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97节
尾崎的计划,就是在公共租界之外,例如其美路(今四平路)等地制造事端,上陆军出动,将这里的中国人商铺捣毁,抓捕枪杀一些人,就说这些中国人是抗日分子,协助西华暗杀日本侨民,日军是复仇。
用这样的手段,逼得西华潜伏的游击队不得不站出来,与上陆军公开对抗,从而一举消灭他们的部分。而如果这个策略奏效,则可以重复使用,使得西华潜伏者要么被消灭,要么失去上海民众的支持。
大内同意了尾崎的方案,他准备使用上陆军两个大队的兵力,大约1400人左右。一个大队负责捣毁杀戮,另一个大队则在街道各地布防,随时准备接战西华的游击队。
上陆军是比较适合这样的城市战斗的,他们并不是那种面对两栖登陆作战的陆战队,其任务主要是城市防御作战,其装备也是围绕城市巷战展开的。为了强化巷战能力,上陆装备了大量冲锋枪(主要是瑞士sig1920和奥地利的s-100型冲锋枪),以及轻型装甲车以及摩托车等装备,与日本陆军常规部队有极大不同。
因为日本海军的“富裕”,所以上陆军的装备,远远超过了陆军常规的部队,例如其重装备包括150mm榴弹炮4门、120mm榴弹炮4门、75mm山炮12门 、150mm迫击炮8门、70mm步兵炮4门、37mm速射炮4门、高射炮7门、坦克7辆、装甲车11辆等,完全超过了日本陆军一个常备步兵旅团的火力,而且兵力还比不上一个步兵联队。
这一次只是镇压西华的小股潜伏部队,所以自然不用动员全部的重装备,不过谨慎起见,坦克和装甲车全部动用,并且携带了几门75mm山炮和37mm速射炮。如果有西华军,那就一定要在巷战火力上压倒他们。
1937年4月的一天早晨,隆隆的轰鸣声响彻虹口区的街道,日军大举出动,十几辆坦克和装甲车打前阵,1000多名日本士兵全副武装随行,出大事了!附近观察到这一幕的民众,纷纷逃散远去。
特种三师的师长李利涛得到情报,却很兴奋,终于等到这只耗子出来了!
面对西华在上海呼风唤雨、不断打击日本利益的大行动,日军不报复是不可能的,就是不知他们会如何报复,什么时候报复,用什么方式报复,李利涛和同志们,一直警惕着日军的行动。
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在我军的连续打击下,日本人要报复,只能是出动他们此时在上海的唯一部队,即上陆军,所以盯死上陆军,就不怕日军玩出什么花样。
因此,今天日军已一出动,李利涛就在其刚出军营的第一时间,得到了详细消息。
上陆军的重武器装备,在1932年的128淞沪抗战的时候,就已经暴露过,西华军已有了解,此时潜入上海的特种三师,自然不能携带重武器,看起来在火力上不是日军的对手,但是他们另外有大杀器!在兵力上也不虚,他们早已在围绕着公共租界附近,租赁大量民房,将一个团(约2500人)分散布置在周围。
李利涛狞笑着说:“巷战?就让日本鬼子见识新的巷战!”
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其美路作为战场,因为这条路是1930年修筑的,相对比较新和开阔,当然本来日本上陆军的意图是从这里开始要扫荡几条街道。而西华军的选择,则是根据日军前进的方向临时选择的。
日军的行进速度并不快,他们也很小心,这不是平常时候的上海,而是西华军“肆虐”下的上海。利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西华军一部,已经赶到了其美路,这些“便衣”人员,立即在街道边展开部署,并且开始驱赶劝说市民,立即躲避,日军的大部队,马上要过来了,上海的民众还是很机灵的,一传十、十传百,赶紧都开始躲开了。
坦克和装甲车碾压道路的轰隆声日益临近,零碎的枪声开始响起,日军自然会派出侦察兵,双方已经开始零星交手。
负责此次行动的上陆军山田大佐反而心头大定,西华军提前出现,本来也是他们的预案之一,就怕你不来!他命令坦克、装甲车战斗准备,加速前进,到其美路上,他要用重火力彻底打垮消灭这些支那人!
第156章 经济绞杀战(四)
进入其美路,山田大佐用望远镜看到,几百米远的地方,西华军用沙包临时堆起的阻碍阵地,这让他一阵大笑,就靠这?就想与皇军对战?真可笑,西华军名过其实!
都不用他下令,几辆坦克转动炮塔,对准了远处的西华阵地,接近500米,开炮!连续发射了几十发坦克炮,炮弹将西华的阵地炸得尘土飞扬,七零八落,远远看到有十几个人,利用街道两边的地形,逃向远方。
山田命令前进,离开被炸掉的西华阵地越来越近,不到200米了,阵地上似乎已经没有活人,山田的警惕心也放了下来。
然而,就在这时,两侧突然出现了几十道火焰,西华军在边上的民居中向日军开火了,但是山田愕然,这是什么武器?
没等山田反应过来,连串剧烈的爆炸声响起,他指挥的坦克和装甲车,突然都变成了一个个巨大的火堆,让他心胆俱裂!裂
西华军使用的武器,自然就是射程270米的“巴祖卡”火箭筒,这种火箭筒的设计,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反坦克,就算是欧美的中型和重型坦克,也经受不住它的一击,何况是日本这些薄皮大馅的豆丁坦克呢?
坦克和装甲车的殉爆,让周围的日本步兵瞬间倒下了一大片,此时街道两边西华军的火力开始对准上陆军的步兵开始射击,而训练有素的上陆军也开始还击,大量的掷弹筒和机枪开始互相射击,两边的士兵都开始有不小的伤亡!
上陆的炮兵拼命地支起炮架,准备对西华的火力点进行近距离打击。然而他们自己,显然是西华集火的主要方向,勇敢的西华火箭筒射手,在其它西华士兵的掩护下,接近这些炮架,然后就是死亡火焰的挥舞!
上陆的炮兵来得及开了几炮,摧毁了几栋建筑,然后就被全部炸毁了。当失去炮兵之后,上陆军就立即陷入了绝境!
西华的单兵装备比起上陆军更强,关键他们还有那个大杀器巴祖卡,凡是日军形成组合的火力点的,就是抵近一发入魂!
在这样的打击下,上陆军很快支持不住,山田已经重伤,他命令立即全军转向突围——日本的海军好歹要比陆军灵活一点,不是整天搞那些“杀生报国”。
一场惨烈的追击因此开始了,负责断后的日军一个个被密集的火力撂倒,而日军不断分出士兵来断后,直到前军跑远。
等到战斗结束,这只出发前1400多人的日军,只剩下了不到400人,超过1000人都被西华军毙杀。
实际上,在山田在中途汇报作战不利后,大内的第一反应,就是全军出动救援。但他很快打消这个念头,西华军现在上海的实力,完全出乎意料,如果全军出动,反而陷入西华“围点打援”的陷阱呢?他们会不会在考虑一举干掉大日本帝国在上海的全部军事力量?他谨慎的个性,使得他采取了最保守的策略,全军是出动了,但却是防卫日本侨民区和重要据点,防范西华军的进攻。
所以,他最后等来了不到400人的残军,以及已经奄奄一息,很快就毙命了的山田大佐。
这一次的交战很快轰动了全国,应该算是全世界。因为上海毕竟是国际大都市,西方各国的媒体都纷纷报道。
不去说日本方面如何暴跳如雷,就是蒋介石,也大吃一惊,立即把军统的戴立和中统的徐恩憎骂了一顿,指令他们立即搞清楚西华军到底在上海有多少实力?娘希匹的西华军的手那么长?都已经伸到民国眼皮子底下的上海来了?
两人接了任务,内心却都是暗暗叫苦,现在民国的这些机构,就没有不对西华畏如蛇蝎的,他娘的都是一帮狠人,难搞啊。
趁着胜利带来的巨大威望,接下来的半个月西华更是横扫上海滩,烟馆毒品以及日货,几乎在除了租界区以外的地方绝迹,日本遭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平常嚣张的青帮等帮派,这个时候老老实实,白天都不敢出街。
当然,西华在上海的这一波“肆虐”,对上海的畸形经济打击确实也很大。当时上海全市约有毒品工厂20余家,出售毒品和供人吸毒的烟馆,就有2万多处,吸毒者约10万余人,平均每80户中就有1户吸毒。在西华占领云南和贵州,后继又占领西北后,国内烟土的生产量大减,本来给日本人捡了个便宜,使得他们大肆扩大毒品生产和销售。而西华的这一波打击,20余家毒品工厂全部被捣毁,烟馆也去掉了一大半,只有那些躲在上海乡下的烟馆,“幸免与难”,被西华击毙的贩毒分子,大约就不下3000人,对于这个行当的“从业者”来说,当然是一场“浩劫”嘛。
对于帮派分子,当然也是一场“浩劫”,30年代,上海的帮会分子至少有50~60万之众,而30年代上海市人口不过300万,平均5~6个人就有1个人是帮派分子,大部分上海人民都生活在帮派支配之下。他们最来钱的无非是两块,一是毒品,二是妓女。现在毒品被暂时打掉了,多数人的“生活”立即出了问题,这几个月可谓苦不堪言。
当然,西华暂时没有去打击妓女行业,有些帮派现在就靠这个活着,单单上海注册的公娼,就有12万人,暗娼更不知道有多少,至少也是5个女性中,就有一个是娼妓。
所以李思华前世,不断有人怀念三十年代的上海,实在不知道他们在怀念什么,你又不姓蒋宋孔陈,纸醉金迷都是极少数人的。总有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要自己活得好,至于底层人民到底有多凄惨,那关自己什么事。他们向往的,其实是那种绝大多数人都活得极为凄惨的情况下,更能衬托出他们的“高贵”和“成功”,他们对那样的悲惨世界,真的是顶礼膜拜。
当然,这个时代的上海,就像二十一世纪一样,有着一个“中产阶级”,例如一些教授、作家、艺术家(戏剧家、电影家、音乐家、美术家)、医生、出版家、企业管理者、中高级工程师、银行洋行职员、商业经理、中小学教师、中下层公务员等,大致是一些职员和知识分子。
这个阶层,就是毛泽东描述的那种典型的“小资产阶级”,他们追求力所能及的东西,比如找份体面工作,赚到足够的钞票,过上安逸的、有情调的、小确幸的日子。可以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子女将来也能有个体面的工作,或有朝一日有可能攀升到上一个阶层。他们也希望自己通过学习和努力工作,得到提拔或事业有成,赚到更多的钞票,过上更丰裕的日子。
这个阶层的多数,对于国家民族是淡漠的,他们基本上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温床。只要自己的小确幸生活能够继续,谁管国家会怎样呢?对于那些穷人闹革命,他们的态度和二十一世纪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态度是一样的:“一群每月只有两三千收入的穷逼,天天在键盘上喊着爱国,国家爱你吗?”他们自以为自己“精致的、优越的、有品位的”生活能够永续,早就告别了劳工阶层。
可是在大时代的旋涡之中,他们的这点小确幸,只不过像烟花一样的脆弱和短暂。
实际上,这个时代的上海,根本不是后世用大工业和制造业建立起了坚实经济基础的上海,而只是一个贸易和商业都会,是以全国的困苦供养出来的罂粟花而已。就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光靠着与大陆的转口贸易,就能让城市无比繁华,可是等到大陆其它港口成长起来,它就开始相对衰落。上海如果不是后世建立的工业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区别于香港的命运。
特种三师在5月初已经全面撤离上海,主要还是担心补给线,蒋介石政府已经高度警觉了,接下来不保险,这毕竟是“敌占区”,不管是日寇还是蒋介石方面,都是一样。
不过,小心翼翼的日本在沪力量,直到6月初才确认,西华已经在上海停止了活动,不过他们始终不敢确认,西华军是否已经完全撤出了上海,直到后来日军增兵发动淞沪战役侵华前,日本人在上海的活动都是小心翼翼,而日货的销售,在这几个月也是大减。
类似对日本势力、汉奸势力、日货销售和毒品买卖的全面打击,还发生在了汉口、青岛等多个城市,全国沿海地区中,除了日军严密统治的东北比较平静,其它地区从1937年的3月到5月底,几乎都处于风暴之中。
蒋介石也看出来了,西华这是在全面地绞杀日本在华的经济力量。
“孙子兵法说,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西华这是反其道而行之,避免日本人从我国掠夺资源财物,反过来增强打击我国的军事力量。”
民国著名的军事家蒋百里,向蒋介石阐述着他对西华当下策略的理解。
蒋介石完全同意蒋百里的判断。他说道:
“看起来西华已经认为与日军的全面战争近在咫尺了。”
蒋百里同意,说道:“是的。但是委员长,我认为日军一旦侵华,不会只将矛头对准西华,必然是全面侵华,一定会进攻江浙沪”。
他接着解释说:“这样的国战,必然是总体战。日军不会放着国民政府在边上看戏。他们一定会从补充战争资源的角度,进攻国民政府,一旦打垮我们,他们就可以掠夺我国南方的资源财物,增强他们对付西华的实力。”
“所以我们在江浙沪的军事准备,需要快速地加强。相应后方的部队,需要尽快地靠前布置,而且后撤路线和补给要安排好。委员长,如果日本人挑起在江南的战争,在他们不断增兵的可能下,我们需要做好被迫放弃的准备。”
蒋介石虽然心里还存有三分侥幸,但他知道,蒋百里的判断,大概率是正确的。他其实内心很悲观,认为日军会进攻江南的可能性,在95%以上,要不然他的政府,会做了那么多的准备?虽然他并不认为日军一定能击破他准备了若干年的精锐之师,但小心总是对的。他说了一句: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蒋百里赞许地点点头,随即又苦笑了一下。这句孙子兵法的愿意,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我们对敌人有所准备; 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我们有敌人攻不下的力量。可是对于国民政府来说,做到这句话太难了,凭什么让日军能够忌惮于你的“有以待”和“有所不攻”呢?实力不够啊。
现在的中土大地上,明显地形成了三方主要势力,中国的西华和国民政府,以及侵略者日本,而国民政府在这三方中,是最弱的一方。
蒋介石的脑子里,转的却是他最近冥思苦想的大战略,那就是要抵挡住日军的初期进攻,使得日军发现无法消灭国民政府的时候,能够与其秘密媾和,赢得时间强化自身,再坐观西华与日军战争的成败。他深知,日本此时肯定是以灭亡国民政府为目标的,所以避无可避,这些骄狂的马鹿,不受到重大挫折,是不会改弦易辙的。
当然这个大战略,他现在是不会与其它人讨论的。全国民众都正是抗日情绪最高昂的时刻,他要是公开了这个战略,肯定会被骂成卖国贼。
他想了想,问道:“百利先生,我想请您陪同章群,去西华一趟。”
蒋百里有点愕然地看着他,思绪转动,这是要和西华媾和,共同对付日本人?
蒋介石的意思正是如此,与西华联合,有助于他抵挡住日军的初期进攻,完成他大战略的第一步。这个时候,心头的耻辱算什么呢?这辈子又不是没有低过头。
很快,国民党派往西华的第一个使团,向着西安而去。
周恩来热情地拥抱了章群和蒋百里,说了一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为了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大业,我们终究是可以合作的。”
章群附和地笑了。他此时刚刚卸任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转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兼外交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实际上还是负责外交。
章群在杨永太死后,是“新政学系”的唯一领袖。他这个系统,被人称之为“糨糊、胶水工作”,许多实力派与反动党派,几乎都是通过章群而与蒋介石结合,所以他在民国,影响力是很大的。
此人的政治立场,一句话可以说清楚,那就是蒋介石是什么立场,他就是什么立场,他一生追随蒋介石,恩宠不衰,靠的就是这点。
所以现在蒋介石想暂时联合西华,对抗日本,他就积极地支持,这样他加上蒋百里,与周恩来等谈得很愉快——没有冲突的时候总是愉快的。
双方都不指望对方在武器弹药或者是军队上支持另一方,达成的主要是政治上和情报上的合作,例如发表共同抗日宣言,激发全国民众抗日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对抗日战争的支持;例如双方情报机构彼此交换日军情报,并建立起交换机制;例如双方允许一些物资和矿物在对方辖区内流通,以增强彼此的战争资源能力等。
当然,实际上能做到多少,西华也不指望,一旦等到西华在对日战争中占了上风,害怕的蒋介石政府可能就会变脸,李思华对此知之甚深,在她前世,蒋介石又不是没有试图与日本媾和过,说实话,前世他抗日的坚定决心,是等到美国人参战后才坚定的。
章群和蒋百里最大的收获,是西华提供的一个情报。两人都认为,如果这个情报属实,那简直是价值连城。西华根据“在日军高层的线报”,日军大概率会在7月先挑起华北战争,而在8月中旬前会在上海挑起侵略南方的战争,西华确认情报高度可靠,正按照情报时间倒计时,全面备战。
对于这个情报,章群和蒋百里都认为可靠性很高,虽然不知道西华是如何在日军高层安插了间谍的,但单单观察到西华确实在疯狂地备战,西安已经充满战争气氛,就知道西华自己是相信这个情报的,这就足够了。
蒋介石当天晚上就接到了两人的紧急电报,他对此也是高度重视,第二天就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开始调整军事部署,不管西华的情报准不准确,但开始全面备战总是没错的,其实他相信西华不会胡说,这个时候他的侥幸心,已经没有了,日军的最新动向,他还是清楚的——日本陆军的2个师团即将抵达上海。
6月7日,国共两党,国民政府与西华两个政权,发表了《抗日联合宣言》,震动全国!
宣言指出,日寇不但侵略我国,先割台湾,又占东北,继而又侵占热河等地,现在更是试图全面侵华,不仅在华北磨刀霍霍,而且就连江南也不放过,日军的2个师团,正在运往上海。日本人之心,路人皆知。
日寇狼子野心,已将毫不掩饰。我国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先民所遗留给我们历史上的责任。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国共两党,历史上怨恨不少,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将尽弃前怨,携手共同抗日。
面对日军侵华,全国民众均负有抗日之责,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宣言发出,全国皆知,国际震动。山雨欲来风满楼,恐怕中日两国的决战,就在当前。
章群和蒋百里,完美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也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不过他们想见李力胜的愿望,还是被婉言谢绝了。这让他们很遗憾,随着国民政府对西华了解的加深,他们已经知道这个李力胜在共产党中的威信不下于毛泽东,是中共“双巨头”之一,尤其此人是西华军的创始人,在军中的影响更大。
不过他们也很纳闷,为什么这个李力胜就这样神秘呢?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听说外界有谁见过他的。
实际上,有些流言已将揭示了事实,只不过对于这些高层,没有人相信而已。
第157章 知识分子们的撤退
由于前期西华在北平文化界所做的各种努力,所以去西华自然也成为一些知识分子的选择。尤其是西华建立了对各个大学的“保供体系”后,使得知识分子们对于西华的了解逐渐加深。
这个时候,信息反而是最宽松的,宋哲元现在不敢压制西华,而西华帮助了北平一些著名知识分子在西华的“老友”恢复了与北平的信件联系后,关于西华的信息,潮水般地涌入了北平知识界,自然造成了非常大的震动。
不同于以往的零零碎碎,这一次是比较完整的信息,尤其有关于西华教育界的信息,大量新大学的建立,西华的教育体系,极其庞大的各级学生规模,以及西华知识界的快速成长,让北平的知识界,感到了自己的“坐井观天”。
在日军的威胁下,几乎大多数人都在考虑去虑留问题,战争的威胁太大了,而各个学校都在考虑迁址,西华对它们的建议,也都开始流传开来。
其中的一个影响,就是对“中国营造协会”,梁思诚和林徽因就属于这个协会,西华也曾经派人专门邀请过这个协会,西迁西安。
这对于这个协会的很多成员,都很有影响,很多人动摇了南迁的决心,从他们得到的信息中,西华已经远比国民政府强大,未来可能统一中国,那现在还是跑到国民政府地盘去,算怎么一回事呢?未来怎么办呢?
不过西华带给他们的影响,就是对于中日战争的判断,现在几乎没有人还会认为,最终战争不会打响,基本的和平,还能持续下去。所以不愿做日寇的顺民的话,走是一定要走的。去西华恐怕确实要比去南方安稳,但是西华是一个“赤色”政权,这让很多知识分子很犹豫。
梁思诚和林徽因就属于这一类,如果去西华,他们担心政治。可如果去南方,他们又担心国民政府挡不挡得住日寇的进攻。
他们最后决定还是先去长沙,毕竟听说青华等学校,都在那里建了新址,那个知识分子的环境,还是他们比较适应的。不过,按照他们与营造协会的计划,在此之前,还是要完成对山西五台佛光寺的考察,这几年,他们一直在寻找唐代木构建筑,这个佛光寺是他们从史料中找到有关记载,很有可能是唐代的木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