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可话说回来,讲明末的历史,能有几个不激动的呢?实在是垃圾太多,无法分类的那种。】
  【说完带清是怎么整治纳税问题后,我们再来说说带清是如何打断天下士庶的脊梁骨的。
  没错,就是剃发易服。】
  大臣们只觉得自己脑瓜子嗡嗡的。
  剃发易服好像前面有提到过这四个字,但是当时他们都被三大案给夺走了注意力,所以自动忽略过去了。
  怎么,这建奴横征暴敛也就算了,还要强行推行胡风?!
  另一时空,朱元璋紧紧皱着眉头盯着天幕。
  经过蒙元百年统治,现在的中国从语言到风俗再到服侍,无一不受到蒙古胡风的侵袭。就在上个月,他还严肃的下了一道诏令,令百姓不得习胡风。
  怎么蒙古跑了,女真又来搞一套不成!
  【何为华夏?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但满清就是要把这两种都给你改了。】
  朱元璋:!!!
  大明是他一辈子的心血,也是他最重要的成就,而这个大明不单单只是一个新的王朝,更是赶跑了蒙元,恢复汉家风俗衣冠的一个新的起点。
  现在天幕告诉他,大明这两百多年都白干了?!
  【元朝占据中原花花世界的时间虽然短,但是奢靡腐化的速度却很快。
  到了元朝中后期,天下流行的衣冠已经并不单纯是蒙古的传统服饰,而是一种结合了西域、中国和蒙古的审美,再加上汉地的工艺、原料所形成的产物。
  因此在明初时,人们的衣冠也继承了这种元朝服饰,有大量的胡服元素。尽管朱元璋曾经实施各种禁令试图摒除胡风,但百姓因袭已久,且部分胡服本身设计合理,样式花哨,也得到明朝统治阶级喜爱,因此屡禁不止,从明前期的出土陶俑和画像就能明显体会。】
  天幕上出现几个形态各异的小陶俑。
  朱元璋一眼就认出来,与时下大部分人的穿着无异。一个老爷模样的陶俑穿着红缨翻檐帽、弧襟圆领袍站在那里,还围着一条围脖。
  一旁有一个牵马的陶俑,则是穿着立领中衣和腰褶罩甲,头上带着一个红缨笠子。
  【而整个明朝两百多年,随着不断强调华夷之分,到了明中期以后,很多继承自元朝的胡服样式后来不是淘汰,就是改造成别样。
  在明末,中国已经恢复了宽袍博袖的旧制,这些红缨翻檐帽、红缨笠子、折角襟的圆领袍、甚至穿着在圆领袍之外的短袖对襟衣等服饰基本已经消失了,百姓不再穿这些制式的衣服,自然也不认可它们是汉家衣冠。】
  朱元璋很欣慰,他点点头道:自该如此。
  【但满洲服饰不同。
  当初蒙古被打回漠北老家之后,再也不能随意享受那些丝绸锦缎,也没有了心灵手巧的织工绣娘给他们做衣服,自然无法维持元朝繁复华美的衣冠。
  所以明末时的蒙古服装,受制于草原蒙古社会较落后的生产力,在裁剪上大为简约,衣料也恢复到宋时氊毳革的旧貌,和元朝大不相同。
  明代萧大亨所著《夷俗记》记载蒙古帽衣:今观诸夷,皆祝发而右衽也。其人自幼至老,发皆削去,独存脑后寸许为一小辫,余发稍长即剪之。唯冬月不剪,贵其暖也......其帽如我大帽,而制特小,仅可以覆额制以毡,或以皮,或以麦草为辫,绕而成之,如南方农人之麦笠然......衣以皮为之。近奉贡惟谨,我恒赐之金段文绮,故其部夷亦或有衣锦服绣者。其酋首愈以为荣也
  简而言之,就是一朝回到发达前。
  自元朝以来,女真逐渐蒙古化,所以满洲衣冠并不是一种原生的女真衣冠,反而在最初的时候大致等同明末的蒙古衣冠。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为了联合蒙古,也经常强调蒙古与女真衣冠骑射类同,所以剃发易服这个政策并没有对蒙古强制执行,就是因为这本来就是儿子学爹啊哈哈哈。】
  崇祯看向一旁的卢象升,卢象升盯着天幕仔细辨认了一下,回道:回陛下,确实与现今建奴的发饰颇为类似。
  【现在的有些人啊,看到明初胡风没有除尽时的那些衣服,跟最初的满洲服饰有一些相似的款式,就在那里狺狺狂吠,说什么:这就是汉服本来的发展方向。
  这么能洗地,不去扫大街可惜了。】
  朱棣很生气,他怒道:我汉家衣冠巍冠博带,怎么能是那些披发左衽的蛮子能比的。
  朕倒要看看,是谁说这种背祖忘宗的屁话!
  【其实在带清还没入关的时候,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辽东地区的剃发易服政策就执行的很严格。
  原因也很简单。
  在辽东的汉人,无论是沦为包衣阿哈也就是家奴,还是作为普通庶民,在样貌上和他们保持一致,就能在交战的时候让明军分不出来,会被袭击后金地界的明军不分良莠地斩杀。即便逃归明朝一方,也容易被明军士兵以为投虏而杀良冒功,被迫依附于后金,断绝复归母国的念想。】
  杀良冒功,确实是边军讨赏的一种手段,因此辽东的那些汉人甚至更畏惧大明的边军而不是建奴。
  这一点,崇祯也是知道的。
  只不过他在此之前连养兵都很艰难,更没办法进行这种深入管理了。
  【这样的政策能够实行,一方面是因为后金开始处于明朝及其属国的朝鲜包围之下,且明朝不断实行堡垒推进战略,并从海上对后金国土加以袭扰。极大的国防压力让后金长期保持危机感,为了避免变生于内,防止治下汉人与明朝联系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因此政策执行态度十分坚决,毫不妥协。
  再加上辽东汉人本来就比关内就少得多,又经过努尔哈赤时期的屠杀,即便包含历次入关从内地掳掠的人口,也尚未达到后金管制和约束的能力界限,因此也不担心无法压制由此产生的反抗。】
  一边听天幕的讲述,崇祯一边翻出了之前记录的地图,发现确实如天幕所说,辽东被山海关、蒙古和朝鲜包围在其中。
  朝鲜有多废物看看万历时期的倭乱就知道了,那是一点都指望不上的。还是要靠辽南的东江军,才有可能袭扰建奴的后方!
  崇祯本来想让卢象升抄了张家堡之后拱卫京畿地区,毕竟天幕已经说了,建奴会有五次叩边来劫掠。然后让孙传庭去治理那些民变。记得天幕说过,闯王高迎祥就是孙传庭擒获的,李自成被堵在山峡也靠他的策略。
  但现在崇祯有些犹豫,他在考虑要不要让孙传庭去重建东江军,先全力对付这些建奴!
  【但是入关之后就没那么简单了。
  事实上,不仅是带清,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极其看重衣冠制度。而我带清需要统治大量与己衣冠形式不同的民众,所以更加具有高度敏感性。
  带清刚入关的时候,多尔衮就曾质问冯铨等人到底是念你旧主,并说比如封赏如今亲王,你们未必谢。而衣冠发式这种高度敏感性的形式,也就被带清视为区别明朝与清朝的重要制度,因此在清廷重下剃发令的过程中,才会不断强调明制与本朝制度。】
  朱元璋问向刘基:爱卿有何看法?
  刘伯温起身拱手道:陛下,臣读史书,发现金朝在占领中原后,也出过类似剃发易服的政策,也是民变四起。只不过那时的南宋尚且有北伐的斗志,在江南虎视眈眈,金朝为了安抚民众,所以取消了。之后金朝迅速腐化,蒙古猛然崛起,金朝再也没机会实施了。
  朱元璋点点头,表示受教。
  他也要严厉执行去胡风的政策才行。
  【崇祯十七年的五月初二,也就是李自成的永昌元年、带清的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北京,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要求其治下所有内地州县全部实行剃发易服。
  可以看到,清军入关后,最初的剃发易服政策与入关前并无不同,以是否剃发为判别叛逆的标识,显见对不剃发者极度不信任。
  然而关内的百姓对此反应极其激烈,如京东三河民众就起事反对剃发。
  本来明末朝廷烂成这个样子了,百姓对谁当皇帝都无所谓,从百姓到士绅都不想伺候他们老朱家,觉得谁来都比这土鳖暴发户强,所以闯王来了他们跪迎,李自成跑了,他们又对辽东建奴望风而降,只希望能结束战乱,踏踏实实过日子。
  结果一听说要剃发易服,大家伙全都气势汹汹变成建奴那副鬼样子,死了下葬都没脸入祖坟啊!所以一开始投降的北地汉人开始不停的反抗。北京城的那些大臣也在不停的上奏,找各种理由劝阻多尔衮这位摄政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