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两人似乎有着夏时不知道的默契,刚进内堂避开人耳目,长公主便从怀中掏出块玉佩展示给了对方看。
  掌柜的一见,脸上笑容便更真切了几分,她提起茶壶给长公主倒了杯茶:不知贵客想要我做些什么?
  长公主见她看清楚了,便顺手将玉佩收了回去,这才说道:不需你做些什么,你只要告诉我,最近桐城那边什么情况就够了。她这样说着,仿佛也笃定对方知道。
  103☆、第103章
  ◎不可力敌啊殿下◎
  桐城那边的情况简单概括下来就一个字,乱。
  原本桐城被叛军占据,梧州军赶来是平叛的,可一场刺杀未遂,就将梧州军和梧州将军一起推上了风口浪尖。王申这个钦差是一点没忍着对方,立刻八百里加急向老皇帝告了一状不说,面对梧州将军时也一点没藏着掖着,双方直接就闹崩了。
  原本梧州军五千,王申带来是随从护卫拢共也只有百人,双方硬碰硬的结果根本毋庸置疑。可有意思就有意思在这时候救下王申的不是别人,正是桐城里的叛军。
  这一下,梧州官兵刺杀钦差,桐城叛军却将钦差救下并获得了后者的认同。双方的立场仿佛一下子两级反转,桐城叛军变得正义起来,反倒是梧州官兵变成了叛逆。不过不管怎么说,双方该打还是要打,目前桐城那边的战事也没停,只是也没将战场蔓延开罢了。
  长公主听脂粉铺掌柜将这些消息细细道来,沉吟片刻后又问:那桐城中叛军有多少?还有钦差目前待在城中,可还安全?
  夏时听到这个问题眼皮子都忍不住跳了跳她虽说没什么领兵作战的本事,但当初唐奕也是努力培养过她的。现下长公主这问题明显属于军中机密,就算是正和叛军对峙的梧州军,大概也只知道桐城叛军宣扬的人数,这掌柜又哪能知道具体?
  还有城中钦差的消息,就更不必提了。除非这掌柜是叛军内应,否则怎么可能答得出来?
  然而她刚这样想完,就听那掌柜想了想,答道:城中乱民大概有两万之数,除却老弱,能战之人约莫八千。至于那位钦差,想必是安全无虞的。
  长公主听罢点点头,像是一点不觉得意外:有劳了,多谢告知。
  她说完目光在旁边柜台上一扫,随手拿了一盒胭脂抛下一锭银子,然后抬步就向外走去。等到夏时回神追了上去,一脚刚踏出门槛,怀中就被长公主扔了一盒胭脂:送你了。
  夏时愣愣接住,整个人还有点懵,离开时下意识往那脂粉铺的招牌上扫了一眼诶诶诶,这招牌上的印记有点眼熟啊,像是在哪里见过?
  夏时一时间没想起是在哪儿看过的印记,她们一行人也并没有在白水城久待。
  打听完消息之后,长公主下令采买了一批新鲜食材,便带着这些东西回去了城外的临时营地。晚些时候这些食材便被羽林们做成了一锅锅新鲜饭菜,有吃有喝有休息,羽林们的状态肉眼可见的迅速恢复着。同时夏时也从这些羽林口中听到了不少对长公主的感激夸赞之词。
  长公主凭借一顿饭菜,小小的收拢了一拨人心。
  不过这也只是暂时的,等休整过后,这群羽林听说自己即将平乱的对象不仅是桐城里的八千叛军,五千梧州军也并非同袍之后,多少有些破防了。
  领兵的校尉一脸为难的找上了长公主,提醒她道:殿下,羽林虽勇却只有千人,不可力敌啊殿下。
  开玩笑,对面两拨人虽然不是一伙的,可八千叛军加上五千梧州军,就算这些日子双方交战有所折损,可凑个一万人应该问题不大。她们这一千人凑过去,和以卵击石有什么区别?
  长公主闻言只抬眸淡淡瞥对方一眼:那依校尉所言,咱们就什么都不必做了?
  校尉很想点头,对面两拨人明显不对付,既然如此不如等他们打个两败俱伤再去做渔翁不好吗?可没等他点头,对上长公主的视线他就知道,对方觉得不好。
  平白得罪长公主自然是不智的,校尉于是话锋一转:只靠一千羽林平乱,不免难为。不知殿下奉旨南下之前,陛下可曾允您调遣州府军队平乱?
  调州府之兵平乱是惯例,梧州军就是这么来到桐城外的。不过长公主作为不受皇帝喜欢,还有人在暗地里给她使绊子的那个,显然并没有拿到这样的权利老皇帝大概也不是让女儿来送死的,或许他的想法和眼前校尉一样,只希望长公主能来收拾个残局。
  不过长公主显然不是这样打算的,她对校尉的问话避而不谈,转而反问道:校尉以为,此番平乱,咱们的敌人究竟有多少?
  校尉不是长公主心腹,自然不知桐城内的情况,他只凭着早先得到的消息大致估算了一下:梧州军五千,桐城叛军能与之对峙而不败,人数至少翻倍。若要将两方人马俱都收服,咱们的敌人至少万数。说完顿了顿,复又提醒一边:羽林之勇,不足以一当十。
  其实校尉自觉估算还是放了水的,桐城的叛军说是叛军,其实就是一群未经训练过的乱民。他们对上朝廷装备齐全的正规军,哪怕是据城而守,以二敌一也是往少了说的。
  长公主闻言却笑了,只见她摇头道:不,你错了,咱们需要面对的敌人只有五千。
  **********************************************************
  当长公主领着人和桐城叛军接上头时,随行在侧的羽林校尉还是一副恍恍惚惚的模样。
  不仅是他,大概南下平乱的所有人都没想到,第一个配合朝廷平乱的群体会是那群最先闹着造反的乱民。而他们平乱的对象也将彻底转移成梧州军。
  所幸此番有人替他们引荐和作保,瘦了一圈的王申官袍空荡许多,但眼神依旧明亮犀利:臣王申,拜见长公主。行礼完一指身旁黑瘦汉子:此乃吴大,桐城众人推举的首领。
  羽林校尉正跟在长公主身侧,闻言手下意识握紧了腰侧刀柄,那目光灼灼的样子像是下一刻就准备拔刀砍人。待斩了匪首,桐城中的叛军也将群龙无首。
  在场之人都不傻,包括吴老大,他一眼就看出了校尉的心思,于是直接开口道:你想杀我也不是不行,不过杀了我也没用,城里自然还有人做主。
  羽林校尉闻言手一顿,目光下意识看向王申。
  王申无奈点了点头,坦白了说:校尉看此人,可是排兵布阵的老手?
  校尉目光转向吴老大,凌厉的目光将人从上到下扫视一遍,只觉得这人和寻常的田间老农没什么区别。紧接着他就反应过来,若是城中没有会排兵布阵的人,哪怕梧州军再废物,这么长时间也不可能对一座小城久攻不下。如此看来,城中确实还有主事之人,甚至那人多半比眼前这匪首还要重要!
  握在刀柄上的手慢慢放松,直到挪开,一瞬间剑拔弩张的气氛也由此重新松懈下来。
  长公主自始至终没有多说什么,直到此刻才看向王申,说道:卿此番南下涉险,辛苦了。不知今日与这匪首同来见我,又是为何?
  王申再行一礼,说道:殿下明鉴,江南百姓非有意行叛逆之举,实为讨个公道。今殿下亲临,桐城众人有意投诚,只想请殿下听听百姓冤屈。
  长公主闻言面不改色,只问:什么冤屈?谁来叫冤?
  吴老大却在这时上前一步,沉声道:是我,我来叫冤,为我一家七口。
  原来五年前,吴老大一家所在的州县正好遭灾。他们一家算是幸运,老父老母加上夫妻兄弟和几个小儿,一家八口全都躲过了水患,逃出了一条命。不过家乡被水患摧残得彻底,这一大家子衣食无着,只好随着灾民一起逃离了家乡。
  一路上的幸苦坎坷自不必提,他们走了大半个月,所过之处的县城没有一处肯接纳灾民。好不容易听说有钦差来了梧州赈灾,于是各处流散的灾民都开始向着梧州汇聚。
  吴老大一家也是如此,幸运的是他们一家逃难至此都不曾有人罹难,抵达梧州之后还有幸领到过一碗粥。而不幸的是吴老大在路上喝了脏水,抵达梧州后不久就病倒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又有消息传来,钦差带着赈灾的粮食留在了桐城,受灾的百姓可以赶往桐城统一赈济。
  喝过粥的百姓不疑有他,再加上桐城并不遥远,便纷纷赶了过去。吴老大一家再次随大流去了,可因为吴老大病重的缘故,一家子走得慢落在了大队伍后面。吴老大担心家人去得晚了拿不到赈济的粥饭,不愿意拖累家人的他,便趁着夜深偷偷跑出去躲了起来。后来他家人见寻不到他,也只能跟着灾民继续往桐城去了。
  吴老大躲出去本来是等死的,哪知他命不该绝,过了几日啃着树皮吃着草根病情竟慢慢好转起来。等病愈后他自然想去追家人,便拖着虚弱的身体,再次踏上了前往桐城的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