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45节

  李玉振毫无在乎福克斯的傲慢态度,他平静地说:“我们知道你们的一只z舰队已经从欧洲出发,赶往缅甸沿海,不过这显然是毫无意义的浪费。”
  “如果你们不同意,我们会立即统一整个缅甸。你很清楚,这完全不是威胁,而是现实。我们有庞大的陆军,完全可以对印度,形成重大威胁和伤害。至于你们的舰队,长期来说,完全对于我们在缅甸的统治,甚至在海南的统治,毫无影响。你们的舰队,也根本不可能在远东长期停留,不仅是因为高昂的财政开支,而且德国已经重新崛起,你们英国的注意力,必须重新回到欧洲了。”
  福克斯大吃一惊,缅华对于欧洲的形势和英国的处境,知道得很清楚,所以他们非常有底气。
  李玉振继续说:“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其它的出海口可用,民国的沿海、以及越南,都是可以利用的。我们只不过是,想拥有自己完全控制的出海口罢了,所以不要以为自己的筹码很重。”
  “仍然保留英国在下缅甸部分地区的存在,是代表我们的诚意。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这是在给你们大英帝国留体面,是一种尊重。我们之所以要求秘密谈判,也是为了给你们英国留下体面。”
  福克斯明白了李玉振的意思,这些中国人并不在乎缅甸的完整,他们的意思是通过让英国继续留在缅甸,让英国不至于在列强面前丢太大的脸,影响其全球霸主的地位。这是他们给英国的利益,但必须按照他们的交换条件,让他们得到自己的利益。
  福克斯心里已经倾向于同意对方的提议,这毕竟给了英国一个台阶下。但他还想争取一些别的利益,他说:
  “你们必须释放所有的战俘,而且必须让出曼德勒省,在那里帝国有着巨大的投资。”
  李玉振深深地看了福克斯一眼,这些西方强盗,就是毫无廉耻。
  他说:“如果谈判可以达成,那么我们会释放所有的英国人。但是那些印度和其它民族的战俘不会放,他们必须劳动改造三年,来救赎他们对缅甸的破坏罪行。”
  “至于曼德勒省,不可能谈判。福克斯先生,也许我们今后还会在外交上打交道,以后请记住我们的原则。我们在外交上遵循‘直接底线,一步不让’的原则,即我们直接给出我们愿意接受的条件,如果你们能接受,那就协议,不能接受,那就结束。我们不讨价还价,我们不是商人。”
  福克斯发现对方的态度非常坚决,他虽然对缅华所谓的原则不以为然,但现在缅华在缅甸确实处于有利地位,换了是他,也不会同意让步。所以他直接说道:“我会把今天的会谈结果汇报给伦敦,等待他们的最后答复。”
  李玉振点点头,递给福克斯一份书面的中英文双语版本的协议文书建议稿。说道:“我们期望,密约的有效期,是六年。”
  福克斯有点好奇,问道:“为什么是六年呢?”
  这是李思华要求的,其实李玉振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求六年。他耸耸肩,说道:“这是我们最高领导层要求的,也许他们觉得,六年是一个最适宜的时间。福克斯先生,我们很清楚,条约的执行,需要双方对对方实力的认可,一方没有实力,那条约对于有实力的另一方来讲,就是一张废纸,随时可以撕裂。所以六年还是十年,有什么关系呢?”
  福克斯稍稍有点尴尬,他笑了笑,觉得对方完全不是以前他在民国见过的那些中国人,缅华显然非常自信,不怕英国人毁约。
  正事谈完,气氛反而变得轻松起来,福克斯不是那种只知道傲慢的家伙,他是个老练的能够隐瞒自己情绪的狐狸。在接下来的谈话中,他不断刺探缅华这股力量的由来,不过李玉振早有心里准备,涉及这个话题,都是神秘的一笑,说福克斯先生以后会知道的。
  关于缅华的军事力量,李玉振倒是非常坦陈,他说现在缅华在两地,有超过50个师的兵力,在民国的西南,也有缅华的力量,这就不便于细说了。他的说法的意思,当然是让英国自己掂量一下,是不是真的要与缅华在军事上继续掰腕子。
  谈判结束后,福克斯立即将会谈纪要,发往伦敦的英国外交部,并附上了自己的建议,即建议接受缅华的提议,签署密约,先保住下缅甸的安全,以及避免对方军队对印度的骚扰,保证几年内印度的安全。至于今后,当然是看双方力量的销涨,大英帝国,暂时咽下这口恶气,但未来一定会报复回来。
  缅华的建议,在伦敦引起了很多争论。首相麦克唐纳和外交大臣张伯伦则没有理会这些喧嚣,他们集中了自己的“智囊”,对此建议进行了详细探讨。
  最后倾向于接受,理由是大家都认为,缅华说自己的利益在于民国西南,而在缅甸是寻求出海口,这一点非常有说服力。否则缅华不会不攻下整个缅甸,就他们之前的行动,他们可不是顾忌帝国力量的人。他们对国际形势也很了解,对英国可能的行动,其实非常有把握。
  所以很可能,我们会看到,缅华的下一步行动,会转向民国西南,他们是中国人,注意力还是会放回中国,不会接下来威胁大英帝国的明珠印度。如果不签署协议,帝国反而是一无所获,还将影响全球的声誉,更加得不偿失。激怒缅华的后果,将不仅保不住缅甸,而且印度从此可能失去稳定。
  麦克唐纳最后无奈地发现,英国确实有点老迈了,已经不是那个当年霸气的全球霸主了,现在顾忌非常多,对手也非常厉害,美国和德国,哪一个都让英国力不从心,没办法分散太多力量了。他只是有点悲哀,前辈花了70年才最终征服的缅甸,其实已经失去了。
  伦敦又让福克斯与李玉振会谈了几次,试图正确更多的利益。但都被李玉振坚决地顶了回去,他的一句话让福克斯印象很深:“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利益,别想在谈判桌上得到。”
  所以最后到9月8日,双方还是签订了密约,与此前缅华的条件相比,唯一修改的,就是缅华同意,放回所有战俘,交换条件是英国同意缅华,仍然按照英联邦的内部成员待遇,可以进行与英联邦各成员国或自治领的自由贸易。这其实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一个条件。
  当然,英国本来不愿意,它也不会缺与缅华的这点贸易,但这些战俘在政治上很重要,有他们出现在公众的面前,英国政府才能宣称,这一次缅甸行动,有损失,但是保住了下缅甸,对印度人也是一个交待。
  密约签订后,双方统一了对外的宣传口径,宣称缅华占领了上缅甸,英印军则保住了下缅甸。双方经过谈判后停火,和平为重。英国将在下缅甸保持两个英缅师,以维护下缅甸的安全。而其余的英印军,将撤回印度。
  这种说法,只能骗骗一般的公众,对于美国和德国,甚至是日本,英军在缅甸的巨大挫折,早已被他们了解得一清二楚。其中日本的兴趣最浓。
  很快有日本特使找上缅华的门,宣称要支持缅华反对英国殖民的正义事业。日本人的目的当然是想渗透入缅华,利用这只新兴力量,尽量挑起他们与英国人的矛盾。结果他们被缅华“傲慢”地拒绝,特使被赶了出去。特使听得懂中文,还听到了那些华人们对日本轻蔑的谈论,说日本是全球最弱最穷的“帝国主义国家”,自己明明是穷逼一个,还谈什么支持别人,空口白牙地想让别人卖命。这让日本人暴跳如雷,不过他们自己也知道,暂时对缅华无可奈何,只能是期待未来,能够有机会,给这些华人以狠狠的教训。
  缅华从英国殖民地“独立”,由于其政府名字中带有一个“华”字,而且听说主要成员是华人,这在民国也引起了一波舆论热潮。在1931年918事变后,民众对于民国国家的命运,大都非常焦虑,所以缅华这件事,对于他们也是一个精神上的安慰和提振。国势颓丧如此,但民族仍有英雄,起于异域,能够对抗最强的英国,“独立建国”,这是古代虬髯客一般的传奇啊。
  这个时候的中央苏区,却开始陷入最困难的局面,蒋介石动员100万军队的第五次围剿,在9月25日开始,而红军本来就陷入极危险的境地,加上到12月份,红军的军事指挥权却被共产国际派遣的那个狗屁不通却号称“军事专家”的李得总揽,最惨重的失败,就在眼前。
  第75章 缅甸新局与1933年的总结
  对于主席而言,1934年的春节,大概是他一生中,最郁闷的一个春节。一年多以前,在1932年召开的宁都会议上,他被取消了所有负责军事指挥的领导职务,被迫从前线回到了后方。而一年多以后,在1934年2月1日至3日召开的“全苏二大”上,他担任的最后一个重要职务,即人民委员会主席也被党中央撤销了,现在他只保留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虚职。
  这个时候的他,只能是在家“相妻教子”,其郁闷可想而知。去年即1933年的11月,福建事变爆发,主席敏锐地发现这对红军是天赐良机,他向博古和李得建言,要红军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出动主力部队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赣皖地区去,将战略防御变为战略进攻,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机会。结果却被无情嘲笑,完全不同意他的意见,结果让红军失去了最好的一次机会。
  那个时候,他也只有仰天长叹:“若这等无知之辈,继续掌握兵权,红军势必一败涂地!”并说“竖子不足与谋!”
  不过这个春节,虽然郁闷,但一个新消息,让他有点振奋。
  这个时候王民掌权,“左倾”严重,李思华等人,差点都被“开除党籍”,还是周恩来等人觉得不妥,反复说服,才暂时“留党察看”。不过,李思华的理论,仍然被有心人偷偷传阅和思考,也有很多同志,关心着来自海南等地的一切信息。
  今天就是有同志悄悄来告诉主席,李力胜同志所部,已经占领了缅甸大部,成立了“缅华民主自治政府”。这很明显,因为现在大家都知道,缅华的首脑,据称叫“李力胜”,而且是华人武装,公开打出社会主义旗号,那不是李力胜同志,还有谁?
  主席是军事和政治大家,他敏锐地想到,李思华应该会从缅甸入云贵,这样会形成一个从云贵到缅甸,有出海口的完整巨大的根据地,以此为基地,就可以进窥四川等腹地。这就是李力胜同志的战略?“金边银角草肚皮”,她在打造一块“金边加银角”?
  他拿出苏区好不容易弄到的一张世界地图,仔细地端详着地图,琢磨着,一时之间,倒没有那么烦恼了。
  李思华这个时候,正忙得不可开交。
  从1933年7月开始,缅甸根据地的建设,就仿佛按下了快进键,速度陡然加快。
  这个时候缅甸根据地的建设,核心的内容,大概可以用“人、财、物、军、工、路”这六个字来形容。
  “人”当然是指对人口规模、分布、分工及其与乡寨农场,以及城市城区组合的顶层设计和执行。
  移民仍然在高速进行中,幸好现在的山东,是军阀韩大帅统治的,国民党的根基其实很薄弱,这在极大程度上掩护了移民行动。否则以国民党对我党的警惕性,很可能会已经遭到中断,而韩大帅则只要给钱,在他看来“卖掉一些贱民”没有什么不可以。
  到1933年底,整体移民数量已经达到700万人,当年的移民就几乎300万,目前已经有600万移民在缅甸。所以现在整个缅甸根据地,已经有差不多1100万人,吸纳了当地人口500多万人,相当于原来缅甸原居民的50%。此时缅甸的城市化程度很低,城市人口大多数集中在下缅甸平原。上缅甸除了曼德勒等少数城市外,人口不多。
  所以为了工业建设的进行,必须大力建设工业城市。这来自于两个部分,一是依托资源(矿产)的新兴大工业城市,主要发展重化工及战略工业产业,例如新兴的帕敢铁矿综合工业体;二是依托原有城市,发展民生工业加商贸的综合性城市,例如曼德勒。
  按照顶层规划,600万人在乡寨,到年底,基本上已经完成了1000个乡寨,即容纳500万人的初步建设,人员可以入住。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耕地开发。这就是组织起来加上局部机械化的奇迹。实际上,现在大约有300万人在乡寨建设和耕种,而另外的300万人全部在筑路上。
  缅甸的耕地开发,远景总目标是20万平方公里,即3亿亩,短期的目标是到1935年完成9000万亩。按照移民目标,到1935年将完成全部1200多万移民,这样加上缅甸本土的1000万出头人口,缅甸人口将达到2300万左右,而农村人口规划为1300万人,总共建设1800个乡寨,容纳900万人,其余400万人为农场林业+农业人口。所以如果按农业人头,1935年人均耕地可以达到8亩左右,不过规划为“分田”,具有永久承包权的只有4亩/人,其余4亩,暂时是“委托耕种权”,为未来增加的乡寨和农场人口准备的。
  到1935年,规划的城市人口为1000万人,其中工业人口200万人,他们的家属600万人,总计800万人,以及其它类型的城市人口200万人。城市的建设原则,依托从海南发展起来的经验。按照1:5的绿植比,分布式节点布置开发新的城区,而旧有城区只是就行修缮,不再扩张。当前缅甸的城市都很小,这就避免了自己再生造出“大城市病”来。
  1933年毕业的第一批工业技术学员,12万人中,有10万已经抵达了缅甸,他们将与从海南抽调的10万人一起,以20万人的规模,构成工业建设的主力军。
  “财”自然是资本,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如果没有李思华提供资本,单靠缅甸根据地的自身积累,自然是难以为继。
  李思华的资本,除了几家企业的股权以及少数在美的固定资产,最早的时候是12亿美元现金,在1930~1932年,除了工业采购的6亿美元以及1亿美元备用金外,其余5亿美元在军火上就消耗了3亿美元,另外2亿美元就是工业转移和海南支持基金,例如人才教育、招聘及购买粮食和肉食。这5亿美元已经消耗殆尽。
  工业采购的6亿美元,前期消耗较少,从1930年下半年开始加速,3年多来,实际上已经消耗7亿美元,超标了1亿美元。
  所以实际上,如果以最初的12亿美元来说,全部都已经消耗完毕。
  她现在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于大萧条之后赚的,在1932年的大反弹中赚得了4.3亿美元,在缅甸和越南的精准金矿开发提供了大几千万美元,使得这两项合计超过了5亿美元。另外就是她控股的4家企业,即安利、百事、海陆和哈罗,出售股权基本上吸纳了1亿美元。所以她的现金的总金额,现在是6亿美元,其中3亿美元正在国际上吸纳白银,又有1亿美元作为银行的保证金,剩下可以动用的,就只有2亿美元。
  不过,她还有4亿美元的潜力。在美国的金融小组,成功地组建了“美华银行”,在安利系统的支持下,又将4家上市企业的现金流,都纳入这家银行,和麦基逊的达拉斯国民银行又结成了战略同盟,因此获得了美国社会比较高的认同和信任,加上今年(1933年)以来美国经济开始部分好转,因此银行的情况还不错,目前的总资产,已经超过了14亿美元。
  所以李思华预计,如果以4家公司的全部股权作为抵押,在极限情况下,她还可以获得4亿美元。这就是全部的家底了。
  盘算着家底,李思华不由得叹了口气,好在海南经过5年多的发展,可以自给自足了。现在的投入,全部集中到了缅甸。今年缅甸的投资预算,就是这机动的2亿美元,要全部砸进去。这个数字已经很高了,1937年日本全国的财政收入,不过相当于15亿美元(45亿日元左右,当时日元:美元=3:1)。
  其实是不能这样算账的,例如1500个工厂,是已经付钱了的,而且是利用大萧条捡了大便宜,其它还有很多物资。实际上,用“标准”财务的眼光,用“正常”的市场价格衡量,1934年对于缅甸的建设投资,大约相当于6亿美元以上,这几乎是日本全国财政的40%水平了。
  而1935年及以后未来的资金,就要看白银这一战了。
  好在工业采购基本完成,最大头的消耗很少了;而军火采购也进入尾声,其后应该没有巨额的开支了。缅甸建设的大头,还是支出从美国进口废钢铁、其它金属材料,以及其它建材、肉食、油料等大宗物资。这就是“物”这个字涵盖的工作。
  其中废钢的进口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实际上日本未来这几年的钢铁产量,几乎是用美国的废钢和铣铁支撑起来的,高峰的时候能够达到每个月进口30多万吨(1937~1940年)。日本利用美国废钢铁重新炼钢的产量,超过了其全部产能的一半以上,高峰时更达到70%。
  而更离谱的是,1937年日本进口的战略物资中,有54.4%来自美国。有92.9%的铜、91.2%的汽车及零、60.5%的油料、59.7%的废钢铁、48.5%的各种机械和发动机、41.6%的铸铁,都是从美国进口的。日本从美国获得各种战略物资占其总进口量的比重,1937年的比例是54.4%,而1938年更高达56%。说美国是日本侵华的主要支持者,一点都不过分。
  单单废钢铁的进口额,1936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的废钢(重点)总额为1190万美元,1937年为3742万美元。1937年几乎进口了400万吨!
  所以李思华对于前世那些所谓感谢美国打败日本的论调,一点都不感冒,3500万同胞的牺牲,70%国土沦陷,美国为此所做的“贡献”,一点都不比日本差。后来他们被日本袭击,自己要报复日本,是完全利己主义的反应。我们就应该感谢?扯淡嘛。
  美国废钢铁的来源,是因为大萧条危机下,大量产能过剩,以及大量建设停摆,造成了大量废钢铁的来源。废钢铁不需要从铁矿开始的冶炼全过程,所以是一种钢铁产能不足的阶段,非常好的低成本补充。
  而且不就是钱吗?自己采购废钢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日本能够采购的份额,而且后期还可以把价格拉起来,让日本在关键时刻财政更加紧张。
  所以,从1934年起,李思华计划每年至少要从美国进口200万吨的废钢铁,价值会超过2000万美元,这部分的订单已经锁定5年。未来如果资金充沛,还会继续增加进口,最近的几十年,国内的钢铁,永远是不够用的。
  其它一些与军工有关的战略物资,例如铜、冶炼特种钢使用的镍、钨、钴,精炼油、一些发动机和机械,都需要进口。矿产预计通过1934~1935两年的工业建设,可以完成基本替代。但有一些方面,是需要长期发展的。
  “军”当然是指军事建设。除了复制海南经验,在缅甸建立规模化的军工制造生产基地外,主要就是军队建设。
  到1934年中,预计会建设完成56个师。包括18个军、1个教导师和1个特种师。其中在海南留下6个师的兵力,在缅甸驻扎24个师,预防与英帝国主义的冲突,而其余的26个师,即8个军和2个师,将是云贵攻略的主力部队。
  地方部队的建设,海南已经完成了20万,而缅甸的计划,则是60万。地方部队的意义,是作为地方守卫,更重要的,是对主力部队的人员梯队补充。抗战已经不遥远,军事训练的梯队必须不断建设。目前昌江兵器工业基地,已经能够大量生产轻武器及其弹药,所以进行轻型武装的难度不大。
  民兵部队,则调整按照人口10%的比例,海南有40万,在缅甸会先建设100万人,然后逐步发展到超过200万人。民兵的意义,除了与敌人争夺的地域外,更大的意义,是进行地方组织、地方管理和政治掌控,而且民兵很大程度上是筑路、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主力军。
  “工”则是工业建设,这是形成力量的核心基础。缅甸的工业建设,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的层次,是矿产和石油、煤炭的开采,以及电力系统的建设。
  这部分包括,在帕敢的铁矿开采、在密支那和蒙育瓦附近的铜矿开采(望濑和礼勃东矿)、在包德温附近的铅锌银以及锑矿开采、西北部的葛利瓦煤矿开采、曼德勒附近的太公当镍矿床、在密支那及其它至少4个油田的石油开采等。大型和中型的矿区开发,超过了10个。
  电力的发展规划是,短期火电,中期水电。即在大型工业基地和主要城市附近,建立火电厂,主要利用河流输送电煤。
  缅甸的水电资源丰富,所以中期,将假设3大群落的水电阶梯电站,包括伊洛瓦底江密松水电站、萨尔温江6级干流阶梯电站、地理上接近云南的瑞丽江和太平江系列电站等,总的开发规模超过了1500万千瓦。
  在海南5年多的发展,已经锻炼出了一整套电力和电网建设和管理的人才团队。现在对缅甸的电力建设形成桎梏的,主要就是崎岖的地理环境,以及有限的资本了。
  核心的层次,则是大工业体系建设。
  缅甸地方广大,总面积高达68万平方公里。目前根据地已经占据的地区,大约45万平方公里。根据不同的矿种,可以容纳多个大工业基地。最重要的建设项目包括:
  帕敢煤钢化工业综合基地、仁安羌石油开采和石化工业基地、基于望濑和礼勃东矿的铜综合工业基地(上游采矿废杂铜回收利用,中游对于铜精矿或者废杂铜进行粗炼和精炼,下游对铜进行深加工,生产铜棒、铜管、铜板、铜箔、铜线以及铜基合金等多种产品。)、基于包德温矿的粗铅、电铅、电锌、锌合金、白银和硫酸工业基地、密支那和实皆两个兵器生产加工基地、以及民用的合成氨化肥基地等等。
  扩展的层次,则是民用工业体系建设。
  所谓1500个工厂计划,绝大部分都是民工工业,以上述大工业基地所产的金属、化工、石化材料,以农业、林业提供的农林产品等为原料,进行加工生产终端工业品。
  这些工厂将星罗棋布地分布与整个上缅甸各城市,以及部分乡寨。实际上,三年内缅甸的工业建设,绝不止1500个工厂,因为海南的工业能力发展到现在,已经能对至少70%以上的工厂进行复制。在缅甸适合发展的工业,只要海南能够复制,都会逐步在缅甸建设发展。
  最后一个字是“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短期的重点,是打通各大工业区、各主要人居点,与可通航河流之间的公路交通,这样能使得所有的物资交流,以可通航河流为基础先串起来。这是缅甸的优势,境内河流纵横,大江大河水网密布。水网,是缅甸天然最便利的交通网。
  山区的重点,就只能是公路,现在300万人筑路大军,主要干的就是这一件事。通过修筑公路,将各定居点、各地工厂、各矿区、各大工业区,都联通起来,并且能让军队便捷地通行各方。
  铁路的建设,就比较延迟,目前短期会建设的,主要是从曼德勒到密支那等少数几条线路,尤其是贯穿缅甸中轴的“中央铁路”,主要是修筑的难度太大。这可不是在美国修铁路,大平原上很方便。这里多数是山区,地形起伏,很多阻碍,是这个时代的铁路科技尚未达到的。所以虽然铁路的运力最好,但只能是比较缓慢地发展。在这个方面李思华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研发,铁路系统是培养人才的几个最大的重点之一。
  最重要的一条路,现在是从密支那往云南保山去的“滇缅公路”,这将是未来云贵攻略,进入国内的最重要路线。这条道路的竣工,基本上将决定云贵攻略的开启时间,所以现在是人力、物力、机械等物资保障,最高等级的项目。而前期人员,已经潜入云南境内,以保障这条公路在国内部分的修筑。
  第76章 经济组织的模式和限定
  无论是李思华,还是冯百驹等同志,都清醒地意识到,在建立起缅甸根据地后,治理复杂的程度上了一个大台阶,缅甸根据地的面积超过海南的10倍,而人口现在是3倍,未来将是5倍以上。实际上,缅甸就是未来全国省级区域治理的试验田。
  尤其是经济建设方面,大量的同志没有经验。因此,在与同志们反复磋商后,李思华对于缅甸当下的经济组织建设和经济组织管理做了重要的讲话,形成了新的指导文件,不仅适用于缅甸,而且在海南也要据此调整。李思华对新政策的主导思想大致如下:
  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高效而公平的经济组织建设和管理的体制体系。整个体系分为3个层面,即要理解体制设计的原理,然后坚持体制设计的原则,最后则是执行体制的机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