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09节

  日军陆航的战机,强硬地顶着西华战机的攻击,拼命地掩护日军轰炸机对各条浮桥进行攻击,舟桥部队也被迫不时燃放烟雾,规避日军轰炸机的视线,而有一条浮桥确实被炸断,造成过河士兵的一些损失,在经过紧急抢修后才恢复。
  几个小时过去,日军陆航的攻击终于疲惫,基本退出了战场,浮桥过河变得顺畅起来。
  而日军利用最近1个月左右,在德州及其附近修筑的工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三野也只能是一点点地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
  这一次的日军打得比较有章法,他们逐次掩护地撤退,几个师团之间构成了比较协同的作战,岗村的指挥下,日军的战术水平还是有所提升。
  然而实力终究是一切。在三野连续的攻击下,日军被迫放弃了德州,开始向济阳和齐河撤退。
  在济阳的攻防战打得尤其激烈,日军在此构筑了大量工事,而且兵力分散布置,前轻后重,所以消灭了一茬,又出来一茬。这些在华北的日军,此时被岗村下令要死战到底,洗雪自身在华北失败的耻辱,老鬼子们都抱了必死之心,而且现在对西华的攻击模式开始熟悉,在重火力攻击下保存自身的能力也有长进,导致三野的攻击就有点迟钝。
  这让徐向前有点恼火,但他也清楚,日军的精华在此,如果能击破并消灭这些日军,按照李政委的估计,在日军最精英的100多万部队被消灭后,补充上来的人手的战力就将大大下降,例如使用三八大盖保证400米距离的杀伤力,日军在新兵中是根本不可能训练得出来的,只有日本积蓄了一个时代的老兵才能做到。
  所以徐向前按捺住自己的焦躁,用重火力不断对日军“剥皮”,战到10月20日,日军终于支撑不住,退过了黄河,现在三野与日军,形成了隔着黄河对峙的局面,正面的对岸,就是山东的省府济南。
  其实岗村这个时候,心头犹如滴血。他的80万大军,已经去掉了约20万,而且其中有一半都是天津撤下来的老鬼子,是难以得到补充的。
  三野没有等待,开始从济阳和齐河两个方向,对对岸进行狂轰烂炸了整整3天,然后才开始搭建浮桥,日军早已炸断了津浦铁路上的黄河铁桥,部队要过河,只能是搭建浮桥。
  在黄河上搭建浮桥的难度就要大得多,因为这里是黄河下游,不像是黄河中上游,往往只有300米左右的宽度,在山东这里,黄河非常宽,很多河段,宽度达到了3000米。
  好在由于河面宽了,水流也就相对平缓,在这个方面是有利于搭建浮桥的,10月份的天气,此时也没有洪水,所以整体的条件,是有利有弊。
  岗村早已预料到西华军必然通过搭建浮桥过河,因此忍耐过西华的每一次轰炸和重炮轰击后,不断地组织日军反击和袭击,他将所有日军的轻型火炮,组织起来,机动地攻击搭建中的浮桥,采取开几炮就跑的方式,还是给三野造成了不少麻烦。
  至于岗村手里的两个重炮旅团,他知道必然是西华军现在全面搜索的最重要的目标。因此他暂时没有使用,想寻找一个机会——例如在西华军全面渡河的时候,将全部炮弹都用这两个旅团发射攻击浮桥,瞬时造成西华的重大损失,哪怕接下来旅团被西华军的轰炸机炸掉,也在所不惜。
  所以当下的战局,确实形成了日军的黄河防线,三野的主要攻击手段,就是轰炸和炮击,不过在连续的打击之下,日军的损失仍然是惨重的,毕竟日军基本要保证在河岸3公里范围内的存在,否则难以影响西华军的浮桥搭建。而不要说轰炸机,西华的重炮射程也在15公里甚至以上,日军前线是被迫在西华军的火炮射程之内的,无论如何的“机动弹性”,每天的损失都是不断上升的。
  到10月25日左右,二野已经攻击至聊城、东平一线,日军的侧翼,开始受到了严重威胁,而三野的浮桥搭建,也不断成功,虽然没能实现全军渡河,但开始逐次渡河,舟桥部队在经受了重大牺牲后,仍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岗村的“重炮旅团突袭”攻势,只实现了一小半。他舍不得两个都用上,在三野开始渡河的时候,让其中一个重炮旅团开炮,高度警戒的西华重炮群立即用射程超过20公里的240mm重炮等向其反击,所以这个旅团的炮击,只炸断了一条步兵浮箱式浮桥,造成了一些西华战士的牺牲,但是几乎没有能够造成西华重装备的损失。徐向前这一次可舍不得让坦克装甲部队,在日军的威胁仍然很大的时候马上渡河。
  在空中逡巡的红龙(ju88)轰炸机很快找到了转移中的日军这个重炮旅团,并且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轰炸,使得这个旅团几乎全军覆灭,人虽然还有很多,但是火炮全部损失了。
  打到这个程度,岗村知道,黄河防线已经不可守,他没有等着三野的总攻,而是提前开始了撤退,仍然是“梯次相互掩护”的撤退方式,利用胶济铁路,不断退向山东半岛和沿海各地。在发现三野的坦克装甲集群后,岗村又干脆地放弃了梯次撤退的策略,直接用铁路退向青岛。
  在西华中央军委看来,日军在山东的战役表现,已经比此前在华北好得多,近期的山东河南战役,西华军打得有点沉闷。不过李思华和毛泽东都认为,这是正常的,日军毕竟是强军,华北会战的时候他们骄狂自大,给西华军创造了不少机会。现在日军对西华没有任何轻视,重视发挥自己的长处,自然打起来就有些困难了。
  日军的战术确实有所改善,现在他们就有点像弹簧,与西华军已接战,就像弹簧那样弹回去,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弹回来袭击。这充分地发挥了他们步兵坚韧和擅长单兵和小组织作战的长处,但毕竟改变不了实力上的差距,从9月下旬到10月下旬的这一个月,西华军在山东和河南战场,消灭的日军仍然超过了25万人,战略目的,仍然得到了比较完美的实现。
  接下来,三野向东,沿着胶济铁路,向着青岛方向攻击山东半岛。而二野则向南攻击,占领山东腹地,重点则是枣庄和台儿庄地区,这个区域已经接近仍然在国民党手中的徐州地域。
  而西华中央军委的重点,已经是在筹划青岛攻击战,这一战的难度非常大,最主要的,就是日军多半不会像放弃天津一样,放弃青岛,日军当年从德国手中占据青岛后,在那里下了大量的功夫,单是日本资本家们在青岛的投资,对于日本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在日本看来,天津是列强“公共”的,而青岛,则是日本的“禁脔”。
  日军不放弃青岛,在军事上也是理由充足的。青岛从德国人的时候开始,其防御工事的强度,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远东最强。而青岛海域的情况,远比渤海之侧的天津要强。日本海军对青岛的支持,几乎可以发挥到最大程度。日军的舰炮,可以轰击几十公里,这对于其陆军坚守工事,当然非常有利,这将是日军第一次,通过海军的支持,能够在重炮的火力上,与西华可能相提并论。
  西华现在没有值得一提的海军。所以对付日本人的海军,主要就要依靠空军的打击。这正是这一阶段李思华与中央军委,包括三野徐向前他们,重点考虑的事情。
  第175章 青岛海空战?
  1914年,日军经过3个月的苦战后,终于占领了德军的青岛要塞。那场战役日军打得很艰难,德军战前自己都估计可能只能抵御14天,结果却打了整整三个月。
  德军只有1万人,还有一种说法是只有4500人的正规部队,而日军出动了60余艘军舰和5万陆军,英军还有1000多人协助日军作战。所以德军当年青岛要塞的坚固,确实是出类拔萃的。
  当时的青岛,完全可以说是一座在要塞之中发展起来的城市。在德国从清廷掠夺到手此地,就在青岛的大小山头、海岸线上,修筑了炮台、堡垒、兵营等各种军事设施,德占17年的时间里,德国在30余平方公里的要塞区内,规划了9个小区,其中建设完成的为青岛与大鲍岛两区,以及台东和台西两个镇。在防御上德军可谓做足了防御功夫。夫
  日军占领青岛后,德国的要塞大部分被废弃。不过在此次山东战役中,岗村正拼命地恢复要塞的防御功能。重点恢复的,自然是沿市区东部的太平山麓和海泊河中下游一线,构筑的南起浮山湾小湛山,北抵胶州湾内海泊河口,全长六公里的步兵堡垒防御工事。在这条防御线的高地上,总共有小湛山、小湛山北 、中央、台东镇、海岸五大堡垒群(即青岛民间所称的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和五号炮台)。
  这些堡垒由1处大堡垒以及4处中小堡垒组成,每处堡垒均有地下通道连接。在大堡垒周围,另有13个战时小堡垒,用以驻兵、贮存给养、弹药和作战指挥与掩体。在堡垒线的外侧,还开挖了一道深约5米,宽约6米的壕沟,沟底和堡垒周围架设三层铁丝网,一直连接南北海滨。
  在壕沟的两侧,筑了一长串的步兵掩体和火炮、机枪掩体(地堡),配置了轻型火炮、机枪、步枪等武器,构成了长达6公里的坚固防线。日军还恢复了浮山——孤山——楼山一线的外围警戒防线。
  对于堡垒工事群,这一点西华倒是一点都不怕。时代已经不同了,在今天的重火力面前,再坚强的堡垒也挡不住例如列车巨炮这样的攻击。真正头疼的,还是日本海军的支持。
  此时日本海军的舰炮,比较好的舰艇例如“陆奥”号战列舰,该舰在距“目标”5千米时,命中率达到13.5%,而在20千米的距离上达到20%。整体上,日本海军主力舰的平均命中率达到了14%。不过不讲究精度的话,最远的舰炮(305mm)能够超越27公里的射程,在30公里左右,使用得最广泛的203mm舰炮,射程则在25公里左右。
  这样射程,加上海军舰艇的机动性,使得西华的重炮群自身难以构成对日本海军的威胁,而其大射程超过了绝大多数的西华陆军重炮,所以难以取得炮战的优势。
  预估日军在青岛战役期间,其海军动员百艘舰艇都是可能的,其炮群的密集程度,并不会低于西华多少。
  岗村正是围绕着日军的这个优势来筹划“青岛保卫战”的,在战略上,其实守住青岛已经没有意义,但日军高层谁都不敢要求放弃青岛,这是“皇军勇士”的鲜血换来的,岗村也不敢,其实他也不舍得。
  他已经干脆利落地放弃了整个山东和河南的防御,在黄河被突破后,这条防线的意义就已经失去。在黄河和京杭大运河的一系列作战中,日军损失总计约27万多人,他原来的80万军队,还剩下了不到53万,在此期间,日本本土给他的补充大约还有10万人,所以他本来的兵力还有63万人不到。
  但岗村认为,按照当下西华的火力优势,日军在青岛外的防御意义不大,舰炮掩护不到的地方,终究会被西华击破和消灭,所以青岛战役,他只留下了18万人,他觉得在海军支持下,青岛要是能守住,18万人也可以守住;要是守不住,63万人也守不住,而且地方也展不开。
  所以总数高达45万的兵力,在黄河北突破之后,就被他干脆地通过海军,逐批转送连云港登陆,意图击败防御的国军,然后一路向宿迁、宿州和徐州方向,重新建立对西华的防线;另一路向淮安、三河湾和淮南方向,击破国军在苏北和徽北的防御,掌握整条淮河防线,同时逐步进逼长江,与长江以南正在进行淞沪会战的华中派遣军形成呼应。
  在这两路“淮河派遣军”中,自然是淮安-三河湾-淮南这一路是重点,大约派遣30万人;而宿迁徐州方向则是“弹性防御”,用来阻碍西华军南下的速度,所以只有15万人,意图通过徐州宿迁地区,大量的淮河支流形成的大小河流,逐次抵御后撤,以便日军主力在淮河建立完整防线,并占领淮河与长江之间的广阔地域。
  甚至青岛这里交战不利的话,岗村也会将青岛守军,再次海运南下,补充淮河防线。
  不过岗村的如意算盘,注定只能实现一半。李朴的二野,东进的速度极快,前锋已经接近了亳州。由于亳州此时在国民党中央军和桂系军队的联合控制之下,二野没有进驻亳州,但已经朝向蚌埠进军,只是在等待西华中央与蒋介石政府的协调结果而已。
  实际上岗村的徐州-宿迁15万人的方面军,已经非常危险。因为三野的一部即刘志丹第11集团军,已经接近了徐州方向,等到二野包抄过来,就很可能把这15万人包了饺子。
  不过岗村此时没有那么明确的军事情报,他的注意力,仍然在组织青岛防御战上。
  站在西华的立场,青岛是必须拿下的,否则后方有那么大一颗钉子,怎么能够忍受?但常规的攻城套路,这一趟就不太好使,所以打破这个困境的办法,主要就是从空军想办法。
  这一战的空军对手,主要是日本海航,在料敌从宽的尺度上,就算其10艘航母全部出动,则可用战机包括战斗轰炸机在内,此时的总数也不到600架。
  日军的陆航方面,如果从连云港这些地区支持,目前机场的数目不够,不过这可能改善得比较快,料敌从宽,算个1400架。
  即日军能够出动的战机总数,不会超过2000架。
  西华的战斗机总数,经过9月、10月的连续爆兵,总数已经超过3000架,而青岛战役,则计划使用2000架,1000架对付日本最精锐的海航,而另外1000架以其性能优势,足以驱逐日军陆航的战机。
  对付日本海军的关键,就是轰炸机群。这一次算是倾囊而出。
  赤龙ju87俯冲轰炸机群500架:用于对于日军在青岛近海支援的舰艇,即那些试图用舰炮轰击我军的战列舰等,它们必须靠近青岛附近30公里甚至是20公里以内。
  红龙ju88战斗轰炸机群300架:用于在战斗机与日军舰载机的格斗过程中,袭击日军航母,这种轰炸机对付航母还是比较适合的,航程高达2000公里,速度很快,能够保持500km/小时以上的时速,在高射炮下的生存力相对较强,最重要的是其载弹量,可以携带500kg的炸弹4枚或者1000kg的炸弹2枚,如果命中航母,一弹致命也是可能的。而且ju88还有2门20mm机炮,空战能力也不错,二战中盟军曾经认为它们是最难击落的德国飞机。
  ju88机群之中的80架,还换装了鱼雷挂架,装载4枚500kg鱼雷,这是从德国一体引进的,不过此时的鱼雷还是使用的德军原装,西华的鱼雷工厂还在建设之中。不过这种鱼雷攻击机也有西华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世界上第一型的机载厘米级超短波空中侦查雷达!这是西华科学院成立4年多以来,在无线电领域上的最大成就,西华的雷达技术,开始走在了世界前列。机载雷达的使用,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了攻击的精度,并易于发现日军的舰艇。
  日本海军此次确实也算得上“倾巢而动”,10艘航母中的8艘,包括最大的赤城号和加贺号都参与了青岛的行动,其它苍龙、飞龙、瑞鹤、祥鹤、祥风、瑞风这6艘较小的航母也参加行动,集中了舰载机500多架。
  战列舰10艘中,也来了6艘,加上巡洋舰18艘和驱逐舰76艘,日军总共出动了可以远距离炮击的战舰100艘。
  当然还有一些其它辅助舰艇,例如扫雷舰、运兵舰等。
  所以此次日海军的出动,也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军的将领们,也想借着此次的作战彰显日本海军的威风,在他们内心,很想借着这一战,压倒陆军,这些陆军马鹿,连战皆北,已经把皇军的军威,都丢到马里亚纳海沟里去了,只有海军,才能挽回帝国的威严。
  日军联合舰队司令官永野修身,这个时候也是踌躇满志,他受到海相米内光政的嘱托,一定要打出海军的威风来。他对西华隐隐有着蔑视,一个连海军都没有的国家,如何能够应对全球仅次于英国海军的日本海军的攻击?
  永野是日本海军的老前辈,曾任江田岛海军兵学校校长,在日本海军的威信很高。他早年曾经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两年,为日本海军引进了道尔顿教育法。后来在海军兵学校的时代,就是他终结了学生被动的强制注入教育,禁止体罚,提倡自习,形成了著名的日本海军“江田岛精神”。日本海军的诸多著名将领,都是他提拔的,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山本五十六,现任日本海军次长。
  所以永野是日军中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不过战争中出色的将领,其实很少有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未来发动对美国的海军战争,他是最主要的支持者,而米内光政则是最主要的反对者,战略眼光的差距,不言而喻。
  10月26日,三野集中了第9、10、12这3个集团军,对于青岛的攻击战全面展开。在青岛周围紧急修筑的几个野战机场(实际上主要是用于转场加油),集中了西华的空军主力。
  战役的展开,一开头就是大空战!不把日本海军赶走,西华的重炮攻击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例如重炮群在开火时,被日本海航侦察兵确定了方位,几艘舰艇的超远程速射炮一顿轰击,就可能摧毁了重炮群。
  没有什么试探性的攻击。由于日本海军的狂妄,现在除了航母以外的多数日军战舰,都在离开青岛海岸20公里左右的海面上。对于西华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机会!
  大约600架战斗机首先升空,他们向着侦察机已经侦查到的日军航母方向,急掠而去。紧跟在他们后面的,则是200架红龙战斗轰炸机。这一批战机,绕开了日海军在前方的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这些战舰,是留给赤龙斯图卡的!
  赤龙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也起飞了300架,他们朝向这些战列舰和巡洋舰而去!
  在15分钟后,西华准备的剩余全部战机,即400架战斗机、100架战斗轰炸机和200架俯冲轰炸机,将组成第二批次的打击编队,再次袭击日本海军!
  日军舰艇,此时主要使用的防空系统,战列舰中程防空是89式127毫米7公里高射炮(使用寿命仅有400多发),重巡中程防空是45倍径的十年式单联装120毫米高炮(一分钟只能打10发),而两种舰艇近程防空都是96式25毫米防空高炮,而驱逐舰都只有近程防空系统。所以日本海军的防空系统是比较差劲的,尤其是25mm高射炮,比起西华陆军现在使用的m34速射高射炮来说,都相差很远,射程只有2公里。
  首先接战的,就是距离比较近的赤龙轰炸机群。
  看到天空中乌压压一片的西华俯冲轰炸机群,日海军的舰长们脸都绿了,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陆军曾经受过的巨大压力,战列舰和巡洋舰的89式127毫米高射炮,拼了命地开炮,空中西华的战机有的被击中,在空中爆炸。
  不过,日军的高炮数量明显不够,只有战列舰有4座或以上的三联装127mm高炮,巡洋舰有2座就不错了。其余的驱逐舰只能是干瞪着眼,25mm高射炮2公里的射程,人家早就轰炸完了。
  赤龙轰炸机群的飞行员们,此时热血沸腾,根本不惧怕牺牲,300架机群大约分成了3波次的攻击,重点对着战列舰和巡洋舰而去,基本是3架一组,后面再跟着3架,3架后面又是3架,9架攻击一艘大舰,日军的大舰只有24艘,剩余的赤龙,才会去攻击那些小舰——驱逐舰。
  赤龙机群的轰炸机,有的是携带着子母弹,可以分解为74枚子炸弹,有的则是携带2枚250kg的炸弹,而还有的,则是只携带一枚500kg炸弹的,这最后一种,目标就是战列舰!
  日军高射炮的防御,不过是打下了20多架赤龙轰炸机,这已经是他们最好的战绩了,在李思华前世他们对敌美国海军时,通常战绩会比现在差得多。这还是因为在近海,而且日本海军的舰艇高度密集,集火效果算比较好的。
  赤龙机群开始俯冲,死神的尖啸响彻海面,日军这些舰艇空有强大的火力,可对于空中的轰炸却是无能为力,炸弹从空中不断抛落,有的没有击中目标,在海面爆炸,让战舰不断震荡;有的则正中目标,在战舰上炸出大洞或者将军舰的表面炸得一片狼藉。远远望过去,烟尘伴随着火光飞扬。
  斯图卡的弱点之一,是其载弹量比较小,只有500kg,所以几分钟之内,就已经扔光了炸弹,扬长而去,日海军的全面抵抗,也不过增加了10来架的战果,赤龙机群的这一波攻击,日海军的全部战绩,不到40架轰炸机。
  当赤龙机群远去,露出了日海军的凄惨景象,6艘战列舰,全部带伤,最惨的是雾岛号,连续遭到的轰炸,使其被炸掉了两座炮塔,驾驶舱开始进水,并导致水线处受损进水,雾岛号从船首到船尾全部起火。实际上它已经救不回来了——随后发现轮机舱已经瘫痪,大火导致弹药库进水,很快就将沉没。这艘战列舰有超过1400多名船员,所以此时日军的驱逐舰,开始赶忙救援,将船员们转移。
  他们要救援的,当然也不止是雾岛号。14艘巡洋舰中(另有4艘在护航航母),有4艘都起了大火,不知道还能不能救回来1艘,而驱逐舰由于“抵抗力低”,虽然不是西华的攻击重点,仍然有11艘逐渐沉没。西华空军的这一击,大约击沉了16艘日军战舰,可谓是辉煌的大胜!
  就在近海之战的尾声中,距离青岛港约40~50公里的8艘日军航母,也开始遭到西华空军空前的大机群袭击!
  日海军对于西华大机群的来袭已经严阵以待,他们已经知道了前方战列舰群遭到袭击,不过还不知道损失,相差20公里左右,两边接战的时间也只差了不到10分钟。永野立即命令所有航母的战机全部起飞接敌,他已经非常后悔,远远低估了西华的“疯狂”,覆盖了半个天空的西华大机群,让他头皮发麻,神色严峻无比。
  日海军海航的机群,与西华战斗机群接战后,立即陷入了劣势,因为战机的数目几乎是2:1,数量上具有优势,西华的bf109f的性能又在日军最新的舰载机零式之上,而这个特遣舰队的“零式”战机只有300多架,其余200多架,主要是对舰攻击机,其实不是很适合空战。
  所以永野很快就发现,空中的零式以及97式战机不断凋零,他们被西华机群群殴,超过3架以上的日机被击坠,才可能换到一架西华战机被击坠,交换比简直不成比例。就这样,还是因为此时的日本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算是最强的一代,拼命用自己的技术,弥补了一些与西华战机之间的差距。
  永野痛苦地摇了摇头,他指挥下的海军战略完全错误,老套路的观念已经落伍了,西华没有海军,可是拥有强大的空军,因此日本海军过于逼近大陆,就是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这是“不对称的战争”!
  第176章 青岛余波与国民政府撤退
  随着日军舰载机群被西华战斗机群围攻,200架红龙ju88战斗轰炸机群,趁机突破了日军航母群的防空,此时能够回来支援的日军战机不多,这些航母主要是依靠自身的高射炮防空系统进行对抗。
  因此,类似此前赤龙机群攻击日海军战列舰集群的故事,同样发生了,日海军还犯了另外一个错误,就是为了支援陆军在青岛的固守,将大部分能发射舰炮的船舰,都派到了近海,此时8艘航母的护航舰队,仅有4艘重巡和20多艘驱逐舰,它们的防空火力是很微弱的。
  红龙机群的主要目标是航母,由于它们载弹量大,因此这些航母遭到的打击也非常大,总共有3艘航母起火,而几乎每一艘航母,都有程度不同的损伤。
  等到红龙机群攻击完毕扬长而去,西华的战斗机群也随之护航护远去,永野几乎已经面无人色,他希冀地望着天空,可是能返航的舰载机,显得那么的稀少!总计只有不到200架的舰载机返航!
  日军舰队抓紧向着远海撤退,但是西华的第二波攻击时间,只差15分钟,日军根本没办法撤退多少距离,尤其是近海的战列舰集群,他们又遭到了一次重大的打击。
  等到最终完成撤离,日海军的大舰队,已经只剩下了不到70艘,而且多数都带着程度不同的伤损。航母沉了3艘,尤其是重型的能载机90架的加贺号也沉了;战列舰损失3艘,金刚、雾岛沉了;巡洋舰损失8艘,而驱逐舰则损失了25艘!这是日本海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败,而且不是败于敌军的大舰队,而是空军!
  永野吐血,他写下了遗书,然后自杀了,他实在没办法交待。在他的遗书中,总结了此次日海军大败的教训:
  一、海军就是海军,不能看成是对大陆攻击的移动炮台,尤其是对西华这种拥有强大空军的敌人。
  二、海军支援陆军,必须是在一系列的前提下,不具备空优,海军就不能出动。
  三、需要大力发展海航,未来的海战,单靠火炮,没有空中优势,军舰就可能沦为活靶子。
  四、推荐山本五十六为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