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70节

  保育院以后世的标准来看,是很简陋的。在他看来,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玩具和游戏设施。于是他“善心”发作,自己画了一堆玩具图样,还有建议整个保育院改变得更活泼可爱的图样,然后交给了保育院的院长,让院长惊讶了半天。
  这个“孩子”的建议,很快得到了重视,他的方案被大大地夸赞。保育院向上级汇报,很快就拨发了木材,还有木工到来,制作了滑梯、绳梯、沙堆等游戏设施,还给了很多布头,保育院的老师们,都开始自己制作各种布娃娃。院长还找了几个会画画的青年,把房子各处的墙上,都画成了被赵云腾称之为“卡通”的各种图样。
  现在这个保育院,很有点前世幼儿园的样子了,这让保育院的孩子们,高兴了很多,因为现在他们有好多可以玩的花样了。
  就连少年军校的老师们,都对赵云腾刮目相看,说这就是好参谋的料子呀,保育院虽小,不也是一个“筹划”和“计划”吗?老师们的夸奖,他们可不知道,反而让赵云腾有点觉得羞耻,姑姑当年一出手,干的第一件大事,是建设军队;可是我赵云腾一出手,第一件事就是帮助策划了一个幼儿园?这可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在他回家“探亲”的时候,他都没有和李思华说这个事情,不好意思说呀。
  大家都知道是赵云腾出的主意,把保育院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大游戏场,这让很多小朋友,都崇拜上了这个大哥哥。其中就有两个小丫头,一个是钱莹,还有一个叫张巧云。
  两个小丫头都是5岁多了,到9月份就可以进入小学上学了。其中张巧云,他觉得性格比较好,特别爱学东西,比如看着他帮她们编草环,她就会在边上仔细看着,试验着自己编,不会的地方就问他,等到自己做好一个草环,就高兴得不得了。她还喜欢画画,每一次等到他来了,就给他看自己画的画,要他教她如何去画得更好。
  钱莹可完全是个“粘豆包”,每次他一来到保育院,就像个牛皮糖一样,黏住了他,让他帮她做这做那,如果他忽略她,那个眼泪,就像豆子一样啪啪地掉,真的是小姑奶奶惹不起。不过他以成年人的心态观察,其实钱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对他有了一种依赖的心理,是真的把他当成了哥哥。都是孤儿,内心都有很脆弱的一面,也没见钱莹对别的孩子是这样。
  所以,对于这样的小萝莉、小萝卜头,他是完全硬不起心肠的。
  到了根据地一段时间,接触的信息多了,他才体会到,这个时代,是个何其残酷的时代,就像李思华的护卫王春妮,如果不是西华拯救了她,她的命运会怎样,简直让人不敢想下去。这不是他原来在香港的那几年,由于李家平静的生活,把社会隔在了外面。
  在西华生活后,他了解到单单是身边的同学们,就有多少悲惨的往事?他逐渐深刻地体会到,这个时空对他的“真实感”,无数人的生命和生活,都在挣扎着求存。现在他对于李思华革命的认同感,已经和去年刚来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那个时候考虑更多的,其实是个人的“事业”,现在想起来真是可笑,参与改变这样的悲惨社会,才是最大的事业。
  就让我,成为一个姑姑那样的革命者。赵云腾心里默默地念着这句话。
  在少年军校中,儿童赵云腾的日子,不紧不慢地一天天过去,他已经快是一个“少年”了,少年心事当拿云,他期望着自己破茧而出的那一天。
  第115章 东北军与西北军
  西安市西梢门外西南的西校场,这个时代的西安机场。
  说是机场,其实挺简陋的,主要的设施就是一条长800米、宽100米的土质草皮跑道。
  西北军的领袖,国民党陕西省主席杨虎城,正在西安机场,等待接机一位大人物的飞临,即东北军的领袖,当下担任“西北剿总副司令”的张学良。
  杨虎城现在的心态很复杂。
  过去几年,他基本上算得上不折不扣的陕西王,但这种好事,今天大概已经走到了尽头。
  蒋介石以剿共为名,将全部东北军都调入了甘南和陕西,总数高达26万人,他的西北军,规模只相当于人家的零头。陕甘两省,成为了民国对抗西华的最前线,蒋介石将东北、西北两军33万人,明显作为了国民党嫡系与西华之间的屏障,中央军在陕甘几乎都已经撤离,不过在河南则屯驻高达30个师,顶在两军的背后,监控他们与西华军的对垒。
  要是过去的时候,中央区撤出陕西,他大概能高兴得去喝三天大酒。可是现在,心里只有苦涩。
  陕西就在四川的北面,他对于西华岂能一无所知?中共已经发展到如此的强大,简直是匪夷所思。他开始的时候都不相信,但是当时很多“名流”从四川逃过来,和他谈过话的也不是一个两个,这让他终于确信,西华实力的强大,不下于中央军。
  他对于共产党素有好感,认为他们清廉而富于革命理想,朝气蓬勃。1928年,他甚至曾经申请加入过中共,但被当时的中共认为他投机成分太大,没有批准。不过对于他们坚决推翻和消灭地主豪绅的“赤色恐怖”,他也是心有余悸,颇有腹诽,他信任的张汉明,其实也是一位共产党员,结果却冤死在他们自己人手上。根本上,他要保证自己的团体,以及6万多跟随他吃饭的弟兄们的利益。他一贯是有着统一陕甘的雄心的,对于红军的态度本来就很矛盾。
  在3月初的时候,他已经派遣南汉臣秘书长作为他的私人代表,出使西华,南汉臣本来就是共产党员。他用这样的姿态,来表示他对中共的友好态度和信任。
  但是南汉臣带回的答复,是他不愿意听到的。西华明确地回复,中共将很快进军陕西,统一陕甘,将西北纳入人民政权的管制。这是西华未来抗日的基础战略,绝不会动摇。西华欢迎杨将军及其下属,站到人民的一边,加入西华的行列,西华会对西北军进行改编,择精汰弱后,并入西华军的序列。
  按照他对西华答复的理解,语言是客气的,但内容非常不客气。军队整编、社会改造、政府新造,旧有人员全部教育培训,未来任职不保证。人员待遇按照西华标准,一视同仁。这是完全地要把西北军和他任职的陕西地方政权,一口全部吃下去。
  按照南汉臣的说法,在中共西华政治局成立后,按照共产党二号人物李力胜的建议,确定了中共在国内的政治原则,即不留尾巴、不做妥协、彻底革命,坚决地实现任何根据地地域中,按照社会主义制度的彻底改造。南汉臣还转交了周恩来同志对杨虎城的私信,呼吁他顺应革命的形势,放下个人私心,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融入西华,共赴抗日救国的大局。
  说实话,一开头的时候他是颇为恼怒的,共产党这是一点面子都不给哇,这不比蒋介石还狠?太小看西北军了吧?他非常努力地才压住自己的怒火,没有当场向南汉臣发火。
  但这些日子来,随着对西华实力的进一步了解,他内心确实有些动摇。
  西华没有限制四川乃至云贵的那些“民主人士”出省,这段时间来西安见他的也不少。这些人多半对于西华不乏抱怨,甚至有的人直接是仇恨。但同时他也发现了,这些人的内心情绪,更多的是畏惧,畏惧西华的强大,畏惧西华那种改天换地、无畏一切的魄力,和推倒一切重新来过的执行力。他们这些士绅过去的利益,在西华的政策行动之下,就像是雪遇上了水,化得非常快。
  他现在知道,西南三省,到处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工厂拔地而起,道路全面开建,电站和输电线路全面铺设……,一个新的时代,似乎就要到来。而他对于西华军也更加焦虑,因为知道了他们至少有几十个师,几乎都是全副美械,重炮成群,而且有很多坦克部队。这等军力,绝非西北军能够抵御。
  对于中央军的撤退,他心知肚明,这是怕了西华了,让他们这些“杂牌”,去挡在西华面前。想要地盘,有本事你就挡得住西华,否则,你就先替蒋介石挡枪。这几乎已经是赤裸裸的“阳谋”,偏偏他毫无办法。
  对于东北军的到来,要是以往,他当然绝不会欢迎,相对中央军,那也不过是前门拒狼,后门就迎虎。不过现在,至少大家可以报团取暖,否则对于西华,他就这2个军6万多人,还不如投降了算了。但是现在加上了东北军26万人,这就组成了了33万人的大兵团,或许还有一战之力,还有希望。
  张学良从飞机上俯瞰着西安城,马上就要降落了,他的心情,也并不是那么美好。
  自从1931年918事变后,对日寇“不抵抗”的东北军,在全国声名狼藉,而且被赶出东北后,失去了地盘,也就失去了军费的来源,变得要仰赖于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可是蒋介石的钱是好拿的吗?平时基本不给,给一点的时候,就是要东北军出兵出力流血的时候,至于军备补充,更是无从谈起。再这样下去,东北军还能支撑多少时间,他自己也心里没数。
  4年以来的身心煎熬,让这个当年的花花公子,变得深沉了许多。东北军全军26万人的身家性命,荷于他一身,压力之重,很多时候让他只想逃避,可又是避无可避。
  这一次蒋介石调动东北军全军西向,入主陕甘两省,看似是前所未有的放权举措,将东北、西北两只军队的统帅权,都交给了他张学良,但他也知道,这口饭,不是那么好吃的,但他和东北军如今,又能有什么样的其它选择呢?
  这一次蒋介石任命他统帅两军,对垒西华。杨虎城继续担任陕西省主席,而他张学良的左膀右臂、头号大将于学宗,被任命为甘肃省主席,似乎将陕甘两省全部交给了他,而中央区几乎退出了陕甘两省,除了在后方河南,有这中央局近30个师外,做得真是“仁至义尽”!张学良的嘴角,不由得浮现了一丝冷笑,很快,又转为了苦笑。
  没有选择啊,3年多来,东北军吃够了没有地盘的苦,没有地盘,就没有军费,没有军费,就没有士气和军备,当年的那只强军,现在还剩下多少战力?陕甘两省,当然是贫瘠之地,相比当年的东北,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好歹也是地盘不是?当年冯玉项的西北军40万大军纵横六省,虽然最终失败,也是一时枭雄。
  张学良并不像杨虎城,杨虎城对于西华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张学良则还不然。他此时心中的西华,只是民国一个新崛起的强大势力,与其它势力不同的是,这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赤色政权。在他潜意识里,并不觉得东北军就一定不是西华军的对手,他心里还有那么三分期望。
  不过他也知道,蒋介石这次这样做,甚至没有逼迫他尽快去与西华军作战,而是要求他们做好对西华军的防御,其中必然有复杂的原因,而西华军非常强大,恐怕是一定的。他不愿意去想的一种不好的情况就是,也许蒋介石压根就没有觉得他东北军加上西北军,能够是西华军的对手,所以根本不要求他们进攻,而是在秦岭据险而守,能够挡得住西华军的进攻,已经是邀天之幸。
  飞机已经降落,颠簸之后停下来,张学良走出了机舱,他一样就看到了迎在前面的杨虎城,满面笑容地向他走来。
  杨虎城向他敬了一个礼,然后两人笑着握手寒暄。
  杨虎城为张学良举办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少帅的名气,让西安的名流闺秀,几乎都有出席。张学良看着却不由得慨叹,如果是几年前,他一定很喜欢这样的场合,而现在,却只是味同嚼蜡。
  张学良在西安安顿下来后,张、杨两人开始密集接触和协商。
  杨虎城为人豪爽,当年贫寒出身,靠打工养家糊口的时候,就能成为几百青年的“大哥”,组建穷人互帮互助的孝义会,并在孝义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超过800成员的中秋会,其人格魅力毋庸置疑。
  张学良在这个时代,属于“世家公子”,同样善于结交各种各样的人群。
  因此两人很快就打得火热,毕竟都知道大家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必须要报团取暖,否则在陕甘两省的这个贫瘠的地方还内斗的话,那真是死得不冤。
  从杨虎城这里,张学良终于知道了西华的“真相”,这让他目瞪口呆,而东北军的诸多将领,也都恍然大悟,纷纷大骂蒋介石不安好心,这是才脱狼口,又入虎穴啊,原来西华是那么强的力量,中央军自己都未必敌得过!
  两军何去何从?接下来是多次的军事会议,以及两人之间的多次秘商。他们已经被中央军和西华军两大势力顶在了中间,谈不上有多少回旋之力了,如果失去关中,就意味着基本上告别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但西华的条件,又让他们难以接受,既然西华的意思,是让与共产党有交情的西北军,都要荡然无存,对于没有交情的东北军,还能谈什么呢?张学良自己想想,也不愿意啊,他想到惨死的老父,难道让父亲的一辈子心血,就这样湮没无闻?
  两军总计,毕竟有33万人,7个军的兵力,这在民国,也是非常大的力量了,必须死中求活。
  根据杨虎城掌握的西华情报,西华军拥有大量的重炮和坦克等先进重装备,如果在平原地区对撞,东北西北两军,肯定不是西华的对手。所以唯一的生机,是利用秦岭横亘在陕西、甘南与四川之间,山高险峻,充分利用地形来构成对西华的阻碍,设置山区阵地,层层阻击。
  这个战略也是不得已,秦岭之中,如果驻屯大军,那么运输补给是很吃力的,必然消耗大量人力。所以也只能是大军屯驻秦岭之下,派出多股侦察兵监控,一旦西华进军,立即进兵秦岭。
  至于汉中,张、杨两人都决意放弃,西华已尽得大巴山之险。而西华筑路出川后,汉中更是无险可守,西华军本来就要进驻到汉中了。而且如果大军派驻汉中,大量补给都要翻越秦岭支援,这怎么可能支撑得住?
  所以张学良下令汉中驻军,立即撤退到秦岭一带修筑工事,胡宗南的第一师跑掉后,这里剩余的部队,本来就是杂牌中的杂牌,毫无战斗力可言,现在干脆让他们监督民工,修筑秦岭的防御工事。
  秦岭防御之险要,主要是“两关三道”,东端有武关,西端有散关,另有三条谷道穿越秦岭中部,可为汉中与关中之间的通道。它们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三条谷道连通关中与汉中。但以秦岭之高峻,每条谷道都可谓曲折回旋,幽深险峻,不利于人力物力的大规模运动,尤其不利于粮草补给的运输。
  最紧要的,自然是散关,古称为崤谷。最近的几百年,南北相争,都是以散关为重。散关又称为大散关,宋朝诗人陆游名句“铁马秋风大散关”,让其名扬天下。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的清姜河岸,它是所谓关中四关(即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很早的时候就是周朝散国之关隘,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这个关口山势险峻,层峦叠嶂,是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的。
  但是散关,仍然是最适合大部队行军的,所以西华必攻散关。而散关如果不守,那么西华军就会长驱直入关中平原,所谓“八百里关中”,本来就是指从南面的散关到北面的函谷关之间的关中地带。
  所以此地将由东北军最精锐的部队,王一哲的六十七军驻守,这还是因为散关地势有限,不能集中太多的兵力,所以另一个强军,第57军将为其后备。
  东北和西北两军的7个军中,将有5个军调往秦岭山下,准备防御作战。两个人的心态是,就是压上所有资本,与西华拼它这一家伙。如果西华实在太强,反正也没有其它出路了,投降了事呗,还能怎样呢?反正如果对西华作战失败,逃到蒋介石那里,也没有好果子吃,惨败的军队肯定被蒋介石吞并,自身还能有个闲职就不错了。这样的话,与投降西华有何差别呢?
  当然,他们都不愿意把部队拼光。尤其是东北军的高级军官们,大家的思想都很明确,东北军现在是一身的耻辱,从上到下,多少人都想着要打回东北老家去,向日本人一雪国耻,怎么能都死在内战中呢?所以一个默契就是,先打打看,能防住,就能据守甘陕两省地盘,以待将来。如果打不过,那就投降,东北军也是民族武力啊,哪怕让西华改编了,只要最后能参与收复东北,死了也才甘心嘛。
  至于西北军的高级军官们,由于杨虎城本人的思想倾向,其实他们多多少少,都有些“亲共”的倾向,对于与西华交战,内心本来就很矛盾,只不过是放不下自己的权势和地盘而已了。所以也都是试探着打一打的想法,要真的拼命防御,把部队都打光了,那算怎么一回事呢?
  两人商量议定,又召开了多次高级军官会议讨论细则,统一了军官们的思想,整个关中大地,随着一道道军令的发出,开始沸腾起来了。
  张杨关于防御西华的计划,被上报给了蒋介石。这个计划,让蒋介石很是欣赏,还专门回电将两人夸奖了一通。他觉得这下子,张扬两人是要和西华拼命了,不管成败如何,这都符合他的心意。因此,他还专门让财政部拨给一批军饷,并让国防部向关中送去了一批武器。
  打吧、打吧,打得越激烈越好,蒋介石如此想着。
  东北军、西北军两军的动向,立即被西华在陕甘两地的各个情报站汇集,上报到了西华中央军委。这几个月,西华派出了大量情报人员,已经将陕西、甘肃和宁夏三省的军政情况,摸了个透彻,建立了绵密的情报体系。两军的大动作,甚至包括其战略思想动态,都被搞清楚了。
  西华中央军委,主席和李思华,都被这两人的“首鼠两端”逗乐了,主席笑着摇摇头:“放弃嘛不甘心,战斗嘛不愿损实力,这个仗,他们怎么打呢?”
  李思华笑着补充说:“他们也是没办法,蒋介石是大大的狡猾,现在东北军和西北军,实际上是被国民党和我们西华两方,夹在了关中平原,实际上是动弹不得了。”
  围绕着秦岭的攻防战准备,引发了双方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准备。
  第116章 轰炸机和新战术
  6月初,李思华视察了贵州飞机制造基地。
  这个基地,是以制造轰炸机为主的基地,第一步的主产品,是仿造与德国合作的容克ju87俯冲轰炸机和ju88战斗轰炸机。
  当下的重点,自然是ju87俯冲轰炸机,因为ju88战斗轰炸机,暂未完成全部开发,预计要到1936年底,才能全部完成。这还是因为安华进行了大量投资,以及从美国招募了不少飞机设计师,强化德国设计的缘故,才使得发展周期大大缩短,否则ju88,历史上要到1939年才能完成。
  从效用来看,ju88的重要性,显然要比ju87来得重要。因为ju88是一款快速轰炸机,而且是一款“全性能”、“万金油”式的轰炸机,它不仅能承担轰炸任务,而且进行简单改型,就可以承担俯冲轰炸机,重型战斗机,夜间战斗机,战斗轰炸机等多种任务,速度也高达580千米/小时,机动性很强。
  不过在1937年与日本战争的设定下,ju87斯图卡轰炸机的重要性,并不亚于ju88,这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地面的防空火力还没有那么强,因此斯图卡俯冲轰炸的功能,能够发挥到极致。此时的地面防空火力,对于经常需要在低空飞行和攻击的俯冲轰炸机而言,还构不成致命威胁。
  在防空火力有限的前提下,斯图卡ju87的优势就非常明显。因为在这个时代,高空水平轰炸有着十分明显的缺陷——即便采用最先进的轰炸瞄准仪,投弹精度,往往也有数百米到数公里的误差。这种轰炸,只能用于对某一个战略目标进行大量投弹,却不能在用于战术上精确炸毁某一个目标。相反,俯冲轰炸则具有很大优势,由于俯冲时,飞机与地面夹角大于45度,投弹高度一般为几百米,因此投弹精度,比起高空水平轰炸,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所以斯图卡ju87,虽然整体上只是一种“过渡型”的轰炸机,但在这个时代,反而是效能最高的轰炸机。当然,等到二战后期,它就过时了。
  除了上述两种轰炸机,李思华还确定了引进美国的b-17轰炸机,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全金属4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安华通过德州财团,参与了波音在这一机型上的投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b17的技术。虽然未来b-24更加强劲,但李思华对于获得b-24科技的信心不强,那已经是二战中期,美国对于技术保密会非常重视的。
  由于安华参与了b17机型,因此这一种重型轰炸机的问世时间也提前了,不过按照目前进度,也要在1937年下半年根据地才能实现量产,是赶不上抗日战争的初期了。
  李思华走进了基地的飞机生产的组装车间,这是一座非常大的开阔车间,钢架支撑起来的顶棚,超过了10米的层高,这使得光线非常充足。
  车间非常长,大约有650米左右。在车间的轴线中央,是飞机组装生产线,一架架的斯图卡,正在生产线上完成最后的组装。在车间的两侧,则是多个办公区,它们通常是半隔断,工程师们,就在这些区间办公。
  实际上,生产车间尚未投产,预计需要到9~10月份,才能初步具备生产能力。但组装车间早已开工,他们首先要完成的,是利用从德国转移过来的100架斯图卡的零件,组装成合格的100架斯图卡轰战机并完成调试,目前已经完成了超过80架,还剩下最后的十几架,到月底,估计就能全部完成了。
  在生产车间,李思华看到的,则是对生产设备的调试过程。设备基本都已就位,目前正在进行精度调试,从下个月开始,会进入试生产阶段,一旦完成所有测试并合格,就会进入正式的生产阶段。不过高品质的铝合金等材料,短期还要依赖进口。需要等到明年3月左右,预计才能实现从原料到飞机成品的全产业链。
  整个进度,是符合李思华的预期的,当然,这样的进度,也与西华为之下了血本有关,单单是最优秀的工程师,就投入了超过500人,一点都不比生产战斗机的成都飞机制造基地来得少。
  对于李思华而言,现在的生产能力是重要的,这是因为迫在眉睫的战争需求。但未来更重要的是,这个基地,以及成都基地,还有未来的西安运输机生产基地,就是中国飞机制造产业起步的摇篮,是3座大型教育、培训和研发基地。她希望,通过10年的时间,从1935年到1945年,完成人才和研发体系的奠基,形成5万以上的飞机制造工程师和技术研发人员团队。只有这样,未来才能跟得上国际航空科技的快速发展。
  这个10年周期,也非常现实,因为二战开始后,相关科技就很难继续取得了。例如在轰炸机领域,ju87到二战后期就会落伍,ju88则基本可以应用到二战完成,至于美国方面的轰炸机,b-17技术的取得,是没有问题的,但二战开始后的b-24,就非常困难,李思华现在并没有把握。所以未来的一切,还是要依靠自己。总之,现在能够获得的航空科技,最多能保证到1945年二战结束不落伍,等到1950年左右,就会基本过时,因为喷气式飞机的大时代基本上会来了。
  李思华决定,如果能在1939年建国,那么将迅速组建喷气式飞机的预研,这就需要在最近4年中,培养出一批合格的技术研发人员以及工程师团队。
  目前利用德国零件组装的100架斯图卡轰炸机,当然就是近期“应急”使用的,先让西华具备轰炸能力。甚至是轰炸机的飞行员团队,也都早有准备,从前年即1933年开始,他们就在德国的空军基地,进行了超过1年的训练,1934年回国后,又在缅甸自己的空军基地,进行了反复训练。当然,斯图卡新机,是从4月份才开始提供的,因此最近的2个月,他们一直在进行新机的适应性训练,以保证尽快具备作战能力。
  李思华抵达基地后的第三天,一次使用斯图卡轰炸机的实弹轰炸演习,在离开基地近百公里外的演习场进行。
  李思华从望远镜里,观察着逐渐靠近的斯图卡机群,斯图卡是一架双座的轰炸机,最大速度410 km/h,最大巡航速度310 km/h,空载重量3900 kg ,满载重量6600 kg,它原始设计中的主要武器,是携带6枚总重1800 kg炸弹,300kg一枚,当然,只使用一枚直接总重1800kg的大型炸弹也是可以的。不过这个设计被李思华否决了,只是作为一种特殊选项,她要求的,是使用4kg的子母弹,共有78枚小型炸弹被内置在炸弹载体,这样的面攻击,才有更大的威力,而且足以击破这个时代的一切坦克。
  另外,它还装备了两门bk 37型37 mm机关炮,一挺mg 81型7.62 mm轻机枪(位于座舱后部),因此,即使不轰炸,对于地面的攻击能力也很强。斯图卡就像一门会飞的火炮,具有大范围的作战能力和灵活的攻击性。
  随着那种熟悉的尖利刺耳的警报声变得清晰,机群越来越近,李思华不由得微笑了起来,前世她可是看过无数的斯图卡攻击的视频。当然,斯图卡的弱点是防御,它的一挺7.62mm机枪根本不足以挡住敌方战斗机的攻击。而且,需要良好的视野,如果云层过低的时候,就很难使用,因为其最低的俯冲高度为800m,到了这个高度附近,飞机就必须拉起来了。
  斯图卡著名的尖啸声,实际上来自于其安装的俯冲发声器,因为尖啸声能够对地面上的对手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恫吓效应,可以增强攻击的震撼效果。
  机群抵达演习场,李思华看到,大约12架轰炸机先是在空中水平地几乎排成了一行,然后第一架飞机转向俯冲,以几乎垂直的角度向下,然后是第二架、第三架……,第一架飞机投弹后拉起,从平飞再斜向上离开演习场,第二架跟随,每架飞机持续投弹,直到最后一架飞机。整个过程的轨迹,大致是在空中,拉出了一个横放的有点斜的“u”型。
  演习场内爆炸声不断,尘土飞扬,烟尘飞起得非常高。
  轰炸完毕,在现场,整个地面设置的目标已经面目全非,全部摧毁。斯图卡在这个时代的摧毁力和精准的攻击能力,表露无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