首领郡王,但依旧发展的不错啊。”
  康熙感叹道。
  每个喀喇沁的牧民脸上都神采奕奕的招呼着过往的路人。
  这些牧民用药材或者一些布匹,换其他部落的特产。
  还有一些别的府城的商贩,来这里交一些铜板,来摆摊卖东西。
  石静娴昨天便打听过了,这里虽然没有郡王统领被朝廷收编了。
  但也为这些牧民免除了一些麻烦,至少别的部落发生摩擦时,都会避开喀喇沁。
  更何况现在牧民算是大清子民,再也不是随意因为部落摩擦就被斩杀的最底层的存在。
  最高统治者是谁,对他们来说一点关系都没有。
  他们只在意切身利益相关,现在他们归属大清。
  朝廷举措下来,他们听说在不久的将来,他们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地,可以耕种。
  有机会让自己的孩子读书,科举。
  这些举措他们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既受益者便不会去考虑高层上面是谁当政。
  有没有郡王又如何?是不是归属大清又怎么样?
  郡王无法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大清给他们带来了。
  这对他们来说就足够了。
  其他部落的牧民都十分羡慕,都想到喀喇沁落脚。
  周围部落郡王愁的都要头秃了,他们倒是想学喀喇沁。
  可他们没有种子,没有纺织业工匠,没有建筑人才,也没有技术人员。
  最重要的,他们没有公主下嫁。
  第360章 崇祯帝佛系的四儿子
  那些周边部落在听说康熙莅临喀喇沁后,心思都活动了起来。
  一个个都写了奏章,感情十分充沛,表达出想要面见康熙,给康熙问安。
  好像不去看一眼他们都食不下咽快要不行了,就等康熙给他们续命呢。
  其目的不言而喻,想为家中子嗣尚公主。
  写完奏章,送出去后,就开始将自家出色的子弟,没娶亲的,长相标致的都挑选出来。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品行好,不会打公主连累部落郡王灭族的。
  将这些人都挑出来,随时准备被康熙召见的时候带去,让康熙随便挑选。
  年羹尧这次也同康熙一同出巡,看着喀喇沁的地貌,他就紧皱着眉头。
  虽然喀喇沁繁华,但毕竟太远,而且风沙大,这里人长得也不好看!
  他女儿虽然被封为郡主,且年岁尚小,日后出嫁若是抚蒙,他女儿也必定在名单中。
  他倒不是说不相信太子,太子如今只有一女,又如珠如宝的…
  毕竟在自己女儿和宗亲的女儿里选抚蒙的人,太子定不会让福嘉格格(弘簪)抚蒙的。
  于是在康熙应允周边部落郡王召见时,看着他们身后一串年轻子弟,年羹尧目光十分不善。
  挑剔的目光从这些年轻人脸庞上划过,好像在为自己女儿挑选夫婿似的。
  看谁都能挑出一堆的毛病,都差那么一点。
  等这些部落郡王向康熙提出尚主的请求,还让自家儿子们上前给康熙过目时。
  年羹尧心中的想法一点点改变,决定弃文从武。
  十四阿哥胤禵也跟着京郊大营的武将一同随着康熙出巡。
  此时看到这一幕,想到二姐(荣宪)临走的不舍,想到五姐姐(端敬)的遭遇,想到自己亲姐姐的不情愿。
  手紧紧的握成了拳。
  一时间倒是和年羹尧不约而同有了同样的目标。
  踏平收拢蒙古各部,让他们大清的女子都不必再和亲远嫁抚蒙。
  “朕的几个公主现在还太小,近几年是不能嫁人了。”
  康熙笑着摆了摆手,六公主还小,现在嫁人不稳妥,更何况也不是什么样的部落都值得让大清下嫁公主的。
  这些子弟再出色,只看出身的部落,便是没有机会尚主的。
  石静娴看着这些郡王,也明白了前世的一句至理名言。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提需求。
  就是不认命啊。
  当初看着喀喇沁被收编,还一个个的嘲笑喀喇沁。
  可现在看着喀喇沁发展迅速,他们又眼红。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康熙不是参观喀喇沁,就是看着这些牧民男耕女织,孩童放牧。
  他们再也不用担心部落之间的摩擦,会影响他们的生活。
  每个人都轻松且惬意。
  而远在贵州府遵义省的一户农家老汉听说皇帝政令,按人头分地。
  顿时有些激动。
  黑户只要补交税就能上户籍了!
  “阿爹。”中年男人有些惴惴不安的看向坐在炕头的老人。
  “咱们上户籍吧?时候大娃子他们也能去免费读书了,还有地。”
  老人低头沉思了片刻,想到曾孙,叹了口气。
  “走吧,去补税,我去拿钱。”老人说完进了屋子。
  堂屋中柜子中有一个小箱子,箱子里面除了邹家的族谱,还有一枚印鉴。
  玉质剔透,水头很足,雕工精美,与这间稻草泥房子格格不入。
  这是崇祯帝第四子朱慈炤玉印。
  邹老头看都没看玉印一眼,手越过玉印掏出一个破旧的钱袋子。
  翻出来钱,数了一下铜板和银子,揣在怀里。
  走出门带着儿子们和孙子辈,一同去上户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