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06节

  日军在已经半毁的战壕间穿梭,紧急地部署兵力和弹药,他们警惕地盯着西华军的动向,只要西华军一进攻,就立即冲上去,与他们缠斗在一起,死战!
  地面微微颤抖,一阵轰隆的声音开始越来越响,岗村正用望远镜观察着西华军的动向,突然他的脸色惨白,糟了,西华的大规模坦克装甲部队!可是,事前的情报,在这次战役的敌军序列中,没有这样一只部队呀?哪里来的?是了,一定是西华从热河长途将之调过来的,从热河战场到这里,距离不过是300公里,西华有了3~4天的时间,就能调动过来!
  这正是当时候李思华的那个新的大胆想法,历史上德国和苏联大纵深的战法中,这种长途袭击,也是非常经典的,毕竟华北大地,地势平坦,这样的调动,也就具备了可行性。
  7月28日,经过7天时间,完成了全部补充的粟裕坦克装甲兵团,开始启程,此时的坦克和装甲车的速度并不快,大约平均是20公里/小时(只有冲锋的时候会超过30公里/小时),而且超过110公里左右,就会耗完全部的油料,需要加油。这样的长途跋涉,还要考虑中途机械的损坏,需要补充零件和临时修理。
  所以在7天的补给时间之中,中央军委又调集了更多的重卡,运输油料和零件,并且增派了维修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粟裕的坦克装甲兵团,每天行驶约100公里,当天剩下的时间就是仔细地保养和修理,保证装备的整体完善性,这样算得上小心翼翼地行军之下,用了3天的时间,终于赶到了4野战区的前线!
  由于从热河前线到平津的这一片区域,已经被西华提前占领,而且一野对这片区域进行了广泛地戒严,空军的战机也维护着这片地域天空的“净空”,使得坦克装甲集群的到来,日军仍然茫然不知,从而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
  所以在修整了一整天后,此时这个西华唯一的坦克装甲集群,再度发威!
  反应敏捷的岗村,已经知道败局已定,根本没有组织防御,就下令全军撤退,有军官试图争辩,被不耐烦的他一枪击毙,都什么时候了,还要逞能?
  和他一样机灵的,还包括板垣和9师团的吉信良辅,他们纷纷命令部队立即撤离,率领这3个师团的余部,狂奔而去。
  也有不机灵的,那就是谷寿夫第6师团和土肥原贤二第14师团。
  谷寿夫是个狂人,这几天“光挨打而无法还手”已经让他忍无可忍,心态都要爆炸了,此时见到西华的坦克装甲冲锋,考虑的也只有“死斗”二字,他手持军刀,命令每个士兵都带上集束手榴弹,散开向着西华坦克装甲集群冲锋!
  土肥原贤二作为过去的特务头子,实际上老奸巨猾,可问题是他的才能并不在军事指挥上,多犹豫了一会,就没有来得及撤退,看到西华的坦克和装甲冲来,他也只有保持着师团长应有的镇定,要求用14师团所有的兵器反击,士兵们冲锋,去炸毁那些西华讨厌的坦克和装甲车!
  第170章 河北之中战
  第6师团与第14师团,两者就为跑路的第2、第5和第9师团做了挡箭牌,使得这3个师团的余部,大部分得以撤退到后方,重新整理防线。
  但这2个师团,就遭到了西华军第13和14集团军的群殴,这两个师团也确实发挥了战力,尤其是谷寿夫“野兽”熊本第6师团,这个李思华前世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之一,爆发了凶顽的战力,他们拼死地反击,不停地反冲锋,悍不畏死。但这一切的结果,不过是拖长了灭亡的时间,在一天多的战斗后,这2个师团的大部,终于被歼灭。
  日军在这一次失败后,第2、第5和第9师团的余部,联合撤向了天津附近的武清、陈咀一带。3人在途中商量,联合向华北方面军发报上书:
  首先是向司令部谢罪,此次失败,3人皆有罪责,无可推卸。然后三人建议,以天津和静海为核心,剩余的18个师团加上3个师团的余部余,围绕这一条战线组织,相互抱团取暖,万不可分开太远。且西华的火力太强,日军以往的战术错误,是在敌军优势火炮和轰炸机的联合打击下,被迫陷入被动防御的局面。建议接下来的战斗,日军应该利用夜色的掩护,主动进攻,发挥日军单兵精锐的优势。哪怕就是“猪突”式的牺牲,也好过被动挨打。
  按照3人的建议,日军在这条防线上,应利用天津港的优势,大量修筑混凝土钢筋工事,彼此构成密集的交叉火力点,让这些永久性工事纵横交错,且增强对西华火力的抵抗能力。工事之间,也要用混凝土构筑永固式战壕,增强抗打击能力。
  这些战壕的最大意义,并不是防守。而是在前线能够保住大量兵力,从而利用夜色掩护,冲锋式夜袭西华军,与他们的步兵纠缠在一起,以日军的单兵精锐战力,大量消灭西华士兵,如此才有取胜的机会。
  最后的建议是,日军火力、战机都还严重不足,必须催促大本营加快供应,此事十万火急。否则,即使日军战术对头,牺牲之大,也将远超西华军。
  三人的建议,被多田骏迅速通过,他此时也别无他法,知道自己司令官的位置,恐怕已经到了最后,未来回国,能够不被自杀,已经算最好的结果了,他已经没有司令官的自信和固执了。
  其实日军现在的处境,就是李思华前世历史上,1939年他们与苏联在诺门坎交战的类似惨败结果,日军这种“一战型”“近代化”军队在苏军的“现代化”机械化战争面前,脆弱不堪,用诺门坎战后日军自己的评价来说,苏联打日本,“就像是大人教训儿童。”战力相差太远了。
  日军按照3位师团长的计划,开始迅速集结,并开始疯狂修筑工事,可惜,按照他们的要求,时间是不论如何来不及的。
  林彪4野前期与日军对峙期间的十来天,其实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建立起大规模物资和弹药的交通体系,否则就不会等这些天,现在日军后退一步,物资和弹药的运输线延长,耗费的时间比起前期准备要短得多。
  所以在8月7日,已经推进到日军新防线的林彪4野,与日军大部队之间,再次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不能不说,此时尚处于巅峰状态的日军,在西华军明显的优势火力面前,打得极为顽强,几乎每个夜晚,他们都会冲出工事进行大规模的夜袭,与西华军打成一片,双方的牺牲都是直线上升,天津外围的这一道阵线,成为了双方的绞肉机!
  8月11日,四野的指挥部里,林彪皱着眉头,看着地图。
  因为在这个时空的历史上他并没有负伤,所以也无需通过吃黄豆来缓解和治疗胃疼以及反酸,他此时并没有吃黄豆的习惯,不过喜欢粗茶淡饭倒是真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大茶缸,泡着的就是农家的粗茶,他不时端起茶杯喝上一口。
  日军的工事虽然只能说是局部修筑到位,但毕竟人数太过密集,西华军的坦克装甲部队相对太少,对几十万人的大集群冲阵的有效性是有限的,而且日军也学精了,开始用地雷、炸药包、迫击炮等的组合来对付数量偏少的西华坦克和装甲车,已经因此损失了大几十辆坦克,包括粟裕都心疼了,林彪也舍不得这么用,毕竟西华现在只有一只这样的部队,第三个坦克师刚刚完成组建,尚不能投入战斗,而第四、五、六坦克师,也刚刚在开始接收坦克,至少3个月,才能投入战斗。
  林彪有点遗憾,如果有3000辆左右的坦克,这个乌龟阵,他就有把握在一次冲击中突破。
  所以消灭这里的日军大集团,还是需要相对传统的硬桥硬马。现在双方的兵力实际上是差不多的,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战斗,西华军减员约2万多人,而日军的减员,总计超过了13万人。所以现在是57万对57万左右。利用火力的优势,实际上西华军已经对日军形成了半包围圈,不过日军的回旋余地仍然不少。
  林彪的思考,是预感到日军恐怕会有空前的反击了,因为这样持续下去,日军流血的速度远超过西华军,而且根据中央情报,他们的弹药补给相对西华,是远远不足的,日本本土的生产力,虽然已经大幅扩展,但还未能发挥到最高的程度,正好有个空档期,这是他们一时补不上的。
  按照林彪的指挥,这两天前线部队一直在与日军纠缠,但他的防线,也已经完成,就是为了预防日军的夜袭和偷袭的,这还是李政委教授和发明的法子,对于李政委,林彪是有点崇拜的,何况这个防御的主意,他觉得又先进又高明。李政委一直自称不谙军事,但是她经常有那种“天外飞石”式的奇思妙想,非常管用。
  这个办法,就是扫清自身阵地前沿90米内的一切障碍物,修建大量单人掩体,加盖厚原木和沙袋为顶。在阵地前,设置双层带刺铁丝网,再向前是密集的雷区,还部署了一些探照灯和照明雷,届时为火炮提供指示。但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在阵地前部署装满金属碎片的引爆汽油桶。
  想到这个方法,林彪严肃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你们不是想反击吗?那就尝尝这种超级防御阵地的厉害!他命令前线的部队,如果日军大规模出击,那就散开防线,向两侧撤退,放日军过来冲击主阵地。
  8月11日的当晚,日军并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反击,仍然是多处小规模的袭击,林彪在枪炮声中酣然入睡。
  但是日军确实已经无法忍耐,包括最明智的岗村和板垣在内,都认为别无它法,这样的大反击是最好的战法,而且一次不行就来两次,不信找不到西华的破绽。
  8月12日的晚上,日军大规模的袭击果然到来,这一次突击,在防线后面完成了补充的三个主力师团,即第2、第5和第9师团成为进攻的前锋,补充给他们的官兵,都是从其它师团中抽调的精锐。配合这3个师团的,还有113和114两个师团等部队,日军决定以15万人的大兵团,发动超大规模的全线反击!
  不过与西华军战斗到现在,日军也开始“未虑胜先虑败”了,其余的16个师团,全部动员,他们的任务是,如果日军突击胜利,就前突追击西华军;如果日军前军失败,就接应撤退的前军,务必挡住西华军的连续攻势。
  炮火映红了夜幕下的天际,在炮弹不断爆炸火光的间隙中,可以望见原野上,似乎哪里都是日本的士兵,戴着钢盔的居多,但也有一些人,头缠着血字的布条,根本不要钢盔,就这样决死地突击。看似是“人海”战术,其实观察到一个一个的细部,还是由班排组织起来的无尽的战术小组,有人观察,有人射击,有人联系各部。
  冒着西华密集的炮火,前线重机枪的扫射,以及不时发射的掷弹筒火力,虽然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日军的大部仍然攻到了西华阵地的前方。然而,他们的“英勇”在这个时候碰上了铜墙铁壁。
  首先是各处地雷被他们冲击所引爆,暗淡的夜色下,哪里能发现那么多地雷的引线?日军的攻击速度不得不慢了下来,还要派人清理掉带刺的铁丝网。当他们攻击到最后的防线,最大的悲剧也就诞生,西华军根据日军逼近的距离不断开始引爆装满了金属碎片的汽油桶,剧烈的爆炸一个接着一个,日军成片成片地倒下,惨叫声充溢着整个前线。
  汽油桶爆炸的威力,并不仅仅在于金属碎片的溅射,更在于汽油桶内,设置的就是凝固汽油,这些汽油的溅射,对于日军士兵,才是真正的“恶魔之吻”,无数的士兵被引燃,而且火焰根本无法扑灭,他们被烧成了一个个火人。到这个程度,日军士兵的蛮勇终于退潮,无数人开始往后逃。
  眼见日军失去秩序,粟裕的坦克装甲集群开始冲击,他们不断炮击,和用12.7mm的重机枪扫射撤退的日军,甚至是直接碾压过去。
  负责指挥突击的板垣目眦欲裂,他不断试图恢复对整体突击部队的全面指挥,可是哪里能够实现,太多的部队,已经失去了通讯联系,或者被打散,或者通讯员已经死了。
  在这样的缠战近一个小时左右,日军突击部队终于无法支撑,开始全面撤退,但已经失去了有效指挥,基本都是那些少佐、中佐,按照自己的军事素养,指挥小股部队。正因如此,他们的指挥不断被西华的攻击打断和消灭,日军整体的崩溃,已经不可避免。
  最后,板垣也被部下拖着逃离,幸好他的指挥车还能使用,逃离的速度比较快。
  到天大亮,昨天的主战场,已经平静了下来,战士们已经清理过这一片战场,远方仍然在传来枪炮声,那是追击的部队不断与逃跑的日军发生的交火。
  这个战场上,各种难闻的味道,简直要让人呕吐,可是林彪这个时候神清气爽,他和罗丙辉等谈笑着,浑不似平时那个沉默寡言的样子。
  单单日军抛尸在这片主战场上的日军士兵,就几乎达到了4万人,而已经崩溃了的撤退,15万人的部队,至少还可以留下来4~5万,日军能够撤出6万人左右,已经是不得了了。
  追击数十公里后,前军已经与前来接应日军撤兵的日军师团们交火,按照事前的命令,追击部队开始后撤,建立新的阵地。而日军接应师团们也没有敢追击,双方的阵线,又一次临时形成了。
  但此时的两军形态,4野已经对日军剩余的48万左右的部队,形成了三面合围,日军只剩下天津港一个出口,而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兵力,此时太过于密集了。
  此时徐向前三野部队,已经在攻击前进中,接近了石家庄(石门市)。
  负责指挥对面日军第15、17、115、116、117、118、119、120、41、42这10个师团的,正是原来的华北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
  事实上,说是10个师团,实际上只有8个师团的兵力,香月从115~120师团中,选择精锐补齐了第15和17师团在正太路攻防战中损失的兵力,而41和42师团的新兵,又几乎全部都补充了这6个师团的缺额,所以41和42师团现在基本上就是一个空架子。日本国内的兵源补充,还来不及跟得上。
  不过这8个师团,加上2个混成旅团以及2个野炮旅团,总兵力仍然达到了24万以上。但是,日军根据最新的情报,已经判定出山西的徐向前三野部队的规模,不止20万人,至少有30~40万人,这让他们不得不转入以防御为主的作战。
  所以香月清司这个日军知名的“步兵专家”,将石门市从一个铁路枢纽城市,迅速地改建为一个军事防御重地。他们采用了修建“地下城墙”的方式,又可以称之为“封锁沟”,大体试图将石门市变成一个长方形的军事城池,面积达到了38平方公里。
  在地下城墙的内侧,与之平行筑堤作为道路,并沿道路分别设置防守堡垒;而在地下城墙的外侧,则设置500米宽的开阔地,禁止一切建筑物,作为这个军事城池的开阔防护区,也就是日军射击或炮击的重点防守区域。
  这种封锁沟的功能,并不限于直接的防御,它宽5米、深3米,长度超过30公里,其中放水,实现了环城水路的运输。
  地下城墙之外,还修筑了大量的炮楼和碉堡,周围设置了铁丝网,构成了一个个的小防御空间。
  日军还在石门市外远离前线的大郭村,扩建了军用飞机场。
  在日军的规划中,石门或者说石家庄的地位是很高的,被作为“大东亚战争的基地,关系华北建设尤为重要。”所以虽然面临西华优势兵力的进攻,但日军反而以此为军事基地抵挡,他们绝不愿意放弃石家庄,日军的10个师团,也就围绕着石家庄构成了绵密的防线。
  当徐向前用望远镜观察日军的部署,也不由得感慨,这座城市,无可避免必然毁于此时的战火,这是民族之劫难,只能让这些狗日的日寇,为这座城市殉葬!
  三野的60万部队,不断从正太线的火车上下来,他们整理之后,就向着石家庄的两侧延伸,很快形成了对石家庄地区日军的“围三阙一”的三面合围格局。
  其实这是日军此时的悲哀,本来日军是一只长于进攻而拙于防守的进攻型军队,但由于此时与西华的火力和兵力差距,被迫从进攻转为了防守,尝试他们并不擅长的防御战。
  虽然日军依托了军事城池进行防御,但这正中徐向前的下怀,日军集中在一起,有利于打成歼灭战,相对于一野和四野,就只有此时的三野还没有“大功”,徐向前嘴上不说,内心却是有所渴望的。
  8月14日,石家庄攻防战爆发。
  相对于四野和一野,徐向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于铁路,而劣势也在于铁路,日军将后路防护得很好,其物资补给也可以通过铁路运输。
  但既然日军已经将这座城池变成了一个大的军事城池,那么巷战估计无可避免,三野自然要承受大的牺牲。这也没有办法,哪能都打顺风战呢?
  山西的军工基地,通过正太线,为三野尽量加强了火力,此时三野的重炮,也被加强到了近5000门。
  在重炮的不断轰击下,日军不得不进行一场地下城墙的修补战,随炸随修。而三野的各个部队,则展开了“笨工程”,他们开始掘进战壕,利用炮火的优势,不断掘进超过2米深的壕沟,这些壕沟如同是以石家庄为中心的放射线,逐渐接近地下城墙。
  很快,双方就爆发了在西华掘进壕沟面前的不断冲锋、反击、反冲锋与突袭。日军拼命地骚扰,减慢西华军掘进的速度。
  很快,这些向心的壕沟之间,又出现了无数的横向壕沟,将所有的向心壕沟都联系在了一起,这使得日军如果利用优势兵力进攻某一个方向的壕沟,其它的西华兵力就可以方便地聚拢过来,形成有效对抗。
  在这样的攻势下,三野就犹如构筑了一张越来越密、越来越近的大网,将大部分日军从三面围在了这张网中。而日军在外围的碉堡和炮楼,不断被摧毁,逐渐消失。在这样的攻击下,这些炮楼碉堡,就变成了一个个的孤立的火力点,被西华的重炮逐一点名炸毁。
  在这个“次要”战场,双方能得到的空中支援都是有限的——双方的空军战机规模此时都严重不足,满足主要战场都很困难,而且此时战机的航程一般不过是700~800公里,如果往返再加上空中滞空战斗的时间,到石家庄附近进行支援的难度本来就很大。
  香月清司和徐向前都知道,这几天的攻防,不过是开胃前菜,真正的大战,即将展开!
  第171章 淞沪抗战与河北决战
  1937年8月13日。
  新上任的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踌躇满志,自从因为他支持皇道派而遭到统制派压制,被迫退役后,此时他终于东山再起,他坐在办公室的大位上,从窗户向外看,仿佛看到了蒋介石政府的首都南京。
  松井记起了上次蒋介石等人给他的屈辱,不由冷笑。好言不听,就让我这个哥哥代表大日本帝国,好好教训你们这些弟弟。南京,我要来了!
  松井本来是日军上海派遣军的司令官,不过现在换成了规模更大的华中派遣军的司令官,单单从“上海”两个字换成了“华中”,就可以窥见日本上层建筑及日本军部对于侵华的战略变化——在与西华连场大战之后,他们对于蒋介石政府这面,已经将原来准备有所限制的,限于上海附近的战役规模,改变成为了彻底消灭蒋介石凯政府,完全占据他们所谓的“华中”,即中国南方的精华区域。
  松井在上个月已经率领荻洲立兵第13师团以及中岛今朝吾第16师团抵达上海,这两个师团当然就是华中派遣军的主力。
  他本来计划先占领虹桥机场,开辟日军的空中战机通道,不过蒋介石这回机灵得很,让他的军队用炸弹比较彻底地炸毁了虹桥机场,这使得松井在这个月不得不全力以赴地修复机场。
  最近日本因为增兵上海,受到的外交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西方列强,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出面严厉警告。日本军部也严厉警告松井,不得冒犯各国租界,这使得蒋介石的特务组织,能够借助租界的掩护,不断进行反日活动,这让松井很不爽。
  不过他也不敢违背大本营的命令,本来在他看来,他用手上的2个主力师团,已经足以击败在上海外防御的蒋介石国民党军队。不过大本营因为极为恼火华北方面军的先斩后奏,害怕南方也是一样,所以严厉警告了松井。松井作为一名刚刚起复的高级军官,自然担心如果自己不服从命令的话,再被解职,此生就再没有机会了。
  所以他虽然不耐烦,但最近还是按捺住自己的性子,先充分地做好了对国民党军队的侦查工作,反正国民党就是个筛子,日军多年的经营之下,他们很难瞒得过日军情报机构的眼睛。
  不过当详细的情报汇报给他后,还是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蒋介石这一次投入的兵力规模极其巨大,可谓精华尽出,人数高达60万人,而且至少一半的部队,是国民政府军队的精锐部队。
  国民政府在上海外围,包括浙江和江苏境内,建立了一套对日作战的“第一战区”组织,蒋介石亲自兼任司令长官,副司令长官为顾祝通;右翼军的总司令是张发奎,下辖第八集团军(张发奎兼任)、第十集团军(司令刘建绪);中路军总司令朱少良,下辖第九集团军(司令张制中)、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廖雷);左翼军总司令陈诚,下辖第十九集团军(司令薛岳)、第十五集团军(司令罗左营)。
  所以国民党用于淞沪战场的兵力,是三路共6个集团军,前中后三道阵线,总计部署了48个师,以及15个独立旅、9个暂编旅、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宪兵团,甚至还有撤出上海的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以及炮兵7个团。
  松井阅读着蒋介石军队的情报,在“炮兵7个团”字样上看了许久,脸上露出了微笑,心想这就是蒋介石老弟你的软肋了,总共60万大军,却仅有7个炮兵团,火力的匮乏,可见一斑。日军要击败国军,当然就是要用压倒性的火力,击破国军相对稀疏的火力防御,从而达成突破。
  松井已经知道北方的战局不利,而不利的原因,就是日军发现西华在火力上远远超过了日军,他心想在南方,这个情况就倒过来了,西华在北方,用火力欺负日军;而到了南方,我也同样可以用火力欺负国军。
  前几天,第101、107和108三个二等师团已经抵达上海,所以松井石根手上已经有了5个师团,加上一些其它部队,总计接近15万人的军队,在松井看来,这已经足够击败国军这60万人马。何况,华中派遣军剩余的4个师团,即第26、27、28、29师团,也将在10天内可以登陆,届时,他的兵力会高达25万人左右。
  松井并不太重视最后抵达的那4个新兵师团,在他看来那主要是给前面的主力5个师团补充兵员的。所以他的主力已经齐备。
  当然,这次战役,海军也要分一杯羹,想到这里,松井有点不悦,海军这些马鹿,觉得能抢功的时候,跑得飞快。不过看在航空支持的情况下,他也只有忍了。现在日军陆航,实在是抽不出多余的战机支持淞沪会战,能够给他木更津航空队的90架战机,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其实他心知肚明,这是陆航不愿得罪他而已,否则完全可以一架飞机都不派。
  所以这次的空中力量,主要就要依靠海军,而海军派出了320架战机,主要是第一航空战队(龙骧号航空母舰、凤翔号航空母舰)、第二航空战队(加贺号航空母舰)、第十二战队(神威号水上母舰)等机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