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呼风唤雨 第13节

  郑进心中幽怨。
  原本他应当能招到更多人,奈何自家女君要求太高,硬性要求至少能写出自己名字。
  流民里哪来那么多识字的人啊。
  “不限男女只得三百人?”陈昭挑眉。
  郑进点头:“流民之中能识字者实在太少。”
  看来基础教育任重道远。
  陈昭感慨:“三百人就三百人吧。”
  张辽八百人都能打过十万人了,她现在有三百人,好好训练说不准也能按照比例打个三四万呢。
  “还有一些人拖家带口。”郑进怕陈昭第一次征兵,不清楚情况,细细解释。
  “咱们军中大多都是流民出身,拖家带口逃难来的,一户之中大多只有一个青壮,其余都是老幼。”
  郑进吞吞吐吐:“这些老幼也会随军。”
  这是黄巾独一份的情况,军队在前,流民扎堆跟随其后。
  黄巾军、黄巾贼。
  其实既不是军也不是贼,只是一群无处可去、只能四处游荡的流民。
  “我知道。”陈昭轻声道。
  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出自《三国志》。
  被曹操打的屁滚尿流的青州黄巾军后面还跟着上百万的男女。
  陈昭微微侧头,看向远处:“离此处十五里,有一片无主的田地,在那附近搭几个草棚,让那些妇幼种地吧。”
  “种豆。”
  大豆三个月就能熟,应当还能赶在离开之前收获一茬。
  到青州之后还能再种一茬粟,粟一年可以种两季,再往后就能接上冬小麦了。
  很快一群青壮就被带到了陈昭身前,一群灰扑扑的人,个头勉强算是矮子里拔高个。
  和另一侧以赵二郎为首精神抖擞腰背挺直的士卒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对比。
  “谁能认识超过一百个字?举手我能看到。”陈昭站在巨石上俯视下方。
  人群中颤颤巍巍举起了三只手。
  陈昭嘴角抽搐看向站在身侧的赵溪,赵溪抬手捂住了眼睛。
  “交给你了。”
  同时递过去的还有两张陈昭列出的计划表。
  分做两营,隔日交换,平日一营巡逻维护治安,另一营便在军中训练。
  卯时,读书认字。
  辰时,训练。
  未时,实战演练。
  戌时,思想教育。
  中午还贴心留出来午时一个时辰的休息时间。
  “郑进,你可有字?”陈昭瞅瞅郑进,觉得直呼大名显得不够亲近。
  郑进背后一凉,仿佛被什么东西盯上了一样。
  “属下出身贫寒,父母都不识字,倒是叔父识得两个字,给我起字‘元羽’。”
  陈昭拍着郑进肩膀:“还要再劳烦元羽募兵之中顺便留意几个铁匠木匠了。”
  这也能顺便吗?
  郑进不敢置信瞪大了眼睛。
  陈昭一笑,露出八颗白牙。
  在她没找到更多可靠属下的时候,这些都是“顺便”。
  引用《三国志。武帝纪》
  “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文中关于粮食消耗的计算来源
  《宋书》记载南北朝时两万士兵一年食米四十八万斛,由此推测
  第13章 出门捡粮食
  翌日。
  广宗城内多了一些变化。
  街头巷尾出现头顶黄巾,胳膊上还系着朱红飘带的巡逻卫队,扛着大旗四处吆喝。
  “大贤良师与尔等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自今日起,凡有人杀人、伤人、盗窃,皆可寻我等缉拿贼盗。”
  “不必往县衙去,直接至街上寻找肩带红巾者即可!我等是监军麾下治安军,奉监军之命,日夜轮班在县中巡视!”
  考虑到此时低下的识字率,陈昭并未仅仅在墙上张贴告示,而是直接写好了台词让巡逻队走街串巷告知百姓。
  巡逻队边巡街边抓人,一日之内就抓了二十余人,多是趁乱劫掠庶民的黄巾士卒。
  而后统一拉至东市附近空地上,捆在柱上,脱了上衣用荆条猛抽。
  先将人抽得鬼哭狼嚎,之后再把人放下来,把衣裳还给他们,放他们离开。
  围观的百姓围了一圈又一圈,一见到有人挨打就大声叫好。尽管大多数百姓都不知道这些黄巾士卒为什么会挨打,可有热闹看就行。
  等到犯人都打完了,肩系红巾的巡逻士卒再大声宣读数遍律法。
  不过五日,广宗城内风气就清正许多。虽说盗窃之事还偶尔发生,可至少没有黄巾士卒敢当街劫掠庶民了。
  先前朝廷官府不管事情,只一味纵容豪强欺压百姓。如今豪强在黄巾军刚入城的时候就杀过一遍,只留下不成气候的小猫三两只。替代了豪强恶仆生态位置的黄巾士卒又被陈昭以雷霆手段约束。
  广宗城内治安情况甚至比战乱之前还要好上许多。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街上的铺子又纷纷开门迎客,路边的摊子也摆上货品。
  只有东西市上两家铁匠铺子一直紧闭铺门。
  六个铁匠跟在陈昭身后,围着两座小山转圈。一座是成堆的原煤,另一座小山则是一堆灰黑间夹杂褐红、在日光下闪烁金属光泽的石头。
  不远处还有一座已经造出轮廓的土窑,土窑边上有数堆木材,今日就可以烧制木炭。
  还需竖炉冶炼铁矿石,竖炉是粘土所制,一个小竖炉已经堆砌好了,为了加快风干,还通了烟道,日夜不停烧炭通入烟气熏干。
  万事俱备,今日就可以开炉冶铁。
  陈昭下令:“先铺木炭再铺打碎的铁石,再放上白垩。”
  白垩就是石灰石,可以和铁矿石中的杂质形成炉渣,提纯铁矿石。
  接到命令的众人迅速按照先前叮嘱的事项一层木炭一层铁矿石铺上,鼓风机接上准备鼓风。
  “开火,模具准备!”
  随着陈昭一声令下,这个三米高的高炉有条不紊开始运行。
  隔着厚厚的窑炉,热气依然冲天。
  中间铁匠有数次打开小炉门观察铁矿石融化情况,陈昭一直站在数丈外和赵溪聊天,频频往高炉这边看,心思显然不在聊天上。
  终于,铁匠惊喜大喊:“铁水可以往外出了!”
  陈昭快步走至炉前,看着滚烫的铁水注入模具之中,加入铁矿粉搅拌,定型出模。
  出模之后就有一个赤裸胳膊的铁匠举起铁锤细致捶打精修。
  滋
  一枚箭头彻底成型。
  “成了!成了啊!”赤膊铁匠捧着箭头欢呼,走到陈昭身前把箭头呈上。
  陈昭摸出一根箭支,套上箭头,拉弓搭箭瞄准前方五十步外的桃树。
  嗖。
  箭矢划过半空,钉入树干。
  “入木一寸二!”赵溪亲自跑到树干前拔下箭矢,喜气洋洋抬手高呼。
  比市面上流通的箭头更加锐利。
  东汉时期虽说已经能冶炼出钢,可应用范围不广泛,这炉铁水出炉后撒入铁矿石粉末搅拌,用了炒钢法。如此一来,所冶炼出的兵器质量相较于缴获的兵器更为坚固耐用。
  陈昭大笑三声,把手中长弓扔给身侧随从,大步走至赤膊铁匠身前。
  “一日能出多少斤铁?”
  “两千斤不成问题。”
  陈昭估算了一下,两千斤,等于两万支箭或者五百根长矛。
  普通铁甲也要一百二十片铁甲九斤铁。
  无碍,人手少就招人,炉子少就添炉子,矿石少就再开采。
  她们黄巾军最不缺的就是人了。
  陈昭把箭头往怀里一揣,吩咐赵溪:“我去县衙一趟,你先看着此处。”
  做出了业务不找上司邀功等于白干。
  陈昭来找张角时恰好碰上从里面走出的罗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