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38节
当然现在曼德勒,只有1000多军队,总还是有点危险的,万一呢?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所以他前期不断向英尼斯要求支援。英尼斯已经答应他新派遣到缅甸的那个英印师,会驻扎到曼德勒及附近,这让他完全放下心来,这几天他一直很轻松。这些黄皮猴子,想反抗帝国,简直是不知所谓。
突然,不远处传来两声巨响,然后是枪声响起。他吓得把正在端着的咖啡,一下子泼洒了一地,裤子上都是污渍。
他冲出房门,大声喊着:“发生了什么事?人呢?”
他的秘书也从边上的房间冲了出来,两人面面相觑,赶紧向楼下跑去。这个时候,一名卫兵冲了上来,满脸紧张地报告:“有人袭击了我们,他们有掷弹筒!”
贝克粗野地推开卫兵,他在一战时也当过兵,还是有点胆气的。他冲到一楼后,隔着窗朝外面张望。
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些当地土著服饰的游击队,大约有十多人,他们正端着步枪,与卫兵们对射。警卫室已经被掷弹筒袭击,窗、门都破碎了,到处是碎墙,里面的警卫大概是完了。在大厦的大门口还躺着几具卫兵的尸体。显然,居然有一只游击队胆大包天,直接袭击了英国政府大厦,这是对帝国的挑衅!
心里再愤怒,他也没敢冲出去,自己现在已经是个上等人,生命是宝贵的。
彼此的枪声响了一阵,又有两名卫兵被击倒。贝克的心里逐渐充满恐惧,他没有看到游击队有被击中的。就在他焦躁的时候,突然对方的枪声停了,他努力睁大双眼看去,游击队似乎是撤退了,也许他们觉得打不下这座大厦。
贝克长舒了一口气,他这个时候发现,自己的腿都在颤抖,身上全是汗。
哪里来的游击队呢?他脑子里思考着这件事。警察局的那些饭桶,不知道出动了没有,他让秘书马上去催。然后他又想打电话给英军的军营。米勒上尉是英缅军的营长,现在带着半个多营,驻扎在曼德勒。他发现,电话打不通。
游击队刚被击退,他现在并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暂时自己也不敢出去,派了几个职员出去打听消息,也还没回来,他只好焦躁不安地来回走动。
秘书和一干职员们木然呆在边上,向缅甸总督英尼斯发完报讯的电报后,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
时间都快中午了,贝克有点忍不了,他想要不要自己亲自到外面去看看风色,毕竟很长时间没有枪声了。
去打探消息的职员终于回来了,他们带回两个坏消息。
第一个是在港口码头,有一艘英军炮艇正在巡逻,然后就被几发迫击炮弹击中,简直是稀奇!用迫击炮打军舰。这艘炮艇被打得爆炸了,只有2名士兵侥幸得生。
第二个是英军军营也遭到了袭击。他们同样是先遭到了迫击炮对他们军营的轰击,军营外的卫兵都被冷枪击毙,当他们被惊动,从军营还击的时候,对方还和他们对攻了一阵,然后看到没有便宜可占,才悻悻退去。英军由于不知道底细,没有敢追击。
贝克听得目瞪口呆,这样的游击队,以前在缅甸从来没有听说过。他泛起一阵熟悉的感觉,这已经是一只近代军队了,这让他想起了一些一战时的往事。
英尼斯已经回电,他会催促英印军的师长奥斯丁准将,加快行军,预计不超过2天会赶到曼德勒,同时已经调动驻扎在马圭的一个旅,也赶往曼德勒,他决心用一个师加上一个旅的兵力,总计一万六千多人,来围剿附近的游击队。在军队抵达之前,要求贝克领事务必配合米勒上尉,做好对游击队的防御工作。
贝克将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又拍了电报给英尼斯。英尼斯看了以后,脸色不由得有点凝重,他认同贝克的判断,这股叛军不是此前下缅甸的起义军能比的,这已经是一只近现代部队。他们有火炮、掷弹筒、手榴弹,甚至还有轻机枪,而按照米勒上尉的描述,这些人动作有章法,似乎受过一定军事训练。从武器看,既有德制,又有美制,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外国势力在支持他们。
不过,他们的人数应该不会太多,否则这样的部队,足以夺下曼德勒了,缅甸人就没有不想占领曼德勒的,他们的几个王朝,几个民族,都在这里流尽了鲜血。思忖了一番,这个老狐狸还是觉得目前他以重兵围剿的方式是正确的,利用曼德勒这个香饵吊住叛军,然后分路包抄,争取将他们围而歼之。
第二天,贝克又来电,已经确认,这股叛军占领了瑞波镇,离开曼德勒并不远。英尼斯更加确认自己的判断,这股叛军从瑞波方向来,他们的目标,应该是试图攻打曼德勒,以此号召全国起义。
维基躺在医院里,他的头和手臂都负伤了,上身被护士用绷带缠得动弹不得。不过他没有抱怨,他觉得自己够幸运了,居然还能活着。同一艘炮艇的伙计,除了那个同样幸运的文森特,都完了。
当他想起前天的事情,还是不由得身体有点颤抖,太可怕了。
他们的炮艇在港口附近缓缓巡逻,速度很慢,毕竟主要是检查有没有在港口附近偷渡送货的。副艇长用望远镜扫视着岸上,当时维基在他的身边不远处干活。
维基正好瞥了副艇长一眼,发现他突然呆住了,左手拿着的雪茄都掉了下来,难道岸上有美女吗?只听副艇长尖叫了一声,是他从未听过的、紧张得变了声的尖叫:“警报!有人在岸上要炮击我们!”
他算是反应快的,马上转头顺着副艇长眼神呆滞的方向望去,“通通通”几声,他分明看到几处火光一闪,是炮弹!他不知道怎的没有在艇上躲避,而是本能地朝着水里跳去,现在想来,就是这个动作救了他的性命。
在他转头看那一眼的时候,也看到了不太清晰的人影,他是裸眼看的,没有用望远镜,所以不是太清楚,但显然是当地人穿的服饰。我们是被谁袭击了?没等他多想,身后炮艇爆炸的声音传来,然后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一直到医院抢救后,他才慢慢醒了过来,知道自己还活着。
米勒上尉也在思考,他很清楚,自己和英军,都摊上大事了。
前天上午,他正在营房里和两个士兵谈话,然后就听到了炮声的呼啸。他是一战老兵,对这种声音很敏感。他立即反应过来,疯狂地朝门口冲去,并招呼两个士兵跟着他出来,其中一个反应比较木,太慢了,没来得及出门就被爆炸的炮弹埋在废墟里了,就算是自己动作快,也还是受了轻伤。
他立即呼喊指挥部队武装起来,准备防御。营房内外,双方的枪声开始响起。等他冷静下来从几个哨位分别观察,他判断对方至少有三百多人,持有美制或德制武器,刚才的炮弹是迫击炮,明显是75mm那种。
对方攻击虽然没有成功,但明显也受过训练,懂得从侧翼配合,他们的士兵大约都是三个人构成一个进攻小组,只是太过小心翼翼,进攻精神不足。
不过,就他看到的这些,就已经让他很警惕了,这可不是下缅甸的原始的起义军,这是一只经过训练的近现代军队,有一定的军事素质。
在英缅当局官员的各个层级,警报都拉响了,这个时候,他们最大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前线指挥官,即奥斯丁准将身上。
第64章 缅甸第一次反围剿(二)
奥斯丁准将已经进驻了有点破损的曼德勒英军营房,他抵达时视察了一下,还好,虽然被游击队打破了几栋建筑,但还算好,基本能用。至于马上到野外扎营,犯得着吗?至少他的师部,不用那么辛苦。终究是对付游击队,不是西方列强的军队。
他已经与米勒上尉详细沟通过,这让他对于这只游击队提升了不少重视性。拥有德国和美国制式的轻武器,经过一定的军事训练,这显然不是他听说过的下缅甸那些原始农奴起义军的水准。他想,或许应该将他们作为一战时欧洲的那些游击队来看待。
奥斯丁准将是贵族。他可不是那帮在一战时,为了刷战功而突击入伍的贵族继承人。那帮傻鸟,在一战中至少被干掉了一半,导致不少英国贵族绝嗣了。他早年就有志于军武,1908年就加入军队,在1914年大战爆发的时候,已经是英国陆军一个旅的参谋长。
在一战中,他幸运地避开了索姆河那一场最残酷的大战,因为事先他就已经负伤,在后方医院养了三个月的伤,结果正好躲开了这场大战,那场战争,他本来所属的师就没几个活着。而作为步兵团团长,他很可能也会死在那场战争中。
一战后,英军大幅裁军,不过他是贵族,又在战争中立过功劳,所以反而升了一级,不过本土陆军实在没有职位空缺,他只好来到了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印度。印度的生活很悠闲,可是没有战争,哪有多少提升的机会呢?这一次从印度派遣一个师过来,这个师长还是他竭力争取的,用了不小的人情。
想起陆军部的那些老爷,他心里就有气,他带到缅甸的,是一个正规的英印师,虽然尚未达到满员要求的14365名官兵,但实打实的,总兵力也超过了13000人,而且各部基本齐全。结果呢?原来在缅甸的那些军队凑在一起,被组成了英缅一师,他这只更强的部队,却变成了英缅二师,听上去就觉得低人一等。
心里吐槽过去,他的注意力回到了当前的战局上。他在一战中,是见识过几只欧洲的游击队的,他们都有一些军事经验,部队里都有当过兵的作为教练,所以还是有一些军事素质,只是都是轻武器,遇上正规部队,毕竟不是对手。这一次即将遇见的对手,也很可能是如此。他们有一些迫击炮,这大概就是他们的撒手锏了。
奥斯丁没有兴趣和这只游击队捉迷藏,他急于要抓紧时间剿灭这只队伍,腾出手来对付其它地区的独立势力,他已经了解到英尼斯的担心,因为上缅甸至少有十几个地方,都出现了各种独立势力建立的武装,打击了当地与英国人合作的势力或者地方殖民机构。
所以他的思路是,一部包围瑞波镇,另外两部从两翼进军,将这只叛军的主力吸引到瑞波镇,然后两面包抄,争取一鼓而下。
完成对这只最强叛军的剿灭后,就可以分军几路,同时对各地的主要叛军分别消灭镇压。
他决定,明天就三路进军。争取尽早消灭这只叛军。
奥斯丁不知道的是,他与当面叛军最大的差距其实不是军力的强弱,而是“情报网络”。
因为“红三方面军总支部”对于即将完成的31个师,计划是编成10个军和1个教导师,每个军3个师。海南根据地目前的4个师,实际上就是教导师和红三方面军第1军。缅甸根据地现在的10个师,则为第2军、第3军、第4军和第5军的一个师。师的编号从教导师为第1师,然后顺序编号,目前缅甸根据地编号从第5师到第14师,基本上是按照成军先后来的。
奥斯丁这次的对手,就是第5师和特种二团。其实第5师好像在缅甸根据地属于经验最丰富的军队,其实和其它师一样,都是新军。除了当初李思华建军的第一个团、第一个师经过实战的战士和军官,都分到了这些新军外,大部分的官兵都还没有经过正规的战争。所以,虽然我军参战的人数略多一些,但在兵力和经验上并不占优。
但另一个方面,情报网络上,差距可就大了。
缅甸根据地的党组织在缅5年,最下功夫的就是情报网络,现在密布于整个缅甸,各种各样社会阶层的人士,包括很多与英国人密切的人物,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属于这个情报网络。在李思华的支持下,最新的无线电电报,普及到了几乎每一个重要点的城市或者镇区。这使得英国人在缅的活动,基本上被党组织全面掌握,包括军队的动向。
实际上,奥斯丁的任命传开,人还没到缅甸,情报部就已经通过情报员们向在缅的英国人打听他的情况和性格能力,对他已经有了一定了解。
所以奥斯丁并不知道,他这个英缅二师,其实已经被对手了解得一清二楚。他接下去的每一步行动,对手都会提前掌握基本的信息。相反,虽然英国在缅甸进行了多年的殖民统治,但他们主要是通过印度人来二手管理,而且压制压榨缅人过甚,根本就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情报网络。
说起来英国人在远东的情报网络,都是很差的,就像李思华当年打劫两家英资银行,几年过去了,英国人也没能查出来到底是谁干的。
所以第二天奥斯丁分三路进军开始,信息就很快就被传到了第5师的指挥部。
第5师的师长丁韶,这个时候却有点委屈。因为红三方面军的驻缅大佬,曹子卿和徐向前,都来到了他的指挥部,这个样子他还有什么真正的指挥权啊?不过这是对英国殖民者的第一役,大佬们重视也是肯定的,只能是自己没有脾气了。
曹子卿和徐向前,现在分别是红三方面军的司令员和副司令,是军队体系的最高军事领导人,和丁韶差着两个大级别呢。不过确实如丁韶所想,这是对英缅军的第一战,由不得他们不重视。所以这场师级的战斗,相当于半个方面军的司令部,都来到了5师,进行直接指挥,在他们下沉后,丁韶当然就只能作为一线指挥员了。
两人既然非常重视这场战斗,自然做了不少准备,不管是曹子卿还是徐向前,都对附近的地形做了实地考察,曹子卿甚至进入曼德勒,亲自观察。现在对于从瑞波到曼德勒,这一带的战场情况,两人是了如指掌。奥斯丁的战术选择,本来就是预案中的一种,并没有出人意料,接到情报后,两人都很平静。
简单的协商后,曹子卿发布命令:
一、目前在瑞波的一个营,加强一个特种二团的特种连,在敌军前突的一部即约一个轻步兵旅不到4000人,开始进攻后,放弃瑞波,向山区逐次撤退,要黏住敌军,让其追击,形成层层阻击的形态,使敌人能够感觉,有可能能够追上和歼灭我军。这个团其实不属于英缅二师,而是英缅一师本来驻马圭的那个旅,被奥斯丁用来探路。
如果敌军追击,那么我们在其侧后,要插入一个营,在主力战役打响后,如果瑞波追兵转头向英军主力靠拢,那么坚决阻击,等待完成主力会战后再聚而歼之。
二、我军的主要打击对象,是包括奥斯丁师部,尤其包括野炮团在内的右翼,这应该是奥斯丁所谓的“右勾拳”,我们就是要砸烂这个拳头。敌人的这部分力量大约有八千多人,是敌人的主力。
加上从其它师加强过来的炮兵,这一次集中了轻型号的各种山炮、迫击炮和加农炮,共计400多门,虽然都是轻型炮,但蚁多咬死象,就是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干翻英军的野炮团。覆灭野炮团后,在我主力约1.4万人优势兵力的围攻下,就可以基本消灭或者完全击溃这部敌人。
在与敌主力作战中要做到,让敌人确定我部是一个师左右的兵力,但拥有大量的轻型火炮,远远超过了正常师的编制。但又没有重炮和装甲武器,让其误判我们的真正实力。
三、敌人的左翼,是不到5000人的一个旅。计划以特种二团大部,牵制骚扰,这部分敌人是准备在这次战役中放回去的,所以特种二团不能展现出所有兵力,这样整体上给人感觉我们就是一个师左右的兵力,所以对付英军主力,不能太过分兵,只有能力骚扰。
命令发布后,第5师和特种二团,就像是两台机器开始启动,各路部队流水一样地撒出去。
曼德勒离开瑞波并不算太远,所以10月5日不到中午,瑞波方向已经接战,第5师1团的2营开始阻击英缅一师马圭旅,这是一场束手束脚的战斗,开始的时候,2营除了步枪,还使用掷弹筒和轻机枪,特种2团的3营1中队则担任了狙击手的任务。但很快发现,对手其实太弱,如果我们表现的武力太强,可能反而导致完不成任务。
于是很快,我方阵地就只剩下了步枪的反击声,偶尔有手雷和手榴弹,掷弹筒和轻机枪消失了,让对方估计我们的弹药太少,不能久战。而特种1中队也停止了狙击,避免对方发现我们的神枪手太多。
英军马圭旅的旅长威廉姆,则在庆幸,刚接战半个小时内,差点把他吓坏了,以为自己回到了欧洲战场,对方的火力很猛,射击的精度也不错,虽然达不到欧洲标准,但一点都不比自己这方逊色,他差点就要向奥斯丁请示,是否撤退或等待支援。不过好在,超过半个小时,对方的火力就弱了下去。他觉得完全可以理解,叛军的武器肯定都是从外界偷运过来,存量必然有限,经受不起久战,这是他们的弱点。
他又感到自己的大意。炮兵营因为行动慢,所以当他带领2个野战营先行抵达的时候,根本没有把对方放在眼里,所以直接先行进攻,结果反而吃了个瘪,前半个小时他的部队死伤可不少。
差不多2个小时,他的炮兵营和另一个野战营终于跟上来了,他命令野战营立即展开,对在瑞波镇内利用建筑阻击英军的叛军,炮轰打击。
英军的火炮开始发威,瑞波镇的建筑开始倒下,他发现,敌军立即开始了撤军,这是在火炮的威力下,放弃守卫瑞博镇了?
敌人确实撤退了,威廉姆命令立即追击,敌人弹药不多,又是匆忙撤退,必须抓住时机,争取歼灭这股不算弱的叛军。
奥斯丁自带的主力,是向抹谷方向迂回的,接到威廉姆的电报后,他觉得,对手的力量与他想的差不多,有一定军事经验,有一些不错的轻武器,但是弹药有限,整体军力不算强,应该不难对付。
他突然发现,让威廉姆打头阵,有点失策,对手还是太弱,威廉姆没等全部兵力展开,包围瑞波镇,就被敌人抓紧时间撤退了,让他以瑞波为诱饵,吸引叛军余部的计划落空了,其实他有点不悦。不过于威廉姆还是第一次合作,他的意图也没有和威廉姆说得太清楚。也只好算了,现在要抓紧进军,不能让这些叛军都逃到山里去,那就只能封锁了,这会造成以后的不少麻烦。
想到这,他命令全军加速,作为半机械化部队,从曼德勒到抹谷又有公路,在迂回之前的行军速度是很快的。
在这条道路上,大致与瑞波平行的位置,就是曹、徐的预设战场,这里几乎是平原,或者只能算小丘陵,难以隐藏大部队,所以一定会和英缅二师头碰头的,然而这里的地形有一个最大优势,就是道路两边的植被非常茂密,这对于隐藏射程较近的400余门轻型火炮非常有利,它们的高度有限,几乎可以埋在植被中。
奥斯丁很快取得了对方的情报,英军派出的两架侦察机在前面飞过,发现对方至少有两个团以上的兵力,已经构筑阻击阵地,在等着奥斯丁军的到来。其实,这是有意暴露两个团,吸引侦察机或者英军侦察员的注意力,从而保护炮群和其它部队的隐蔽。
奥斯丁这个时候反而放心下来,对方没有跑掉就最好。看起来叛军还是自视甚高,居然决定阻击英军。那就让他们知道帝国的厉害。
奥斯丁命令步兵从稍稍让过正面,主要从两翼攻击,野炮团在侧后展开,步兵接近对方阵地后进行战斗准备,等待野炮团轰击对方阵地完成后,再对其阵地发动冲击。他采用的是中规中矩的正常战术。
他的步兵部队按照指挥,在敌方步枪射程外暂停,然后开始低头迅速行进,对方出奇地没有开枪阻击,英军从低头捷进,到大约相距300多米又改成了匍匐缓进,大约在距离阵地200多米处趴了下来,等待后继命令。
野炮团则在差不多1500米外,开始展开阵地,一门门野炮在阵地上列阵,一箱一箱的炮弹被搬到各门跑的边上。
无论是奥斯丁还是其它英军,都没有注意到,在两边大约500米外,被植被伪装过的一门门山炮、加农炮,甚至是迫击炮,炮口扬起。
没等英军开始填充炮弹,我军炮群的命令已经下达,“开炮!”400多发各型炮弹出膛的声音响成一片,奥斯丁和英军所有人都反应过来了,敌军先行开炮了,奥斯丁立即命令野炮团:“立即还击!”他的声音已经完全变了,这句话简直是尖叫。
然而,野炮团的炮口方向,都是对准前方阻击他们的叛军阵地,一下子哪里调整得过来,在野炮团的阵地上,很快响起了连串的爆炸。幸亏野炮团,是真正的本土英军,素质还不错,炮手们在周边的爆炸中,还在努力将炮口转向,还要将炮口的角度向下调整,因为对方的炮群明显都是射程近的轻型炮,只有调降角度,才能与对方对轰。
还没有等野炮团打出第一发炮弹,“叛军”炮群的第二发炮弹的群落,又已经在野炮团的炮位阵地上爆炸。更多的野炮被炸得四分五裂,炮手们死伤极为惨重!
终于,有野炮调整过来了,开始向敌方发射,然而被军官们扶起来的奥斯丁,悲哀地发现,还能发射的野炮已不足十门,在对方炮群的连续轰击下,根本不可能赢得这场炮战。
军官们拉着奥斯丁离开炮兵阵地,这里太危险了,明显是敌军主要的打击方向。
在野炮团被袭击后,在前方列阵的英军步兵们反应了过来,军官们立即分兵一个旅,分别向道路两侧植被中的我军炮群进攻,然而,他们马上遭受了噩梦,那就是重机枪营的阻击。
英军虽然不能说完全以为我们没有重武器,但其“自然”的想法是,就算敌军有重机枪,估计也就是一挺两挺,数量很少,要不然开战前也不会让英军的部队,进入离开阻击阵地只有200多米的地方。
现在,他们为这种自大而付出代价,没等他们能够展开对我军炮群的攻击,重机枪营的阻击开始了,就像一条无形的大镰刀砍过,英军的队形立即到了一大片,军官们紧张的声音似乎尖得要刺破耳朵,“趴下!”
第65章 缅甸第一次反围剿(三)
奥斯丁在军官们的牵引下,跌跌撞撞地跑出了野炮团的阵地,向着步兵们的阵地低头跑去。他的师部,在刚才敌军炮群对野炮团的轰击过程中,同样完蛋了,现在只有先和步兵队伍会和再说。
野炮团仍然在遭受轰击,一轮、二轮、三轮,又是三轮轰击,然后野炮团的阵地沉寂了下来,一公里多步兵战斗的枪声,似乎成为这个沉默下来、一片狼藉阵地的背景音。
步兵之间的交火枪声,包括掷弹筒、机枪的声音响成一片,直到快二十分钟后,奥斯丁才和包括2个旅在内的步兵集群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