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93节
例如水钢的干部,现在是两条晋升通道,管理通道和技术通道,他可不知道,原时空中国的国企,长期都是单纯的行政晋升通道,可不是新时空中国国企的“双通道”,原时空到了二十一世纪,才有一些双通道的试验。
这样就把技术和管理分了开来,管理的晋升前途远大一些,但就需要加入“流干”的行列,是不能在水钢长期稳定下去的;技术岗比较专一,在规划的职业路线上不断精进技术能力。这是为了打破忽视业务专长、崇尚“官本位”的不良风气。行政职务的晋升通道,主要考虑的是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许多专业技术和技能人员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擅长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视野、经验和能力,都集中在专业技术和技能领域,即使勉强将他们晋升到行政管理岗位上,也很难做好行政管理工作,反而弱化了企业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能力。
所以双通道下,对于魏建国这样的纯粹技术人才就非常受欢迎了,管理和技术的晋升通道,都分成了812级,每一级的管理岗和技术岗,待遇是一样的,这保障了科技人员的利益。不至于官升不上去,收入就增加不上去。
技术晋升通道也细分了几条路,目前水钢是4条,研究、开发、工艺工程和技术服务,魏建国想走的,就是开发这条路,而和他一起分配来的一个同学,则是确定了要走技术服务这条路,因为他想搞的,是质量管理。
这种做法,就使得国企的科研氛围很浓厚,每年技改和科研资金,都在企业内部形成争夺,可不是因为这钱可以瞎用——监管很严的,一旦发现可是不折不扣的重罪,而是因为晋升,是需要有符合企业发展的科研成果的,到三级工程师为止的起初4级,还可以靠资历,毕竟工厂也承认你的熟练度,但是要让自身级别超越4级,那就必须在科研上干出点名堂。
其实这种晋升制度也不仅止于干部,技术工人也有自己的晋升制度——八级工制度,包括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这8个级别,每升一个级别,薪资就会跳一个大的台阶,最高的首席技师,待遇是学徒工的十几倍。
对于干部和工人,也不是光有激励,还有惩罚。例如工人按照8级工制度,从学徒工到初级工,必须1年内考核达到标准;而此后每3年必须达到下一个标准的晋级,一直到技师为止。技师之上需要天赋,所以是一种个人不断的“挑战”。至于魏建国这样的技术干部,到三级工程师之前,也是一样的不断强制水平晋升,到期没有达到水平,可能被辞退,即使企业留用,也至少必须降一级使用。
所以国企的学习气氛是很浓厚的,每天晚上都有几个班的夜校,分别对几大工种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有些人还参加了企业外的夜校和周末教育,希望自己能提升得多一些。
魏建国希望,自己的水平能更快地提升,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能够出科研成果的研发人员,是工厂的“高收入人群”,每一次对于研发成果都是有单独重奖的,这让他看得有一些眼热。
在晋升通道获得的定级,并不仅仅影响薪资,还影响年末的分红奖金。每年企业利润的20%,是作为全厂员工的年末分红奖金,而确定每个人能拿到的奖金分配比例的,就是定级和“内部贡献分”。贡献分是指一些人在当年对企业做出了特殊贡献,例如销售人员打开了新的市场之类的。普通在工厂正常工作的人,是没有的。所以定级基本就决定了奖金的多少。
魏建国觉得,在大家的技能都能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钢铁厂一直实施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办法,才有更好的效果,“两参”即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即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即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很明显,如果大家都没有水平,就只能乱说胡说,自然是做不好这套“工厂宪法”的。
当然他并不知道,这在原时空被叫做“鞍钢宪法”,因为是鞍钢发明的。
他的口才不错,领导曾经劝他考虑管理岗,但是他仔细思考后,还是决定搞技术。主要是因为他觉得管理岗面临的那些问题,是他的能力范围之外。
例如水钢的产业扩展,要求每个人定期提建议,对于他而言就觉得很困难,平时也不会往这个方向想。
水钢是一座500万吨产能的大钢厂,整个贵州的钢产量不过是1000万吨,水钢和另外2座钢厂,分享着贵州的铁矿资源,但贵州仅有12.3亿吨的铁矿储量,预计再生产20年,就会发生缺乏资源的状况,上级每年都督促水钢,必须有长期的考虑,现在就要考虑第2个和第3个大产业。
所以除了钢材的生产管理和销售,水钢的管理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展新产业了,而且审批很严,光拍脑袋是不行的,国家对于可研性研究,是要求非常严格的,水钢这两年才确定了第2个大产业——水泥厂,附近有丰富的石灰石材料和黏土材料,尤其铁矿石开采就伴生石灰石,适合发展大水泥产业,目前发展得不错,成长的速度很快,5年之内,应该就可以发展到100万吨的规模。
水泥厂的成功,打开了水钢管理层的眼界和思路,目前第3个大产业,也有了雏形,附近有丰富的白云石资源,本身白云石就是碱性耐火材料和高炉炼铁的熔剂,自己开采加工不仅降低了整体成本,还提供了其它企业生产钙镁磷肥和制取硫酸镁的原料,以及作为生产玻璃和陶瓷的配料。
如果说从钢铁到水泥再到白云石,都是纵向一条线的延伸的话,现在新的方向也有了,那就是横向的产品延伸,不仅是生产钢材,现在开始向一些终端使用的小型钢铁制品进军,例如燃气煤气灶使用的灶头,家庭门锁的锁头等,这些“小产品”,其实市场一点都不小,又是高利润,具备很好的发展前景。
所以魏建国非常钦佩这些管理探索出来的方向,这让企业能够长期地繁荣下去,大家伙要长期吃饭,不就是要看能不能一直找出企业发展前进的道路吗?现在又不是没有国企被关闭,每年都有一批,报纸上都会公示,还会进行讨论和研究他们是如何衰败的。
不过他自己觉得就不是这块料了,更别提各种专业的管理模式,例如例双通道的晋升模式,具体的考评方法,就是采用一种“胜任力模型”,考评每一个对象对晋升职位的“胜任力”,他听得跟天书一样,也不想在这方面花时间。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他想自己还是专注在技术上比较好。
水钢在六盘水市的水城区,人口大约10万多人。六盘水是按照“标准地级市”来建设的,未来总人口会控制在300万之内,而市区在100万左右,分为5个区,水城区是其中之一。现在的5个区,每一个都只有10万人左右,六盘水市区的总人口,刚刚50万出头,全市人口,则只有100万出头。
未来人口如果超出了规划,多余的人口就会被迁走,去建设新的城市。整个贵州,总计长期规划了12个地级市,目前只有6个,贵阳、遵义、安顺、毕节、铜仁和六盘水。其中只有贵阳是“较大型城市”,允许未来发展到600万人,而其余5个,都是“标准型城市”,只允许发展到300万人,如果人口开始接近上限,那么就要开始发展新城市。所以贵州未来人口的上限,按照规划是3900万人,目前只有1200万出头,在大移民期间,从贵州迁出的人口规模还是很大的。
人口的规划与就业规划是密切相关的。魏建国曾经在党课上听到过,现在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城市就业分析大数据系统”,通过搜集各方面的数据,来大致估算每个城市的就业趋势,以此为基础来决策。虽然现在还不能做到国家宣传的“联网”,但是数学家们不断研究模型和算法,在单机上使用相关的程序来“建模”。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城市发展到哪个人口规模的阶段,就必须有对应规模的就业岗位。而从需要的就业岗位出发,就是城市管理当局的产业规划和推行了,只有产业种类和规模足够,才有足够的就业嘛。
六盘水的5个区,已经实现了轻轨通达,上班和业务的人群,主要通过轻轨来回,目前轻轨从早晨5点半开始,一直到深夜12点半,每天运行19个小时。市区和到郊县的公路也早已完成,毕竟贵州是老革命根据地。不过上班的人群很少通过公路,5个区之间还是有些距离的,还是轻轨方便。公路主要是运输车辆使用的。人们骑自行车,主要也还是在区内,超出区的地域,除了少数人骑摩托车以外,不太有很多的自行车骑手。
在水城区和其它4个区之内,其实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另一种轻轨——有轨电车,只不过它的速度远远慢于轻轨,速度一般不超过五节。这些车辆每天从早晨4点半开始,不断地在区内内沿着各条路线运行,满足着区域内的交通需求。魏建国听说正在研究“第三轨供电”,未来这些电车,无需单独充电,只要在道路上运行,就能永远有动力。
六盘水的电力非常充足,因为有着一个大火电厂——水城电厂的存在,贵州号称西南煤海,单单六盘水自身的煤炭储量,现在预估就超过700亿吨。
不过六盘水的污染,来自这个水城电厂的,也算比例最高,所以这些年国家每年都在督促水城电厂和附近煤矿降低污染。每隔3年都要求水城电厂提高燃煤电厂发电效率,进步一个台阶,逐步将发电设备调整为超临界机组,以降低碳排放量;另外,这样的电厂,都要求对烟气进行除尘脱硫脱硝,安装专门的收集环保设备。在魏建国看来,现在的污染水平并不高,对于水城人民生活的影响也不大,不过环境更干净空气更好,总是对人民有益的。
水城区现在还是很繁华的,尤其是商业,电力充足了,夜经济就发展了起来,魏建国就经常和同事们,去夜市吃点夜宵、喝点啤酒解乏。
最早的水城区,就是依托水城钢铁厂发展起来的,水城钢厂的员工近万人,当然是核心龙头企业和消费主力。不过近年来,按照国家对标准市的片区发展纲要的指示,每个片区要发展23个核心产业或特色产业,以及推动“商业多元化”等举措,水城区的其它产业发展,还是有成效的,例如利用当地的油菜、花生和芝麻,作为原材料发展的食用油产业,目前的状况不错。还有中草药种植,也形成了规模。
当然,对魏建国这些普通人影响最大的,还是农业上,淡水鱼的养殖和羊和猪的养殖,这里水域丰富,山地众多,目前养殖量不小,各种鱼都很便宜,市场上吃鱼的烹饪加工方法也很丰富。而冬天吃羊肉,在魏建国看来完全是人生的享受。
总之,六盘水还是一个农业+重工业为主的地域,所以市政府削尖了脑袋要发展一些轻工业,水钢的锁头和燃气灶灶头的产业,就很受市政府重视,因为这是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依托水城丰富的能源和钢材,发展一些特色的加工业,在全国蓬勃发展的民间消费产业中,分一杯羹。
不过这些都是大事,魏建国自认是一个现实的人,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就行。水城区已经有了多个组屋小区,房子还是很漂亮的,从1955年以后修的组屋,几乎都是电梯房,从4层到6层楼都有,从2房2厅到3房2厅的各种户型,根据每户的人口多寡来选择。在他看来,这些房子还是现代化的,只不过屋顶的造型和小区内部的花园和公共场所,是按照中国的风格来建筑,亭台楼阁、飞檐斗拱。
不过买房对他而言还稍显遥远,至少要工作三四年吧,组屋又不贵,价格也很稳定,等到结婚前再考虑不迟,那个时候有这几年的积蓄,应该可以承担得起首付和精装修,实际上组屋都有简装,如果找的老婆不挑剔,搞一套家具进去就能用了,但最好还是再装修一下。
想到结婚,他稍有点烦躁。没有时间啊,学习和提升都来不及,他还是想在技术上有所作为的,何况还必须不断地晋升定级。实际上,他们这样的年轻工程师,以及来自流动民兵的生产骨干和基层管理人员,是女工们比较青睐的对象,找个女朋友不算困难。不过他不想找工厂的女工,而是想找一个其它行业的,否则两口子熟悉的,都是工厂的这点事,没有情趣嘛。
他知道水城区的女孩子,其实很喜欢他这样的职业,但是他也需要时间去认识呀,看起来需要等到妇联组织的联欢会和相亲会,到时看看有没有心仪的对象。
下班了,他走出工厂,因为加班的缘故,已经是晚上的8点左右了。看着灯火璀璨的城市,让他不由得出神了一会。他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目睹了20多年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内心对国家和民族有着充分的自豪。“这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
六盘水只是中国西南大区中的一座普通城市,这样的城市,在中国有着几百个,六盘水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个。魏建国自己,也不是六盘水人,他来自安徽。不过好男儿四海为家,国家需要自己来这里工作,自己就是六盘水人、是水城人、是水钢人了。他的好朋友和同事哈吾勒,还是新疆人呢,老家更远。
在新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几百个地级市和其余超过2000座的小城市,在深夜中仍然灯火辉煌;而在这些城市之中,超过250万个规模以上的工厂,大多数也仍然机器轰鸣,而2000万个以上的其它企业,倒是多数在夜晚关闭了,不过等到早晨太阳升起,数千万个企业就开始了正常的运营。正是这样的伟力,让新中国的国力不断增长,登顶世界之巅!
第306章 六十年代见闻之乡寨农村
田秋安和马薇彼此搀扶着,爬上这个山岗的时候,两人都是气喘吁吁,满身的汗,赶紧喝了几口水,坐下歇一会。
田秋安摇了摇头,对马薇说道:“老了呀,快50的人了,爬一道山岗都这么累,年轻的时候修路,忙活一整天都没事,真的不好比啰。”
马薇笑笑:“你不是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个小伙子吗?”
他叹息了一声:“我说的是精神上,领袖都说革命者永远年轻嘛。不过体能上确实不行了,回去后肯定腰酸背痛一整天。”
田秋安现在是凤鸣省的哈卡市,负责农业的副市长,实际上还是在原上缅甸钦邦的地域。当年从山东移民到这里,他已经呆了快30年了,看样子一辈子就呆在这里了。年轻时想着参军打回老家去,没有实现,不过这里已经成了他真正的故乡,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五十年代的时候,他带着马薇曾经回过一次山东,但哪里找得到一点故乡的痕迹呢?父母家人都死在当年逃荒的路上,尸骨都找不到,原来的村庄也早已无存。他大哭了一场,离开后从此再没有返回,那只是他的伤心地,已经不是故乡了。
他所在的哈卡市,其实就是以前的钦邦,这里地方广大,足有3.6万平方公里,比琼南还大,但由于全是高山,所以人口很少,田秋安当年移民过来的时候,全境只有6万多人。基本上这个地域就是原始高山森林地带。
哈卡市按照规划,是一个“标准市”,未来人口目标是300万,不过目前只有不到150万人,只是填满了一半,这还是从三十年代开始,就不断移民的结果。市区(原哈卡镇)现在不过是不到40万,下属5个县城:乌克亚港、法兰、铁定、甘白力和马都比,除了乌克亚港提前达到了10万人的规划目标外,其余4个县城大约都只有四五万人。
乡寨和农场人口略超80万人,现有农场11个,22万多人;乡寨120个,59万人左右。
由于地广人稀,所以这里的乡寨除了管着20平方公里,而且通常还有超过30平方公里的牧草区,即使如此,乡寨也不过管理了不到6千平方公里的农牧区;11个农场的任务很重,每个农场要管理比内地大一倍的高山森林(1000平方公里),11个农场就是1.1万平方公里。
但即使是这样,整个哈卡市也不过能够勉强管理1.8万平方公里左右的领土,其余一半的领土,仍然处于原始蛮荒状态。
在国家的长期规划中,允许哈卡市突破标准市的人口规模约束,最终可以达到400500万人口,不过并不确定,要看最终人口增加的状况。就算是500万人,这里仍然算得上地广人稀。在田秋安看来,这很难,本地一般的家庭,生育3个孩子是最多的,养第4个的都很少,现在还有少数人开始只愿意养2个了,依靠本地人的自然增量,以后最多也就是把哈卡市按照“标准市”填满。
大移民完成后,肯来哈卡市的人并不多,毕竟这里是高山区,“穷乡僻壤”的印象,还是很强烈的,虽然这一直是让田秋安有点愤愤不平的——哈卡这一点都不穷好吧。不过最近他还是有点安慰,开始有点人愿意移民到这里,不过他发现年轻人很少,大多数都是三四十岁的人,在城市里没有闯出什么名堂,想找个乡寨或者是城市安稳的饭碗,渡过余生,显然哈卡市这种积极招徕人口的地方,比较容易满足他们的心愿,不过这也是一件好事。
田秋安觉得哈卡市不穷,是有道理的。哈卡在全国最知名的产业,就是家具业和造纸业,规模做得很大,是哈卡的支柱产业,哈卡市至少有十来万人,都是在从事这两个行业,因为这里的木材足够多呀,11个农场源源不断地将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伐木材,伐木送到哈卡市或者法兰和铁定几个县,由那里的厂子进行家具或者纸张的加工生产。去年地方国企的年末“人民分红”,每个哈卡人都得到了10元人民币,在内地也是很高的水平。
这两个产业得以成长,是依靠长期的交通建设。目前哈卡市,公路已经通达所有乡寨,路基都已拓宽到8米以上,运木材和其它材料都不成问题。哈卡还有特别的铁路运输线,通达到每一个县,还经过一些重点乡寨。慢速货运很发达,大批量的货物能够因此而完成物流。
作为最早的解放区之一,哈卡市的轻轨修筑很早,整体早已完成了片区间轻轨,而片区内有轨电车也是完善的,其余的5个县,也都发展了有轨电车。县与乡寨之间,目前主要还是通过公共汽车来实现公共交通。
哈卡市的下一个交通目标,就是实现所有乡寨,与县城之间的有轨电车系统。这个只能慢慢来,每年修建一些,因为距离太长,对财政的压力很大。
而且要求的不是低速的有轨电车系统,而是要达到5060公里速度的中速系统,其实这已经与轻轨没有太多差异,但有轨电车的成本终究比较低。
田秋安和马薇,开始下山返回这两天他俩呆的马卡寨。今早是田秋安想着爬一下这座山,他年轻的时候,正值缅华建立的初期,他每次带着运输队接货,经常要爬上这座山来观察。
下山的途中,他的思绪就开始飘到了工作上。哈卡市虽然家具和造纸业发达,但农业才是基础,毕竟如果没有这两个行业,这里可以说,完全就是一个农业市,因为相对比较偏远,与藏南省米佐市等区域的贸易,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这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
真正扛起哈卡市农业主力的,其实是养殖业,连种植业都比不上。
哈卡市的黄牛肉,现在也算是一个拳头产品,在云南、凤鸣和凰栖等周边身份都很有名,在这几个省,每个城市都有餐厅或者火锅,打出“哈卡黄牛”的招牌。
其它山羊、黑毛猪、散养鸡的养殖规模也很大。多数的乡寨,这4样牲畜养殖,是收入的最大来源,目前淡水养鱼开始发展,不过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很有潜力,山间有着无数的池塘。
种植业则并不是以水稻为主,这里的土壤太薄弱,难以获得高产,种植玉米也是如此,只有土豆还行。哈卡市的主粮,还是依靠从外地运来。
但是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就发展得不错。最大宗的大概要算魔芋和高山茶叶。哈卡市利用的就是境内大部分都是高山区域,适合种植这些高山植物。哈卡魔芋在整个西南大区的火锅店里,几乎都有。中草药养殖是最近十年开始逐步发展的,目前成效还一般,不过这终究是有潜力的。
由于地域广阔,采集业的规模也不小,这里松树非常多,所以松子和松油的加工生产规模也比较大,还有大量的各种蘑菇出产。哈卡的“天然蘑菇酱”和“天然果酱”系列产品,销售也逐步打开了市场。
其它的特色农业,主要就是甘蔗制糖、烟叶、咖啡和桑叶养蚕。在他看来,其中高山咖啡的前景是最好的,因为高山气候下咖啡豆的品质很好,“云咖集团”已经决定在甘白力,与县政府合资建设“哈卡高山咖啡厂”,准备把哈把卡咖啡,做成高端品牌。
所以哈卡的农业,已经真正地实现了多元化,而且每一个农产品,或者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和品牌化,或者正在这样的发展道路上。哈卡的各个乡寨,还有那些农场,也因此经济收入良好。这里哪里穷了?不过是那些外地人不了解罢了,他不以为然地想着。
从半山腰望去,能够听到不远处水电站的水轮发电机的声音,他向着声音的地方望去,水电站白色的身影,隐约可见,他不由得微微一笑。
哈卡市缺煤,但是水电资源丰富,除了在两条河流上修筑的2个规模比较大的水电站外,在山区还有不少这样的小水电站,有的规模大点,一个站就能满足几个乡寨的用电量,而有的规模就比较小,需要不止一个水电站来满足用电需求。
总体的情况还好,因为每个乡寨的选址,都考虑了就近实现水利发电供电的问题。但是旱季有的时候,会导致一些水电站停止发电,没有水了嘛。所以统一的电网,还是铺设到了每一个乡寨,水电站发的电,也并入电网。但偶尔也会有困难,雨季电多,旱季电少,对电网的稳定造成压力。整个凤鸣省都是这样的情况,电多的时候就只有送出省去,不过传输距离远了,电力的损耗就大,传说中的“特高压”,现在连影子都还没有呢。
从山腰再下一段,马卡寨已经隐隐约约可见。
马卡寨其实就是一个山中的“坝子”,哈卡地域的乡寨,几乎都是这样的情况,有点类似贵州,在大山之中,选择那种偶尔相对较平的山谷区域,建设乡寨。当然这只是“相对较平”,实际上仍然是地势起伏,乡寨基本上就是一座小山城,高低错落,居民的住宅就像是梯田,一层一层的叠着。
这个寨,除了种一些玉米,并没有其它主粮,粮食需要从外界运进来,但是其它果蔬和经济作物,那可就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了。
快到“山底”了,这里说是山底,其实放大了看,都是在山腰,只是这一小块的山底而已。马卡寨在他俩的视野中,开始变得清晰可辨。
每一次田秋安下到乡寨,都被每一个乡寨的美丽所震撼。马卡寨是一个徽派建筑风格的乡寨,房子虽然各式各样,但那种整体的“白墙青瓦马头墙”和砖雕门楼的古色古香,蔓延在整个乡寨,一种静谧与安详,不知不觉地就沁入人的心灵。
虽然是徽派风格,但总是要结合现代化,所以大概算是“新徽派风格”,砖雕门楼、前庭小院、后面多为二层小楼,是家庭生活的居所和主要活动场所。门楼的左右,一般还有左厢房和右厢房,有的用来住人,有的就是工具房。在左厢和右厢的顶部,是晒台和阳台。样式虽然各种各样,但多数的面积,都在200平米左右。
田秋安曾经在马卡寨呆过,知道最早的住宅,可没有这样的“豪奢”,就是平房而已,一直到1955年以后,马卡寨的政府和当地乡民,有了足够的经济力量,才花了5年时间,对马卡寨进行了翻新重建。现在的新面貌,才出现了一年左右。重建之前,寨子还聘请了一家“乡寨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在国家“十万种乡寨房型”的基础上,对马卡寨整体进行了建筑设计。后来整个寨子的翻新,都是在这个得到批准的设计基础上完成的。
事前田秋安还骂过马卡寨的主任,叫马家英,是个不到30岁的姑娘,流动民兵出身,后来留在了这里。田秋安当时骂她,这么干,不就是把集体的积累,一把就梭哈了?结果人家姑娘回答他,集体积累不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吗?何况马卡寨的乡民都期盼着呢?用于生产的钱,早就单独划拉了出来,不会影响太多的。
现在看来,这个姑娘比他有魄力,不愧是全国跑过有见识的。现在的马卡寨,才是让人感到实现了社会主义理想的乡寨嘛,住在这样的乡寨,又体面又安逸,何况马卡寨的经济也发展得不错。
想到这里,他又想起了多年之前李总理,到哈卡这里来视察,曾经说过的话。她当时说过,乡寨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要让乡民们体面生活、安逸生活。乡寨从来就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国家的整体发展,靠的是发展工业和发展科技,乡寨是被带着走的。
每个乡寨地域有限,人口有限,农业多元化发展的空间也有限,可能有少数的乡寨,会把某种特色产业做得很大,远远超出了乡寨的范畴。但多数的乡寨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无需去这样的追求。
所以乡寨的基础干部,虽然发展经济也是很重要的责任,但管理好人民,让他们实现体面生活和安逸生活更重要,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只用在发展经济上。
马家英的做法,在田秋安现在的认知里,就是对李总理当年设定方向的一种实践。正因为符合了政策的导向,现在整个哈卡市的乡寨,都在逐步模仿马卡寨的做法,逐步地翻新和改建乡寨,当然上级政府严格要求,至少需要5年时间以上的逐步发展,否则对各乡寨的财力,造成的挤压太大。
走在马卡寨的街道上,田秋安感到很安逸,这里的主道是柏油马路,便于车辆通行。但各个街区的小道,全部是用石板铺设的,不仅牢靠,而且按照建筑师的设计,有多重花纹和形式,一些石板路上有着青苔滋生,他虽然是个大老粗,但在下雨的日子里,也能感受到那种“诗意”。
马卡寨的商业街只有3条,他正在走的,是一条餐饮街,每天晚上的时候,这里很红火,现在乡民也习惯了不是只有自己做饭,下馆子也成为了另一种习惯。还有两条商业街,一条是综合商业的,各种百货和工业品,在那里基本上都能买到,最后一条则是生产资料的商业街,销售各种种子、化肥、农具、农机等等。
建国二十多年,农业的机械化已经是普及了,在马卡寨这样的山区,现在使用很多的小型农机,例如小型的翻地机、微耕机、播种机、脱粒机、抽水机等,都是普遍应用的。不过这些机械,是以租赁形式为主的,农机公司在每个乡寨,都有一个租赁仓库,突然有需求但平时缺乏的农机,一般也会在几天之内调过来。只有在合作社,会自备一些常用的农机。
现在的合作社,由于农机的普及化以及普遍的经济收入的提升,其实共同劳动扶持弱小的功能已经弱化了,就算是孤儿寡母,没有多少劳动力,也可以花点钱,请农机操作员来帮忙播种或者收割。合作社现在的功能,更多的是组织社员,共同发展某种特色养殖或者种植,对接供销社组织销售,以及向社员提供各种农业服务。
大部分的合作社领导,现在逐渐都被来自流动民兵的年轻人替代,他们的见识更广,能想得到很多当初老人想不到的方法,政治水平也比老人强。
田秋安注意到,每条街道的两边,都有专门的排水沟,说明建设的时候,注意到了细节。这里雨季的雨量很大,如果没有这样四通八达的排水系统,很可能会淹没街道。
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绿植,很多不知名的花,街道中有很多已经生长了20多年的大树,街道其实都被这些大树遮挡住了,很难看得到全景,但这样让人感到更舒适。
他和马薇很快走到了马卡寨的文化广场,这里是整个马卡寨的中心,各种意义上的,当初这个文化广场的修建,可是国家“五通五建新农村基金”直接拨款的,广场挺大的,大约有三四千平米。虽然是上午,也有些老人在这里休闲,有唱戏的,有锻炼的,有下棋的,还有闲聊的。
田秋安一眼就看到了广场两侧的两个“电视房”,这里放着两台大电视。他知道,晚上的时候,很多人聚在这里一起听新闻,看电视。虽然有一些家庭,已经有了家里的电视,但很多人,还是喜欢到广场上,和熟悉人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到深夜了才回家睡觉。
广场上的大广播喇叭依然在,乡寨传达国家和地方政府通知,以及某些时候传达重要通知的时候,仍然会播放大喇叭。
整个广场,也是徽派风格的,这让田秋安哼了一声,那个马家英是安徽人,结果搞得马卡寨,跟她家乡似的,以权谋私!干嘛不搞个齐鲁风格的呢?想到这,他内心琢磨着还有哪几个乡寨没动,也许可以撺掇其中的一个,搞个山东风格的?
第307章 六十年代见闻之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