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41节
“我们是共同信仰马列主义的同志。苏联愿意与中国同志保持友好,互相支持。历史上的烂账,是扯不清楚的,但为了表示苏联的诚意,我们愿意就外蒙古的主权问题,与中国同志们进行讨论。”
周恩来和李玉振都是极为敏锐的人,立即看破了苏联的用意。李玉振心中冷笑,斯大林想抛根骨头,就让我们吞下丧失国土的苦果吗?我们可不是苏联的狗,想得美!
接下来就是双方的唇枪舌剑,争执不下。周恩来和李玉振见识了莫洛托夫石头和复读机一般的强硬,而莫洛托夫等人也见识了周恩来温文尔雅语言下的坚韧和坚定,以及李玉振风度翩翩下的机敏和口才。双方都知道这肯定是一场没有结果的谈判,但各有所图,谈判还是持续了下去。
过了几天,李思华也接见了莫洛托夫。
莫洛托夫第一次见到中国“反苏派”的领袖李思华,他内心非常诧异,现代各国的历史上,在政坛的最高层,类似李思华这样的年轻女子,他是第一次遇到,以往根本不会想到这种可能性。
而接下来让他更为震惊的是,李思华直接用俄语与他对话!只有偶尔几个词想不起来的时候,询问一下翻译。她开头说得有点涩,但是越说越流利。难道李思华曾经留学苏联吗?在中国国内的话,她是如何学会如此流利的俄语的?一向以“石头”著称的莫洛托夫,也不禁流露出极为惊诧的神色,有点破防,他不禁询问李思华。
李思华笑了笑,说是当年为了学习列宁等人的著作,自学的俄语。莫洛托夫有点不相信,自学能到这个程度?
不过李思华当然无需深入解释。她对于双方正在谈判的内容也毫不在意,而是与莫洛托夫讨论起了欧洲大战的相关事宜,以及对苏联工业建设的探讨。
莫洛托夫发现她对欧洲的局势非常了解,这并不出乎他的预料,哪一个国家领导人现在不关心德国、英国以及整个欧洲的变化呢?真正让他感觉不安的,是李思华对于苏联的工业建设太熟悉了,仿佛就是一个苏联最高级的经济学家。
李思华指出,斯大林建构的苏联工业的发展,是基于马恩理论中,将全部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第一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第二部类)两大部类,只有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才有可能实现扩大再生产的理论。
而苏联成立后,列宁进一步指出,资本有机构成的增长、技术的进步,都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更迅速。所以,斯大林领导的苏共中央,才会决定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实现工业化。
这种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就连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在一些领域也在模仿苏联,其田纳西河流域的发展,在设计和执行上,就是模仿苏联正在进行策略的缩影。
听着李思华的侃侃而谈,莫洛托夫不由得恍惚地想到,如果不是两国潜在敌对的关系,斯大林同志一定会把李思华视为他的知己的。真是奇怪,李思华对于苏联是如此了解,她非常知道苏联强大的实力,她对苏联经济和工业了解的程度,超过了他见过的一切外国领导人,但既然如此了解,她为什么反而会反苏呢?
在接见的最后,李思华对于领土问题才轻描淡写地说:
“请帮我向斯大林同志带句话,中苏两国之间,能够就领土问题谈判,总归是一件好事。我们始终坚信,属于我们的,哪怕暂时失去,终究还会属于我们。不属于你们的,无论如何坚持,最终还是不会属于你们。”
莫洛托夫一字一句地说:“苏联会保护属于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国土。”
李思华呵呵一笑:“我们就让历史来证明吧。”
莫洛托夫临走的时候,毛泽东接见了他,谈到两国的领土分歧,毛泽东平静地说:
“中苏两国各有自己基于民族利益的立场,但我们始终相信,利益有正义的利益,以及非正义的利益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仅仅是中国的一个政党,在它的胜利中,它必须是全中华民族的代言人,它决不能代表俄国人说话,也不能替共产国际来统治,它只能为中国群众的利益说话,为中国人民正义正当的利益说话。”
“你们坚持沙俄从旧中国攫取的领土,甚至进一步将外蒙从中国割裂出去,这就是在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正当利益,而为苏联攫取不正义的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苏两国的关系是好不了的,中国人民不会答应。”
毛泽东静静地听完莫洛托夫关于苏联立场的阐述,没有再说话,双方握手告别。
莫洛托夫回到莫斯科的时间,已经是1941年的6月12日,他立即向斯大林做了详细的汇报,认为中共领导层,对于领土的立场极为坚定,单单一个外蒙谈判这样的小筹码,对方根本不会为之而动,对方的立场实际就是,如果有机会,就一定会收回他们认为的领土,在此之前,不会与苏联谈判签约承认现实,哪怕两国关系因此始终保持僵局。
他由此判断,东线确实有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如果苏德之间真的发生战争的话,中国确实有比较高的概率,可能会进攻苏联,而苏联因此有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风险。
斯大林安静地听完了莫洛托夫的汇报,他没有立即向莫洛托夫表示什么,也没有立即召开高层会议,而是表示自己要好好想想,他需要先理清自己的思绪。
斯大林现在意识到,苏联的处境变得相当地险恶,有着巨大的风险,那就是如果苏德之间开战,中国就可能在苏联的背后,狠狠地插上一刀。
斯大林考虑了几天后,他决定需要完全调整苏联的备战节奏。此时的斯大林,仍然对苏联的力量极其自信,他觉得本质上无论是德国,还是新中国,都不是苏联的对手。德国的工业力量比不上苏联,人力资源更是相差很远;而新中国才立国三年,刚刚站稳了脚跟,他们的军事力量虽强,但是缺乏底蕴,终究中国的底子,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中共虽然弥补得很快,但与苏联相比,还相差很远。
所以他决定,立即开始全面加强苏联在远东和后贝加尔包括外蒙古的军力,力争一年之内,达到250万到300万兵力的规模,并且加速更新兵器装备,使得一年后的远东和后贝加尔苏军,能够抵御住中国军队的攻击。斯大林冷冷一笑,中国根本不知道苏联的生产力,例如飞机,苏联经过过去一年的扩军,到6月中就会超过1.8万架,这是中国可比的吗?
在西线,一年之内,苏军则必须达到500万兵力的规模,使得苏军具备击败德军的能力。只有德国想着进攻苏联吗?苏联也想着进攻德国,完成对欧洲的革命呢,进攻的计划,都做了几轮了。
这样的话,一旦发生苏联与德国和中国同时开战的情况,那么合适的策略,就是在远东和后贝加尔总体采取守势,能够抵挡住中国人的进攻。而在西线则尽快打败德国,即使不能消灭德国,也要逼迫德国与苏联恢复和平,然后再集中力量打败中国。
斯大林深知已经进入三五计划末期的苏联,工业力量有多么强大,他对苏联的力量,充满了自信。想到这里,他敲了敲烟斗,脸上露出笑容,以为苏联会害怕东西两线的夹击吗?你们对于苏联的实力,完全是低估了!
这样的策略,确实是“穷兵黩武”,肯定会损害苏联长期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正常生活,这需要直接转入战时体制。但这是个大争之世,你不拼命,别人就要你的命。斯大林冷静地想着——不付出重大的代价,哪里有胜利如同蜜糖一般的结果呢?
然而他并不知道,正因为中苏谈判时,毛泽东和李思华知道苏德战争的爆发已经不足一个月,一切都木已成舟,才会在态度上表现得那么明显。这也是一种态度的宣示,新中国不会不宣而战地突袭,大国的节操,还是需要有的。如果有战争,那就是堂堂正正的收复国土之战!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320万的德军地面部队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伴随的还有数十万的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意大利部队,而芬兰也从北边发动攻势。苏联立即陷入了全面的风雨飘摇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终于开打,最惨烈的战争史开始了!
德军兵分三路,分为北方、中央和南方三个集团军群。
目标白俄罗斯和列宁格勒(即圣彼得堡)的北方集团军群,包括3个集团军29个师,以及第1航空舰队1000多架飞机,指挥官勒布元帅。
目标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包括4个集团军51个师,其中有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和霍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以及第2航空舰队1600多架飞机,指挥官冯博克元帅。
目标乌克兰、基辅及高加索地区的南方集团军群,包括4个集团军63个师,其中有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 以及第4航空舰队1400多架飞机,指挥官伦德施泰特元帅。
在德军以上三路的“闪击战”袭击下,苏联在前线缺乏准备的260万部队几乎在三天之内就完全崩解,而有3922架飞机在头三天被摧毁。41%的苏军基地,集中于接近边界不到200公里的地方,燃料、装备、火车等等也大量被囤积在那里。这些在一周之内,或者被摧毁,或者成为了德军的战利品。
接下来的几个月,几乎有450万的苏军兵力被德军消灭,到1941年底,单单被俘的苏军数量,就超过了240万人,战前约600万总兵力的苏军,相当于超过70%的部队被消灭了,损失之惨重,完全让人瞠目结舌!
苏军这样的损失,立即让苏联的前景,一时之间已经不止是失败,而且有亡国的危险了。斯大林此前自负地构思的东西两线作战,一攻一守的战略,完全变成了笑话,这个时候,如果中国再从东线进攻,苏联可以说,亡国在即!
整个局势危险到了极点,犹如连续不断的冰水浇灌在头顶,让苏联人的一切自负,都消失了,无论是斯大林,还是其它的苏联高层,都清醒过来,抵抗德国人之外,必须稳定住东线,一定不能让中国参战!不可能不付出重大的代价了!
莫洛托夫重新见到的斯大林,有着毫不掩饰的疲倦,开战以来,他肯定没有能好好地睡过觉,压力太大了,但他的眼神里,仍然有着锐利的光芒。看着他坚毅的神情,同样压力重大的莫洛托夫,不由得平静了下来。
斯大林敲了敲烟斗,对莫洛托夫说:“需要你马上去中国了,我们必须稳住中国,不能让中国参战。现在的情况下,中国一定会狮子大开口,我们不能不付出惨重的代价,需要学习列宁同志建国时对德国的妥协。无论如何,必须让中国人真正地同意不参战,稳定住我国的后方。”
莫洛托夫沉重地点点头,他知道此行自己的任务有多重,国家的命运,可能就在自己的肩头。
第223章 两弹的进展和最终的决策
1941年6月2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
李思华微笑着与钱学森握手,此时还非常年轻的钱学森(1911年生),已经是新中国导弹研究的带头人——有的人的能力,就像是锥处囊中,总会迅速地冒出头来,钱学森就是最典型的。
在新时空,到1939年以前,钱学森的人生轨迹与原时空完全一致。他在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与导师共同完成了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建立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在28岁时就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然而,在1939年他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与前世的轨迹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回到了焕发新生的新中国,并立即得到了重用,仅仅2年过去,他已经成为中国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带头人中,最重要重的一位。
新中国建国三年以来,在此前李思华建立的导弹研发团队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大量的导弹类型已经被研发出来,第一代的地空、空舰、空空、火箭弹、滑翔制导、反雷达、反坦克导弹都已经研发出来多种试验品种,且有部分已经进入定型实用。这不奇怪,原时空德国在二战也达到了这样的水平,可惜还是没有来得及大规模地进入战争的实用阶段。
此时钱学森领导的中国导弹研发团队,在科技上,实际上还略微领先德国的冯布劳恩德国导弹研发团队,理论上德国虽然有着顶级科学家方面的优势,但由于李思华深知导弹的重要性,投入的资源可谓是德国的十倍以上,不管是资金还是人员。大量优秀的导弹科技人员,在这几年开始茁壮地成长起来。
李思华在昨天知道苏德战争爆发后,今天立即来视察导弹研究院,就是为了确认最重要的导弹研究计划的进展情况,她要根据导弹和原子弹两者的进展,下一个最大的决心。
所谓最重要的导弹研究计划,就是由钱学森亲自带队研发的“东风一号”近程弹道导弹。目标射程600公里,是首次在世界上大规模使用导弹天线系统的超音速导弹,虽然仍然是面杀伤武器,但精度比起德国的v1和v2来,完全是几何级别的上升。总体上,这就是一款比德国v型导弹要完全先进一代的导弹系统。
李思华对于这款导弹也有一点点贡献,就是她根据记忆,提出了天线系统和液体燃料推进剂方面的粗浅建议。
随着雷达和无线电技术的高速发展,新中国无线电天线的科技应用,逐渐变得可行,李思华因此提议,是否可以在导弹上应用包括引信、制导、遥测、高度、安全控制(起爆和自毁)等在内的天线系统。
第二个小贡献就是对液体燃料的建议。德国v1导弹用的液体燃料,主要是汽油或酒精,加上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作为助燃剂。v2导弹则使用酒精作为燃料,而用液氧作为氧化剂。李思华则建议参考德国的同时,可以考虑发展容易存储的液氧、四氧化二氮(n2o4)、液氢(h2)等组成的液体燃料。
李思华记得四氧化二氮(n2o4)和液氢(h2),还是因为她前世在导弹基地实习过,这种液体燃料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很普遍。
这两个建议得到了导弹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并不是因为她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身份,而是正好符合了他们思考的方向。
经过1年半在这两个方向上的超强度研发,东风一号已经接近于试射,快要成型了。
钱学森热情地开始汇报,李思华看着他,以及在他背后同样年轻的梁守盘和更年轻的任新明等人,脸上不由浮现出由衷高兴的笑容,新中国顶级的导弹和航天航空团队,逐渐成型,而在新时空,他们此时更年轻、更朝气蓬勃,国家能够给他们提供的条件,更是好得多,他们一定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按照钱学森的汇报,东风一号弹道导弹的研制,在可行性论证阶段、方案阶段、初样阶段、试样阶段、定型阶段这五个阶段中,已经走到了试样阶段的末尾,即将进入定型阶段。
接下来的7~10月,会在西北大漠的导弹试验场,进行多次飞行实验和试射任务,取得数据后进行最后修正,然后就可以进入定型阶段,他预计会在1942年初,完成东风一号的全部研制任务,使得东风一号,具备规模装备和投入实战的能力。
知道一切进展顺利,看到年轻团队的成员们充满自信的样子,李思华满意而去。下午她还要飞往四川,去看原子弹的研制进展。临走前,她对钱学森们说:
“我听陈赓说过,他曾经问钱主任(钱学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国人能不能研制出世界领先的导弹。钱主任当时回答他,大家都是人,都是一个脑袋,中国人的脑袋聪明得很,凭什么研究不出来?”
大家伙都笑了起来,钱学森扪了扪自己的大脑袋,有点不好意思。
李思华笑着继续说道:“我今天很高兴地看到了答案,同志们现在研究出来的,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导弹,你们已经开创了历史!”
“我们拥有了先进的导弹,国家在世界的政治和军事上,就能有更有利的格局,大大地稳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安全和和平发展,祖国感谢你们!”
科学家们兴奋地热烈地鼓掌,有的人眼睛里出现了泪花,国家领导人的夸奖,让他们感到自己这几年的辛苦,没有辜负国家的期待。
“期待同志们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几个月以后,期待你们向中央传来东风一号完全成功的好消息。到那个时候,我要向同志们敬上一杯酒!”
热烈得几乎要掀起屋顶的掌声。
晚上,钱学森神秘地向他的妻子蒋英说道:“你猜猜我今天见到了谁?”
蒋英撇撇嘴,说道:“你每天要见那么多人,我怎么知道你见到了谁?是我们以前的熟人吗?”
钱学森笑着说:“是李思华总理,她来视察我们单位,以前只有几次机会见到她,还是和其它国家领导人一起。她单独视察我们单位,还是第一次。”
蒋英的精神一下子来了,赶紧追问:“李思华总理是个什么样的人?赶紧给我说说。”
这个时代的李思华,就是这一代女性心中的珠穆朗玛峰,蒋英也不例外。
四川,核武器研究院。
在这个时空,科学家们在四川进行原子弹的理论研究,而在青海省西宁市北边100多公里处,海晏县一个叫做金银滩的地方,建设了“原子城”,作为原子弹的初步生产基地,这和原时空是一致的,未来原子弹试验的场地,仍然选择罗布泊,李思华还是很有仪式感的。
王全昌、钱三强、彭横武、郭永怀等人,向李思华做了原子弹研发进程的汇报。
当年王全昌与李思华的十年之约,已经走过了大半,而新中国原子弹的研发,也已经突破了关键瓶颈。在1935年艰难起步后,随着科研人员的不断到位和各种实验的逐步进行,相关科技开始不断积累,而等到新中国建国,各方面的进度就陡然加快。
1939年建国第一年,利用从澳大利亚运回的铀矿石,就已经生产出了第一批合格的重铀酸铵,而目前国内已有多个铀矿开采,积累了大量的铀矿石。而江西等地的铀加工厂,已经能够批量生产合格的重铀酸铵。
1940年春,某铀纯化厂生产出第一批符合纯度的二氧化铀产品。
1940年5月,就在上个月,原子城进行了整体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意味着原子弹的理论模型通过了验证!
现在剩下的,就是最后的两步——兰州铀浓缩厂正在进行的核装料高浓铀材料研制,以及原子弹结构的核心部件生产。
根据上述进展,现在核武器研究院可以有把握地说,再有一年多的时间,到1943年上半年,有大概率能够进行原子弹的首次试验!
李思华心里乐开了花,她由衷地对王全昌等人说道:
“大家真的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和解放军感谢大家,你们的工作太出色了,我真的没有想到,进展能这么快。现在看来,因为你们出色的工作,新中国很可能在全世界第一个拥有核武器,这将是巨大的战略优势,是新时代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最重要的保障之一。祖国感谢你们!”
大家都很激动,尤其是王全昌,他领导原子弹研制,已经整整八年,他今年才34岁,可是头发已经开始有零星的白发了,都是熬出来的呀。而且何止是他,从西华时代开始,党和政府就动用了超强的人力,到现在相关的研究人员,已经有数千名的规模,多少人将青春和才华,默默地奉献在了祖国的核武装事业上,大家都是为了让中华不再受欺辱,我们要建设一个伟大的强国!
李思华感慨地对王全昌说:“当年我和王老师,曾经有一个10年之约,我期望到1945年,我们能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看来,这个约定,能够提前达成了。王老师,感谢您!为了原子弹,我看到您头发都开始白了,不容易啊,辛苦啦!”
王全昌并不擅长言辞,他眼圈红了,却呐呐地说不出话来,同志们都是非常感慨。
好一会,王全昌才平静了心情,冷静了下来,说道:“李总理,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还有非常重要的关卡没有突破,一点都不能松懈。今天我们向您立的军令状,需要同志们全心全意地努力工作,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其后,李思华还与他们探讨了氢弹的起步研制,以及接下来重点的“两弹结合”,即第一代核导弹的研制安排,初步设定的时间表是,1943年原子弹试爆,而1944年底到1945年6月前,争取第一代核导弹研制成功。至于氢弹,暂时不设时间表,还在研发初期。
1941年7月28日,政治局常委会议,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李思华特意等了一个月,让常委们看到苏德战争中苏联惨败的情况。
李思华先向常委们汇报了导弹以及原子弹的研制进程,以及接下来的安排,常委们都很高兴,这种据说全世界威力最大的武器,我们在科技上,领先走到了世界的前沿。
刘少奇好奇地问李思华:“李总理,原子弹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李思华想了想:说道:“现在只是第一代最初级的原子弹,它的威力也足以毁灭一个小城市,或者用军事上兵力来粗陋地比较,一颗原子弹毁灭一个师肯定没问题。”
常委们都倒吸一口冷气,威力那么大的吗?李思华继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