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99节
在配套的弹药生产上,李思华要求,在7月份,就达到日产2万吨弹药、子弹500万发的水平,而到1937年底,则要达到日产4万吨弹药、子弹700万发的水平。到1938年,要达到日产5万吨弹药,子弹1500万发的水平。整个弹药补给的情况虽然有上述计划,也还需要根据战争进展而不断调整。
整个西华,已经进入被李思华称之为“半战时体制”的新体制。完全的战时体制,例如二战中的苏联,虽然最适合战争,但对国民经济伤害太大。不到万不得已,李思华并不愿意完全实施战时体制,在她的计划下,认为这样的“半战时体制”提供的军工和物资强度,已经足以暴打日本,正常来说,无需进一步扩大战时体制,这正是前世二战历史上美国做到的程度。
按照目前对日军的情报搜集,日军正在编制和训练“70师团制”,目前在日本本土和东北,都在全面的整编和训练中。中央军委准备的,就是第一波战争中,日军就可能对西华投入50个师团,130~150万军队的规模,所以军备准备上,就是要充分地对可能达到150万人的日军,形成压倒性的火力和弹药优势!
战备除了充足的物资供给外,还有两个最关键的环节。
第一个当然是运输物流。武器生产得再多,也要运得上去,而且要运得及时,仗都打完了物资才运到,那不就是扯淡吗?日军的巨大弱点,就是缺乏卡车,到现在还是主要依靠骡马,这样的运输效率可想而知。这是日本因为资源缺乏而造成的自我桎梏,也是他们因为长期就是欺负民国这样的弱国,而带来的落后观念。
这个大弱点,当然就是西华必须利用的重点。试想,在某场战役中,日军的武器弹药耗损很快,但是补给很慢,越打到后面,弹药越来越缺乏。而西华利用卡车形成的运输能力,则可以使得前线部队的火力越来越强大,一减一增之下,战役的胜负也就可想而知,所以运输能力对于战力的影响,可以用金融上的“乘数”效应来形容,效率越高,在局部集中的火力越强,战役的效率就高,生产同样规模的弹药,但运输补给占优的,自然在战斗中火力也占优,这是浅显的道理。
虽然这个时候中国的道路很差,但至少在华北这样的地区,有卡车就有巨大的运输优势。
第二个关键环节则是军工的生产效率。这与人力资源的关系巨大,李思华前世,日本人将工厂中几乎大多数的熟练日本工人都送进了军队,导致工厂中充斥着非熟练的妇女、学生和朝鲜人。这导致了什么后果呢?
例如无烟火药的生产,在1944年,日本的产能是每天生产4.4吨,而美国的产能是每天生产70吨,产量差距自然可以归咎于国力差距,其实效率上的差距更大,日本生产每吨无烟火药,需要花费1012个人时,而美国人生产每吨无烟火药,只需要花费5.5个人时!两者的效率相差184倍!
类似这样的效率差距,在二战后期的日美对比上,可谓比比皆是。军工生产同样需要最优秀的人力资源,让工人都走上战场的后果,比不让他们上战场更惨烈许多。
这样的教训李思华当然要吸取,对于军队的人力缺口,想着补充谁,都不能把科学家、科技人员和熟练工人填进去,前世苏联也有这个毛病,不过他们的人力几乎比日本人多一倍,所以挺住了。
上述的计划几乎都是从战争本身出发思考的,但李思华也不会忘记,从长期来看,每一次战争,都会剧烈地刺激参与国家的工业、科技和人才的成长。任何一次大战,都可以发现期间科技等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和平时代。这是在死亡和失败的威胁下,人类迸发出来的潜能。
这种潜能需要引导,李思华将自己还记得的所有二战期间的科技进展,都作为研发项目,分配到了大量的由高级和中级技术人员,配套熟练工人组成的研发小组中,而且让军队与科学院联合,设置了大量的其它研发项目,就是为了刺激战争期间的技术发展,“催熟”西华还显得稚嫩的整体研发能力和研发规模。
这个时候西华的研发能力,还是大量地依靠招募的国外科技人员的,以高级技术人员为例,到1937年6月底,西华自身培养的大约有2万人左右,而前期招募的美国科技人员,大约还剩下1.5万,这是拜美国从1937年又开始糟糕的经济情况所赐,而从德国犹太人中招募的人员,则大约也有了1.5万人左右,所以外国科技人员的比例,仍然高达60%。
现在西华的工业技术人力资源结构,是一个很尖的金字塔。底座的基础技术人员,已经超过了220万人,勉强满足超过6万家工业企业。其中晋升到具备中级技术人员水平的,大约也至少有了40万人左右,但是高级技术人员如果只算西华自身的,只有2万人。而且人力资源这玩意,是没办法短期弥补的,再好的教育培训体系,也只有依靠漫长的时间,让它生长扩大。
所以抗日战争,就是一场对上述从低到高,以及还在教育培训中的学生们的“大练兵”,李思华希望经过这场战争,让新中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大大地提升一次。
时间过得飞快,1937年6月17日,李思华考察了她最后的一个目标工厂,也是为这家工厂的主要产品投产剪彩,最近的3个月,她几乎走遍了西华最重要的所有军工生产工厂和基础原料生产工厂,并且梳理了整体战备体系的效率管理和物流仓储体系。
最后考察的工厂,就是在包钢基础上的包头坦克生产基地,这家猛虎坦克的最重要生产基地,初始产能就设置在2000辆/年,其实短期就会因为战争而暴增,年产2000辆恐怕是根本不够的,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李思华虽然着急,但也只能是按照科学规律来。
虽然猛虎坦克源于德国,但在生产线的布置上,李思华还是尽量将美国流水线生产的精髓糅合了进去,在德国生产设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不少美国的设备,这使得生产线很有一种“机械化”的味道。
宽阔的装配车间里,大约有60辆尚未完成装配的坦克,它们分成了3条流水线,目前正在等待装配炮塔,在三条流水线中间的走道上,是不断分布的测试设备和安装工人的工作台,以及一些安装机械。相比后世,这自然比较原始,可是在这个时代,这已经是最高效率的坦克生产工厂了,大约11天左右,就有60辆这样的坦克会完成装配,出厂测试后发往前线军队。而未来的安装效率,还会不断提升,从11天到9天,从9天到7天,甚至更少的时间。战备的效率,就是这样一点点改进提升的。
李思华吁了一口气,坦克的生产还好,毕竟这个时代的坦克特点,就是“傻大黑粗”,除了通讯设备外,几乎没有电子设备,也只要少数的精密仪表,当然最重要的部件发动机的生产,关键是材料和工艺。
所以看下来李思华还是比较满意的,坦克的生产,拖不了后腿。她比较担心的,还是飞机生产。无论是成都的战斗机还是贵州的轰炸机,生产效率还是提高不快,所有的工程师,包括招聘的美籍和犹太科技人员,现在几乎都拼命地在改善工艺和提升工人的熟练度,西华自己的工程师们,现在是连家都不回的,完全吃住在现场。李思华现场考察下来,也别无他法,只能是等待他们用努力创造奇迹。
虽然整体考察下来,李思华还算满意,除了飞机等少数项目外,其余项目的战备情况,都还算良好。但她一点都不敢放松。她已经在中央军委,在总后的贺龙和黄安华的配合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后勤参谋部,统筹指挥西华在抗日战争中的粮食给养、军工生产、质量、物流、仓储、前线补给等事宜。
李思华知道,战备这门工作,在事后看来,永远可以发现一堆问题,在战前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机制还没有妥善,因此发现不了问题。
在她前世,德国1941年对苏联的“巴巴罗萨”战役计划在初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功,第一天就消灭了苏联航空兵的60%以上兵力,很快歼灭了几百万准备不足的苏军,按理说这样的战前战备可以说是完美无缺了吧?可是事后复盘的时候,人们发现,德国只准备好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有“充足的土豆”,其它所有的战备,按照严格的军事要求,都是不合格的。
所以德国初期之所以成功,主要是战略和战术上的侥幸,战略上,斯大林和苏联高层,当时不相信希特勒会进攻苏联,还没打垮英国,没道理开辟第二战场嘛,希特勒疯狂的“不合常理”,让斯大林以为他是个正常人基础上的判断完全失败。而在战术上,苏军前线统帅西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基本上是个蠢货,他是在苏联大清洗之后提拔的新人,以前只是苏联两个坦克团的团长,还担任过坦克旅旅长,这样的履历让他毫无战略观察能力。
而且巴普洛夫的性格上有缺陷,为人极其傲慢,过于自大,犯下兵之大忌——他居然将主要的装备都放到了仓库里,而不是给部队配发足够的武器装备,而且这样做的时间很长,以至于战争开始后紧急打开仓库时,大量的武器弹药已经生锈而无法使用,不知道这样的榆木疙瘩脑袋是怎么想的。
德国人准备完全不足的赌博,在苏联人的错误下却成功了。但李思华可不敢让西华有任何的侥幸心,将胜利寄希望于侥幸,那是多么可笑可悲的策略,她当然不取。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分加强西华的战备,一定也不松懈,而且不断快速改进。
她望了望北平的方向,心想,一段最惨烈的当代史,就要开始了。
第159章 日本战备和国民政府战备
在西华拼命完成战备的同时,日本同样以疯狂的劲头在完成他们的战备。
日本军部的参谋本部,最近作战部对于军备的关注,同样远高于对于部队军事训练的关注,那些新兵们少数在国内训练,大部分被送到了东北进行整编训练,而日军的弹药储备太少,这训练量一上去,立即就储备不足,这使得军工战备,同样成为日本的重中之重。
石原莞尔等参谋本部的重要干部,最近也是跑遍了日本的军工生产单位。不过他们比李思华要轻松,因为日军的所有军备生产,都集中在了20余家日本的“军工复合体”上,这20几家财阀,基本上就是日本统治阶级最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对于李思华前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来说,这二十几家日本企业基本上全部耳熟能详,这是让李思华特别痛恨的一点,这些财阀和企业的身上,沾满了几千万中国人的鲜血,他们财富的起家,也都是从侵略和掠夺中国而来。但是一直没有得到中国人的清算。算
让我们看一下这些在中国人白骨之上建构起来的日本“著名品牌”,以及他们对日军屠杀的贡献:
三菱:这是罪孽最深重的一家。它几乎参与了日军所有重要武器的制造,包括军舰、战机、坦克,单单战机在二战中三菱就造了1.2万架。日本在二战中的主要战机,零式、97重轰、96重轰、97轻轰,几乎都是三菱设计的。
川崎:飞机和航母,它是日军航母的主要造船厂。25艘航母造了20艘。
富士(安田):飞机主要生产厂,生产量高达全日本31.7%,二战光是发动机就造了44100台。
日立:97中坦和飞机引擎(约1.2万台)。
松下:军用通信、机关枪子弹。
五十铃:装甲车、卡车、牵引车。
日野:发动机、坦克、军事车辆。
雅马哈:螺旋桨、航空部件。
尼康:望远镜、瞄准镜等。
丰田:军用车辆。
立邦:毒剂和毒气。
所以日军的战备,全部交给了这些财阀企业,他们再去组织自己的生产,例如三菱,它的基础工业就是钢铁、铝业和化工,其实就是军事基础工业。主要在企业体系内部,消化军事订单,完不成了,再发包到社会上,或者扩充人力。现在这样庞大的订单下,他们当然要拼命扩产了。
为了侵华,日本各界都已经豁出去了,财阀们也有心理准备,不过当他们看到军部的订单的时候,还是个个都倒吸冷气、面露难色,太疯狂了。
日军1937年订单的重要部分包括:
手枪6万把;步枪120万支;军刀6万把;刺刀120万把。
轻机枪1万挺;重机枪1万挺;掷弹筒1万挺。
各型步兵炮、曲射步兵炮、坦克主炮、反坦克炮、高射炮、加农炮、榴弹炮、野炮、山炮约5000门。
战车(即坦克)1000辆。
航空:飞机机体5000个,发动机6000个,也就是要战机5000架。
弹药:25万吨。
海军:战舰187艘。
整个1937日本军备订单的亮点,其实就是航空,此时日军的“简陋”然而战力不错的飞机制造业确实发达,三菱、安田等多个财阀都有生产能力。不过这个订单最致命的地方在于弹药的规模,日军远远低估了与西华作战的火力强度,25万吨只是西华预计未来4个月的产量,是远远不够的,但这对于此时的日本来说,已经是重无可重的负担了。
在李思华前世,1942年,日军的弹药生产量,不过是12万吨,那个时候太平洋战争,已经开始。现在的订单,已经是石原等人,充分“高估”西华的武器弹药的考虑下决定的了。
三菱的家主,直截了当地告诉日本军部,这个订单的后半部分,1937年日本是无论如何完不成的,就连钢材都不足,由于美国废钢铁现在的供应量有限,1937年全日本的钢铁产量只有550万吨,在海军占掉了大部分的情况下,其余根本不敷用量。
所以日本军部与财阀们研究下来,比较宽松的还是飞机制造,毕竟主要使用的是铝材,美国的供给还是充足的,按照军部的要求,将尽快扩大最新式零式战机的生产量。至于需要钢铁的坦克等的生产规模,只能是计料下锅。不过飞机的扩产能,也很难非常快,生产线和工人都是问题,军部只能逼迫财阀们动员一切力量。
日军的大订单开始执行,日本的财政立即“爆仓”,不仅军费占财政的比例立即突破了90%,已将拉到了最高。所以立即追加了大量的公债,不过在国际上,日本公债已经臭大街了,国际投资人,开始对西华的力量有所了解后,没有多少人,敢在日本身上投重注,尤其是知道日本军费,已经占到了财政90%以上之后,都觉得这个国家已经疯了。
西华通过安华财团,也在美国做了很多不露声色的宣传,将日本的缺陷和弱点,宣扬得人所尽知,最喜欢对外投资的华尔街金融家们,也都知道日本就是个大坑。
日本的公债,只能是面向国内、朝鲜和东北,其实也没有人愿意买,不过日军现在是完全撕破了脸,强制不管是国民还是“非国民”,都必须购买公债,“为天皇效命”,尤其是朝鲜和东北,很多人因此倾家荡产和横死,日本人欠下的血债,又增加了一部分。最倒霉的就是那些被日本骗到东北“建国”的犹太人,由于有钱又弱势,被日本人盯上了,惨不堪言。后来消息传到巴勒斯坦,让古里安等犹太领导人,都对日本人痛恨不已。
这个时候的日本军工战备,就像是一架缺少润滑油的机器,“工人”让它拼命加速,但由于缺油导致机器火花四散,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让机器散架或者爆炸。
不但是西华与日本在拼命备战,就是蒋介石国民政府,在得到了西华提供的“7月北平”和“8月上海”这两个战争时间的情报后,这个时候也开始疯狂了起来,不过蒋介石的疯狂,不是加速军工生产,国民政府弱极了的军工生产,再加速也躲不了多少。他的疯狂,一方面是迁移,将江浙沪的工厂、学校及机关,全面向湖南和湖北迁移,以保存战力和规避日军轰炸的损失。另一方面则是抓紧向德国紧急购入一批武器弹药,他毫不犹豫地将民国的外汇,几乎都用完了,来购买德国制造的武器弹药。
这个时空蒋介石政府失去了西南,自然再不能以四川为抗战中心了。广西不可控,广东和福建沿海,日本有海军优势,对其威胁大,所以国民政府,就选择了江西、湖南、湖北三个内地省份,为抗战后方中心,而江浙沪以及河南、山东,都是他们心里有数,恐怕都是将正面对战日军的地方,而山东恐怕难以保住,将以河南在北方为国军的抗日前线,而以江浙沪,为南方国军的抗日前线。
当然,现在这只是蒋介石和国民党高层的盘算,他们要保住自己的权位,唯一的希望,就是在初期,抵御住日本的进攻,而等待日军跟西华打得天翻地覆,自然就打不动国军了,如此国民政府才能得到喘息之机,才能等待可能的转机。否则大伙儿不是干脆早死早超生吗?
由于到6月底,日军2个师团已经抵达上海,而且根本没有理睬西方列强,包括美国和英国的抗议,美国早就从日本的大采购中获利,知道日军必然全面侵华,此时是闷声发大财,抗议不过是表面文章。而英国虽然原来占有大多数上海的利益,但这个时候也无可奈何,他们在德国压力下,难道还会向远东出兵?只能是以外交手段,约束日军不得进入租界。
所以这个时空的蒋介石政府,根本没有像前世那样,考虑主动进攻上海。而是在上海外围,拼命修筑防线和工事,并且从国民政府各地调集兵力——由于与西华达成抗日协议,所以国民政府此时无需再在西华边境上布置重兵,这些兵力大部在往淞沪前线调集,争取在7月底前完成全部部署。其中也包括从山西撤出原来驻屯的中央军5个师。
在西华特种三师撤出了上海后,日本人逐步卷土重来,到6月底,已经恢复了群魔乱舞的局面,而蒋介石则要求戴立和徐恩憎,派遣军统和中统的精锐力量,并让何应轻,从军队中选择了一批战技出色的基层军官和士兵,配合军统和中统,他们的任务就是到上海捣乱。
蒋介石狠辣的时候,谁都比不上。现在上海眼看要保不住了,国民政府在上海的税收权,眼看就要被日本人夺去,他还顾忌什么?
军统和中统的人,对于上海的“闻人”劝说了一圈,要么去国统区,离开上海。如果留在上海,那就必须支持未来军统和中统在上海的活动。至于已将有明显汉奸行径和言论的人,则格杀勿论。
上海又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不过日本人在上海的势力今非昔比,没有了历史上的76号,却不缺乏投靠日本人的汉奸,日本和汉奸的特工组合,对于军统和中统都进行了反击,让他们也是损失惨重,不过大家都停不下来。
蒋介石此时毫不顾忌伤亡,他对上次西华在上海的行动,非常有感触。不去上海行动,这些伤亡也会在未来规避不了,不把日本人不断打痛了,未来怎么可能有媾和的机会呢?不仅如此,他还让中统和军统,大量地走访上海的工业企业主,劝说他们秘密迁厂,不过在日本2个师团已经抵达上海的情况下,日本只是没有公开占领而已,迁厂已非易事。
上海的腥风血雨,一时还停不下来。上海的知识界和商界,也开始有大量的逃亡。上海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战争的威胁认为不紧要的。很多人在知道日军大量抵达后,就已经对和平死了心。
所以这两个月从上海到国民政府的国统区,就出现了2个相反方向的巨大人流运动。第一个运动,是大量国民党军队,主要依靠步行,逐渐向上海靠拢,然后被国民党安排在江浙沪的相关位置驻守,尤其是上海周边。第二个运动,则是江浙沪的大量工厂、机构、学校,向着湖南湖北江西迁移。
经过国民党近期疯狂的扩军以及与各地军阀的联系,在家国大义和威胁利诱之下,蒋介石政府基本实现了对国民政府系各部军队的“抗日统合”,最独立的桂系,也承诺其主力部队例如第7军等,将统一参与抗日战争。民族大敌当前,各种旧日恩怨,确实被放到了后面。
所以到1937年的6月底,国民政府手里可用于抗日的军队,总数已经达到了200万人,不过良莠不齐,共计182个步兵师、46个独立旅、9个骑兵师、6个骑兵旅,此外再加上炮兵、装甲兵、海空军等。战力比较出色的,是中央军的60个师,在近期的“赶工”下,这些师基本完成了最初级的调整,被称为“调整师”。
这些调整师最初的方案是,每师辖两个步兵旅,一个骑兵团,一个野炮兵团,一个工兵营,一个辎重兵营,以及卫生队、特务连等,共有13854人,马3508匹。武器有步枪6127支,轻机枪224挺,重机枪75挺,步兵炮24门,迫击炮24门,野炮36门。
但实际上,紧赶慢赶,到6月底也只有30个调整师,是全部完成了上述调整,并进行了最初级的适应性训练。 其余30个调整师,实际上是“乙级部队”,每师官兵10923人,步骑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328挺,各式火炮与迫击炮46门,掷弹筒243具。虽然不如“甲级部队”,但在民国军队中已经是佼佼者。
除了这60个中央军师、大约70万人以外,其余桂系等军阀军队中比较能打的不超过20万人,所以实际200万人兵力中,以国民政府的标准称得上“精锐”的,不过是90万人左右。而现在的结果,已经比李思华前世历史上还要好一些。民国一向孱弱,现在有此结果,已属不易,蒋介石确实也是把吃奶的劲,都用上了。这也是因为在这个时空,他对西华、日本和他自己三方的情况,看得清楚的缘故。
尤其是最精锐的8个师,即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以及不属于正规军系统的税警总团,这些是实际接受过德国顾问系统训练与指导的部队,号称最精锐,都部署在了上海防御战线的第一线。
由于在这个时空“觉醒”得更早,所以工业南迁的情况也要好一些。国民党在1937年前号称民国的“黄金十年”,一共建成了大中型工厂2300多家,其中在上海一带,就集中了上千家,占了当时全国大中型工厂总数的48%。
到6月底,上海区域南迁工厂,大约有300多家,这已经很不错了,以蒋介石政府对资本家的有限影响力,这也算是很大的成果了,不过这个时候很多剩下的工厂主,自己着急了起来,不断用各种方法,试图将工厂的精华机器和技术人员南迁,此时的广西、湖北和湖南局部,都成为了民国工业建设的热点,繁荣的程度反而在上升。
李思华前世历史上,至上海沦陷前,上海的工厂才迁出一百四十多家。淞沪会战使得上海损失了九百多家工厂,这些工厂主要以纺织、印刷厂等轻工业企业为主,还有大批无法带走的大型工矿企业生产机械,也被迫摧毁或遗弃。实际上,上海的千家工厂的“繁盛”工业格局,此后在解放前就不复存在。
在这个时空,由于西华与国民政府的口径一致,工厂主们对战争的担心就大为上升,即使很多人还抱着侥幸心,但至少知道“鸡蛋不要放一个篮子里”,不迁移上海的工厂,也要去后方办一个小型的备份——这样思考和行动的工厂主不少。
所以到6月底,按照蒋介石政府的统计,迁移到“后方”或者在“后方”新建工厂的,超过了上千家,这让蒋介石感到了一些欣慰。不过这些工厂,几乎都是轻工业,以生活物资生产和纺织等为主,完全没有重工业,对于军事上的帮助是有限的,但至少,帮助了后方生活的稳定,也使得崩溃的国民政府财政,还能有一些收入。
在军工上蒋介石也不是没有准备,他已经将汉阳兵工厂和巩县兵工厂的一部分设备和人员,迁到了湖南和江西的山区附近,并且动员了大量人员整备军工供给的公路和原料——这两个兵工厂现在的地址,太容易被轰炸了。
不仅仅是上海或者是南京这样的前线,就算是后方,例如武汉,国民党也在动员工厂迁移到比较内地和山区的地域,以避免日军轰炸或者是军舰从长江对相关工厂的炮击,虽然这部分的工作不算紧急,但毕竟也在进行中了。
广西的李宗仁和白崇禧,最近则是觉得桂系又迎来了另一次契机,国战无可避免,军人牺牲也是理所应当,但桂系未必只是付出牺牲,最近大量的工厂迁入,就是广西之喜,广西的重大利益。
他们原来虽然将广西称之为“模范省”,治安算是搞得不错,但工业投资极其薄弱,桂系自己没有钱,广西人也没有钱。现在已经有上百家企业进入了广西,如何不喜?他们又不是不知道工业的重要性,以前是有心无力而已。
所以两人下令广西全省,要全力服务好迁入的企业,各级官吏,不得对企业有任何刁难和怠慢,这是广西发展的重要契机,不能被小人们破坏了。
抗战即将来临,民国各地,各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新的变化不断发生,旧的格局不断打破。历史的洪流,冲刷改变着各地的旧有格局。
第160章 历史的车轮开始转动
从5月开始,日军就开始不断在热河和华北增兵。实际上,按照石原莞尔主导的参谋本部作战部的计划,日军的大行动是要等到10月份才开始的,因为估算到那个时候,石原他们才认为具备了最基础的战争条件,不过日军这种充满了“下克上独走精神”以博取个人功名利禄的军官群体,能遵守他们命令的可能性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