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70节
梅静宁听了许栀和的话,第一反应是如果许姐姐需要她看着练字,那是不是就会经常陪她了?
她的眼里迸发出亮光,用力地点了点头,将小几上几卷梅尧臣搜罗出来的字帖一并抱在了怀中,“姐姐你拿着!”
许栀和被她的热情弄得有些手足无措,她看着梅静宁恨不能把院子搬空的架势,伸手拦住了她,“那么多,一次性看不完的……这样,等我看完了,再来拿下一本,好不好?”
梅静宁:“都听姐姐的。”
许栀和翻了翻,最后选择了一本正楷的字帖。
从梅府离开,两人径直回到了小院,许栀和用细耳钩勾出一点点橘色的染料用水泡开。一小块雄黄赭石落入清水中,随着时间的流逝,缓慢地朝四周扩散,边缘变得模糊而柔和,却以一种并不慢的速度柔和地入侵着清澈的水,在某一瞬间,像是古老壁画上斑驳的痕迹。
那一小块颜料很快就化开了,水的颜色变得一种明亮的橙色,像是日暮时将坠为坠的夕阳,仿佛一点焰火就能点燃的整片火烧云。
许栀和看的有些意动,看到橘色的纹理时,她想过用植物的汁水制作颜色,但是到底没有矿石原料保持的久。
如果将手套也染上不一样的颜色……
许栀和在脑海中琢磨了一会儿这个想法,然后回神,用木棒小心搅动融合了染料的水,避免沉淀,同时让它的颜色混合的更加均匀。
方梨按照许栀和的指示端了一盆洗过的羊毛过来。
许栀和将羊毛泡入水中,渐渐地,每一根细软的羊毛上都沾上了橙色,沉甸甸地堆积在水中。
泡了差不多一炷香的时间,许栀和伸手将其捞出来放在旁边事先准备好的竹篾上,然后快速将手浸泡在清水里。
矿石染料可不是松烟墨锭,一旦留在手上的时间过久,就会很难清理干净。
她可不想连着几天都顶着一双橙色的手到处乱晃。
细白的指尖上不可避免地沾了一层淡淡的颜料,但是并不明显,许栀和又认真搓洗了两遍,便没再当一回事。
乘着晾晒的功夫,许栀和将细针和羊毛拿在了手上,准备先做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方梨依旧走到院中的芭蕉棚下织着毛线,良吉也熟练地搬着小凳子走到她身边坐下,他现在纺出来的毛线已经像模像样,粗细十分均匀。
但拿着木签的活计对他来说还是太难了……
良吉也不气馁,只敢在方梨起身的时候好奇地拿过来在手上研究一会儿,然后听到脚步声后迅速将东西放回原处。
他做的一直都很小心谨慎,但只有一次出了岔子,因为他忍不住好奇上手学着方梨的动作试了试,结果并不如他想象中那般简单,环在竹签上的毛线圈掉下来了好几个……
方梨拿起毛线的第一时间就发现了不对劲,她朝着正堂望了一眼,许栀和安安静静在阳光下戳着大橘狸,她移开了目光,落在一旁装作若无其事的良吉身上,忍了忍,没忍住,“——你捣什么乱?”
要是这个好学?她怎么可能到现在还没开始教?
良吉不敢说话,只默默举起了面前的滚轴,高一点,再高一点……直至完全遮挡住方梨要吃人的视线。
方梨怔了怔,然后气笑了。
……
许栀和一点点将橘色的羊毛扎入手中狸猫的脊背,细致地慢慢调整,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总是格外充满着耐心的。
她甚至想拿着手上的这一只去问方梨,自己是不是比上次做的更好了。
但是方梨估计已经都不记得上一只长什么样子了。
她打消了自己的念头,看着快要大功告成的橘狸,将其放在一旁,走到了方梨的身边。
方梨的腰上系着一块红色的腰巾,她一手叉着腰,一边用另一只手翻炒锅中的饭菜。
听到后面的脚步声,方梨下意识以为是良吉,说道:“火烧大点。”
自从前两日他弄乱了她的线团后,良吉做事越发积极,不必方梨的提醒,就会将水缸里面的水挑满,然后将今日要用的菜洗好摆盘。
她现在进了厨房,只需要用手将菜炒出来,端到许栀和和陈允渡的面前即可。
许栀和这几日忙着制作羊毛毡,听到了方梨的声音,摸了摸鼻尖,默默走到了灶台后面。
火烧大点?这很简单,许栀和拿了两根木头放入了灶洞,柴木被晒得发干,进去后很好烧着。
方梨没觉出什么不对,她将菜盛起来后,放在中央切菜放东西的大长桌上。
刚准备继续回到锅前炒下一个菜,快要转过头的时候,她忽然发现门口站着一道熟悉的身影。
方梨:“……”
她愣了愣,才迟疑地看着正在小心吹着自己掌心蒜衣的良吉,不确定地喊:“良吉?”
良吉有些奇怪方梨为何如此迟疑,他轻快地走了进来,将剥好的蒜瓣递给方梨,“呐,你让剥的蒜。”
方梨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良吉在这里,那坐在灶洞前的……?
已知院里一共三个,一个是她本人,一个是良吉,现在站在她面前捧着蒜,还有一个是姑娘,现在……现在八成被她喊去烧火了。
方梨“啊”了一声,连忙跑到了灶台前,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时,方梨忍不住有些想用指甲掐自己的人中。
她刚刚都做了什么啊啊啊!
许栀和看着方梨恨不得晕倒的样子,连忙起身扶住她,“还好还好,这里还蛮暖和的。”
不仅暖和,而且还可以闻到浓郁的饭菜香味,除了偶尔有些呛人。
方梨伸手拉着她出来,用自己的衣袖擦了擦沾在她脸上的灰,“姑娘过来做什么?是不是饿了?”
“不是,”许栀和道,“我想过来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帮上忙的?”
方梨听笑了,“姑娘从来不进厨房的?这儿我和良吉就够了,姑娘快回去吧。”
许栀和被推了回去。
她坐在案前,想了想,摊开了字帖,观摩字形后提起笔练字。
陈允渡回来之后,看见了埋头奋笔疾书的许栀和,他放轻了脚步,绕到许栀和的身后看她写出来的字。
许栀和练完一张,自我评估比起从前应当是有了进步的。今日她练字很顺,撇捺都很到位,恍惚间让她觉得自己抓到了练字的窍门。
外面天黑了,屋里的灯火摇摇晃晃,像是随时可能被风吹灭,许栀和刚准备起身去拿灯罩,有人先她一步。
“回来啦?”许栀和眼里漫上一抹笑意,招呼他过来,“你看看我练的字。”
陈允渡坐在她旁边,低头端详着。
工整,且带着别样的灵动。
许栀和见他不说话,知道自己大概是进步空间还有很大,她并没有气馁,将毛笔递给陈允渡,“你写一个‘逐’试试。”
“好,”陈允渡颔首,从她手中接过毛笔,一面低头写着字,一面问,“怎么突然开始练字了?”
许栀和专注地看着他如何写字,听到他的问题,随口答道:“想提升一下嘛。”
陈允渡写了两个“逐”字,一个楷书、一个行书。
他手持着笔,微微抿唇望她,“那我……每日陪你练字一个时辰?”
“一个时辰?”许栀和手抖了一下,然后头摇得和拨浪鼓一样,“不用不用,我和静姐儿说好了,会先和她学习……说起来你们俩的字也算师承同门,都是梅公一手点拨。”
陈允渡眸中快速地闪过一抹失落。
梅静宁的字他虽然没见过,但梅尧臣精细教导的长女,字怎么会差?
他拿着笔,突然希望明年的秋闱可以快些到来。
许栀和还在脑海中复盘陈允渡刚刚运笔的画面,怎么他写字就那般行云流水?她拿了另一张纸,指着上面的“雪”说,“再写这个再写这个。”
陈允渡从走神状态中惊醒,听到她的声音,立刻按照她的要求动笔。
许栀和又问了好几个,见陈允渡神态专注,突然小声说:“我也会问你的呀。”
陈允渡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许栀和是在安抚他。
他忽地笑了,将笔搁在笔山上,目光落在她水润的眸,“随时恭候。”
……
第二日午后,许栀和完成了手上的大橘狸后,独自去了梅府。
梅静宁喜不自胜地看着手中的大橘狸,然后去了一张鹅青色的布料将其细细包裹,然后装入一个紫檀木的盒子中,对身边的丫鬟道:“去给薛通送去。”
丫鬟接过木盒,福了福身,离开了。
她走后,许栀和拿起了纸笔,开始给梅静宁展示自己目前的水平。
梅静宁学着自己父亲对待门生的样子,一本正经地调整许栀和的手势,然后看着她一笔一划的写。
“手不要抖,持平,按压……”梅静宁紧张地盯着许栀和动作,和梅尧臣当年教导自己一样,一点点提醒着许栀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不断重复,内化,最后形成肌肉记忆。
许栀和在她的目光下一刻也不敢松懈,同时又忍不住想——这怎么不算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呢?
州桥大街外,薛家的马车停靠在偏门。
薛老太公去得突然,薛家昨日夜里才接到消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头,突然就闭了眼,不过据大伯传信回来,老人家是含笑走的。毕竟已经活到了七十八岁。
薛通被兄长薛明拽上了马车,兄长似乎不放心,仍在细细地叮嘱他,“阿通,回去之后,切莫在太祖母面前提及太公,莫要贪玩,也莫要乱走动,别让人找不着你。”
薛通想要掀开马车的帘子向外张望,但兄长一直在说话,他不会那么没有礼貌。
等兄长说完,薛通迫不及待地掀开了帘子——州府大街上人来人往,他什么也看不清。
薛明看着自己弟弟的举动,微微一想,反应了过来。
是梅家的女儿。和他的弟弟青梅竹马,不过年岁大了一点。
他望着自己只有八岁的弟弟,在他的脸上自然看不出深切等候,只有面对玩伴的焦急,也是,他还这样小。
但这样小的孩子,会把和朋友的约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去年全家去寒云寺烧香,他的傻弟弟只有七岁,跪在佛祖真人面前虔诚地祈愿梅家梅静宁一生平安,他说,梅静宁分给了他一个平安符,他也要礼尚往来。
上次,他亲眼见到弟弟失魂落魄的回来,连带着两天都食欲不振,后来梅家姑娘送信过来,他又变得生机勃勃,成了府上下人抓不住的皮猴子。
弟弟是个八岁的孩子,自然顽皮好动,他八岁的时候还不如弟弟,曾爬上一棵丈高的大树,摔断了手腕,养了足足三个月才好全。但弟弟也有弟弟的好,就比如这个时候,不该闹的时候,他从不失了分寸。
薛明对于这一点,还是极其满意的。
“这次应该来不及了,”薛明也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尽管有些残忍,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说,“等下次再回来吧。”
薛通抬头问:“下次要多久?”
薛明想了想,陷入了沉吟。
他不知道。
太公去世,祖父守孝三年,父亲也陪着祖父的话,估计要三年之后。
或许早一点,或许晚一点。
薛通便不说话了,他怏怏不乐地抱着自己双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