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感觉大局已定的多尔衮认为时机到了,先是六月初五日,敕谕多铎,下令注册各处文武军民,尽令薙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然后六月十五日,正式对全国下达了剃发令。】
  崇祯暗想,不知道这个弘光帝是哪位宗亲啊。
  【这一次,清廷是真的陷入了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比如苏州的白头军,头裹着白布,誓死不剃发,和清廷抗争了二十年!直到康熙年间首领张三被俘虏,才宣告失败。
  这一次的法外狂徒是个真正的民族英雄!】
  【这样不屈不挠、流血流汗的武装抗争比比皆是,但最后无一类外都失败了。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有些人真的不配当人。
  比如大名鼎鼎的嘉定三屠。】
  徐光启猛地一震,嘉定那不就在他们松江府?!
  【顺治二年闰六月十二日,清廷任命的嘉定县令张维熙在辖区开始执行剃发令,消息一出,嘉定百姓群情激愤。他们一致推举在嘉定赋闲的前明都察院观政、进士黄淳耀,前明左通政侯峒曾等人为首领,带领嘉定百姓抵抗清军。
  黄淳耀、侯峒曾将嘉定百姓组织成为民军,并带领民军驱逐了张维熙,占据嘉定县城。带清的豫亲王多铎听到消息后,迅速下令李成栋率所部5000人前往嘉定进剿。
  李成栋以前跟着李自成的手下高杰当盗匪,后来又跟着高杰归顺了明朝。结果多铎来打江南,李成栋觉得南明小朝廷没啥前途,又投降带清去了。
  而且,他是先和部下把头都剃干净了才投降的!真的,孙之獬都没这么积极。
  所以他特别急于表现自己。接令后,李成栋一路杀奔嘉定而来,沿途所过,具遭屠戮。
  七月初一,黄淳耀、侯峒曾集中各路民军10万余人与李成栋决战,虽然民军人数众多,但都是些没有训练过的乌合之众,岂是李成栋所部正规军的对手,最终民军大败,四散而逃,李成栋攻入嘉定,黄淳耀、侯峒曾自杀殉国,李成栋在城内纵兵□□妇女,并屠杀了城内的3万民众,是为一屠嘉定。】
  天幕上出现了一段影片。
  狂风大作,大雨倾注,嘉定县矮小破败的城墙上因暴雨无法点灯,清军趁机冒着瓢泼大雨玩命攻城。
  嘉定守军虽已连续守城三昼夜,饥疲交加,亦咬着牙顶着大雨玩命守城。双方你争我夺赛着玩命,战场上血肉横飞,尸横遍野,清军一时急切难下。
  谁知这只是清军的障眼法,他们趁着夜暗,潜挖地道,在城下成功暗埋炸药,守军一无所知。
  黎明时分,清军以大炮猛轰城池,炮声震天动地,炮硝铅屑纷纷落到城中屋上,簌簌如雨,最终引燃了埋藏的炸药,遂至连环大爆炸,城墙倾塌,清军趁机从缺口鱼贯而入,守军虽坚决抵抗,却无济于事,嘉定城失守。
  残存的起义军慌慌张张的逃出城,到了河边。领队的侯峒曾眼神灰败的回头瞧了一眼县城,转头说道:我说过,要与嘉定共存亡!
  说罢,他纵身投入河中,葬身鱼腹。
  其他跟随的残兵败将跪下朝着他跳下的地方磕头,然后大声吼道:我们嘉定人不是孬种!也纷纷投河而亡,河水都为之堵塞。
  另一边,黄淳耀、黄渊耀两兄弟在城破时,来到了平时读书的南庵,双双自缢。
  死前黄淳耀于墙壁上题笔:大明进士黄淳耀,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进不得宜力王朝,退不得洁身远引,耿耿不没,此心而已异日夷氛复靖,中华士庶再见天日,论其事者再见其心!大明遗臣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
  朱棣沉默了半晌,暗自叹了一声:虽然是个文弱书生,却也是条真汉子。
  要是江南多一些这种人,他执政也不会这么费劲了。
  崇祯却咬牙切齿的大声问道:这个李成栋现在任职何处?
  在他看来,这李成栋比孙之獬还要可恶许多!
  【李成栋饱掠一番后,收兵回大本营太仓。
  城外民军残部以及幸存的百姓继续拥立义士朱瑛为首领,朱瑛重新集结了有战斗力的2000民军,驱逐了清军委派的官员,并处死了留守嘉定城的50名清军,再次光复嘉定。周边的百姓听闻朱瑛的壮举,纷纷前来投奔,嘉定城内又汇集了有三四万人,朱瑛从中拣选精锐,组织防御。
  不久后,李成栋再次率军前来征剿,李成栋以夜袭之策,突入城内,斩杀朱瑛,导致城内民军指挥失灵,继而内外夹击,民军大败,嘉定再次陷落,和上次一样,李成栋在城内实施残酷的大屠杀,遇难者达3万余人,是为二屠嘉定。】
  【之后,因为各地民变四起,李成栋奉令率所部主力到他处弹压,导致嘉定城内的清军兵力空虚。原南明将领吴之番趁机攻打嘉定,城内幸存的百姓纷纷响应,守城清军四散溃逃,嘉定城再次光复。
  多铎闻讯后,只得再次派遣李成栋前去征剿。嘉定军民顽强抵抗,李成栋直接调来红衣大炮对着城墙一顿猛轰,最终嘉定城还是毫无悬念的陷落了,李成栋入城后对城内所有的人进行无差别屠杀,一时间2万多颗人头落地,是为三屠嘉定。】
  吏部还在找李成栋的履历,对于本职工作做成这样,崇祯已经无语了。
  他听着天幕的描述,仿佛在眼前有了画面一般。
  最后轻叹道:嘉定百姓,好样的。
  【嘉定县,就是现在我们上海的嘉定区。
  李成栋以嘉定人民的鲜血,博取了异族主子的器重和赞赏。
  在那个烽火连天戈矛并举的岁月,为了保住汉家衣冠,为了不被禽兽统治,大江南北,黄河内外,多少仁人志士慷慨赴死,多少热血青年携笔从戎。到处是不屈的百姓,到处是留发不留头的勇士!
  但总有不配当人的奸佞,总有甘愿跪着的奴才,总有危急关头还在想着争权夺利的戚戚小人。
  所以,这些斗争最后都失败了。】
  中华士庶再见天日!
  崇祯终究是忍不住,盯着殿中的问:诸位,现在还觉得,换了一朝天子,你们还能继续轻松当老爷么?!
  大臣心里自然是不愿意的,建奴暴虐成性,李自成那边更是四处烤饷,都还不如大明这座破庙呢。
  可皇帝把话说的这么赤果果,让他们怎么回答?
  陛下,还是年轻。
  【下面,我们再来讲讲具体的剃发易服。
  我们都知道,带清初期的头发并不是影视剧里那种大粗辫子的阴阳头,那是晚清才形成的。清初满洲的辫子非常非常细,只有脑壳顶上一小撮。编成的辫子像老鼠尾巴一样能穿过铜钱中间的圆孔,所以叫金钱鼠尾。
  但是,入关后带清颁布的剃发令并不要求一定留辫,保留的发量跟政策执行强度也无关联。
  这是因为剃发重点是破坏汉人对孝悌礼制的坚持,就像破窗效应,没有剃多剃少,只有剃和不剃之分,汉人但凡剃了头发就等于放弃儒学中华夷之辨的认识。
  这是一种服从性测试。
  所以带清虽然认为剃发才是大清顺民,不过除前额鬓角外头发剃掉多少,没剃的头发是否要结辫,剃掉头发的地方是否要时常剃保持光秃,带清其实是不怎么管的,所以带清前期经常出现剃掉额发鬓角,脑后头发照旧挽髻的情况,颇类似明朝时一些因为脱发而发际线后移的男子形象。
  比如这副康熙年间的画家,禹之鼎画的《王原祁艺菊图》,里面的主角王原祁和旁边的两个小童,虽然剃发痕迹明显,但却是在脑后挽发髻的。】
  天幕上出现了这副《王原祁艺菊图》。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真丑。
  跟蒙古人的头发一样丑,脑门一片青秃秃的,后面是挽发髻还是编辫子又有什么大区别?
  【清初汉人剃发后的效果,大体来说是让百姓变成了保留一撮头发结成发髻,同时周围不需非常勤快的剃光,而是长成毛寸也无妨的样式,因此在观感上,反而比清晚期剃成界限分明的阴阳头要好得多,更类似于近现代汉人的发式。
  再说了,想要保持光头那得两三天就拿刀刮一刮才行,普通百姓饭都吃不起了,哪儿还有这闲心思关心头发多长了?!
  《侯岐曾日记》记载:清发五等定罪:一寸免罪,二寸打罪,三寸戍罪,留鬓不留耳,留发不留头。又顶大者与留发者同罪。
  当然啦,带清也不是那么好心的,有很多地方就是严格执行剃发留辫子这个标准。《清世祖实录》里记载了一位江南投诚总兵官高进忠被处死,其中一个罪名就是潜带假辫。
  再比如《思文大纪》载福建的情况是: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
  文华殿的大臣只觉得毛骨悚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