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巴山猎耕记 第455节
刚刚把家里的苞谷收完,趁着有时间,我就领着娃儿过来背了…你们家的苞谷收完了撒?”
陈安笑道:“前面几天就收完了…”
“苞谷好不好?”
“你晓得嘞,都是些瘦地,能好得到哪里去嘛,只能说勉强…在仓房里边,你去看嘛!”
耿玉福和耿元敬放下背篼,随着陈安往仓房走。
仓房里,被陈安和陈子谦钉制了木架子,上面铺了密密的竹条,那些没有英子的包谷,就堆放在上面,通风透气,容易晾干,不怕发霉。
而有英子的,则是被挂在从房梁上垂下来的八号铁丝上。
两人一看到那些苞谷,耿玉福回头就白了陈安一眼:“你娃儿是故意气我蛮,那么好的苞谷,你告诉我只是勉强,比起我家里边的那些,也差不了多少,而且这数量,比我家的至少多出一倍。”
“这多亏我妈,她花了好长时间,在山里积肥,那是花了大力气嘞…走,到屋头喝水。”
陈安出了仓房,招呼两人往家里走。
耿元敬却是有些迫不及待:“狗娃子,要不先领我去看看那些寒号鸟?”
耿玉福也是兴致勃勃:“对对对,先去看看那些寒号鸟!”
“要得嘛!”
陈安领着两人往屋后的石崖走。
冯丽荣就在这时候,抱着刚睡醒的孩子从楼上下来,到门口看了眼两人,笑着打招呼:“舅舅,大表哥…”
“我们过来背寒号鸟!”
耿玉福说着,走到门口,伸手捏了捏陈澈胖嘟嘟的红润小脸:颇有感慨地说:“感觉就是一转眼的功夫,这娃儿都长大了,平时感觉这日子难熬得不得了,回头一看,又觉得过得太快。”
“是啊,总会越来越好嘞!”
冯丽荣明白耿玉福的感慨从何而来,没有人会觉得苦巴巴的日子好过,都是熬。
她顺手将孩子塞给陈安:“安哥,你帮忙领哈娃儿,我去做饭!”
陈安将孩子接过来抱着,领着两人去了屋后石崖下的山洞。
到了洞口,他伸手在铁丝网上拍了拍,立刻有几只寒号鸟飞了过来,扒在洞口的铁丝网上,有这动静,越来越多地朝着洞口飞了过来。
看着陈安伸手去摸那些寒号鸟,耿元敬也想去摸一下,但又怕咬,手都伸出去了,又赶忙缩了回来。
“怕啥子,连我家娃儿都敢摸!”
陈安拉着陈澈的小手去摸了一下,鼓励道:“要是这都怕的话,以后你们还啷个养哦!”
耿元敬红着脸笑了笑,再次伸手去摸。
对于寒号鸟来说,他们终究是生人,看到他伸来的手,纷纷避开,没能摸到,接连几只皆是如此,顿时有些失望。
陈安见状,安慰道:“等养熟了就不怕了!”
他将铁丝网上的小木门打开,领着两人进入山洞,借着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跟他们介绍如何清扫五灵脂、如何饲喂、换水,打扫等等,包括如何晾晒五灵脂,去除杂物的方法都说了一遍。
这是养殖寒号鸟这些日子以来,陈安总结到的经验。
现如今,这些寒号鸟又增加一些小的,已经有近七十只了。
看着这么多寒号鸟,耿玉福有些犯难:“早知道该把他们全都叫来,单单是我们两个,怕是背不回去!”
“这有啥子好担心的嘛,我让我老汉用牛车给你们送过去…对了,前面一段日子,我们这边打了些野猪,我专门给你们留了一只大的,腊起来的肉有两百多斤,这次也一并带过去!”
“就是你们一哈子打了几十只那次?”耿元敬目光灼灼地看着陈安。
“就是那一次!”
连县城都能传到,传到隔着二十里地的徐家沟,他一点都不意外,撵山、采药的山里人,二十里地,还远没有达到活动范围。
这些寒号鸟可不是拿个背篼或是蛇皮袋往里边一塞就能背走的。
从山洞里出来,陈安叫上两人,到竹林里砍来些不少木竹,又在院里生了火堆,直接将这些竹子破开,简单修理竹节,成宽竹片,用火烤进行弯曲,配合铁丝,简单制作成寒号鸟出不来但透气性很好的竹笼。
割牛草的陈子谦和山上开始落叶不想错过搂草这种好机会的耿玉莲回来,也过来帮忙,紧赶慢赶地,吃过中午饭又忙活了一个多小时,总算弄出八个竹笼。
跟着,陈安用竹竿和篾条加上蛇皮袋,做了三个兜子,在山洞里折腾了大半个小时,总算将那些野性犹在,不肯挨边的寒号鸟全都捕捉装到竹笼里。
陈子谦要送那些寒号鸟和肉去徐家沟,下午的羊只能是陈安放。
还是放到上次放羊的山沟。
这次,他不敢再像上次那样大意了,一天老老实实地跟着羊群,只是顺路用望远镜和带来的猎枪,搅了一群大青杨树尖稍,有小簸箕那么大的一群葫芦蜂,还有一群将羊蛰得疯跑,藏在草丛里的大黄蜂,也是顺带的收获。
陈子谦在徐家沟留宿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才回来,跟陈安大概说了下情况。
耿玉福一家子养寒号鸟的木屋子,弄得和陈安所说的相差无几,知道他们家也花了不少心思,倒也放心将这些寒号鸟交给他们。
下午由陈子谦放羊,陈安则是将早上找到的那些被搅过和没搅过的葫芦蜂、七里游等都处理了。
好家伙,又得了三十多斤蜂蛹。
家里的杂事儿处理得差不多,陈安在晚上的时候,去麻柳坡找了宏山,约着一起去大村子甄应全家里。
该进山了!
第498章 一个尝试
此次进山,陈安馋的,就是金香玉,要是能找到,以现在的价格,绝对能大捞一笔,而且这事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能做。
寻找金香玉,这是陈安比寻找崹参更有把握的事情。
不为其它,那是因为他知道往东走,穿过大小兰沟、牟阳故城,进入汉中碑坝镇的深山里就有。
那是距离桃园镇五六十里地的深山中,是金香玉的主产区域。
他没到过,不知道具体位置,但听人说过,那是千禧年之后的事情,有玉石公司在山里开采,石河子村就有人到矿山上去打工。
五六十里地远吗?
不远!
对于陈安来说,小半天的事儿。
米仓山里,也不止哪一处地方有金香玉,只是含玉矿床露头较少,又藏于深山中,被岁月长河掩盖,所以才会养在深山无人识。
玉石公司开采的是汉中玉,在矿脉中开采出来的玉石色泽古朴,有黄色、棕黄、黄绿、绿色、墨绿、青绿、黑色、青白、白色等多种色泽。而棕黄色的,大都是断面会散发巧克力香味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金香玉,又被叫做汉中香玉。
但其实,在后世,蜀地这边,也有金香玉工艺品的加工厂。
当然了,陈安也知道,这玩意儿,毕竟大量藏于矿脉之中,需要深层发掘才能采挖到,他现如今所能找的,只是那些裸露在表层,敲敲打打就能弄下来的那种。
他也知道,金香玉不能大量出现在世人眼中,一旦大量出现,就不值钱了。
但,一年出现那么一两次,正常吧?
怎么想,他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摆弄的事情,赚钱嘛,没点盘算怎么行,愿打愿挨的事儿,不寒碜。
说不定到了别人手里,别人还能赚更多。
到了麻柳坡,陈安一说准备进山,宏山立马双眼放光,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反正无论是采药还是撵山,有得赚就行。
这段时间呆在家里,所干的就是家里那些杂七杂八的农活,哪有进山赚钱来得痛快,宏山早已经心痒难耐。
听陈安还要去约甄应全,宏山跟钟启秀打了个招呼,随着陈安出了院门,往大村子走。
此时,晚上的天气已经转凉,找到甄应全家里的时候,甄应全在自家客厅靠窗的小木床上歪靠着抽烟。
他习惯管这没有靠背的条椅叫“懒床”,干活回来累了,吃饱喝足后习惯性地在上面歪躺着,觉得很是惬意舒服,是他在家里的专属座位,要是没有外人,也就只有他婆娘一句“老子蜀道山”能让他挪一挪。
见自家孩子打开院门,迎进来的是陈安,他蹭地一下从“懒床”上翻身站起来,忙着给陈安和宏山递椅子,同时冲着自家孩子吆喝:“幺儿,赶紧给你两个哥泡茶!”
那孩子也听话,忙着找来罐头瓶,到橱柜上的茶叶盒里抓了茶叶,又提了炉子上烧开后放在过火管道上的烧水壶倒水将茶泡上,送来放在两人旁边的桌子上,然后拖了凳子到炉子边坐着,翻看小人书。
甄应全的新房子,也是照着陈平四合院的式样建成的,屋里一样有客厅、餐厅、厨房的布置。
只是,在客厅里,他没有弄壁炉,而是买了铁皮炉子安装在角落里,平日里烧水、烤火方便,但不可避免地烟熏火燎,虽然建起来的时间不长,角落里已经被熏得乌黑。
“喝水…这才像话嘛,闲下来就该往我这里来多串串门!”
陈安和宏山的到来,甄应全显得很高兴:“不然,我往你们两家跑十趟,不见得你们来一趟,我都开始怀疑,你们是不是嫌弃我这里咯!”
“这不是隔得远难得跑嘛,从我家那里到你这里,少说五里地,我来串个门,来回就得跑十里,累不累?要怪就怪你,盖房子的时候离我家那么远,你要是挨得近了,我肯定隔三差五往你家里边钻,别的不说,饭也能多蹭上两顿!”陈安笑着说道。
甄应全翻了翻白眼,伸手点了点陈安:“这话说嘞,都不晓得是哪个把房子盖得离大村子那么远,说嘞好像是我去你家串门,不用跑这十里地一样,就你晓得累,我不晓得?”
“要不然我啷个管你叫叔嘛,看看我,这才是兄弟伙,盖房子都想着离狗娃子家近点,就是为了方便串门…”
宏山插嘴说道:“挤在大村子里多没得意思,离大村子远点,还清净,别的不说,翻锅倒灶的破事都要少很多。”
对此,甄应全也是颇有感触,点点头说道:“这倒也是,我现在多少都有点后悔没有像你们一样,搬到村子外边去盖房子,总是免不了碰到些屁事,一哈狗又咬到鸡了,一哈鸡蛋又丢了,一哈菜地里瓜藤又爬到别人地里边去了…烦!”
听到这话,陈安和宏山都乐呵起来。
“婶子嘞?”陈安又随口问了一句。
“一吃饱就出去串门了,跟这家里边有鬼一样,天天往外边跑,不到耍够了不会回来!”
甄应全摇头道:“这憨批婆娘,我都不晓得该啷个说,就她这德行,啥子事都不敢跟她说,就怕她管不住嘴说出去,就比如到现在,她都不晓得,我藏着有崹参。”
“是该注意点这个问题,传出去确实不是啥子好事!”
宏山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三人喝着茶水,闲聊一阵,眼看时间差不多了,陈安也说了正事:“甄叔,我跟蛋子哥过来找你,是来跟你说件事,我们准备明天进山,你有没得空一起去?”
本来进山寻金香玉这事儿,陈安觉得越少人知道越少,他甚至想一个人自己出去寻找。
可那毕竟是五六十里地以外的深山,自己单独一人,没个照应不行,宏山自然是最佳人选。
但既然叫上宏山了,甄应全这里不叫也不合适,是多次一起在山里闯荡,也是相当实在靠谱的人,要是这次落下,那就伤了彼此间的情分。
“有空,必须有空撒,地里的事情就只剩下红苕还不能刨了,该种的油菜也已经种下,也就整天在家里边砍柴、搂草…”
身为山里人,对这些像是做不完却又像是没啥必要的活计,也是烦的不得了,但山里世世代代如此,好像不做也说不过去,再厌烦也只能做。
顿了一下,他接着问道:“我们这趟往哪里走?”
“往东,去望红台那边的山里,估计也要在山里边呆上一段时间。”
望红台,即后世的牟阳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