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九贝子在朝堂上说的想要所说的解决此事,大家都心知肚明是什么意思。
九贝子在外做生意这事儿,谁都知晓。
大家在震惊九贝子敢夸下海口之余,更多的是意外做生意原来这么挣钱?
半年就能解决这开学堂的事?
就连石静娴都有些不赞同的看向老九。
这话私下同康熙说,那是儿子为父亲分忧。
但这话大咧咧的在朝堂说,就会让人觉得老九在请命,在立军令状。
若是出了岔子,前者不会有什么事,后者就会被问责。
“老九。”石静娴不赞同的打断了老九没说出的话。
胤禩(8)前一阵儿刚被老九嘲讽完。
说他身上一股尿味,现在可算让老八找到机会抓住老九得小辫子了。
闻言也站出来打断太子的话:“九弟,这军令状可不是那么好立的。”
“若是你大话放出来了,朝廷上下都等着你这笔钱,结果你没弄到。你要知道你可耽误了多大的事儿?”
说到这胤禩叹了口,像是对弟弟很无奈一样:“莫不如趁现在,给皇阿玛和诸位大臣赔个不是。收回你刚刚的那句话。”
“就当做是小孩子之间的意气用事,免得到时候兑现不了。更何况,堂堂皇子与民争利,士农工商,老九,你怎么好意思说出口?”
“传出去还让人笑话朝廷同百姓争利。”
这话一出,站队老八的人也赶紧站出来:“八贝勒所言甚是,这学堂之事应慎重,而非空口白牙去赌半载之后能否赚到钱。”
“老八这话孤可不认同。”石静娴可算是插上话了。
看向康熙拱了拱手道:“士农工商可并非尔等瞧不起商人之意。”
“士农工商乃四民之意,最早出现在《管子》,乃管仲所提。”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管仲认为四民皆为国之必不可少,乃国之基石。”
(士农工商,最初指的是,士兵,农民,工匠和商贾,意思是这四种人,是国家必不可少的,国家的基石。)
石静娴说完看向八贝勒和吏部侍郎:“若是诸位连书都读不明白,还做什么官?”
“八贝勒,老九乃一心为皇阿玛,为朝廷分忧,就算他做不到,但他努力了,可你们这些人,不想着为皇阿玛分忧,只想着老九若是没赚到钱,该受什么惩罚。”
“你是老九的哥哥,说出这样的话有些上纲上线,是不是未免太过了?”
还军令状,我呸你个头!
老八心里一紧,赶紧抬头看向康熙:“皇阿玛,儿臣断没有别的想法,只是儿臣觉得老九太过冲动意气用事。”
老八脸上带着被人误解的受伤与难过:“皇阿玛,儿臣只是想让九弟能够做事之前深思熟虑。开设学堂不是一笔小数目。”
说完看一眼户部尚书问道:“户部尚书大人,开设学堂需要花费多少银钱?”
户部尚书余光看着太子不高兴的神情,知道皇子之间的纷争,自己到底还是被八贝勒扯进来了。
心里不由暗骂八贝勒,多少钱?
多少钱?你自己不会算吗?
多少钱?这我报多了,太子就生我气了。
我说少了,九阿哥要是真赚来这些钱,结果钱没够,那差价谁来补?
于是户部尚书站出来模棱两可的说道:“若是像初学堂一般有空置的房舍作为学堂选址的话,简单修葺一番,再请工匠打磨做桌椅板凳。”
“书籍不能靠人抄了,就要去印场拓印,用银就会略高一些。笔墨纸砚杂七杂八算下来…”
户部尚书顿了顿,算了算总数:“若是先将初学堂,开遍府城的话,100万两到150万两左右。”
众臣听闻这个数目,都开始窃窃私语。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时候整个清朝每年税收加起来也才两千万两白银。
清朝一共160多个府城,100万两,相当于十个府城将近一年的税收。
(非杜撰。)
“这件事还需要再商议一番。”
康熙沉吟一番:“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半年开展不起来可以慢慢推广,倒也不必急于一时。”
石静娴也赞同,她倒不是不相信老九的手腕,而是半年这个时间卡的太死。
老九上次的货物也是用了几个月才兜售出去,还不算在路上的时间。
可胤禩怎么能容许老九退缩?
他可是答应过要送老九一份大礼:“九弟是该好好斟酌的,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像几百两,几千两的小数目。”
“若是耽误了民生大计可难辞其咎了。”
石静娴有些生气,没完没了了是吧?
康熙也有些不高兴,老八有些没完没了的。
在老八那里,几千几百都是小数目了?
想到赵昌呈上来的密报,黄金百两?
老八还真敢给啊!给一个接生婆都给这么多钱,怎么没见老八给他这个皇阿玛几百两黄金?
要是没有他的旨意,这孩子也不是老八的!
胤禩这就是激将法,但老九还真就不惧老八这话。
“皇阿玛,儿臣愿为国分忧!”
康熙深深的看着这几个儿子,突然大笑出声:“好样的!有志气!若是解决了此事朕封你为瑞郡王!”
“但若你没完成此事…”说到这儿康熙顿了顿。
石静娴赶紧接话道:“皇阿玛,若是老九没完成,就让他给朝廷做做贡献,将做生意这一年的利润都充国库。”
“也好治一治他这个说大话的毛病。”
“好!老九,你可要应下?”康熙看向胤禟问道。
“回皇阿玛,儿子应下了!若是做不到,儿子三年利润都上交国库!”
下了朝之后,石静娴便沉着脸喊老九:“跟孤回毓庆宫。”
老四和老五也想着跟着去看看,一个能给出出招,一个是自己亲弟弟。
刚想走,就被老三一手一个抓了回来。
“可别去,你们没察觉二哥生气了吗?老九啊。发黑了。”
“发黑了?”胤禛不解的皱了皱眉,胤祺(5)也不解的看向老三。
“胤禟(印堂)…发黑啊~”
第374章 来钱快的道
石静娴沉着脸带着老九到了毓庆宫。
“二哥…”胤禟也知道今天有些冲动,但他不后悔。
“你今天的事做的太冲动了!你是可以赚到这些钱,但你想过没有,马上就要过年了,过了年商船回来就算带着货物,变卖又要很长的时间?”
石静娴看向胤禟:“这话你私下同皇阿玛说,也好过你在朝堂上说,给那些人攻讦你的把柄。”
“你赚的多了,日后会有无数的麻烦等着你,赚的少了,你觉得你还会捞的到好?”
“二哥…”胤禟磨磨蹭蹭,等走出朝堂,他也反应过来中了老八的圈套了。
但他不后悔,他就是要让老八心服口服。
如果说胤禟之前是想为皇上分忧,那之后老八站出来之后。
他就不想让老八得意,热血上头就不想其他的了。
石静娴叹了口气:“我不是不相信你,只是你做事太冲动,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就比如今天的老八。”
老九也不知道是不是天赋点都点到动手能力和制造上了,做事冲动,还不深思熟虑。
她看老九像是知道错了,也心软了几分,将自己的想法和老九说了起来。
“你可以将那些锈住的枪械除锈,再将那些潮湿过了日期的火药重新烘干,带到倭国去卖。”
石静娴将自己之前的想法和胤禟说了起来。
“将新火药放在上面,枪械自然也是。枪械卖倭国七成后,你去找倭寇,将剩余的三成卖给倭寇。”
老九听了石静娴的话,眼神一亮,他之前便知道太子想要攻打倭国。
“但要记住,比例一定不能错了,最重要的,是你从现在开始学习倭国的语言。”
“最起码要让他们相信你是倭国人。”
石静娴慢慢说道:“倭寇枪械有问题,就会与倭国发生冲突,可以借着倭寇的手消灭一部分倭国人,又要有十足的把握,借着倭国的手,消灭倭寇。”
倭寇属于两不靠,不管是清朝的船只,还是倭国的船只,倭寇都不放过。
所以倭寇是要灭的,倭国也是要灭的,不如先让他们两家先打,打完了,大清再登场。
“二哥大概只能想到这么多,具体怎么操作,还是要靠你。”
石静娴说道:“这是能最快的赚钱方法。”
军火交易,一百万两那些火器就差不多能赚到了,毕竟军火是最快的来钱方式。
胤禟低着头思索一番,便点点头,转身就要走,刚走没两步,石静娴又将他喊住。
“你最近将十三带在身边,让他跟着你学习学习倭国的语言还有你懂的拉丁语,以后十三那里我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