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0节

  正是因为这重关系,他在菲律宾有自己的军火仓库,而且如果缺什么军火的话,可以从美军在菲律宾的驻军武器仓库中,直接先取用,只要在短时间内补上就可以。他和美军菲律宾驻军是很有交情的,大家一起发财,不寒碜。
  罗伯特对于开拓远东军火市场,是非常热衷的,所以这次接到杰恩的电报,他很重视,中华民国可是远东最大的军火市场。所以他回电吉恩,他会在最快的时间内,赶到上海,亲自谈判此次生意。在李思华抵达之前,他已经到了上海两天,正催促着吉恩赶紧联系呢。
  所以吉恩接到管事的电话,非常高兴,一口答应。明天他将和军火商罗伯特.麦肯恩一起赴约,具体谈判采购细节。
  第二天早晨不到九点,吉恩就和罗伯特,以及罗伯特的随员两人,还有两位保镖,一共六个人,来到了法租界这座幽静的私宅中。
  李思华则和曹子卿、李朴和另外两名同志,一共五人,组成了我方的谈判小组。
  门铃响起,管事去开门接入吉恩和罗伯特。当两人看到这面主事的居然是一位年轻的女子的时候,不由露出了惊愕的神情。这笔生意到底靠不靠谱啊?
  但等到双方坐下来,李思华的谈吐很快让他们认真起来,吉恩和中国人打交道多了,但他敢发誓,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现代”的中国女性。这个女人不但一口牛津腔的英语流利无比,而且神态镇定,目光锐利,逻辑清晰无比,对于各种采购武器的参数非常熟悉,真正的内行。实际上不要说中国,就是在他的祖国美国,他也想不出他认识的女士中,有哪一个是这样精明而犀利的。
  彼此都是内行,兜圈子就没有多大意思。罗伯特和他的两名随员,很快核定了李思华他们提供的武器编制要求。罗伯特确定,这些武器他都可以提供,因为不存在什么美国军队限制的特殊武器,基本都是一些美国军队当下通用的常规步兵武器、弹药和配件,这让他心情愉悦,这笔生意不难做。
  至于李思华要求的要绕过国民政府,他当然不在乎,国民政府算老几?正好用来作为等会谈判价格的筹码。
  所以接下来就是价格上的激烈争论,罗伯特他们开始报价120万美元,被李思华他们坚决地顶了回去,罗伯特和随员惊异地发现,李思华对于这些美国武器在美国军队采购中的价格是了如指掌,她对美国军队太了解了!李思华心里偷笑,老娘当年可是正规军需系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就是关于美国军队武器装备采购的历史沿革,你们这些渣渣,未必有我清楚。只不过自己没有官方渠道,现在只能像走私一样购买,只能被你们这些掮客宰一刀。
  在这样的背景下,罗伯特他们就有点尴尬,因为他们的每一个报价,几乎都被李思华算出来有多么暴利,显得他们如此的“贪婪”,不是绅士。不过李思华知道,这些资本家对华尤其是自己这样的野路子销售军备,不赚个几倍十倍是不肯的,所以最后还是在90万美元达成了协议。
  罗伯特还讨好地说,他在军火领域,从没有见到过如此美丽又精明的女士,所以他本来会坚持100万美元的,现在再减少10万美元,用来为美丽的女士增购几件珠宝吧。
  李思华一笑置之,让他占点口头便宜好了,不过她最后还是将合同订在100万美元整,那省出来的10万美元,还是用来增加了一些弹药补给,这就让罗伯特们更加高兴了。
  上午整个谈判已经完成,罗伯特的随员们忙着起草协议。
  中午在私宅,李思华设宴招待了美国人一行。按照李思华的说法,如果这次美国武器的质量上乘,军队使用后好评的话,未来还有几个师的订单,也说不定,这让罗伯特们更加热情,他们当然希望维持好关系,未来还有大生意可做。
  午宴上喝了几杯,吉恩的话就开始多了起来,他开始向李思华献殷勤,说些肉麻仰慕的话。李思华不咸不淡地应付着,心里想,果然如管事所说,这个少校就不是个好玩意,平时看着彬彬有礼的,喝点酒就原形毕露,估计也是哪个美国家族的花花公子。
  午宴后不久,协议已经完成,李思华仔细阅读、检查疏漏后,很快双方签约完成。签约后明天李思华就会支付10%的预付款,武器运到李思华指定仓库后,立即支付85%款项,最后的5%款项是质量保证金,将在三个月内支付。在协议中,罗伯特保证,所有武器弹药,将在6月20日前送抵上海。
  完成武器采购签约后,李思华让曹子卿带武器小组成员安排到时的武器接货和转运等事情的安排,而她自己,则将重心转向了海轮事务的安排。
  一个细雨纷飞的早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李思华望着屋外的细雨,难得的有点诗情。但很快都又把思绪转到了今天她要面试的这个人身上,她已经面试了前面两位潜在的船长,其中一人比较油滑,不太可能培养出政治上的忠诚,是个典型心眼里只有赚钱才重要的家伙。另外一人她的评价也只是技术上还行,勉强可用。她希望今天的这位不会让她失望。
  大约十点,管事进来禀报,面试者华先生已经到了。
  华明义走进门来,李思华看过去,这是位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身材壮实,脸上有微微胡茬,神态很沉稳。显然他比较重视这次招聘,因此西装革履,打扮得有点前世商务精英的样子。
  管事并没有透露招聘的主家,居然是位年轻女子,但华明义微微吃惊后马上镇定了下来,这让李思华的心里暗暗点头。
  坐下后,华明义介绍了自己的简历。他祖上是徽商,因为做生意的缘故就到了上海定居。受到“财富都来自海上”西方观念的影响,他对于航海从小就感兴趣。到他父亲这辈,家境虽然衰落,但还算小康,父亲也算开明,虽然对他要从事风险比较大的航海事业并不满意,但在儿子坚持之下,还是支持了他。
  他就读于美国马萨诸塞海运学院,这个学校在波士顿。这在当时很罕见,因为当时国人学习航海经验,基本以英国为本,而他之所以这样选择,主要是因为对后起的美国感兴趣的缘故。
  他毕业之后,还是希望能为国家出一份力,但无论是北洋还是现在民国,他都没有找到什么好的在国内的发展机会,所以主要还是辗转于西方的远洋航运公司之中,在此次应聘之前,他就职于一家美国的航运公司,在一艘远洋轮上当大副。
  管事托人找到他后,他就动了心,因为也是痛感洋人的种族歧视,他的资历和能力,早就能够担任船长,可迄今最多只能担任大副,洋人根本就不会给黄种人机会。
  李思华对这个人很满意,华明义思想开放、专业能力强,而且有基本的民族大义,虽然长期与洋人打交道,但明显自尊自重,不是那种“慕洋犬”。她和他谈得比较深入,当场就拍板,聘请他为其中一艘船的船长,并且担任华海航运的副总和海务部经理,由他对目前在上海已经招聘的其它海员,进行组织建设,机务部和船员部,也由他按照专业的架构组织起来。
  实际上,李思华是聘请他担任这家航运公司的运营负责人,而不仅仅是一名船长。这超出了华明义的期待,让他很感动,主家对自己明显很看重。
  知道李思华对另外一艘船的船长人选不满意,华明义就主动请缨,他在业内沉浮十多年了,对于这个行业,当下有能力做船长的华人,基本都有所了解。他觉得凭借自己在业内的人脉,帮助主家解决这个问题不难。
  接下来,李思华带着华明义,领导着海运团队对两艘海轮全面介入管理,华明义也很快组织现有团队,搭起了海务部、机务部和船员部三个专业部门,华海航运终于不是原来的土豹子了,基本成为了一家近代西方管理模式的正规公司。
  华明义的人脉果然不是吹牛,三天后,就领着另一位华人袁乾生,来给她面试。袁乾生40多岁,山东人,早年在英国的航海学校学的航运,回国后国内和西洋船舶都干过,西方人不会任命他为船长,但国内民船他是当过船长的。整体航海经验比较丰富,人看上去还算忠厚老实。实际上,对于这个人管事也曾经打听到,不过他当时没有答应,看起来老袁还是比较信任华明义,他出马劝说,就答应了。
  华明义已经全面介入对两艘海轮的管理,当然注意到舱室内正在进行的改造,说是到时要在山东运载数千难民,到广东安置,这让他有点奇怪,不过他性格比较深沉,也没有多说,毕竟主家无论有什么深意,能救活数千难民都是功德无量,对民国国情也有深刻了解的他知道,没有人救的话,这数千难民估计活不了几个。
  老袁知道了此事,倒是很感动,他的乡土情节比较重,主家能拯救那么多山东人,是天大的好事,他也表示,一定做好这些难民的船运管理。
  到5月底,上海的海轮航运和武器采购两件大事,都有了结果,其它买粮等事务比较简单,已经基本安排妥当。李思华思忖,自己是否还要到山东跑一趟,梳理一下募兵的相关工作。
  她此次到上海,没有去接触当地的党组织,当然她也不知道怎么去联络,国民党412上海清党大屠杀后,我党在上海的党员,已经都转入了地下隐秘活动,而且她也不希望近期自己的计划,受到任何的干扰。
  她还不知道,近期她“李力胜”的大名,已经在武汉我党高层领导们的口中,频频出现。
  第18章 余波荡漾与山东募兵
  熊豪和刘尔崧他们其实对李思华非常重视。回到广东,他们立即将事情经过写成报告,并且将与李思华几次讨论的会谈纪要,包括她的《中国社会主义论》小册子,油印了十多份。让阮啸仙和李深两人,带着这些材料,专程去武汉向党中央汇报,重点除了汇报广州415屠杀时,被李思华部拯救的相关情况,以及对李思华本人了解的相关情况外,主要是以下几件事:
  一、李思华预言短期内,汪精卫政府就会背叛革命,与南京合流,对我党举起屠刀。广东的同志们经过讨论,普遍认为有一定的可能性,提醒党中央必须提高警惕,做好提前准备。
  二、李思华建立了一只前所未见的精锐小部队,并且近期就会扩大为一个山地团的部队,这是我党当前非常宝贵的武装力量,因此广东党委已经留下五十余名被救的党员参军,在军中建立党组织,形成对这只部队革命力量的掌控。
  三、李思华为人桀骜不驯,在党指挥之外独立建军,独立行事,无组织无纪律。但她的思想给予广东被救的同志们极大震撼,对于我党的革命路线和未来革命策略,可以有所裨益。尤其是工农联盟、农村革命根据地等系统的策略,广东的同志们认为不无道理,希望中央建议研究。
  四、请示接下来我党在广东革命的发展方向、未来如何对待李思华等。
  阮啸仙和李深在五月中旬,就赶到了武汉,武汉党中央对于他们的到来,非常重视,立即召开了专题会议,而他们两人的汇报和文件材料,很快让会议进入了激烈的争论甚至是争吵,争吵的焦点,显然就是李力胜对于党中央相关理论、行动的严厉批评,当然也包括她的所作所为。
  总书记陈独秀激烈地说:“这个李力胜,一派胡言!曲解革命理论,搞自己的独立王国,她的眼里根本没有党。广东的同志们为什么不解除她的职务?这种人就应该开除出党!”
  有附和陈独秀的,例如张国焘就说:“我党当然就是共产国际领导下的国际革命力量的一只,她对共产国际的恶毒攻击,说明她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不过由于大革命的失败,陈独秀当时的领导地位已经岌岌可危,而共产国际在国共合作上的明显失败,让很多人对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信任大大降低。因此也有不少反对意见。
  有人冷嘲陈独秀,说:“李力胜掌握着自己建立的军队,而且刚拯救了广东的同志们,你让他们用嘴,去解除李力胜的职务吗?不知所谓!”
  蔡和森皱着眉头,说:“对于李力胜的处理并非重点,我们需要认真考虑汪精卫政府背叛革命的可能性。”
  而周恩来等人也参加了这个会议,他们是调和派,主张吸收李思华建议中的有益成分,但必须对李思华违反党纪等行为做出处理。
  阮啸仙和李深在边上苦着脸,心想你们是没见过这个女人的厉害,她哪是你们能左右的,你们在这指点责骂,人家却是根本从心底里,就没把你们放在眼里,认定你们的所做作为,根本就是在幼稚园里玩游戏。
  周恩来注意到了他们的脸色。会议因为争论过于激烈,没有能够马上做出决议,周恩来提议两条,一是汪精卫政府背叛革命的可能性,不管概率有多少,我们都要加强警惕。二是关于对李力胜同志的处理和其它理论问题,不是当前的急务,可以等到同志们思考成熟,意见比较一致时,再讨论决定。这两条建议被接受了。
  会后周恩来和恽代英等几个人,又找阮啸仙和李深深谈,两人详细讲述了他们了解的李力胜,以及她的理论体系和论述。几人都吃惊不已,虽然嘴上没有表态,但心里无不感叹,真是个奇女子啊,能力极大、理论极深、性格极强、自信桀骜。
  此女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革命理论体系,虽然他们几人现在只能是不置可否,毕竟还没有深度思考过嘛,但对比中央现在只是照抄苏联的理论,无疑让此女有看低的理由。
  这下子他们也理解两位广东同志为什么苦着脸了,无疑在此女看来,当下我党理论错误、行动失败,搞得一塌糊涂,凭什么用错误的路线和策略去指挥她?广东的同志们又凭什么去压服此女呢?就靠党中央和广东省委的名义?李力胜明显不吃这一套。搞急了很可能就一拍两散、各走各路。而不管怎样,这只军队是革命的、是宝贵的。无论李力胜对马恩主义、对苏联和共产国际有多少批评,其人信仰共产主义,却是无可置疑的,只不过人家有自己的独立认知罢了。我们和国民党政府左派都能合作,难道还把自己的同志赶出去?
  人才难得啊,周恩来心中感叹。他和几位同志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要在我党内部,协调此事,不能与李力胜同志彻底闹掰。
  而随着这些文件材料在党内传播的扩散,李力胜这个名字,逐渐为武汉很多党员知道,而她的理论思想,也成为了武汉我党内部争论的焦点。
  在上海的李思华,自然还不知道自己在武汉我党内,已经很有名气,成为了热点人物。她正思考着赶赴山东的事情。
  山东的募兵开局还是比较顺,随着采买的粮食抵达青岛港,他们又在募兵的三个地域,建立了粮仓和临时聚集点。济南、聊城和泰安聚集的难民都很多,所谓“招工”一出,人都是拼命抢着来。
  招的虽然是青壮和孩子,但有些都有家人,哀求之下工作组也很难拒绝,都是可怜人啊。由于这些人身体过于孱弱,所以都得在当地聚集点,吃几天饱饭,恢复一些精神之后,再用各种方式,包括船运、马车、铁路,逐渐送往青岛的“流民大营”。粮食消耗很快,所以又在当地青岛港,增加了购粮。
  但是风险也很快出现,各种地方匪徒豪强,开始盯住了此事,他们觉得里面,可以有过路的油水,不但有人来威胁,还遭遇了几次袭击,已经有1名战士牺牲,好几名受伤的。这些家伙就是这样可恶,别人在救人,他们也想从中拿好处。
  所以李思华还是有些担心,她决定自己还是提前去山东。反正上海这里的事情,都已经安排妥当。海轮很快就会改造完成,等待6月20日武器弹药抵达后,就会装船启航南下,所有的事情,可以交给曹子卿和李朴管控。索性自己就到山东,加强那里同志们的领导力量,以防不测。到时自己和山东的同志们一起在青岛港登船就是了。
  决心既下,6月2日,李思华就带领着一个班的士兵们坐船南下。
  6月5日的上午,李思华已经抵达设在青岛郊外一个村庄的“流民大营”,和募兵小组的部分同志汇合。这个大营,是在一处靠山的荒地上搭建的,但土地还是当地两个地主的,募兵小组问他们租赁了半年。不过最近这两个家伙有点叽叽歪歪,放风说要赶他们走,估计是想多敲诈一笔。
  她观察到,现在这里的营房内已经有两三千人,条件有限,所有的营房,几乎都只是搭建的竹木大棚,幸好现在的天气不太冷了。大棚内,简单地在地上铺了木板,然后同志们购买了被褥,直接铺在木板上,整体形成了超大的通铺。难民们没有讲卫生的概念,而能抽出做现场管理的人手有限,所以现场还是有点脏乱。
  好在同志们介绍说,按照原来计划,他们在大棚外,设了几个消毒沐浴的小棚,每个人入住大棚之前,都必须沐浴消毒,所有男人和小孩子,还必须全部剃光头发。他们破破烂烂的身上衣物,全部被没收烧毁,每个人都发了新采购的两套民服,替换着穿。现场大棚的周围,都是晾晒着的各色斑斓的衣服——按照计划,这个时候,是不能穿统一的制服的。
  大棚也尽量做了分区,现场搭了五六十个大棚,每个大棚大概有三四百平米大,规定单个大棚,最多容纳150人。大棚之间还拉了栅栏,规定不许串门,否则不给饭吃。通过这样的简单手段,来保证短期的防疫需求,万一某个大棚有发生传染病的,也不大可能传染到其它大棚人员。
  流民大棚区域的一侧,还搭建了临时粮库,有士兵专门看守,说是粮库,其实不过就是基本密封的大棚,同样里面地面垫厚了木板而已。
  募兵小组汇报的最大问题,还是人手不够,虽然同志们总计有40多人,但大部分同志都派出去了,留在大营管理的只有10人左右,不但要现场管理,还要安排粮食供应、运输和在青岛港的仓库管理等,大家都忙得焦头烂额。
  李思华表扬了同志们通过井井有条的计划安排,基本实现了募兵的有序进行,从现在的进程看,也是能够按时完成的——其实募兵已经完成,只不过大多数人,还在路途上多次转运罢了。
  但她也批评了做得不好的两点。
  第一是现场的管理,她注意到有些难民这些天吃饱饭后,已经恢复了基本的体力,但利用得不够。要把他们组织起来,搭建更多的大棚,为了防止疾病,每个大棚里的人数还需要大大减少。立即行动,再多搭建一倍的大棚。要在劳动中,教育他们基本的卫生理念,大棚内的卫生必须改善,不搞干净就惩罚,不信不给吃饭,还收拾不了那些邋遢的臭习惯!
  第二是忽略了与各地觊觎我们的反动力量的斗争。我们是谁?我们是暴力的军队!有人敢袭击我们,就要找到他们,坚决消灭!需要杀一儆百,并把我们的威风传播出去,才能避免反动势力进一步的觊觎!比如像这几天啰里啰嗦地想敲诈我们的地主,立即派几个人去武力警告,问问他们自己的性命重要不重要!
  李思华虽然是批评,但她强硬而霸气的斗争态度,让同志们都士气大振,本来这几天他们都感到有点憋屈,为了不影响大局而无奈忍耐。几个还不太熟悉李思华的同志,心里也暗暗吃惊,他们在刘尔崧等人那里,早就听说过李思华是一个“死牛一根颈”性格的最强硬女子,今天可算见识到了。
  会后,募兵小组的负责人,山东籍的余润群和洪国光留下。
  两人面有惭色,向李思华检讨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李思华勉励他们,基本的工作还是组织和执行得不错,不足的地方,加快学习进步就行。
  其实她对两人的表现还是满意的,余润群三十多岁,而洪国光则只有二十四岁,两人能够领导大家,基本顺利地实现了募兵进程,已经很不错了。
  新的行动改良立即开始执行起来。
  两个地主首先被吓坏了,大半夜几个全副武装的士兵突入他们卧室,谈判的语言再温柔,你能相信吗?他们知道自己这几天的行为,惹恼了这帮人,明显是踢上了铁板。这显然是最后警告,这帮人已经不耐烦了。性命要紧,他们赶忙拍胸脯保证,自己只是一时昏了头,诸位在做拯救人命的大功德,我们一定协助。对于战士们提出的要增加一些租赁面积,也是不迭连声地答应了,还都说不要租金了。
  战士们最后警告,租金还是要给他们,但是如果再想搞什么妖蛾子,就自己问问自己,大爷们手中枪里的子弹,是不是吃素的!
  上次聊城工作组被袭击,一名战士牺牲。已经查到了凶手,是聊城郊区不远的一个土豪,这个地主家里有几十名庄丁,有二十几杆汉阳造,算是当地一霸了。
  李思华命令五名战士,用马车再带三挺轻机枪过去,与聊城工作组的大半个班汇合,一起去把这个庄子扫了,干掉这个土豪,并且要让他的家眷知道,就是因为上次的袭击,人家来报复了。让她们把消息传出去,震慑这些地方的蛇鼠。
  李思华说,募兵其实已经结束,就剩下转运还需要一些时间。顾忌当地官府干嘛?我们做的事,老百姓和开明一点的士绅,都觉得是大好事,官府即使偏袒匪徒,但也不敢明压。
  几天过去,每一天都有一批批的难民抵达,三个地方工作组都租赁和雇佣了当地的车马行,来帮助运输。难民中尤其家属,生病的不少,虽然吃了几天饱饭,但有的心思一松,反而生起病来。
  李思华让人在青岛雇佣了几个老中医,又购买了大批中药。新入营的难民不但要清洁和消毒,有病的还必须单独收容,吃药治病。就算没病的,每个人每天都要喝一碗药汤,调养身体,预防疾病。
  难民们逐渐都知道了这个年轻女子,就是救了他们,给他们饭吃的这帮人中的正主儿,这让他们非常感恩,都把她当成了活菩萨。
  在这几天,李思华开始领导同志们,将这些难民组织了起来。三千多正式募兵中,已经在营地中的人员,按照30人一组,每组选择比较机灵、敢于说话的人,选出三人作为组长和副组长,管理这30人的一切行动,每组搭配照顾十几名孩子。这样到最后会有100多个组,而派遣到山东的战士现在总共有40多人,到时候每2个人管理5~6个组。
  家属也按照每30人左右,设立一个互助组,选择其中比较明事的人,担任组长和副组长。通过这样的形式,把所有人都组织起来,做到最基本的令行禁止。
  对于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的青壮们,除了搭建窝棚,还开始对他们进行简单的体能训练。说是训练,其实主要还是为了让他们形成最基本的纪律观念,也就是跑跑步,学会排队,分清前后左右。通过示范,让他们学会做一些体育动作,比如集体俯卧撑和仰卧起坐这样的体操。现在不能让外人,将大营与军队联想到一起。
  几天后,执行惩罚土豪的部分士兵归来。按照他们的汇报,整个行动很顺利,那个土豪带着的一帮土匪,根本毫无防备,而且根本没有什么军事素质,只是会开枪而已,就是一盘散沙。
  士兵们晚上翻越墙头,结果发现所有人都在睡觉,所谓的两个大门的守卫也是如此。所以枪声响起后,这些人根本无法组织抵抗,哭喊着四散而逃,就没有几个放了几枪的。
  战士们在卧室找到了那个土豪,不顾他的求饶,当着所有人的面告诉他,今天就是对他袭击我们的回应,当场结果了他,还有他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都是土豪这个土匪团队的一员。
  消息很快传出,尤其在聊城,所有的觊觎都停了下来。至于在济南和泰安,工作组也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虽然还不时有恶意的眼光,但这些蛇鼠,终究没有敢再袭击。
  第19章 海轮南下和返程
  到6月15日,所有招募的人员都已到齐,外派的三个工作组已经返回,都聚集到了“流民大营”,李思华和同志们统计了所有人员,不由感到头疼,除了大约3700的募兵和1600多个孩子外,其它家属也有3000多人,全部就接近了九千人。她原来以为能控制在六千人左右的。
  没有办法,同志们都扛不住那些悲惨的场面。比如招了一个青壮,可是他有一个小妹妹或者小弟弟,或者还有老娘,两三个人跪在地上悲泣哀求,口口声声说着,只要给一口吃的,让干啥都行。你能怎么办?现在的结果,已经是同志们不断硬着心肠坚持下来的了,否则随便会来个几万人都说不定。多数情况下,他们也只能给点吃的,硬着心肠打发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