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巴山猎耕记 第374节
没想到,第二天还是被院里的狗叫声惊醒,没一会儿,冯丽荣跑上楼来:“安哥,睡不成懒觉了,公安特派员都已经从镇上赶来了!”
陈安伸了个懒腰,翻身起床:“几点了?”
“差不多有九点了…”
冯丽荣一边说着,一边打开衣柜,很快递了一套干净的衣服给陈安。
“来得挺早!”
陈安忙着穿衣下楼,到院门口将孙世涛请进屋子。
陈子谦也起来得慢,听到外面的动静才起床,从卧室里出来的时候,冯丽荣和陈安已经招呼孙世涛在壁炉前坐下喝茶。
“特派员,你来得好早,我还想着估计要到下午!”陈子谦揉着惺忪的眼睛打招呼。
孙世涛也笑了起来:“我可是想着要在你家吃中午饭才来那么早嘞!”
冯丽荣很认真地说:“那还不简单…孙哥,想吃点啥子?”
孙世涛愣了一下,连忙说道:“我开玩笑嘞,就随口说说。”
“来者是客,何况你还是来帮我们家嘞,这顿饭那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外面天冷,要不,中午吃火锅,那样暖和些?”冯丽荣很会来事儿。
“不太好吧…”
孙世涛有些犹豫。
“那有啥子不好的嘛,只是一顿饭而已,就这么定了!”
陈安一锤定音:“要我说,倒不是啥子帮不帮嘞,孙哥,我这人你还不了解蛮?我是自从叫你一声哥的时候,那就是把你当兄弟伙了,在自家兄弟家里边吃顿饭,还用客气?”
孙世涛闻言,笑了起来:“本来已经想回去了…既然你这么说了,行嘛,那我就等着在你家吃了这顿饭再走,弟妹做厨的手艺,那是相当了得的,好不容易碰到这么个机会,不吃也亏啊!”
“这就对了撒!”
陈安说完,才忽然反应过来,问道:“孙哥,你都还没有到大村子,啷个就想着回去了?”
孙世涛点头道:“我已经到过大村子了,过来就是跟你们说一声,事情已经办妥!”
陈安和陈子谦相视一眼,有些莫名了。
说好的公开道歉,爷俩都还没去大村子呢,怎么就办妥了。
却听孙世涛接着说道:“我今天一早就赶过来了,先到大村子杨连德家里说事儿,你们猜猜是啥子情况?”
陈子谦和陈安异口同声地问:“啥子情况?”
地方偏僻,爷俩都才刚起床,村子里的事情,知道得总会慢一些。
孙世涛摇头叹息道:“那杨连德躺在床上,爬不起来了咯。”
陈安一家子,神色都变得古怪起来。
却听孙世涛接着说道:“昨天晚上,你们从大村子离开以后,杨连德家就闹翻天了。开始是他两个儿媳拿着杨连德一阵咒骂。
后来,都半夜了,杨连德的婆娘听说杨连德还给吴巧花家送去了五块钱,心里边不舒服,忍不住念叨了杨连德几句,说他还有闲钱拿出来干这种撺掇人的事儿,问他是不是跟吴巧花有一腿。
结果,满心怒火的杨连德跳起来,在床上就把他婆娘给打了。
这动静弄得挺大,隔壁两个儿子家被惊动,爬起来一看,自家老妈鼻子被打得鼻青脸肿,也忍不住了,将穿着条裤衩的杨连德拖起来打了一顿,从屋里打到屋外,推搡中,杨连德栽了一跤,右大腿骨头断了…
我今天到他们家的时候,他还躺在床上干嚎,后面还是我出面了,他大儿子才去村子里找了个草医,帮忙包扎捆绑一下。”
自作孽不可活啊!
陈安听到这么个结果,心里一阵暗爽。
他是万万没想到,他们爷俩还没去收拾杨连德,杨连德反倒先被家人给收拾了。
“我还是跟杨连德和他两个儿子都说了事情经过,这个事情,确实是杨连德做得不是。杨连德闷声不说话,但他两个儿子都挺明事理,说是老东西确实害人,都对杨连德做的那些事儿表示不齿。
人都已经被伤成那样了,我也不好再将人叫到场子上公开道歉,只能是敲钟,召集了村里人,把吴巧花也给叫来,念了苏同远说的那些话,已经跟到场的人说清楚,这事儿不怪你们家,纯粹是他们做得不应该。
哎哟,你们不晓得,当场就有不少人,指着吴巧花咒骂,被骂得不敢还口…事情也只能这样了,反正都晓得,不是你们家的问题。”
孙世涛说了事情的经过,转而问道:“陈叔、兄弟伙,这件事情就到此为止了,你们没得意见撒?”
陈子谦当然乐于大度:“那吴巧花,一张破嘴,这些年不晓得得罪了多少人,被骂得不敢还口,那也是活该…得饶人处且饶人,事情都这样了,也就只能这样算了。”
孙世涛又转头看向陈安。
陈安强调了一句:“这次就算了嘛,不过我话说在前面,以后要是他再敢对我们家耍这种手脚,我才不管他老不老,一定是要锤他狗日嘞,他要为老不尊,就别怪我目无尊长。”
孙世涛笑了笑,没再多说什么。
陈子谦和陈安陪着孙世涛说话的时候,冯丽荣和耿玉莲去了厨房,开始张罗待会的火锅。
地里的豌豆尖,经过霜雪的洗礼,是一年中最好吃的时候。
包括那些绿叶菜也是一样,只要放入锅中,微微一烫,就能变得很熟,而且没有平时的那种生气,最是爽口的时候,被冯丽荣弄了不少回来。
陈安特地从仓房里割了些麂子肉和香獐子肉回来,清洗出来,切成薄片,用来涮火锅,当然也少不了昨天刚弄回来的野狸子肉。
这一顿饭吃得安逸,见孙世涛特别喜欢吃麂子肉,在他回去的时候,陈安特地给他下了两只麂子腿带回去。
这个闹剧,就此落下帷幕。
接下来的日子,陈安没有进山,领着冯丽荣一起,在自家旁边山坡上开垦出的台地里,挖那些种植杜仲和金银花的坑。
趁着天气还会下雪,早点把坑挖出来,里面的积蓄的积雪,在融化后,直接将树木栽培上,省得浇水。
这是林场在山上栽树苗的时候常用的法子。
陈子谦建议陈安将杜仲和金银花混栽,毕竟,杜仲是要长成大树的,栽种的时候,得有株距行距,在树与树之间,留有的空地能被利用起来。
但陈安知道,金银花和杜仲习性不同,金银花喜阳,而杜仲则有些喜阴,二者混杂,对金银花并没有什么好处。
而且,杜仲树与树之间,陈安还有想法,无论是用来栽天麻还是培育茯苓、猪茯苓都是很好的地儿,用来培育木耳之类也不错。
那些空闲的地方,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陈安当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这一转眼就过了一个多月。
期间,钟启秀生娃了,宏山一直在家照顾。
接着听说苏同远也已经回到石河子村,苏春贵到林场借来一些钱,让他在医院养了十天,就被接了回来,估计还要养不少日子。
甄应全家的房子也已经盖好,办了搬家的喜酒,陈安一家子,自然少不了帮忙和吃喜酒。
跟着又是宏山家给孩子办满月酒。
他家也生了个男娃,取名宏志强。
陈安花了三天时间,帮着打点肉,然后帮忙办了喜酒。
就在这两桩喜事儿过后,杨连德的大儿子却是上门了,披麻戴孝地,来请陈子谦主持丧事儿,也请陈安和冯丽荣去帮忙做厨。
杨连德腿断了之后,得了风寒,他家那样的情况,也就是象征性地治了一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混着、拖着,杨连德的状态是一天不如一天,终于扛不住咽气了。
尽管和杨连德有怨,但陈子谦身为队长,向来是主持这方面事情的不二人选,这没法推脱。
陈安和冯丽荣也痛快地答应了下来。
这是山里的规矩,无论生前多大的仇怨,人死两消,该帮忙的还是要帮忙。
每个人都会死,每一家都会办丧事,总有需要人的时候。
这是不该推脱,也不能推脱的事儿。
也就在这丧事的酒席上,陈安见到了许久不曾露面的苏同远。
吴巧花有一句话没说错,没被黑娃子挠之前,苏同远的长相,确实是端端正正,不知道他那德性的人,第一眼看到,肯定会认为是一表人才。
而现在,他原来高高的鼻子,已经从脸上消失,只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鼻孔,埋在了两腮中间。
那只被弄瞎的眼睛,换上了一颗瓷的毫无神采的眼珠子,陈安看到他带着酒精瓶子,把眼珠子从眼眶里取出来,放到酒精里泡,然后又拿出来塞到眼眶里,看得旁边的小孩,满脸惊恐。
还有就是头发,没了不小的一片,全是凑在一起的扭曲伤痕,红白交杂…
他整个人,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已然是村里小孩止哭最好的借口。
酒席上碰到,他也只是冲着陈安简单打了个招呼,没有再多说什么。
他总算是安分了,经常看到他一个人在地里干活,再没有上山。
这在陈安看来,也未必不是好事儿,总比他到山里送了命的强。
第422章 干不完的农事
陈安一家子也很忙。
雪融化后,忙着将杜仲树苗、金银花树苗栽培到台地里,接着是帮陈平把那些扦插成活的大叶茶也栽进茶园。
单是植树,早出晚归,就花了大半个月。
无论是陈安的药园还是陈平的茶园,规模都不大,以后抽空慢慢扩张就行。
等到这事情告一段落,陈安去找了宏山、甄应全和村里的十来个青壮,到山上将那棵之前看中,后来随着山体滑坡歪倒的大银杏树刨出来,修整了枝叶和根系,然后十数人合力,抬到盘龙湾,在院子里栽种下去。
就为了这一棵树,刨挖、修剪、搬运和栽培,就花了十数人整整三天的时间。
一帮子人都是陈安平日来玩得好的,给他们工钱,一个都不要,只让陈安三天时间,好吃好喝伺候就行。
他们想不明白,弄那么一大棵银杏树,栽到院子里,陈安究竟图的是什么,而且,被修剪得很严重的样子,都不知道能不能栽活。
陈安心里也忐忑,为了搬运出来,不得不进行大幅的修剪,看着没几個枝杈的银杏树被众人合力用绳子拉着在提前挖好的大土坑里扶正的大银杏树,他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活。
只能填好泥土,弄实在后,用四根撑杆撑着,浇上定根水,观察后续了。
这可是越来越少见的古银杏,一旦成活,枝繁叶茂的时候,到了金秋时节,绝对是院里的一大风景,到了后世,一些有钱人家愿意花大钱,也不一定能弄到自家去栽种。
当然了,陈安栽培这颗银杏,可不是为了钱,单纯是为了让自家院子,变得更漂亮,还是为了以后准备。
选择盘龙湾,可不仅仅只是为了在这里种点药材,他还想着有以后的发展。
接下来的日子,一家子忙的事情,就是往田地里搬运农家肥的事儿。
得益于养着的牛、羊和猪,家里的农家肥积累起来一大堆。
在这年头,农家肥绝对是肥田的好东西,养牲口的好处就凸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