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巴山猎耕记 第459节

  到了顾兴元的窝棚边,三人帮忙简单收拾,东西不多,甄应全帮忙背上,跟着往陈安他们窝棚所在的山坳走。
  “亲家,你们是经常进山蛮?”
  眼看天气一直不见好转,陈安试图通过两人问下,有没有可能在山里见到过金香玉。
  毕竟,这边的深山里,就是金香玉的主产区。
  若是经常进山,即使不认识,也有很大可能会察觉到有些异常。
  顾兴元点点头,说道:“土地到户后,各忙各嘞,我在家里边除了种地,没得啥子别的赚钱法子,但家里条件不好,两个老人又接连病了,只能想办法赚钱。
  靠山吃山,我只能往这山里边钻,但又不懂采药、撵山,只能是在菌子出的时候捡菌子,在山上核桃、毛栗子、橡子这些东西开始掉的时候也来搞些,再弄些桐子之类的山货,啥子东西,只要能赚钱就弄。
  这两天除了种地的时间,大部分都在山里到处转,攒起来以后,送到汉中去卖,多多少少,在那几个月,一个月也能搞到二三十块钱。
  眼下地里没有啥子活计,媳妇这才领着娃儿跟我一起进山,也是想帮我,没想到遇到今天这档子事儿!”
  经常进山就好!
  陈安伸手在自己口袋里揉了揉那小块金香玉,在手上沾染了气味以后,问道:“你们在山里,有没有闻到过这种气味?”
  他把手伸了过去。
  顾兴元凑过去闻了闻,眉头就皱了起来:“这气味感觉在哪里闻到过…”
  听到这话,不只是陈安,就连宏山和甄应全也都有些惊喜,纷纷看向顾兴元。
  “你好好想想,在哪里闻到过!”
  陈安充满期盼地看着他。
  顾兴元又想了一阵,忽然笑了起来:“我想起来了,在铁船山那边的山沟里,这还是今年夏季的事情,天气特别热,我到那边山沟找银耳的时候闻到过。当时山谷里边花草不少,我还以为是啥子花香,还专门找了哈,但是那气味感觉到处都是,这是啥子气味哦?”
  “是一种药的气味,我也没见过,不晓得长啥子样,只是晓得要靠这种气味来找,从师傅那里摸了点气味,就出来找了,手都不敢洗,怕洗没了!”
  陈安瞎编了个借口,接着又问:“你说的铁船山是在哪里?”
  “就是你们窝棚所在的那个山沟,一直往北走,距离这里还有十来里地的样子,到那边山顶上看,你会看到那边有片山,像是一块块大石板斜靠在一起一样,有不少石头裸露出来,就是在那山沟里!”
  三人将这话记在了心里,准备明天就往那地方走,十里地而已,不算太远。
  一路闲聊着返回窝棚,安排两人住进去以后,陈安去找了些柴,回来将那堆快熄灭的火烧得旺起来。
  架上铁鼎罐,多煮了一些小米。
  宏山则是割来些麂子肉,到溪流里简单清洗后,用剥下来的树皮垫着,切成薄片。
  那女人给孩子换了另一套小衣服,背着几个大男人喂过奶后,将孩子交给顾兴元,然后把在山里捡拾来的那些菌子,木耳,拿了一些去洗干净。
  陈安则是在小米饭煮好后,挂上铁锅,拿出块底料,切下小半,放在锅里熬汤,水开后,肉、菌子、木耳、野韭菜什么的,全都一股脑地往锅里倒。
  这在陈安看来,已经是非常习惯的味道,在顾兴元两口子那里吃起来,却是惊叹不已,仿佛连闻着都是在享受一顿难得的人间美味。
  吃饱喝足后,几人凑合着在棚子里过了一夜,第二天两口子千恩万谢地带着两只猴子离开后,陈安他们三人也立马动身,冒着毛毛雨,前往顾兴元所说的铁船山。
  行到半途的时候,三人爬到山顶看了下,果然看到北边有一片连绵的山峰,像是层叠斜靠的石板。
  “那么大个地方…不好找哦!”
  宏山看着直摇头,问陈安:“这里是不是你说的那个地方?”
  陈安摇摇头:“不是,我自己都有些迷糊了,但既然顾兴元在这里闻到有金香玉的气味,而且也说是大晴天,那可能性就很大了,值得好好找找,耽搁不少时间了,啥子都没干成…我们得抓紧点,这鬼天气!”
  三人当即顺着山脊朝着北边下山。
  在临近下方山沟的时候,一直表现得挺安静的几条猎狗,忽然又凶叫起来。
  三人神色一凛,各自将猎枪从肩头上取下来,打开保险,小心提防着,朝着招财注意的方向靠了过去。
  在山沟里,他们又看到了一群在山沟石崖上惊逃的猴子,另外,还看到石崖对面河岸边一片平整的草地上有一座小木屋,里面传来野猴凄厉的叫声,还有人的吼叫声。
  甄应全皱了下眉头:“这是干啥子,弄那么大动静?”
  宏山也朝陈安看了过来。
  陈安打量了一下,说道:“应该是捕猴人在抓捕猴子!”
  第502章 捕猴人
  口里说着可能是捕猴人在捕猴,但陈安心里也很疑惑。
  因为从声音听来,更像是有人拿着大棒在殴打棚子里的猴子。
  方法太过暴力,又不像是捕猴人的做法。
  猴子是一种古灵精怪、聪明伶俐的动物,善于攀爬悬崖峭壁,跳跃大树梢头,敢于和人斗智斗勇。
  由于猴子的聪明和敏捷,想要活捉猴子绝非易事。
  但猴子终究是猴子,再聪明也不可能强过人。
  捕猴人有多种法子将它们捕捉到。
  “蜀地山里生活的藏酋猴,体型大,又绝顶聪明,善于窥测人意,成年猴的形象更好,猴头大,两颊有络腮胡一样的长毛,下颏有短短的山羊胡,尾较短,看上去威风凛凛。
  此猴喜欢接近人类,虽不易捕捉。然一旦驯成艺猴,则本领超群。
  因此,它们也成了训猴人训练后带着四处表演赚钱的首选目标。
  做这行当的,大多是河南、安徽等地的人。
  也就催生出蜀地不少以专门捕猴子为生的人。
  一些从古时传下捕猴绝技的人家,甚至被称为捕猴世家。
  我听师傅说,它们最常用的,是一种竹寮陷阱…就跟现在所看到的棚子差不多。”
  看到有意思的东西,三人反倒不忙着去铁船山了,而是停下来,细细观察。
  宏山问起所谓捕猴人,陈安也就简单说了些自己所知道的东西。
  却听宏山接着问道:“这竹寮陷阱,里边啷个设置的,你晓不晓得?”
  “听师傅说过!”
  “说来听听撒,也让我们学习学习,说不定啥子时候用得到!”
  陈安略微想了下,笑道:“其实也没得啥子稀奇嘞。所谓竹寮陷阱,就是用竹子或者树木,在猴群出没的地方,搭建一个窝棚,捕猴人首先在竹寮门前稀稀疏疏地抛撒一些苞谷籽,然后在竹寮中的地上连续抛撒玉米粒,如此三天。
  这种时候,猴王和猴子们会远远地躲在树上,窥探捕猴人究竟在做啥子。
  等捕猴人离开后,猴子会试探着来到竹寮前,看到馋人的苞谷籽,但一般情况下,猴子警惕,并不敢捡食。
  第二天捕猴人会再来,又在地上撒一些,猴子在人离开后,会再来查看,开始有猴子捡食竹寮外的苞谷籽,然后会小心窥探竹寮,一看不要紧,发现竹寮里面苞谷籽更多,但也只是看看,还是不会进。
  到第三天,胆大点猴子就扛不住诱惑了,开始从预留的门窗中进入,进去后,捡食几颗,立马出来,这是替猴王探路的。
  到第四天,几天试探下来,觉得没得问题,有一只进去,就会有更多的跟着进去。预留的门窗上,设置了机关的,捕猴人见进去的猴子差不多了,只要一拉绳子,就会将门窗一哈子全部关上。
  任凭这些猴子在里面乱冲乱撞,根本就出不来,只能是在里边惊恐乱叫。
  说白了,就是个需要些时间和耐性的诱饵陷阱。
  像现在这个,听上去像是用大棒在打猴子的做法,其实并不高明。
  真正的竹寮陷阱,里面会有一些别的设置。”
  甄应全也有极大的兴趣,追着问道:“啥子设置?”
  陈安也不藏着掖着,说道:“首先是利用猴子喜欢拆东西的天性,将一根竹竿固定在竹寮的一处角落。然后,在竹竿的顶端绑上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用一个袋子挂着。
  袋子内部有一些好吃的食物,如香蕉或花生。猴子一旦闻到食物的香味,就会对袋子发生兴趣。
  接下来是关键的一步,捕猴人用绳子将袋子的底部系在竹竿上,然后将袋子里的食物挪出,只剩下食物的香味。
  这样,当猴子伸手进袋子拿食物时,一拉绳子,袋子就会被拽住,连带着猴子爪子捆在竹竿上。
  捕猴陷阱的原理就是利用了猴子贪婪和好奇心的特点。
  一方面,猴子非常贪婪,只要闻到食物的味道,就会不顾一切地去追逐。
  另一方面,猴子也非常好奇,对于新奇的东西总是充满兴趣。因此,当猴子看到袋子挂在竹竿上时,就会忍不住伸手去拿。
  然而,猴子的手并不能从袋子中抽出,因为袋子的底部已经被绳子系在竹竿上。
  猴子再用力拉绳子,袋子越拽越紧,最后猴子就会被捆在竹竿上。这时,捕猴人就可以轻松地将猴子捉到手。甚至还可以在里边设吊脚套之类的东西,一次捕多只。”
  这么一说,两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却听陈安接着说道:“其实,还有别的法子,只是一次性捕到的猴子没有那么多,比如将一个葫芦拴在树上,里面装上油炸得非常香的花生,你们晓得葫芦中间细撒,来抓花生的猴子,爪子伸进去抓住花生,必然握拳,拳头一握起来,就取不出来了,这种时候跳出来,直接就能逮。
  也有用南瓜掏洞嘞,南瓜里边有瓜子,掏个小洞,和用葫芦的意思一样,伸爪子进南瓜里边掏瓜子的猴子,被突然惊吓,会下意识握紧拳头,南瓜重啊,带着跑不快,也能直接捕捉。”
  就在三人说话间,下方竹寮的门被打开,紧跟着,有人将一只只猴子给扔了出来。
  有两只猴子应该已经被打死,扔在地上一动不动,还有三只则是被捆绑着,还在吱吱乱叫。
  陈安看得直摇头:“这种不论死活,不论大小的干法,太过了!正常的情况,是在里边设置机关,把猴子关进去以后,捕猴人进去敲铜锣,当当当几声,空气中都是颤抖的金属嗡嗡声,猴子怕这种突然的响声,一个个会惊恐地双手捂着眼睛,浑身跟筛糠一样,有的干脆直接就黑得爬在地上不敢动。
  捕猴人是会挑选嘞,只有那种两到三岁,尚未离开或是刚刚离开母猴的小猴子才要,这种猴子容易训练而且能卖上好价钱。
  老猴子不要,放生,那种凶悍强壮的猴子也不要,拿去放生,怀孕的母猴也不要,只会留下那些两三岁的小猴子。
  最好是那种非常优秀的少年猴头领,买家看到猴子漂亮,才肯出大价钱。
  像这种干法,简直是斩尽杀绝。”
  宏山和甄应全也微微点了点头,认可陈安这种说法,事实上,在山里打猎的时候,他们一直在谨守着规矩,最可恶的野猪除外。
  当然,在打猎的过程中,机会往往转瞬即逝,很多时候距离远,完全无法甄辨,也偶尔会出现误杀的情况,这没法避免。
  但能避免而不避免,一锅端就实属不应该。
  就以这捕猴人的做法,要是人人这样,猴群灭绝只是迟早的事儿。
  宏山更关注的是另一个问题:“这些猴子值不值钱?”
  “早些年前,抓一只活的猴子,能卖五六块钱,这两年我看收购站收购皮毛,一张好的猴皮,能卖到十多二十块,至于活的猴子,汉中那边也有人卖,好的猴子价格跟头牛差不多了。”
  在听李豆花说这些事儿的时候,他也如宏山一样,问过同样的问题,早年间的价格是李豆花告诉他的,而现在的皮毛以及活猴的价格,陈安却是在汉中收购站看到和听到的。
  这人把猴子打死,估计是打算剥皮出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