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6节
百事可乐的配方、专利和品牌被仅仅用3万美元就买到了手。历史上这个能够与可口可乐对抗的超级企业,这个时候却是最悲惨的时刻。1923年破产,其后几年都没有人感兴趣,创始人曾经想用5万美元的价格,将之卖给可口可乐,结果换来的是可口可乐高层们,在公司会议上的集体哄堂大笑。历史上百事可乐,一直到1931年才重生,逐渐成长为可口可乐的宿命强敌。
李思华将百事提前截胡,她当然不知道能不能让百事可乐重生,聘请的职业经理人有没有这个能力,估计大概率是没有的。但她需要的,只是短期的炒作噱头,一家财团重金重塑百事可乐,意欲挑战饮料霸主可口可乐,这个噱头足够了。骗不过可口可乐无所谓,骗得过股民就行。
一个意外之喜是卡特彼勒公司的股权。它是未来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和矿山设备等方面的龙头老大,简直就是奠定李思华计划中的基建能力的最佳选择。而这家公司在1925年由两家机械公司合并,目前由于新产品开发周期迟缓,资金上的压力很大。历史上,他们的新产品推土机是到1929年才开发出来的。
因此纽约的一家投资公司,组成了一个多机构的联合体,最终以250万美元的天价,取得了卡特彼勒公司35%的股权,这家公司还承诺,会替卡特彼勒开拓东方市场。成为最大股东的投资基金公司,也承诺不会干预卡特彼勒的正常经营,他们主要是财务性投资。这也是真的,炒作一波股票当然是重要的,不过这家公司的股权,他们会保留一部分,以备未来使用。
类似这样的操作,还发生了几宗,李思华带来的2500万美元,已经去掉了1700万美元以上。她的计划,并不是着重于可能一般人会想象的,去直接二手炒作美国股票,其实这个时候,多数美股都已经到了高点,没有太多的炒作价值了。所以她是直接从源头上入手,“包装”几家原来比较垃圾的上市公司,以新概念、新投资,拉动其股票的短期暴涨,从而在抛售的“d日”之前完成布局,从d日开始收割。
周末的纽约,年轻的汤姆无聊地走在街头,他正在琢磨自己的投资。
股票市场红红火火,他把这几年积蓄的2000美元,都投入了股市,现在都快有4000美元了,这让他又高兴又痛苦。高兴的自然是股票涨了,赚钱了嘛。痛苦的事则是自己只有那么点本金,股票涨得再多,总数上也只能赚那么一点,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他想了想自己现在的工作,叹了口气,他只是一家股票中介公司的文员,学历太低,轮不到给他去做交易员的机会,只能看着人家大笔的奖金,羡慕嫉妒恨。那点微薄的工资,又能存下几个钱来?
“先生,能耽误您几分钟吗?”一个怯生生的女声在他耳边响起。
他抬头看了一眼,是一个脸色有点红扑扑的年轻女子,看上去有点腼腆。根据刚才她的口音,他一下子判断出这是个南方来的乡下小妞,不过长得还不错,周末他也没什么事,就和这个小妞聊一聊呗,逗逗她。
“美丽的女士,你想向我推销什么产品吗?”他微笑而有俏皮地对女子说。
女子的眼神一亮,可能前面被拒绝多了,终于有了他这么一个,肯停下来听她说话的潜在客户。
“我是向您介绍我们公司的新业务,一个能让你成为百万富翁的大机会。我们的商业模式是……”
随着女子的讲述,汤姆收起了开头漫不经心的神色,他开始越来越专注地听着女子的说明。逐渐地,泡妞的心思已经飞到十万八千里外,他的思维已经在不断地思索着女子正在说明的这套“销售体系”,用数字可以计算的潜在高额收入,让他不由得有点发晕。嗯,很有道理。
女子随着自己的讲述,开始变得自信起来,语言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有逻辑,汤姆不由得沉浸了进去。最后他和她约定,晚上就去公司的讲堂听课,然后自己选择是否加入。
女子高兴地告别了他,而他已经没有心思逛街,回去的路上,拿着女子发给他的小册子,仔细地边走边看。
这样的故事不断发生在全美前20大城市的街头,慢慢地,安利公司的讲堂,成为了这些城市夜晚的热闹所在,激情的中年和青年人们,开始热情洋溢地扩散着“传销”,这些人们相信,原来人们消费的利润,都被中间环节的商人们剥夺了,而我们为什么不赚取这一块利润呢?从生产商通过我们直接到消费者,而不是通过什么百货商场之类的中介商,这当然有道理。甚至有些城市注意到这种新商业模式的报纸,还开始为之吹嘘,安利公司也适时开始投入一些广告,传销的影响力,正像病毒一样地传播着。
这一千多人的骨干,在20个大城市很快变成了上万人,又向其它城市传播,一个金字塔一样的“销售体系”,很快已经突破了5万人,相信10万、20万人,也是很快的事情。而每个参与者,至少要购买一套200美元的公司商品,这让安利公司的销售,到10月份后就突破了600万美元,而且利润能够操持在25%左右,虽然传销分利,但都是高价呀。
开始有华尔街的分析师,注意到了这只股票,他们认为这是一只创新了销售模式,从而实现了快速成长的新星,他们对其高额的利润率、以及病毒式裂变的销售成长速度,印象深刻。不止一个分析师给出了至少20倍pe的估值,要知道,如果安利的当年利润,能够达到1000万美元,20倍估值就意味着2亿美元的市值,可现在安利已经在10月份,单月就已经盈利150万美元了。
这使得安利的股票价格,有如云间飞车,直接冲上了云霄。安利股票8月就开始暴涨,而9月、10月,更是成为了全美的明星股,市值直接冲上了2亿美元,超过了老牌霸主宝洁股份。越来越多的分析师看好安利,预言它将成为全美日用品消费的巨擘。
当然,安利的“成功”,让它的竞争者,例如宝洁公司等,非常愤怒,他们纷纷指责安利的新模式,是“彻头彻尾的骗局”,并且向政府要求,禁止安利的传销模式。不过美国政府哪有那么快就反应过来,官员们都不以为然,认为美国是以鼓励创新而闻名的,宝洁等这些同行企业的指控,无非是同行相妒而已。表面功夫还是要做,政府答应宝洁,他们会对安利进行调查。不过动作很慢,一直到10月份过完了,政府也还没开始行动。
安利公司超过70%的股权,实际上是被李思华组建的多个马甲公司和马甲个人控制,因此这些“利好”和“利空”的信息,就被利用来,形成股市上,安利股票价格的上冲下跳,让他们得以作为“庄家”而不断收割。前期投资的资金“水线”,快速回升,到10月底,已经远远超过了李思华带到美国的资金总量。
一个副效果是,李思华再也不缺乏美国马甲了,已经超过10万人的传销网络,提供了无数可用的人头,其中的骨干,现在几乎是一个“信徒”体系,对于公司高度忠诚和信任,利用他们的个人身份,开办公司,或做投资,都是很容易的事情,而且分布于全美,隐蔽性和无规则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另一家利用上市壳资源,改名叫“家得宝”的电器公司,也成为了近期股市的明星,虽然没有安利那样犀利,但也得到很多支持者。这家公司号称将生产一切家用电器,创造人们生活中真正的“美国梦”。
他们已经生产了冰箱、吸尘器、取暖器等产品,而接下来将投产空调、除湿器、水果机等大量产品,虽然还看不到实际的产品,但大量的模型,在各种展览、报纸、广告纸上都可以看到。机构们去这家企业调研的时候,无不被这家企业的设计室所震撼,各种新奇的、漂亮到极点的设计,充满了工业之美,让他们瞠目结舌,原来未来的生活,会是这样的,这让这些老练的分析师们,都激动万分。
这些设计,自然是李思华根据前世的消费电器,她亲自绘画了样式,然后让模型师们,做出漂亮的外壳和结构,怎么漂亮怎么来,然后构筑一整套解说词和技术说明。这些设计的外形和结构,自然是极有道理,业内专家都看不出一点破绽,这些专家们自己都非常叹服,为什么自己就想不到呢?这家公司太有创意了,自己能加入就好了。
所以这家号称要构筑“家电行业的美国梦”的公司,得到了美股市场的极大关注。还没有利润算什么?这样的伟大公司,当然不是用市盈率来约束的,得用“市梦率”才行,想一想,美国有一亿多人,这家公司的前景能差得了?
家得宝企业的股票,很快也冲过了1亿美元的市值,很多机构将之作为战略投资买入,他们期望,家得宝股票将是下一个爱迪生电气。
重生的百事可乐,被装入了一家日用品上市壳公司,而这家上市企业,也改名叫“百事可乐饮料”,大肆的宣传,都是对标可口可乐,狠狠地蹭了可口可乐的品牌知名度。股民们都知道了这家新兴的饮料企业。真的有部分人,相信了百事可乐,可能成为可口可乐的对手,虽然机构买入的很少,可是不少的散户、甚至是大户买入,万一成功了呢?谁说美国容不下第二个可口可乐了呢?喝一喝百事可乐,也没觉得比可口可乐差到哪去啊?
百事可乐的股价,也开始飙升,等到年底,它也超过了四千万美元的总市值。
而在人们不注意的地方,其它还有几家原来的垃圾股,也因为各种各样的新投资和利好消息,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千万美元市值以上的新兴企业。
第44章 安华财团的雏形
李思华坐在床头,她的左手缠着绷带,显然是负伤了,这还是她第一次负伤。
说起来这一次负伤有点“无妄之灾”。对方袭击的对象,其实是安达公司名义上的总裁,一个叫拉德克里夫的家伙。这个家伙已经有40多岁,看上去外表比较沉稳,比较能表演出总裁的“范”来。而且他以前还真的是一个成功过的小商人,不过后来破产,被迫在香港厮混而已。
拉德克里夫得到了安达总裁的位置,非常的积极,完全焕发了第二春,他认为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次机遇,因此可谓是竭尽全力。
安达公司正常的贸易,在他的努力之下,很快就正常地开展了起来,采购德州的小麦、牛肉、棉花,出口亚洲。从亚洲进口的植物制品和手工业品,提供给安利公司。类似这样的业务蓬勃发展。
然后他遇上了麻烦。一天一个叫里德的小麦商人,要和他谈一谈。他知道这个家伙拥有大片的小麦田,在德州势力不小,据说还有自己的私兵。不过因为之前在寻找小麦供应商时,这个家伙很高傲,而且出价很高。所以最后拉德克里夫选择了其它的供应商,德州很大,有的是企业,愿意做安达的生意。
不出所料,那个里德威胁利诱,要求拉德克里夫必须进口他的小麦。这几个月,里德注意到这家公司的小麦出口业务,蒸蒸日上,规模不断扩大,让里德非常羡慕。里德觉得这家公司是外来的,在德州没有什么根基,他有意吃下这笔大生意。
拉德克里夫断然回绝了里德的无理要求。他知道自己这一方,背后是拥有强大武力的组织,根本不在意里德的威胁。
里德气急败坏之下,居然真的发动了对拉德克里夫的刺杀,而李思华名义上是拉德克里夫负责对亚洲业务的助手和秘书。被袭击的时候正好一起外出在路上,所以左臂也中了一颗流弹,而拉德克里夫也在腿上中了一弹。整个事件,应该说还是非常危险的。
这几个月的和平生活,让他们缺少了一些警惕性。警卫的战士们都非常自责,吴盛更是惭愧得要自杀,他对自己的失职痛恨不已。李思华没有责怪战士们,她是自责自己有点太放松了。
拉德克里夫遭袭的时候,就知道是里德干的,有个被击毙的枪手,就是当天里德和他见面时候的保镖。里德简直是嚣张,一点都不掩饰。
所以,当天晚上就报复了回去。
李德还在睡梦中,就被亮起的灯惊醒了过来,然后他就呆住了,那个他见过的拉德克里夫的华人保镖(他以为吴盛是其保镖),冷笑着端着手枪,看着他,另外还有两个持枪但戴着头罩的人。
没等他说话,吴盛一枪打在他的左臂上,他疼得嗷嗷叫起来,吴盛又是一枪,打在他的右腿上。里德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不要杀我!饶命!”他的眼泪都流了出来。
吴盛没有说话,他的英语还不流利。边上的一个人说道:“这是最后的警告。你可以试一试,继续惹怒我们,看看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三人没有多说,转身离开。等他们离开后,里德的妻子,跌跌撞撞地跑入房间,被吓得哭了。里德斥骂她冷静下来,让她扶着走出房间,去叫下人来包扎伤口,再去医院。到了客厅,他又倒吸了一口冷气,餐桌上放着一颗马头,是他平时最喜欢的一匹马,在德州都有点名气。看着血泊之中的马头,他的身体不由哆嗦起来,神色惨白。
这时候有人哭喊着来报告,他的私兵们也完蛋了。实际上死的人不多,只有三个,但其它几十人,都被用枪打断了手或脚,以后也干不了私兵了。
里德努力地镇定下来,我他妈的,到底是惹到了一股什么样的势力啊?他痛苦地思考着,感受着一阵一阵的后怕。
第二天这个消息就轰动了德州,让德州的上层人士侧目。这下子大家都知道,这家安达公司不好惹。
奥斯汀的警察局长阿伯特,则感觉一阵后怕,以前拉德克里夫送给他一些礼品,还包括一些钱,他还想着以后能不能从他那多敲诈一些,当然名义上是警民合作嘛。现在才知道,这家伙可不是乖乖的小绵羊,而是凶恶的大鳄。
他对于里德毫无同情,其实大家都知道是这个家伙,先袭击的拉德克里夫,都什么时代了,还搞这种物理消灭,想惹起众怒吗?不过本来他也懒得管,里德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拉德克里夫你就自认倒霉吧。
没想到拉德克里夫马上就进行了凶猛的报复。按照对私兵们的询问,他们几乎都没能开枪,那些家伙人人戴着头罩,默不做声,但是行动极为敏捷,非常有章法,很可能都是军队中的精锐出身,比起他们这些私兵,不知道强悍到哪里去了。
阿伯特经过这次事件,他对拉德克里夫很佩服。有力量是一方面,做事有分寸,更重要。拉德克里夫没有杀掉里德,但又打了他两枪,正好是他和他秘书负伤的身体位置。而这些私兵,他们完全可以屠杀掉,但只杀了三个。这让事件不至于变得太大,现在阿伯特就可以作为一起普通案件处理。大家都好交待,拉德克里夫会做人。
这件事很快就平息了下去,里德让人送了一笔现金给拉德克里夫,自己则躲到了圣安东尼亚一段时间。奥斯汀的大人物,没有人再提这件事,歌照唱,舞照跳。安达公司的业务,没有人再来干涉。
麦基逊坐在他的大班椅上,轻轻地敲击着桌案,眉头皱起。
麦基逊是德州最大的银行,即达拉斯第一国民银行的掌权者。等到1947年,他还会创立著名的坦尼科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成为美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公司,也是美国十大财团之一的德克萨斯财团的旗舰企业。
在这个时代德克萨斯财团尚未建立,历史上是二战之后,随着德州石油和军工产业的兴盛,德克萨斯财团才得以成型,而且一直比较尴尬,动不动就要跌出前十,毕竟其实力相对于东部以及后起的西部财团们,很有一段距离。
麦基逊很讨厌那些东部的大人物,他知道在他们眼里,自己就是个南方乡下的土财主,根本不入他们的眼。但是家族生意要继续往上走,没有一个大家抱团的财团支撑,是无法全国布局,是竞争不过那些东部的老白人的。
可是自己家族,已经是德州最顶级的了,加上理查逊、亨特、柏朗、埃尔金斯这几家德州顶层,勉强可以组建一个小财团。可是这个小财团的体量拿到东部,都不够人家耻笑的,这也叫财团?
他当然也注意到了拉德克里夫与里德之间的冲突,毕竟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德州的上层。不过对他而言,真正让他关心起这件事的,是他从安利股份这家企业上获得的信息。
安利股份异军突起,成为美国股市的大明星,而这家企业的总部,就在奥斯汀,在德州。多数的员工,都来自德州。作为德州最大银行的掌控者,他当然不可能不关心。而作为银行家,在这个时代也是信息最灵通的,这让他知道了一些不寻常的信息。
安利股份和最近出事的安达贸易,表面上股东不一样,但追到根上,其实都属于一家名叫安华控股集团的下属企业。得到这个信息后,立即引起了他的极大关注。他让自己的信息部门继续追查,才赫然发现,不仅仅是安利和安达,包括最近声名大噪的家得宝,以及复兴的百事可乐,还有几家表现不错的上市公司,居然都和安利以及安达,有密切的业务和资金往来。这已经是一家小财团的雏形了。不知不觉,德州居然迅速地兴起了这么一个经济集团,在德州排除自家在外的一个新体系。
此次拉德克里夫与里德之间的冲突,还证明了这个新集团有着强大的武力,也许他们在美国的高层,也有着并不次于自己的支持力量。他也注意到有从墨西哥来的帮派,在德州活动,而他们与安利股份,同样有着密切的资金往来。
他们的业务,现在看起来是金融、农业、电器和机械和对亚洲贸易等,公司中吸纳了一些华人。但没有涉及自己最关心的石油和军工。这很好,也许双方有合作的基础,而不是成为彼此惨烈厮杀的对手。
麦基逊想到洛克菲勒家族,不由得一阵厌恶从心头掠过。德州的石油业正在起飞,而洛克菲勒们正在拼命地挤入德州,又想主控德州石油业,这当然让他们这些地头蛇很不高兴,这是到他们的盘子里面,来抢他们的肉吃。但是洛克菲勒如此强大,他们也只能在抵挡的同时,尽量少损失地,最终与洛克菲勒们合作。
他想着,如果和这家新集团合作,就能建立起德克萨斯财团,而有财团的集体支持,与洛克菲勒的合作,就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看起来,是合则两利。他沉吟着,决定要尽快与拉德克里夫会谈,试探有没有能够合作的余地。
德州的冬天很冷,一直在零度左右,李思华夏天的时候,还感觉德州有点像广东,到了这冬天,才发现完全是两码事,前几天才有了一次暴风雪。
她和拉德克里夫走进麦基逊的别墅,心里知道,今天会是一次重要合作的前奏,是双方判断诚意的基础。
当麦基逊邀请拉德克里夫的时候,她已经有此判断。目前“安华集团”的业务,基本上与麦基逊家族的产业无关,不可能马上成为其家族确定的对手。不是对手,邀请你会谈,那就很可能是谈合作。而麦基逊要求什么样的合作呢?她前世就知道这个人,对建立和发展德克萨斯财团,具有坚定的意志和耐心。
她当然欢迎安华集团能够加入德州财团,这意味着组织找到了在美国,最好的一顶保护伞。如果能够成功,这意味着他们居然成为了美国的地方财团,本土的一员。其后在美国的发展,别人很难干涉,很多事情顾忌就小了很多。当初她选择德州的时候,就考虑过这种可能性。因为德州是独立建国9年后,才加入美国的“孤星州”,与主导美国经济的东部老白人,矛盾较大,因此德州的独立性很强,而德州目前的经济,在美国的分量,又明显不足,被东部财团视之为乡下。这让德州上层,对于自己在美国的经济地位,颇有不满,但他们自己的力量,又确实不够。
安华体系没有多用德州的资源,却在全美打开了自己的局面,这当然让他们高看一样,他们自己,现在还是地方土鳖呢。
双方见面。麦基逊很快发现,主导谈判的居然不是拉德克里夫,而是那个华人女子,叫李思华的,这让他非常惊异。拉德克里夫解释说,整个集团原来是在东方建立起来的,由多个在东方的欧洲富商家族组成,也吸收了一些华人富商。李思华是在亚洲赫赫有名的李家的家主,是财团的一员。他们经过协商,决定将财富转向美国,在美国立足。至于拉德克里夫本人,则是财团在美国的职业经理人。重大的事项,财团以李思华为美国事务的决策人。
麦基逊出身美国上层家族,内心说没有种族歧视,那当然是骗人。但他们的种族歧视,主要是针对整体“有色”种族,但针对异民族的个人,其实还是要看他们自己的具体观感。你值得他看得起,他就真的看得起你。你不值得他看得起,他就种族歧视。
会谈开始,麦基逊很快就拂去了心头对李思华的那一点轻视。对方思路明晰,逻辑非常强,对信息的判断极为明快,甚至对麦基逊家族的现状、对整个德州的经济态势、家族分布,利益往来,同样了如指掌。谈吐之间,非常自信,甚至是霸气。
谈到后来,麦基逊认为自己完全理解了,为什么这个财团,按照拉德克里夫的说法,主要力量还是几个西方富商家族,却把李思华推出,作为财团在美国立基的负责人。他娘的,如果他的家族或者手下有这么个人,他也会让她走上前台。谈到后来,他甚至是欣赏了。
李思华的建议与他的设想不谋而合。安华财团确实也想和德州原来的本土势力联合,形成在美国更大的力量。而她也明确指出,目前安华财团的布局,不会侵犯德州本土的根本利益,例如石油、军工和农业生产。事实上,安华财团目前的布局,对于德州本土势力走向全国,是一种加成和合力,而不是阻碍,双方合作的基础,可以变得很牢固。安华可以承诺,不会参与到在石油业和军工业的竞争上,而且可以为德州财团,尽量打开东方的市场。
麦基逊很高兴有这样的初步趋势,对方很明显也有诚意。当然,他目前对这个神秘的财团,还没有深入的了解,还不够信任。但初步的合作,完全可以试探性地进行。
李思华最后邀请他,参与金融上,安华正在进行的几个上市公司的炒作,可以让给麦基逊等德州家族一些股份,作为双方合作中,安华的诚意表现。麦基逊爽快地答应了。实际上,他觉得自己学到了,安华这种利用美国股市的手段,显然极为高明,我们这些德州的土鳖,确实还缺乏这种东部财团擅长的金融化的操作手段。
与麦基逊见面会谈后,李思华召集美国计划的主要几个负责同志开了会。她指出,麦基逊这样的资本家都是非常狡猾的,而且不见兔子不撒鹰,与他们交往,永远要多个心眼。我们的机密必须严守,绝对不能泄密。今后在德州的相关活动,涉及保密的,不但不能因为所谓的与德州统治阶层交好而松懈,相反必须更加警惕。他们接下来对我们会更好奇,也就更加会下力气刺探我们。
李思华要求参谋组的同事们,对我们当前的机密进行分析,设定保密守则,让同志们知道哪些事情,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可以说。而哪些永远不能说,或者只能对特定的人说。也就是要对各项事情进行保密分级,然后对同志们进行培训,让他们牢记于心,形成本能反应。
到了这个时候,从美国计划得到的收入已经开始溢出,所以李思华电告海南根据地、山东移民工作部,可以大大提速了。最近这两个月,她已经开始指挥同志们采购了大量牛肉、小麦、玉米等,开始向海南货运。不但那艘6500吨级别的中海号用上了,还租赁了另外4艘差不多级别的,以中海号为领队,组成船队,向琼海输送粮肉。这样,琼海可以承受起更大的移民规模。
她也将美国计划的进展情况,选择性地电告了在缅甸的冯百驹和吴长彩,告诉他们美国计划进展一切顺利,逐渐具备了能够支撑缅甸计划的能力。她不知道,当缅甸团队接到她的电报后,同志们有多么欢迎鼓舞。他们的压力很大,因为看到了英国人在缅甸的力量。李思华的电文,让他们看到了计划成功的希望。
第45章 在美国的全域布局
与麦基逊的上次会谈之后,双方没有急于进行第二次正式会谈。麦基逊也显得不急不忙。不过他几次邀请李思华和拉德克里夫,参与了他或者其它家族组织的一些上流社会的聚会,经过这一段时间,李思华等人与麦基逊主要的伙伴,几个德州最顶级的家族已经熟悉了,特别是理查逊、亨特、柏朗、埃尔金斯这4家,他们和麦基逊家族一起,构成了未来组成德克萨斯财团的主要成员。
李思华当然知道,这是一个双方彼此交往,相互了解,确认是否可以成为合作伙伴的过程。麦基逊不可能自己独断专行,他必须取得他们伙伴的一致支持,而他自己,也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更有把握的决策。
所以李思华在与他们交往中,真真假假地透露了一些“安华集团”的信息。例如:
安华与你们这些家族相比,可能最大的区别是武力比较强大,因为集团原来的根基在亚洲、在东方,那里比美国混乱多了,你们这些家族在德州很安全,但是在亚洲,财团没有自己的武力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安华有一只精锐的武力,不过主要是在东方,现在墨西哥也有一点点,她没有说德州,但所有人都很清楚。安华还支持了一些远东的军阀,以便于集团的商业活动。她的这些说法,当然是让这些家族不要动坏脑筋,安华是他们惹不起的,得罪厉害了,安华可能会直接掀桌子。
至于安华的武力有多强大,李思华开玩笑说,如果美国政府不干预,打下现在的德州是没有问题的。一战后美国保留的军队很少,德州也没有多少,所以现成的武力相对较弱,但毕竟是一个美国的大州啊。她是在开玩笑,但所有人都明白,恐怕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当然,如果是美国战争动员后,自然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安华财团的定位,是“双头鹰”的国际财团,即西方和东方两个中心。财团以往的财富,来自东方,在哪里也有深厚的根基,不会轻易放弃。但亚洲尤其是民国,政治动荡,所以派她来开拓美国市场,希望在美国同样立住脚跟。而且这样开启东西方贸易,是一个新的长期利润来源。对于这一点,麦基逊们都同意。但他们对东方都不了解,很羡慕,但知道自己干不了。
安华目前在美国的产业定位,食品出口和远洋海运是基础,金融是短期的重点,未来重点则是一些新兴的科技行业,例如家用电器、无线电等方面。
李思华还轻描淡写地提到了,未来集团还会开拓与东方市场之间的军火贸易,集团与东方的不少军阀有交情,会顺带做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军火生意。当然安华自己无意进入军工业,只会做贸易。而亚洲的石油应用,规模也在迅速扩大,也是安华贸易的发展领域。这两条信息,让这些家族都两眼放光。麦基逊们知道,这是安华有意在合作后,给出的重要筹码。
至于安利,李思华解释说,这就是一个金融游戏。安华发展安利,是短期渗透美国,在各地快速建立起基础的一个行动。麦基逊自己都觉得很高明,虽然他认为这确实就是一个骗局。但这些家族们,谁也不是道德癖,都是心狠手辣的人,谁不干点龌龊事?麦基逊还想着,自己家族就缺乏这样的能人和创意,只好守着德州这一亩三分地。看看安华,已经放眼整个美国了,他和其它家族都有些羡慕。
随着双方的交际渐深,在金融上的第一步合作进行得很顺利。麦基逊等5个家族,入股了李思华拿出来的几只股票,而他们很快就感到了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