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75节

  张、杨两人寻思了两天,最后还是同意了于学宗的建议,53军和38军紧急出动,到柴关岭替换67军,而所有的高级官员,都被要求到柴关岭观战,名义上是,了解敌军即西华军,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让大家看了以后,能够为这个团体,做出正确的选择。
  西华军确实没有紧追,一直到8月10日,才进兵抵达柴关岭,80多公里的山路,几乎是一天才前进10公里。这个时候,53军和38军这两个军,早已在柴关岭驻扎,并建立了防御阵地,阵地非常开阔,便于士兵分散隐蔽,而战壕也挖得很深,两军缺乏钢材,却尽力地找了不少大木头,来作为战壕和掩体的支撑。于学宗不无凄楚地评价,大约有十年了,没看到有如此认真的战前准备。
  这两三天,西华军的空军侦查非常密集,上午下午,都听得到飞机的嗡嗡声音,显然西华军正在搞清楚53军和38军的阵地部署。
  万福林和孙未如神色严峻,在岭上观察着山下的动静。他们早已与王一哲详细探讨过鸡头关战役的经验教训,对于西华军的实力已经有了深刻的认知。所以他们采取的对策是“前轻后重、广域部署、多条防线、迅速集结”。说白了,就是在最前线的阵地上,部署的兵力不能过多过密,主要起到警戒和短期抵抗的作用,等到西华军大举攻山,重兵再迅速集结增援前线,然后总的兵力比较分散布置,但通过战壕,在必要时可以迅速集结到某一个方向。
  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一堆高级军官们,在阵地西北大约相隔2公里多的一座山岭上,挖掘的隐秘战壕里观察,这里灌木丛密,不容易被发现,隐秘性很好,是个不错的观察点,而且后撤方便。张学良、杨虎城、于学宗也亲临现场,他们自己也想亲眼看一看,西华军到底强大到了什么程度。
  陈赓正与1军军长黄敬、2军军长杨晨吾,协商着战役的部署,参谋部已经解读完空军侦查的结果,以及侦察兵的报告,敌军的部署大致已经清楚。
  陈赓笑着说“鸡头关一战,东北军吸取教训了啊,这下子开始搞分散部署、机动防御了,有点蒋介石分进合击的味道。”
  杨晨吾说道:“这也是因为柴关岭相对鸡头关,开阔得多。要在鸡头关,想搞这种策略也没有办法嘛。”
  这一次的战役,将由1军和2军联合实施。
  以三人为主,2个军的参谋长以及其它主要军官的商议之下,进攻的策略逐渐确定。
  陈赓看了看时间,说道:“让战士们好好休息,炮兵群明天上午6点进入预定阵地,8点整,准时发起攻击!”
  张、杨看着山下西华军影影绰绰的身影和布置,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看起来今天西华军是不会发起攻势的,只能等明天看他们是否会进攻了。
  第二天早上,一大群高级军官,不到7点,就来到观察哨,观察山下西华军的动作。
  他们进入观察哨不久,西华军就开始行动了,他们注意到,西华的步兵以非常分散的散兵线,正在低身小步地攀爬山坡,向东北西北军阵地逼近,气氛开始紧张起来,张、杨两人都目不转睛地用望远镜观察着。他们知道,很快西华军就要开始进攻了,对方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目的。
  西华军步兵的前锋,在距离阵地大约还有1公里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他们匍匐在地,构成了进攻准备。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众位军官都知道,肯定要等待炮击后,他们才会冲锋。
  低沉的尖啸开始响起,仿佛魔鬼的呼叫,让人很不舒服,大家的脸色开始发白,这就是67军所说的西华军的俯冲轰炸机了,对方的轰炸要开始了,这就是明摆着欺负己方没有太多的防空能力啊,这种轰炸机在高空(800米以上)投弹,己方确实没有办法,以前东北军的高射炮早在跑出东北时,就已经损耗殆尽,现在对于这种轰炸,只能硬挨。
  轰炸机已经能看得到了,在空中占据了一大片位置,大约有六七十架的样子,这个规模本身就让军官们脸色更加发白。民国的各地空军出动,能有20架就是大机群了。
  这些轰炸机开始俯冲,尖啸声响得让人发怵,感觉心脏都要挑出来,有些让人想呕吐。看着这些飞机俯冲到一定程度,就投下炸弹,炸弹再分裂成无数的小炸弹,让大家的心跳,仿佛都要跳出嗓子眼。
  主阵地上瞬间被覆盖性地炸弹笼罩了,然后就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整个阵地烟尘一片,根本看不清阵地上现在的情况,但根据爆炸的目击效果,至少那些临时的堡垒之内的,是难以幸存的,一线的士兵遭大难了,幸好部署的人员不多。
  他们还没有注意到,赤龙轰炸机群的投弹,其实是在主阵地上炸出了一个长方块的领域,基本清除了至少300米宽的阵地防御。
  轰炸刚过,己方正待向一线补充兵员,就听到来自半山腰的“呯呯呯”的声音,西华军开炮了,己方的军官立即停止兵员输送,准备等待炮击后再行动。
  第123章 秦岭烽火(三)
  这是怎样的炮击!包括张、杨在内,所有的军官,看到空中密集划过的流星群一样的炮弹轨迹,几乎都张大了嘴,震惊到失声。
  西华军集中了超过1000门的m34高射炮,先是一分钟的急促射,在主阵地的大约1500米宽度,2000米深度这3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投下了12万发炮弹,平均一个房间大小(50平米)就遭到了6发炮弹的打击!
  在这个区域内,所有的掩体、战壕,虽然用了大木加固,但绝大多数还是被摧毁了,基本上,这个区域已经不存在有组织的抵抗了。
  震惊于西华轰炸合炮击的威力,只有少数人注意到,西华军步兵早就已经低速地低头小步快进,朝着炮击区域冲锋,当这一分钟炮击结束,他们距离主阵地,已经只有约400米左右。
  1分钟过后,炮击的频率降了下来,然而炮击并未停止,而是在这个区域的两边,形成了两道弹幕,犹如一堵钢墙,让53军和38军对阵地的增援,根本穿不过这道弹幕!
  有军官呻吟了一声:“徐进弹幕……”,到这个时候,这些军官都清楚了,在西华炮兵群的徐进弹幕掩护下,西华军的步兵,得以撕开了53军和38军的主阵地,而宽达1500米的突破面,足以让大部队通过,他们会在这片区域建立阵地,甚至继续向前突破,然后反卷,从后方打击53军和38军的其它防御阵地,战役进展到此,已经非常危险了!
  接下来的几十分钟,他们就木然地看到,西华军迅速地冲锋进入这块区域,迅速在区域的东西两边设立阵地,准备守御这个这块将53军和38军阵地分割成两块的关键凸出部;而其它的西华军,则迅速冲过这块阵地,显然会在后方反卷攻击己方阵地。
  他们也看到了,53军和38军组织了多次反击,可是对方的炮弹仿佛长了眼睛,总是能比较精准地打击到己方的突击队,显然对方的炮兵侦查观测组在进入阵地后,能够提供更精准的炮击坐标。己方寥寥无几的炮兵,每次一开炮,就会招来十倍以上的炮兵打击,很快就没有己方的炮击了,即使没有被摧毁,也再不敢发炮。
  几十分钟过去,他们又看见对方的炮击向东西两边和后方延伸,其它的防御阵地也开始遭到密集的炮击,而那种低沉的尖啸声又在响起,那些死神又回来了。这让张学良再也忍受不了:“全面撤退!还打个屁!这都打得赢,那才是活见鬼了!”
  旁边的军官们都在苦笑,还怎么撤退?不要说炮击还在继续,马上轰炸就要来。而且这个时候撤退,肯定马上就是全线崩溃。
  杨虎城也是内心滴血,他强忍住自己的情绪,对张学良说道:“前线,还是交给万将军和孙将军吧。倒是我们该撤退了,不要被西华军把我们高层都包了饺子。”
  军官们簇拥着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一般的张学良以及杨虎城,赶紧撤退了。他们心里都清楚,这场战役,已经失败了,无力回天。
  53军与38军两个军的抵抗,最终在3个多小时后全部结束,大部分被歼被俘,只有一小部分人逃离。甚至万福林这个东北军元老,也负伤被俘,孙未如倒是及时地逃脱了。
  陈赓和黄敬、杨晨吾登上柴关岭,叉着手俯瞰着秦岭北面的风景,还能隐约看到逃亡中的东北军和西北军。他笑着说:“主席的诗句,战地黄花分外香,我们上来战地,就只有硝烟味道啰。”
  杨晨吾还是第一次指挥这样的战斗,他咂舌说道:“不管是东北军,还是西北军,哪里碰到过这样的火力?不过就是耗费太大了,就这一场战斗,消耗的炮弹就超过60万发。乖乖,以前想都不敢想。”
  黄敬的体会最深,他接下话茬,说道:“这就是现代战争的样式,所以李政委要拼命发展工业,尤其是煤钢化产业,没有这种大工业,谁打得起这样的仗?有了这样的大工业,打起民国这些军阀来,那就是欺负小孩子。他们只能靠向外国帝国主义买武器,怎么可能打得起?”
  陈赓豪迈地一挥手,说道:“拿下了陕甘宁,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工业的建设。李政委说过这里的煤矿和铁矿都不少,以后再打仗,就可以更加富余了。”
  接下来的西华军仍然保持着沉稳的节奏,大致以每天15公里左右的速度,不紧不慢地向着凤县酒奠梁进发,其实东北军和西北军已经放弃了对类似地形的酒奠梁和秦岭顶的防守,将所有兵力都后撤,暂时部署在进入宝鸡的最后一个险关即散关处,所以按照现在的速度,大约10~11天,在8月22日左右,西华军将兵临散关。
  张、杨回到宝鸡,杨虎城的秘书长南汉臣已经在宝鸡等着他们,南汉臣实际上是共产党员,杨虎城也知道这点。
  南汉臣已经接到了中央密电,对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招降。他压抑着内心的激动,走向杨虎城的临时办公室。
  南汉臣是陕西人,与国民党著名将领傅作亿原为太原陆军小学同窗,长期保持着联系,堪称“手足之交”。 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他未来会是新中国首任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大家每天使用的人民币,就是诞生在他的任期上。
  见到颓丧的杨虎城,南汉臣没有马上说话,而是将一封电文递给了杨虎城。他接过来一看,是周恩来同志发给他的私信,劝他保全三秦大地的和平,对人民做有益的贡献,不要再继续与西华军作战了。西华军是人民的军队,是未来对日作战的主力,而保留陕西元气,将对未来抗日战争具备充分的战略意义,请杨公三思。
  杨虎城的脸色阴晴不定,他放下电文,两人默然品茗。
  良久,杨虎城长叹了一声:“你们共产党,这是真的要得天下了。”
  南汉臣心里一喜,杨虎城这是心态已经动摇了。他从容地说道:“近来有根据地的同志过来,我从他们那得到了西华发展工业建设的一些情况。”
  杨虎城有些兴趣:“喔,那说来听听。”
  南汉臣告诉杨虎城了一些此前机密的关键情况,例如西华今年的钢铁产能即将达到600万吨的规模,将是今年日本钢铁产量的1.5倍;例如西华的石油产量超过600万吨,而日本主要依靠进口美国石油(每年300多万吨);西华已经建立了足够自给主要兵器武备的军工产业,每年能全副武装数十个师,今年年底,西华的主力部队就将达到90个师,平均每师1.6万余人,差不多150万人的规模,而现在已经完成了70个师等等。
  杨虎城开始还有点漫不经心,但越听越仔细,不断询问细节,到最后已经是目瞪口呆,西华原来如此强大!
  南汉臣最后告诉他,按照中央军委规划,今年剩下需要新组建的20个师部队,全部会在陕甘组建,计划择优汰弱,吸纳部分东北军、西北军的士兵和基层军官,高级军官则会择优挑选,经过教育培训后使用。当然,这个计划,首先取决于杨公与张学良等陕甘高层的自我选择。
  杨虎城嗖地站起来,绕着房间走了几圈,然后断然对南汉臣说:“我这几天就和张学良商量,几天后给你一个最后交待。”
  南汉臣走后,杨虎城立即去见了张学良,将周恩来同步发给张学良的电文交给他,并向他转述了南汉臣告诉他的西华情况,张学良同样是目瞪口呆,与这样强大的西华交战,如何有胜机?
  因为绝大部分高级军官都在,第二天,东北军与西北军的联席高级军官会议就召开了,讨论的就是是否投降的问题。
  当杨虎城转述了南汉臣提供的情况后,会场上像是开了锅,有主张投降的,有不相信西华是如此强大的,有建议远走宁夏或青海去抢占马家地盘的,还有很多神色阴晴不定的,整个就是乱哄哄的。
  于学宗一直沉吟不语,手指轻轻地敲在桌子上。等到屋子里稍稍安静,张学良询问他:“于公是什么意见?”
  于学宗冷静地说:“投降吧,没有其它机会了。”
  屋子里又乱了起来,于学宗站立了起来,挥手示意大家安静:
  “其实大家心里都已经很清楚结果,只是内心不忿而已。”会场内安静了下来。
  “不管怎样,按照西华中央军委的计划,我们东北军与西北军这两只军队,还有一部分血脉,能够在西华军中传承下去。”
  会场内更安静了,有人开始啜泣。
  “我们东北军,从撤离东北开始,其实就已经彻底失败了。现在这个结果,至少还有一些余脉,也许能替我们,向日本鬼子复仇,洗雪东北军身上的耻辱,这就足够了。”
  “今天杨公带来的西华军情报,我相信不会是假的。这个时候,西华军已经向我们充分证明了他们的强大,完全没必要再欺骗我们。”
  “西华如此强大,正是我们收回东北的希望。就我个人而言,快4年了,现在是第一次,真正认为我们的国家,有了收复东北的希望了,我们东北军,有了不做千古罪人的希望了。”他自己的眼睛泛起泪花,而在座的很多军官,甚至包括西北军的军官,眼角都湿润了。
  “为了民族大计,我不觉得我们今天的投降,是一种屈辱。不投降西华,难道我们要去投降蒋介石吗?如果不是那个王八蛋,我们东北军可能还走不到如此的绝境。”
  张学良的眼睛里,都是泪花,他内心的痛苦、内疚和委屈,向谁说呢?
  会议很快做出了决定,向西华投降。在西华军进抵散关后,张学良先带着大部分军队,直接向西华投降。而杨虎城率领少数部队先回返西安,控制住西安,避免骚乱,等待西华军进抵西安,再将西安交给西华军。
  大部分的高级军官,都表示了同意。少数几个不同意的军官,打算自己走路。但也表示,自己不会给团体添乱,毕竟也曾经是这个团体的一份子。
  南汉臣的电报,迅速发给了中央军委,按照军委的命令,一野的一只先头部队,轻装日夜兼程,在8月18日先期赶到了散关,陈赓也在其中,他代表西华军接受了张学良带领的5个军(已经不完整,实际上只有2个半军多一点了)的投降,而大部队,也在4天后,即8月22日抵达散关。
  过了散关,就是宝鸡市,进入了关中平原,而宝鸡到西安的直线距离,不过是200公里,所以8月24日,西华军已经进抵西安,8月25日,张学良、杨虎城和于学忠,甚至是在榆林的邓宝山,几人代表陕西和甘肃两省,宣布易帜,归入西华治下。
  西华军的26个师,源源不断地抵达宝鸡,然后从宝鸡分道进军,西线9个师共3个军,从宝鸡入甘肃,占领甘肃的各大城市,等到占领兰州后,再分兵三路,一个军驻守甘肃,一个军入宁夏,进攻宁马,占领银川等宁夏重要的城市;而另一个军则入青海,进攻青马,占领西宁等青海重要城市。东线17个师,即5个军又两个师,一个军北上延安和榆林,占领陕北;2个师镇守西安附近,而其余4个军12个师,进抵渭南、商洛等河南陕西边境,与国民党军队在两省边境形成对峙。
  数十万地方部队,也大规模地涌入陕甘,他们将成为各个城市节点的主要保卫力量,迅速安定地方秩序,协助派遣的几十万干部,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西华体制。
  川陕公路北段,现在已经是最重要的道路工程,日夜施工,决心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贯通,好形成四川与陕西之间的物流大通道。可怜的李涯,最近天天加班,不得休息。这段公路全长254公里,路程不是太远,不过其中230多公里,都是大巴山和秦岭的山路,施工的难度,确实很大,但这是压倒性的任务。
  李思华心潮澎湃,她端详着地图,拿下陕甘宁青4省,人口并不是很多,青海和宁夏,这个时候不过是百万人口的规模,甘肃大约600万人,陕西人口也不足千万,4省合计只有1800多万人口,还不及此时的缅甸根据地,到1935年底,预计缅甸根据地总的移民1300多万,加上原居民500多万,差不多会达到1900万的人口。
  相比之下,就显示出四川的重要性,在民国年代,四川的人口一直占全国人口的10%以上,现在已经超过6000万人,其实四川早在清朝嘉庆年间,人口就已经突破了2000万,如果不是清末民初的混乱,恐怕人口早已破亿。
  不管怎样,再加上贵州和云南的人口,根据地人口的总规模,将接近1.3亿人,这几乎是日本的两倍了。这样比较的意义在于,西华要将这1.3亿人口,快速转变为类似日本的准工业化人口结构,能够对战争发挥重大作用的那种。这也是资源的最重要一部分。
  按照她的计划,1936年再派少量兵力,就可以将新疆和藏区,纳入西华,这样就基本统一了整个大西部,西华将占据中国半壁江山,这就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最后准备了。
  南京民国“总统府”,仿佛处于十级地震中,蒋介石的办公室,几乎所有的文件都被扔在地上,茶杯被砸了个粉碎。
  蒋介石的怒火,几乎要冲破屋顶,“娘希匹”的骂声不绝于耳,秘书和护卫们都躲到一边,战战兢兢,不敢大声说话。
  蒋介石的愤怒,一半是真愤怒,另一半,其实是恐惧。愤怒的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与西华只打了两仗,就果断地投降了,整个战役的时间,居然只有不到45天,西华7月12日出兵,到8月25日两省就宣布易帜了。恐惧的是,西华的战力之强大,他已经通过在陕西的情报系统,了解到东北军、西北军与西华军的两战,确实是打得极为惨烈,两军可谓精华尽出,可是在西华强大的轰炸机和火炮组合下,根本没有一战之力,所以张学良与杨虎城,才早早地丧失了抵抗的意志,很快就投降。
  现在西华在地域上已经大面积地与民国接壤,从河南、湖北到湖南,如果西华哪一天发动对民国的进攻,中央军加上那些杂牌军,能够挡得住吗?他现在一点信心都没有,实际上,内心很惶恐、很恐惧。
  有人走进了他的办公室门口,他抬眼一看,是他的首席智囊杨永太。他没有说话,指了指座位,让杨永太坐下。
  杨永太笑了笑,说道:“常公何须暴怒?眼下的局势,似危实安。”
  蒋介石来了兴趣:“喔,愿闻其详。”
  杨永太却没有详细解释,只是简单地说了2个字:“日本。”
  蒋介石陷入了沉思,他其实也想到了日本,不过他有点担心的是,没等日本人和西华对上,西华先将他灭了,但显然杨永太不这么看。
  杨永太轻轻地说:“日本人会比我们更急,他们野心勃勃,肯定看不得西华这样快速地崛起。而西华也肯定知道,如果他们立即进攻我们,就会引发日本激烈的反应,可能会立即开启与西华的全面大战,我看西华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他们至少要巩固对西北的统治之后,才会考虑进攻我们。”
  “何况如果西华开启统一全国的战争,英国必然激烈反应。就算英国不愿意出兵,但美国的反应呢?虽然有美国财团支持西华,但美国政府真的愿意中国统一?”
  蒋介石忽然觉得豁然开朗,他频频点头,说道:“嗯,先让河南做好防御准备。在报纸上,我们要让人多多吹嘘西华要抗日救国。”
  两个人对视一眼,哈哈大笑。外面的警卫和秘书们,这才放下心来。
  第124章 各方反馈与日本
  不提西华对陕甘两省的全面进军,在8月25日张、杨等人宣布易帜后,消息立即轰动全国,可谓全国都沸腾了,西华既然占领陕甘,明显中国西部的半壁河山,就是西华为主了。这个崛起于“外域”的奇怪势力,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先取西南,后入西北,势力扩张之快,简直让人瞠目结舌。西华会很快进攻国统区吗?这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热门话题,而由于西华是“赤色势力”,国统区的一些人,不免人心惶惶,蒋介石也不得不出面了几次,宣扬国统区“固若金汤”,安抚人心。
  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兼职的讲师、《纽约时报》驻华记者埃德加斯诺,激动地对系主任说:“这是中国的巨变!我要去西华采访他们的领导人,这个西华太神秘了,崛起太快了,简直就是传奇故事!”他恳求系主任帮忙,因为他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才能去西华访问到这些大人物。系主任想了好一会,对斯诺说:“我会帮你联络孙夫人,她就是宋庆龄,她也许有办法送你去西华。”
  上海《申报》社,著名的外勤记者金华庭,对主编史量采坚定说道:“我要去西华采访,中国已然巨变,而我们申报居然还对西华,了解非常肤浅,这是不行的。只有对西华有足够了解,我们才能对国家未来的走向,有着清晰的认知。”
  史量采赞许地点头,说道:“确实如此,以前我们有记者到过重庆,对于西华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他们的高层,却完全没有接触,希望你此去,能够打开局面,我们可能要在西华那里设立记者站。另外,我已经求到孙夫人那里,请她写信给中共高层,介绍你去采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