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巴山猎耕记 第79节
招财和进宝先一步跑到老屋前,看到猎狗回来,领着两個孙女坐在柿子树下缝衣服的耿玉莲起身到路口张望,见陈安和宏山背着野猪上来,她赶忙放下手中针线,送到屋子里面放着,再次迎了出来。
宏山背得重,到了老屋前,一屁股直接就跌坐在地上,大口地喘着气。
陈安也在耿玉莲的帮忙下,将背篼放到地上,把背篼口上面的猪仔一只只从背篼里提出来放在地上堆着。他要轻松得多。
“啷个又打到那么多!”耿玉莲满脸惊讶。
“打得多不好蛮?”陈安笑了笑,问道:“我老汉和我大哥大嫂嘞?”
“他们都去山上摘油桐果去了,就留我一个人在家割猪草、看娃儿。”
陈安点点头,说道:“老妈,赶紧将柴房大锅里的水烧起,烫猪毛。”
母野猪的皮毛难褪,选择直接剥皮取肉,但这些猪仔却还很嫩,能用热水褪毛。
“要得!”
耿玉莲应了一声,转身去了柴房。
陈安回了屋子,从水缸里舀了一大瓢冷水咕噜咕噜地灌下去,一路下来,只觉得嗓子眼都快冒烟了。
宏山在外面看见,也挣扎着起身,在陈安喝完后,也接过水瓢,舀了一瓢灌下去。
两人出了屋子,到柿子树脚下坐下,准备休息一会儿,可刚坐下去,就看到有绿头苍蝇寻着气味飞来。
陈安赶紧起身去驱赶,过去一看,就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已经有几团细小的蛆卵被绿头苍蝇下在肉上沾着。
“天气太热了,苍蝇又多,得抓紧时间把这些肉弄好,烟熏出来,不然不要多长时间,这些肉就会发臭!”
陈安不敢有多少耽搁,回屋拿来菜刀和杀猪刀,叫上宏山,开始剥大野猪的皮。
不多时,大村子里有六个回家带着菜刀的青壮也到了陈安家老屋前,简单打过招呼,上手直接帮忙。
有他们加入,事情一下子快了很多
两个小侄女也来凑热闹,被陈安剔来两根竹枝,交给她们,让她们负责驱赶那些靠近的苍蝇。
两个小家伙倒也听话,拿着竹枝挥舞着,追着靠近的绿头苍蝇打。
一帮子人先给母野猪剥了皮,等着柴房水烧烫后,又忙活了大半个小时,帮着将那些小猪仔打理出来。
随后几人一人分了十来斤母野猪的肉,跟陈安和宏山打了招呼后,提着就回去了,倒也不贪,没想着要前后腿,都知道把好肉留给主家,至于那些小猪仔就更别说了。
撵山打猎危险,得了猎物,给人分一些,那是情分,不分也是本分。
宏山也忙着回去,分了母野猪的一只前腿和一只后腿,外加两只小猪仔,带着回去腌制。
陈安找来花椒面、辣椒面混合着盐巴在锅里炒了一下,拿回来给这些肉全都抹上,辣椒和花椒面散发的气味,能有效阻挡烦人的苍蝇,不会那么快在肉上产卵生蛆。
而烟熏肉食,最方便的就是,无论什么季节都可以进行。
现在温度高,这些肉只要装缸腌制三五天,直接烟熏,就能很好地保存。
准备腌制后烟熏的肉,陈安只要了母野猪的两只腿和剩下的六只猪仔。
至于其它的,则是留着自家吃,还有喂狗。
看着那六只猪仔,陈安细细回想了一下冯学恩给他的单子,他收购的,也就只有个猪肚一个选项,没有野猪崽。
只有一个猪肚能卖,倒是没必要往镇上跑一趟。
看着那打理出来,显得白白嫩嫩的猪仔,一个上辈子电视里、手机里见过,但却从来没有品尝过的菜名浮现在陈安脑海中:烤猪肉。
现在既然有这条件,可不能浪费了。
陈安当即砍来竹棍,将猪仔解了花刀,平整地固定在竹棍上,到我屋里的火塘上烤着。
没有蜂蜜,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调料,在他这里,只有辣椒、花椒和盐,但有这些东西,也足够了。
于是,当陈子谦他们回来的时候,刚一进屋就看到了那只已经被烤得金黄的野猪猪仔,闻着都香。
似乎在这一刻,一天忙碌下来的疲惫,一下子烟消云散,心里只剩下欣喜!
第107章 随遇的心态
就即使是小猪仔,也没什么肥肉,陈安是用熊油涂抹后烤出来的。
没有蜂蜜的加持,颜色也就没有那么红亮好看。
只有盐、辣椒和花椒,在烤入味以后,却也显得简单地道,凸出的就是三个字:麻辣香!
等陈安将肉烤好,在砧板上砍剁成小块,往家人面前一送,各自拿了一块尝着,吃得连连点头。
别说大人,就连两个小侄女都啃咬得津津有味。
明明被辣得连连吸气,却舍不得停下,完全是一种越吃越过瘾的节奏。
以至于一顿饭结束,一家子到外面休息的时候,云兰还跑来问陈安:“幺爸,啥子时候再烤一次猪肉?”
两姐妹凑在一起嘀嘀咕咕好一会儿,估计云梅也还想吃,自己不好意思说,撺掇妹妹云兰来找的陈安。
陈安笑着揉揉她的脑袋:“还没吃够啊?”
“没有!”云兰昂着头说:“恁个好吃,啷個吃得够!”
陈安拍了拍她的小肚子:“我看你肚儿都鼓起来了,就不怕撑破蛮?改天再吃哈!”
“那…好嘛!”小家伙还有些不乐意。
一只烤出的猪仔,能有多少肉?
本就只是十来斤,除去杂七杂八的东西,剩下的还有骨头和肉,那也就没有多少了。
别看只是两个小女娃儿,但那胃口却是不小,都挺能吃,尤其是在吃好的东西的时候。
大人们看出两个娃儿喜欢吃,一个个都是浅尝辄止,他们吃得更多的是往里面丢了点葱姜和盐煮出的母野猪肉,这个味道腥一些,而且肉质比较粗糙、绵软,比起烤出的野猪崽,无论是口感还是味道,都差了很多。
烤出来的肉其实大部分都进了云梅、云兰的肚子,重麻重辣,陈安还真有些担心她们吃坏肚子。
去年冬天熏出来的野猪腿肉,经过这几个月的时间洗礼后,拿出来炒着吃过,腌制入味,再加上特有的烟熏味,精瘦的野猪肉也变得很香,倒也不失为桌上的一道好菜。
陈安肯定,腌制后烟熏出的野猪仔,味道会更好。
趁着休息,一家子将今天采摘回来的油桐果搬来,用锤子垫在木头上砸,剥掉外壳,留下里面蒜瓣状的籽。
剥桐子虽然只是手上活,但是很糊人,汁液沾满双手,十分难洗,几人手上都黑乎乎的。
经过这几天的采摘,弄回来的油桐果已经不少。
“油桐压榨,出油量不少,应该差不多够了!”
陈子谦看着成堆的桐油籽说道。
这几天,陈平每天早晚各一背篼外加一袋子,今天更是陈子谦和瞿冬萍也一起去,采收回来的量确实不少,剥出来扔掉的壳在粪坑里堆了不小的一堆。
油桐出油量确实不少,一百斤油桐籽,能出少说二十斤桐油,若是有专业设备和专门的工艺流程,能达到三十五斤的样子。
陈安转着看看那些桐油籽,却是摇摇头:“我觉得应该还差不少!”
眼前这堆油桐籽,他初步估计了一下,也就三四百斤的样子,能榨出的桐油估计不足百斤。
两人的石屋,楼楞楼板,包括顶上的梁柱、椽子之类,都是木头的,面积不小,全都上一遍的话,需要的用量不少。
陈平倒是很果断:“那我明天继续上山去摘。”
“继续摘嘛,反正摘回来的油桐籽,供销社也是有收购的,又不会亏!”
在这年头,油桐畅销,不少公社鼓励种植,所榨出的桐油,那也是创汇的好东西,在大量收购,最少十年内,摘桐油果是个很好的帮补家用的收入渠道。
事实上,桐油果的采摘主要集中在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到九月,这个时候采摘,时间还提前了一些。
之所以现在就开始忙着采摘,那是因为到八九月的时候,不少人家也会上山摘油桐果,拿回来放在吊脚楼上平摊开来,等过一段时间,入冬农闲的时候,再围在火塘边剥壳取籽,也能换点小钱。
到了那时候就是僧多粥少了,一家子只能抢先,不然,就只能到更深的山里去搞,会相当费劲。
但其实,这个时候的桐油籽也已经差不多成熟了,榨油完全没问题,只是忙于家里和生产队上的活计,村民们抽不开身,所以才等到深秋的时候去采摘。
当然了,到了那时候也有不少好处,就是油桐果外面弄破皮冒白浆的果肉,到那个时候已经干瘪,不少从枝头掉落下来,散落在地上,还有挂在枝头没有掉下来的,只要爬上树,一阵摇晃,就噼里啪啦地往下掉,到时候在地上捡就行了。
背回家的时候,会更轻便,数量也会更多,剥壳也会简单轻松不少。
现在,一家子却是不得不先人一步,等到村民也能上山采摘的时候,那可就费劲了。
村子附近有些什么能换钱的东西,村民们都还清楚。
等到这些东西收拾出来,时间已经有些晚了,一家人赶忙洗脚睡觉。
第二天早上,天气晴好,陈子谦、耿玉莲和瞿冬萍要去上工,陈平继续去摘油桐果。
陈安干脆将采摘桐油果的事情,全都交给了陈平,他自己只是带着招财、进宝,背了一个小的背篼,里面放了开山和药锄。
上山对他来说,能做的事情不少,赚钱,也不只是只有撵山,采药同样是个门道,贴补家用还更稳定些,自古就有不少采药人在山林沟壑间穿行。
巴山出仙草,山里面珍奇植物和名贵中草药不少,药材向来也是现在的供销社和随后出现的药材公司大量收购的对象。
现在是生产队时期,主要以农事为主,等到分田到户,但凡有点赶山经验的人在空闲的时候,都会想着往山里钻,以期山里的草药能给家里带来更多的财富。
而对于陈安来说,只要能赚钱,都可以搞,无论是打猎还是采药。
进了山里面,他有种随意的心态,遇到适合采挖的药材,那就采药,遇到合适的猎物,那就打猎,主要他还是想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找到香獐子。
麝香名贵,马上临近中秋,正是打香獐子的好时候。
房子盖好,只要一家子搬过去就行了,青沟和盘龙湾都很安全,再大的雨水,也造不成什么影响。
房子的事情落实,他心里面压着的大石头终于卸掉,整个人轻松很多。
两条青川犬在前面欢跑着,一人两狗,穿过大村子,继续朝着西边山里进去。
路过皂角树的时候,陈子谦正站在皂角树那块标志性的大石头上,敲响钟声,召集大伙儿上工。
生产队里有固定专业的农活,比如积肥的,管菜园子的,饲喂牲口等等,他们有着固定的岗位,用不着天天来皂角树等待队长分配农活。
但其实,很多时候,人多,活儿少,为了大家都能挣到工分,只好将一个人就能轻松干完的活分给两三个,那更多的时候就是在偷懒、冲壳子。
集体劳动中,行动比较迟缓的是家庭妇女。
因为她们要做的家务不少:刷锅洗碗,喂猪喂鸡,有的还要让孩子吃上几口奶。
如此折腾一阵子,等她们忙出来的时候,大部队早就到了地里。
于是,通往田间地头的路上,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先头部队”已经到了地里,尾巴还在村头上,真的是“出工一溜线,地里一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