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38节
实际上,最终没有多少英印部队能突围出去,中国空军一直在跟踪他们逃跑的路线,持续轰炸,很多士兵最后沮丧了,就等待投降。
而在英帕尔北部围攻密宣的部队,得到南线全面崩溃的消息后,迅速向西撤退,不要说什么打通北线了,马上就要被南面的中国军围攻了。
然而依托阵地,还可以躲避中国空军的轰炸,这样的行军,那就变成了活耙子,无数的士兵丧生在撤退的过程中,到了后来,这只北线部队其实也已经溃散了。
到12月8日,解放军基本扫清了英帕尔地域的英印军,将英帕尔交给了后继的国卫部队,一部分轻装的部队追击英印向西溃退的部队,而主力部队,北上占领迪马普尔和科希马,这3个城镇一下,实际上英国在藏南(东北七邦)的殖民统治,就完全终结了。
此时,南面的五野17集团军,已经占领了米佐拉姆和特里普拉两地,将之与缅甸钦邦连成了一体,而最重要的,是占领了吉大港,使得藏南地域具备了未来最优良的出海口。
由于英印军主力集中在藏南北面,所以17集团军的攻势相对轻松。现在与英印当局临时动员派遣的部分英印军在特力普拉边境形成对峙。
第218章 东南亚会战结束与新局面
12月初,东线对暹罗的攻略开始了,暹罗首相颂堪,多次派使节恳请中国放过,甚至连暹罗愿意接受中国对过去暹罗错误的一切惩罚、愿意成为中国保护国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
但是没用,对于新中国来说,这并不是一场所谓的“惩戒”战争,比如像是李思华前世对越战争那样。这是一场性质完全不同的“解放战争”,是解放整个东南亚中华苗裔底层人民的战争,所以必然要坚决消灭东南亚的传统上层建筑,才能进行彻底的社会结构改造,同时实现新中国的地缘战略。
颂堪其实是一个狂妄自大的家伙,在原时空的二战期间,他曾经率领泰军,配合日军占领老挝,进攻柬埔寨,还曾经进攻云南。但是他也不是傻瓜,不是不知道泰军与解放军的天堑之别。
在得不到中国回应的情况下,颂堪也只有动员泰军迎战。
实际上只有开头的时候,泰军还有一些一战力,李宗仁和孙立仁率领的国军,就在暹罗边境的乌汶府一带与泰军发生了一次恶战,用了两天多,才在空军轰炸的协助下,击溃了泰军。
不过此后的进军就显得非常顺利,泰军失去了斗志,他们终究没有现代军事战争的历练,战争意志是薄弱的。
接下来,北、中、南三个方向的攻击都很顺利,到后来,战争就基本变成了“接收”,每到一地,泰军基本上都是投降,颂堪不久就宣布辞职下野,不下野也不行了,现在暹罗的上层建筑都怪罪他,认为他当初的反华,招来了国家的巨大灾难,必须对此负责。
12月16日,解放军进入曼谷,没有人反抗,泰皇宣布国家投降。
此时,藏南会战也已经结束。解放军开始重兵汇聚到克拉地峡,现在与英军马来亚集团,就是在克拉地峡这个狭窄的地域进行对峙。
对远东英军的最后一击,将由第六野战军完成,当然,20万蒋桂军也在其中。
从12月初开始,解放军就在南缅甸出兵占领了暹罗在克拉地峡的部分,然后开始拼命地修筑野战机场,攻击马来亚的策略是一致的,还是要依靠空中的打击来摧毁英军的抵抗。
实际上,英军从几个月前,就开始在克拉地峡修筑厚度上百公里的防御工事体系,这又是一次所谓“马德里防御”的尝试,他们的底气在于,克拉地峡最窄处50多公里,最宽处约190公里,防御工事体系可以全面横跨陆地,实际上如果有时间,他们都可以直接挖出一条“克拉运河”来。
这里可不是马奇诺防线,德军可以从陆地绕过去,这里两边都是海,虽然远东主力已经被歼灭,但毕竟中国海军不强,而英军在新加坡和马来亚还有各种炮艇和小型舰艇,对海上的威胁仍然是巨大的,所以只有通过陆地死战。
本来在英国上层,很多人已经建议暂时彻底放弃远东,在藏南失败后,英国对于新中国的军力,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没有人认为英国有胜机,就连邱胖子,也已经无力辩驳——英国海军虽然强大,但在中国强大的空军面前,只要接近近海,就只能成为活耙子,时代已经不一样了。
最后,还是克拉地峡的地形,让英国人决定再尝试一下。不过要准备好失败,他们已经雇佣了大量的货船,甚至是挂美国旗的货船,准备一旦前线这条“百里基托拉防线”失败的话,就大举撤退,先撤到荷属东印度再说,中国人总不能再跨海攻击。
1941年1月5日,解放军发动了对克拉地峡英军的攻势,空军集中了超过1500架各型轰炸机,对英军阵地进行了全面轰炸。
但轰炸机的轰炸,是难以击毁英军的坚固堡垒的,所以空中轰炸的掩护下,还需要陆军对英军堡垒逐次攻击。
陆军对堡垒的攻击,在抗日战争的磨练下,对此非常重视。在此次克拉地峡攻击战之前,大量的新装备被运到了前线,最重要的一种,就是新中国在巴雷卡基础上,自己研制的铝热剂火箭筒和车载火焰喷射器。
19世纪末,法国科学家就研发出了可以瞬间释放3000度高温的铝热剂。二战时开始应用于军事,铝热剂弹药通过爆炸瞬间产生的惊人高温,可以在持续灼烧状态下,彻底熔化打击目标。即便是普通炸药难以击穿的一些钢铁物件,铝热剂混合装药也可以在长达1分钟左右的剧烈燃烧中,彻底将其熔化。
所以铝热剂构成的燃烧弹药,在李思华提示下,就被军工部门,视为打击碉堡和工事的重要手段,在铝热剂弹药的基础上研制了单兵和车载使用的攻坚装备。
这次克拉地峡攻击战,就充分显示了新式装备和铝热剂弹药的威力。
在空中轰炸摧毁英军防线后,步兵跟随坦克装甲冲锋,接近敌军难以摧毁的堡垒工事,就是精锐的战术小组,努力接近堡垒,然后几发铝热剂火箭弹打入堡垒工事解决战斗,当然有的时候是车载喷火器来喷射铝热剂火焰。
所以英军坚固的堡垒工事并没有能阻碍解放军的前进,实际上,除非是英军在地下,挖掘修筑从地下到地面的综合一体化的永备大型工事,才有可能抵挡住这样的攻击。
在这样的攻击下,解放军每天突破的防线,至少是10公里以上,两天以后,英军就已经搞清楚了,他们无法通过这条防线,挡住解放军,随即在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大撤退开始了。
比较悲催的,就是防线上的30万英军,整个马来亚英军集团中,本土英军大约只有5万多人,其余有很多来自英联邦的士兵,例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当然主要的兵员,仍然是印度人。其实英国本土士兵大部分在新加坡附近,说是30万英军,至少有25万是印度人。
为了掩护英国殖民机构在马来亚的撤退,英国上层狠下心来,对前线隐瞒了大撤退的信息,只有高级英国军官知道,他们的使命,就是必须维持7天以上的防线,以完成撤退。
负责前线最后抵抗的,自然是英国的马来亚总司令,英国陆军中将阿瑟珀西瓦尔。
他的内心十分苦涩,在他看来,英国的失败,是因为在远东完全缺乏空军力量,空军只有158架飞机,如何与中国的数千架战斗机战斗?一开战就被打光了。依靠克拉地峡据守,是十分被动的,尤其在敌军空中优势下,失败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
就算是据守基托拉防线的部队,也是十分垃圾的,除了澳大利亚第8师这样的部队,比较让人放心以外,印度第三军和马来亚当地人组成的马来亚军的战斗力,在他看来简直是惨不忍睹,虽然有坚固的工事,但怎么可能打赢呢?
根据他的观察,敌军战术娴熟、意志顽强,军事素质很高,完全是本土英军同一级别的陆军,或许更强,想依靠这些殖民地军队,与之对敌而创造奇迹,只是一种幻想。
珀西瓦尔心想,自己是没有逃脱的可能性的,必须与军队战斗到最后,如果自己不在,这只杂七杂八凑起来的军队,就会立即崩溃,还谈什么坚持7天呢?只不过,现在自己都是用谎言,在激励他们战斗,例如什么援军就要到了,新远东舰队即将抵达新加坡之类的,战后如果他们还活着,肯定会恨死自己了,但也没办法,这是自己作为英国高级军官的责任。
实际上,珀西瓦尔指挥的基托拉防线,根本没有能坚持7天,仅仅是4天,就被战术越来越娴熟的解放军攻破,在此期间,这只杂牌英军的战斗意志也在不断衰减,都不是傻子,早就有小道消息在流传。
1月11日,珀西瓦尔只好带领残余的16万多部队投降,马来亚门户大开,仅仅10天时间,七野就横扫马来亚,到1月21日,前锋已经抵达新加坡。
七野本来以为英国会在新加坡准备抵抗的,叶勇将之视为最后的一场大战,因为英国人一向吹嘘新加坡是英国“东方的直布罗陀”和“永不陷落的要塞”,认为很可能英军要打一场“新加坡保卫战”,而且侦察发现,英军炸毁了连接新加坡与柔佛州之间的1000余米长的海峡堤坝——让新加坡成了一座真正的岛屿,在叶勇看来这是英国人典型的利用中国海军不强的防御措施嘛。
但随即情报机构报告,英国人真的跑了,没有在新加坡多费周折。
陈赓惊异之余,也能想通,英国人最狡猾,不会打必败之战役。明摆着,英国在远东和东南亚已经输了,在大陆上,只剩下新加坡这一个小据点,而新加坡离开马来亚太近了,实际上就是马来亚的一部分,这个岛其实是个小半岛,与马来亚之间的海面很浅、距离太短,即使截断了海峡堤坝,也没办法挡住中国接下来的进攻,索性就一股脑地撤到荷属东印度了,大陆没法呆了,只能去海岛了,何必再有更大的损失呢?
从马来亚到新加坡,英国人搞了很多破坏,很多工厂和公用设施之类的,都被英国人炸毁或者破坏了,陈赓看着气愤,但也没办法,他想起李政委老是说英国人就是“搅屎棍”,心里想着这帮鸟人,真的就是这样。
在多艘新华轮的运输下,1月23日,中国宣布收复新加坡,从而彻底在中南半岛以及与中南半岛联结的南洋群岛地域,驱逐了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势力,解放了这里的中华苗裔。
至于香港,早就在开战之初收回了,英国人跑得比兔子还快。
从1940年11月1日到1941年1月23日,新中国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彻底击败英国和法国殖民军,解放了除几个海岛以外的全部东南亚,震惊了整个世界!
这一次英国动用了上百万的军队,虽然绝大多数都是印度人为主的仆从军,但也有英国本土军队,以及不少的澳大利亚等英联邦成员的军队。但如此规模,仍然被新中国干净利落地彻底击败,全世界现在都已经认知到,新中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强国!
丘吉尔饱含热泪,对全英国发表了讲话:
“这是英国史上最大的灾难。”
“自从我们与德国法西斯发生战争以来,我从未想到在远东和东南亚,受到比这个更直接的冲击……在这整片辽阔的大陆上,中国有着绝大的军力,而我们却到处都是虚弱和赤裸裸的。”
“但是我们,永远,永远,永远,永远都不要放弃。”
“坚持下去,并不是我们真的足够坚强,而是我们别无选择。如果我们不让敌人下地狱,那地狱便会吞噬我们。”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胜利!继续前行的勇气,才最可贵!”
等到李思华读到丘吉尔这些“名言金句”的时候,只是让她一阵恶心,邱胖子这个殖民主义者、种族主义者、白人至上主义者,整个用清水浸泡100遍,也会沁出恶臭的老恶棍,说得自己和英国像是天使一样,太恶心了!
她冷冷地想着,无能的胖子,你就等着看你“伟大高贵的英国”,在你手里,一天天沦为美国人的走狗吧。
1941年4月的一天,李思华签上字,合上了手里的秘密档案。
这是关于阮必成、黎笋、武元甲、昂山、巴莫、颂堪等东南亚“独立领袖”最后结果的档案。他们在最近的剿匪和对剥削食利阶层的清算中,纷纷被击毙或处决。
不出所料,在解放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的时候,阮必成的越盟和昂山的组织,以及其它一些势力,都开始建立军事组织,进行独立建国的最后尝试。他们绝不接受新中国,力图反抗。
这些尝试,一直延续到了解放军彻底击败英军后。
所以最近的几个月,特种部队和地方部队,进行了广泛的“剿匪”,他们那些以往根据英法殖民观察经验而来的游击队等的军事经验,在新中国的力量面前不值一提。
新中国是深入到乡村最基层的,500万干部和150万国卫部队,这是什么力量?这是翻天覆地的力量!新中国的决心,是对东南亚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造,从底层开始按照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思想进行重塑。
所以最近的3个月,在干部和国卫部队进驻后,东南亚立即开始变化,一个又一个的乡寨开始建立,农民按照17%的比例配置每一个乡寨,其余83%等待国内移民,最后构成完整乡寨。
所有的城市也进行重整,此时新中国占领东南亚部分的城市人口,其实也就是1000万左右,准备移走600万,移入2400万。
经过这两个调整,东南亚就会变得和内地一样的稳固。
最近的3个月,还是饶书时和关向英,进行社会重整的时间,大量的剥削食利阶层被逮捕,家产被抄没,中南半岛管委会毫不顾忌什么“民族照顾”,完全按照国内的标准,来实施社会阶层的整理,也不顾忌是华人还是非华人。
这就为新中国在东南亚的工业建设,提供了初期比较充足的资本——新时空东南亚,与中国本土一样,没有经过日寇割韭菜,虽然底层人民困苦不堪,但很多依附于英法殖民机构的剥削食利阶层,仍然积累了大量财富。按照饶书时的估计,20亿美元只多不少。
利用这笔还在不断增加的财富,对东南亚的大建设已经开始。
最重要的自然是交通建设,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运。
人力是现成的,需要移民到内陆的人员,加入道路建设的过程,就是组织起来进行教育和学习中华语言的过程,他们从东南亚往内陆修。而移民到东南亚的内陆人员,则从内陆向东南亚修。500万干部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干这个的。
在李思华前世,由于越南、泰国这些小国各怀鬼胎,而始终拖拖沓沓的泛亚铁路(东南亚铁路网),现在就是全面开始修筑,东线(安南、柬埔寨)、中线(老挝、泰国,支线柬埔寨)、西线(缅甸、泰国)一起修。还增加了藏南到缅甸的铁路。
她前世穿越前,当时只修好了一小段,即从中老边境的磨丁到老挝万象的中老铁路,全长仅414公里。新时空当然就不能这样,这个东南亚铁路网,是将东南亚彻底纳入中华本土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当然要全面加速。
整个第一期的东南亚铁路网计划,线路就高达1.5万公里,而且难度很高,到处都是跨山钻洞、越江跨河,是对新中国基建能力的极大考验。
第一期干线公路的计划则是铁路的4倍,要修6万公里。
所以包括水运在内,整个第一期交通计划的预算,就达到了20亿元(8亿美元),从东南亚剥削阶级那得到的20亿美元,交通就要用掉40%,但是李思华眼都不眨,直接增加到了一五计划之中!
很明显,如果到1945年完成了这个交通规划,那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如果还试图在东南亚挑衅,就让他们来试试!新中国在中南半岛的军事机动能力,将是现在的数十倍!
交通以外,大约有5亿美元,会用在东南亚的工业建设上,在东南亚开发矿山和建立更多的工业基地。西南大区,将全力支持东南亚,将现在的工业基础,充分复制和扩散到整个新国土地域。
剩余的7亿美元,将投入教育、移民和城乡建设等,力争尽快让东南亚新国土与国内水平接轨。
再有资本不足的,就要依靠地区自己的积累了。这也是必由之路,中央用这笔资金做成一个“第一推动力”,让整个区域的经济和各项事务运转起来,然后就是要让地方自己进步和发展。
新中国对东南亚的治理,犹如人推动一部沉重的重车,开头有点慢、有点累,但随着车轮开始转动,就开始不断加速,跑得越来越快。
一天一天地,东南亚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等到一五计划结束,二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世界会发现,东南亚,已经不是那个过去他们熟悉的东南亚。
历史的车轮,再次开始转动。
第219章 中国派和准军事化时代?
1941年5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思华与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以及计委和经委等的主要领导,展开了一场座谈会。
一些李思华前世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参与了这场座谈会,她熟知的,就有王亚楠、马赢初、吴大昆、赵兰平、左炯、顾谆、孙制方和薛幕乔等人。她内心感叹,这也算是集一时之“俊彦”,可惜其中不是所有人都会跟随党的脚步,有些人的屁股,还是会坐在他思想向往的那一方。
这些经济学家,注视着台上的年轻女子(李思华此时35岁,在1941年勉强还算年轻),他们的感触很复杂。除了薛幕乔这类属于党内的经济学家,其它人几乎没有接触过这位李总理,但她在经济学界中,当然是“大名鼎鼎”,甚至可以说是“泰山压顶”。从缅华、西华时代到新中国,这一位几乎是独立地一手建立和奠基了国家的经济体系、经济思想导向,没听说过她受到任何国内或者国际上哪位经济学家或者哪国经济体系的影响,她的独立性非常强。
她的几乎每一本著作,无论其论述有关于经济学多少,这些经济学家无不仔细拜读,因为人家人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其思想很容易会变成具体的制度、政策和指导性方针,从而对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予重大影响。
在这些经济学家的思想中,不是没有认为中共高层多数都是“土包子”,认为他们根本不懂经济的人,不过新中国2年多运行下来,已经很少有人会那么想,尤其是对李思华,她主导现成的经济运行结果就在那里,人家的理论和逻辑就在那里,你可以认为有瑕疵、有错误,但完全否认的话,只会被圈子里的其他人鄙视,高速稳定发展的国家经济和迅速改善的民生,是最好的证明。
这位李总理显然是懂西方经济学的,而且造诣很深。在她的著作中,非常熟练地应用和引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甚至超过了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引用。但很明显,她又是非常鄙薄西方经济学的,经常耻笑西方经济学者的谬误,以及理论背后不可告人的维护资本主义的思想逻辑。例如西方微观经济学最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就被她称为“对幼稚儿童的烟雾弹”,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学界著名的梗,甚至都已经传到国外去了。
而且她对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判断,现在甚至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学界,让他们感到狼狈,不能不为自己辩护,发表了很多对她的反驳文章,不过相信她的人也不少——按照李思华的看法,当代西方经济学已经变成了庸俗经济学,不是在试图揭示经济发展的实质规律,而是变成了主要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辩护,这样的核心本质,导致了学说的偏颇,对实际经济的指导价值,变得微乎其微。这让国内的这些经济学家们多数感到很痛快。
哪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不想自己的理论,能够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正向的影响呢?他们当然期望李思华能够重视他们的理论,他们也学习和努力理解李思华的经济思想,琢磨自己研究理论与她理论的异同。
会议开始,李思华先讲话,她的逻辑立即吸引了全体人员的注意,她实际上是在宣讲新中国对经济学和经济理论发展的根本逻辑和政策,非常重要!
李思华的讲话包括几个重点,是一整套严密推进的逻辑:
“我个人认为,经济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所谓严格,是指像物理学规律那样具备完全普适性的科学规律。经济学则完全不同,所有的“经济规律”实际上都依赖于设置严苛的假定前提,例如西方微观经济学的那些结论,实际上都需要在完全自由竞争的理想条件下才成立,而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完全自由竞争”这种条件的。”
“所以经济学是总结一个特定环境(即假设前提下)内的科学,不能超越,所以不是普适性的科学,也因此,经济学具备文明、国情和阶级三大属性,不考虑这些环境因素,单纯去研究所谓人类社会“普适性”的经济规律,没有意义,完全不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