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13节
硅铝合金的弱点是比较贵,但这主要是根据使用铝的成分多少决定的,目前国内主流的硅铝合金,成本高达3000元/吨,这样的成本当然不行,估计最终要使用数千万吨的合金嘛。而使用铝的目的,当然是增强强度,同时提高耐腐蚀性。
但引水管,并不需要像其它工业用途上,对硅铝合金的性能要求那样高,例如水管能耐20mpa的压力就行。因此科研人员试验了一种新的硅铝合金熔炼办法:用一般高岭土(含硅)进行直接冶炼,得到铝与硅比例接近1:1的合金,实验表明,即使铝含量只有45%,水管强度也能达到40mpa,是需求强度的2倍!而这种方法得到的“次级”硅铝合金,成本只有工业硅铝合金的30%,才900元/吨!这下子,就满足大规模引水管的需求了。
首期500亿立方引水工程,预计需要1000万吨硅铝合金管,这就是90亿元,完全可以承受!当然这样的生产规模很大,预计需要600个2.5万千伏安的冶炼炉生产,所以一次性投资当然不止90亿元,至少也要200亿元,但总共预期2000亿立方米的全部红旗调水工程,足以让这些冶炼炉,满负荷生产20年,所以这个投资是一点都不浪费的。更何况,还有未来“东水西调蓄能工程”的大量合金管道需求,所以估计冶炼炉要使用30年以上再报废,是非常划算的投资。
引水工程主要使用的是30米直径的大管道,局部支线使用20米直径。由于宽度和高度都非常大,普通的运输是困难的,所以还要建设拓宽有些公路,用多组板车并联运输,局部使用吊车移动性运输。当然,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尽量在施工现场附近建厂,现场制作,但这要看现场有无生产条件。
一个好处是硅铝合金管的比重只有2.7,大约是钢管的1/3强,所以运输的承重上,是比较便利的。
管道问题解决了,第二个大问题当然就是水电替代核电。这也是李思华现在来到昌都地区的原因。
按照现在的新方案,是在昌都地区附近大约20万平方公里内,海拔38004000米的高度取水,包括通天河150亿立方、那曲河70亿立方、易贡藏布70亿立方、拉萨河70亿立方、雅贡江70亿立方、札曲和昂曲70亿立方,总计500亿立方。所有的取水比例大致在10%15%,所以可以保证不会破坏生态。
水源有了,那么如何实施呢?那就是“二级蓄水方案”,首先在上述各条河流合适的位置,筑起从50米到100米的高坝,保证海拔38004000米的蓄水线,这是第一级,水量蓄积足够。
然后则是用850米扬程的大型潜水泵提压,用逼水的方式,输水到昆仑山口下的不冻泉附近,相当于提升600800米的高度,达到4600米海拔,在这里需要打通隧道约30公里,让水流穿过昆仑山,聚于纳赤台(今天开工仪式地点)附近的昆仑河中——以纳赤台为基点,上搠50公里,下搠30公里到修沟郭勒河,总共80公里长的昆仑河,作为二级蓄水库,这里的海拔,大致在3500米左右。这里在两河交汇处修筑百米高坝,就实现了二级蓄水。
80公里长的昆仑河这个“蓄水库”,足以容纳400亿立方的水量,其实蓄积170亿立方米就可以实现年输水500亿立方了,又不是一天输水,而是一年嘛。而水流出了昆仑河,就可以通过格尔木,一直输送到南疆的若羌,总计2200公里的管道线,海拔从4000米以上,下降到1300米!
按照这个方案,在第一蓄水池到昆仑蓄水池落差1100米,这是第一级大水电站体系;然后从昆仑蓄水池出水,一直到若羌,落差2200米,这是第二级大水电站体系。根据测算,500亿立方米水量可发电4100亿0度,是三峡工程的5倍!而目前计算的所有的电力消耗,不过是1800亿度(主要就是第一级蓄水库的提水耗电),余电2300亿度!这个电力收益,足以让整个工程,在短期例如十年之内,就能回收全部投资!
所以整个工程,以1015年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没有成本”的,利润足以覆盖全部投资,现在这笔大生意,可不是原来预计的亏本生意了,到新疆后的水价,只要能覆盖新疆境内的输水和灌溉系统费用,都是肯定赚钱的!
整个技术方案,现在算得上千锤百炼,每个领域的专家团队,现在对此都是充满信心,整整十年以上的各种实验啊,超过5万前期科研人员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个“超超级工程”。
当然,需要的投资是惊人的,例如单单是第一级蓄水所需的850米高扬程提水需求,就需要约1.2万台4千千瓦的大型潜水泵;而两级电站系统,需要的80万千瓦水轮机组,就高达154台!水泥预计需要1000万方以上,次级硅铝合金需要1000万吨以上……,无数的材料和设备,需求都是天文数字!
以西元1968年价格计算的静态投资,五年完成,估算已经突破了1000亿元,如果动态计算,再加上一些辅助工程,可能需要1500亿元左右,相当于此时中国gdp的3%,分到5年,每年0.6%,虽然承担得起,但当然也不是一个小数字,这毕竟是空前的工程!动员的施工人员,恐怕至少要200万人,所有的数字,全是天文数字。
而且一期工程只是一个开头,预计全部4期工程,总计年调水超过2000亿立方(相当于4条黄河),第1期水源主要提供新疆,后面的3期则会惠及整个大西北,重点包括甘肃、陕西、宁夏、绥远,甚至远及察哈尔和山西。
所以施工总计划是20年,每5年完成一个500亿立方的体量。第1期取水是昌都,后面3期则逐步朝着整个青藏高原的大水源下手,在整个流域中,单单流出境内的水源,就高达7000亿立方米,取水2000亿立方米,也不过是30%而已。
每一期的工程难度,会逐次递增,但科技也会发展,经验会变得更丰富,施工团队有信心完成这个党中央交给的光荣任务,尤其是那些已经在此工作了十年以上的30来岁的技术人员,他们是最热诚的,可以说已经到了信仰和虔诚的程度。
一位张姓的工程师,在昨天李思华视察时碰到的时候,说起工程,眼睛就就变红了,他向李思华表示:“总书记,我在这里已经干了12年,也一定会再干20多年,直到整个工程全部完工,一直干到我退休。那个时候,无论碰到谁,我都能拍着胸脯说,我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但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上对得起国家和民族,下对得起祖宗,我没有给张家的先人丢脸,死了也瞑目了!”说完他泪流满面,李思华非常感动,在场的所有人都深为感动,很多人同样流下了热泪。
李思华当然非常清楚这个工程的战略意义,10年内收回投资,不过是仅仅计算了电费收入而已,那水费的收入呢?更不用说有了500亿立方米,几年之内,新疆就至少可以增加1.6亿亩耕地,这是什么收入?前期的水源,必须冲刷沙漠和盐碱地,但等到各地的森林,在水源的支撑下生长起来,大部分的水源就可以锁在地下,逐渐实现大西北地区的“水资源自循环”,降雨量将大增,这又是什么收益?
这些年大西北的人口都是控制的,一直在5000万左右不递增,而且每年都调入大量粮食,就是为了涵养环境,不破坏生态,尽量让大自然恢复生态循环。而等到有了足够的水,那么大西北的人口载量,就至少可以考虑到2亿人,这是一个新的准大市场,大西北丰富的资源,就不会只能远距离运输开发。而国家就可以建设面向中亚和西亚的大战略基地了。
所以在李思华看来,完全可以说第一期500亿立方完成之日,就已经回收了投资,而其回报是无可限量的,这是一本万利的大生意!
红旗调水工程的外溢正面效应,也是巨大的。例如调水是可以通过水管实现双向可逆,正向从高向下放水,而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消耗电力从下往上抽水,因此整个调水的控制,就非常机动灵活。而且水流的速度,在一定范围内,也是可以通过调整使用泵的数量来控制的,这当然很有用。
这个双向可逆效应,因为大西北不太可能不缺水,所以功能不算显著,只有特殊情况下会使用。但放在刚刚开始计划的“东水西调储能工程”和“南水藏调储能工程”上,那其功能作用,就逆天了。
在李思华原时空,风能、光能、潮汐能等新能源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储能。尤其是风能,极不稳定,这对电网造成很大压力,有的时候因为风大发电太多,电网无法承载,而有的时候因为风小发电太少,造成电网缺电,所以国电有时候,就不愿意风能入网。其实光伏发电也有类似的问题,只是不如风电显著罢了,下雨天没太阳时候的发电量,肯定要减少啊。
这种不稳定的情况,还增加了电力的成本。所以一直到李思华穿越,人们都在拼命地研究各种先进的储能方式,但似乎尚无重大突破。
在新时空,就可以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用超级工程的方法,来替代技术突破。利用这种超大规模的管道系统,将东部可能多余的水(包括未来渤海等地的海水淡化得到的水源),通过消耗电力抽到西部,不仅补充大西北的用水,而且消耗电力提升海拔高度,这个过程就是储能;在需要电力的时候,则反向从西部向东部放水,同时水力发电,将原来储备的电力释放出来,补充电网的需求。
所以有了这个超级储能系统,不管是风电还是光电,所有可以发的电,都可以可劲地造,电多了就提水往西上行储能,电少了就放水向东下行发电。这是一个能源的“机动系统”,再没有什么电力不稳定的问题。
南水藏调储能工程,与东水西调储能工程类似,只不过在这个方向,是从东南亚沿海平原(低洼地带)向青藏高原上行调水储能,而反向放水发电。这个意义也很大,中南半岛往往是旱季和雨季,雨季易于洪涝,这时就可以抽水储能,降低区域水量;而旱季则可以反向补水,并提供丰沛电力。
最后,还可以实现“南水藏调”与“红旗调水”两大系统的结合,使得中南半岛多余的水量,直接通过这个南水藏调系统,到青藏高原后,再通过红旗调水系统,输送给大西北。当然到了那个时候,也许对大西北的补水,甚至可以达到3000亿立方这样的超级规模。
而且,“东水西调”最后也会与“红旗调水”结合的,而三大系统的结合,就构成了大中华的整体调水大系统,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从来没有过的超级工程系统,是数遍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一个比得上的大工程!
“南水藏调”与“红旗调水”两大系统的结合,未来还可以帮助次大陆社会主义国家们的水源稳定。红旗调水,一开始是以国内河流为主,但逐渐会涉及雅鲁藏布江这样的,经过藏南流向次大陆的河流,所以就可以在雨季尽可能多地抽水,而在旱季向次大陆补水,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按照李思华的设想,第一步的红旗调水工程,需要20年完成,这是整个大系统的基础和中枢,实现这一步,大西北就改天换地;然后启动东水西调和南水藏调两个储能+调水工程,这又是20年的计划,那个时代,应该可以做到新时空中国风能、光伏等新能源大发展的时代,正好实现配套发展。
可惜的是,整个过程估计需要40年的时间,估计完工的时候,她早就去见马克思了,有点遗憾。不过能奠定这样“建功于百世之外”的、能大大提振民族长期元气的大事业的基础,这是她真正的人生巅峰,那点小小遗憾,也就不算什么了。
现在的大事业,让她想起了原时空的情况。这样的事业,主席在的时候,有足够的魄力,但是国家没有能力;等到有能力了,国家又被各种牵扯,很难有一个领导人,能下定决心干成这样的大事业了,这可以算是真正的遗憾。
至于花费的巨额资本,她并不是很担心,时间跨度长达40年,每年的支出成本预计都能控制在gdp的0.7%以内(0.6%建设,0.1%运维),这不算是什么大问题。更何况,这些工程都是能产生巨额利润的,未来不但能收回投资,还能成为全民分红的一个巨额利润来源。
在开工仪式上,李思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我们中华民族,从来不会屈服于自然界的困难,不会屈服在所谓自然伟力的面前。我们总是努力去改天换地,从大禹治水、大羿射日,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百世千代,都在不懈地改造山河,让它们成为人民可以利用的、可以驯服的生产工具。像西方民族那样,去匍匐在所谓神灵的面前,不是我们民族不屈服、不妥协的性格。”
“今天的红旗调水工程,是中华民族又一次伟大的、必然被历史铭记和称颂的伟大事业。同志们,你们应该感到幸运,不是每个人,都能加入这样的伟大事业的。你们的名字,将随着这个伟大的工程,被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
全场响起了暴风雨一般的掌声,无数的工程师、施工员和工人们,热泪盈眶——让我们不懈地努力,早日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
第340章 新西北大开发
李思华这一次,还要视察新疆等地,她要在大西北走一圈,基本确定红旗调水工程基础上的,新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大框架。
陪同她的,是当年的天山省委书记,现在的分管副总理,兼西北大区管委会主任章笃功。到了西元1969年,当年的中南大区、东北大区,在行政上都撤销了,直接是中央-省的管理模式,只不过人们还是习惯性地称呼这些地域属于哪个大区罢了。
但西北大区,就是行政上新成立的机构,用来领导和管理整个大西北的开发和建设,这自然是因为红旗调水工程必将带来的大变化,使得大西北开发不仅具有了重要性,更具备了可行性,这就需要整个地域的协同作战。
新时空西北大开发的范畴,是小于原时空的,西南早已开发,无需再纳入开发范畴,所以现在是“西北大开发”,而不是“西部大开发”。现在所指的地域,主要是天山、西域、陕西、甘肃、宁夏、绥远、察哈尔七省,总面积大约300万平方公里出头。未来还要扩大到外蒙4省,但由于短期水资源还是有限的,所以外蒙地域,暂时不纳入这个范畴。
章笃功在考察的一路上,向李思华汇报了西北大区的西北大开发思路。
由于“红旗调水一期工程”的调水出口是新疆若羌,所以很清楚,首先的开发重点,就是新疆两大盆地之一的塔里木盆地,总面积高达53万平方公里,大约是原新疆(西域+天山两省)的1/3面积,也是现在西域省的大约2/3的面积。
若羌在塔里木盆地的东南角,所以引水工程从出水口开始,分成两种用途。第一是用10米或20米直径的硅铝合金管道,从海拔1300米的出口,向塔里木盆地的西部输水,那里的海拔是1000米左右。水到了西部,再通过更小直径的输水管,通向计划中首批发展的10个在“塔西”的标准市。
第二是部分暂时利用不上的水源,导入就在若羌境内的罗布泊,这里是塔里木盆地海拔最低的地方,大约是780米,面积有3000平方公里,足够蓄水1000亿立方。
短期内蒸发量自然非常厉害,按照专家的测算,罗布泊每年湖面的蒸发量相当于3米高,但这些水汽并不会浪费!
由于塔里木盆地相对较为封闭,北部是天山,南部是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而西部地区又是昆仑山和天山合并型山脉,所以塔里木盆地中产生的水汽满足盆地周边降水的同时,极少会向西,向北,向南扩散。
主要的扩散方向,就是向东,这里的水汽,会一路向东经过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 、山东等省市,滋润库布塔格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华北平原等,这些地方的降雨量将大大增加——肉还是烂在锅里,这些同样干旱的地域,提前享受到了水资源增加后的利益。
显然,第一阶段发展的支撑,就是10个标准市,预期先动员1500万人,逐步发展到满员的3000万人。这些标准市如何发展呢?
核心是五大任务:交通、城市、石油、农业和绿化。
交通上,总长超过2700公里的环塔里木铁路正在进行中,其实再修大约1000公里就可以完成,因为北段从迪化、吐鲁番到喀什的铁路早已竣工,现在是补上南段形成环线而已,从环塔里木铁路西段和北段,再伸出4条支线深入塔里木的西部,就能将10个标准市全部串联,而且预留了未来建设更多标准市的余地。除了铁路,战略干线公路也会采取类似的策略,形成环线和塔西交通网。这样南段直接与青海相连,构成了入疆的第二条大通道。
城市上,没有太多出奇的地方,是按照最新的国家标准实施,例如主要街道下,是最深达到1820米的地下管廊和地下物流通道,再在地面上建设生活和生产等城市空间。比较有特色的,是尽量使用沙漠沙子作为原料的新型建筑材料。
传统上的沙漠沙子,是不能直接作为普通混凝土中使用的沙子的,混凝土只能使用河沙。原因是沙漠沙太过光滑,而且盐分和矿物质的含量过高,使用这样的沙子,只会让混凝土变成了豆腐渣。
但是不可能所有的建筑材料,都从千里之外运来,沙漠沙子是最现实的潜在建材主力。所以从1950年左右开始,对沙漠沙新型建材的研究就是一个国家重点,经过差不多20年的努力,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最核心的技术突破,是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黏合剂,现在被叫做“沙胶”,平淡无奇的名称背后,是强悍的性能——它能将沙漠沙牢牢固定在一起,其强度甚至超过了普通的混凝土!
李思华曾经专门听取过这种“沙胶”的汇报会,她知道在原时空,伦敦帝国理工,也曾经发明了类似的“胶水”,被叫做finite,性能同样强悍,虽然不知道新时空的沙胶,是不是就是原时空finite的科技再现,但同样强悍的性能,确实解决了在原沙漠地带建设的巨大困难。
所以使用沙胶,就可以直接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大量沙子,制作成各种建材,例如砖块和“石块”,或者浇灌成型,其强度足以保证城市各种建筑所需,成为新城市建设的主力建材。
第二种技术突破,是一种沙漠沙子的新型涂料,使用这种涂料,通过让每一粒沙子的表面上,覆上一层膜,改变了沙子的界面张力,从而实现了许多神奇的效果。
例如可以制作成“透气阻水砖”,这种砖透气不透水,所以是很好的房屋内外墙材料,用钢筋加沙胶砖,做承重结构,再用透气阻水砖,做其它墙体,由于这种砖防火且保温,所以是非常好的搭配。尤其在表面,可以达到微米级的光滑度,实际上会比一般内地的砖,更不容易积累灰尘,也更容易打扫。
还可以做成“砂基透水砖”,用来解决街道路面积水的问题,水可以透过砖,直接流到水沟里。
实际上,类似的建材,未来可以做成大产业,内地的需求也是很大的,不过就要看未来的运输成本和价格了。
石油上,毫无疑问疑是塔里木盆地启动发展的关键——发展资本的来源,总不能都靠中央拨款。塔里木的石油储量,已经探明180亿吨,毫无疑问,是除了外东北以外的,中国第二大石油矿区,而且易于开采的部分,主要位于海拔较高的塔西,尤其是阿克苏附近,油田密集。
所以塔里木开发,第一个产业重点,就是石油开采和石化产业,除了原油开采和管道输送,需要逐步增加石油化工加工的比例,未来会实现本地开采、本地加工,直接提供成品油。现在选择的10个标准市,其中有7个都是先以石油相关产业为基础开始发展。
农业上,是以沙漠滴灌农业作为开启——宝贵的淡水资源不能浪费。从五十年代开始,中国沙漠农业研究所等单位,就与以色列沙漠研究中心等,联合展开了沙漠农业的相关研究,目前滴灌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
在中国电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后,现在滴灌农业,变成了这一科技的极大收益者——实现了精确化。高科技模式的滴灌,可不是在一般人印象中那种只是布设大量的、打上微小孔洞管线的节水浇灌方式,在农场中,深埋地下的喷嘴,可以由电脑控制,依据传感器传回的土壤数据,决定何时浇、浇多还是浇少,绝不浪费的同时,也保证作物生长的需要。其次,为防止作物的根系生长堵塞喷嘴,喷洞的周围,精确涂抹专门的药剂,仅抑制周边一个极小范围内的根系生产。
当然,一下子是无法全面普及这样的高科技的,但普及普通的喷灌技术,却是可行的。而且也已经实现了全液化的沙漠农业肥料,使得农作物能够更好的吸收。
所以,大规模的小麦、棉花、西红柿、玉米、多种蔬菜、水果的农业拓展计划开始激活。这里的乡寨,农地规模也更大——本来现在随着交通车辆的发展,农民也可以管理更大范围的农地。所以现在这里的乡寨,就定下来每人配给7.5亩地,一个四口之家可以管理30亩地,每个5千人乡寨,暂时管理40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头的10个标准市达到满员后,有1500个乡寨,管理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耕地约4.5万平方公里。这样的条件,也便于动员内地的移民——到西域来收入可以高得多。其它还有农场和畜牧区等方面的规划,也会逐一实施。
在塔里木盆地发展农业的最大困难,是土地的盐碱化。所以现在采取的,是一种“台阶式降盐碱策略”。
塔里木的地形,是由西向东逐步海拔降低,所以就把农地,设置成类似梯田的一层层台阶,当然这是超级梯田——每一层台阶,可能达到上万平方公里,这是非常庞大的规模。
上面各层台阶的农地,会在最低的台阶选择若干地块,深挖成为小湖,湖底和四周铺上“透气阻水砖”,形成例如20米深的盐碱水小湖。然后大水冲洗各上层台阶的农地,降低其盐碱含量,盐碱水被排入这些池塘,相当于封闭起来,盐碱会在底部堆积,整体会设置“盐碱水排放系统”。
其实这就是牺牲少量地块,使得大多数土地,成为高标准农田的策略。
在大范围的农地之中,会设立一些以盐碱作为原料的加工厂,对盐碱水或被晒干后沉积的盐碱土进行加工,实现工业提取盐、碱和其它矿物质,准备减少整体的盐碱堆积,而且这些工厂,会设置大量的封闭仓库,囤积盐碱干涸物,作为原料储备。
一层又一层这样的大台阶下去,根据专家们的估算,大约3年的时间,就可以实现大部分农田的“去盐碱化”,无需每年再大水冲洗农地。当然,这要和域内整体降雨量增加,以及周边大范围的绿化过程结合。
而在整个塔里木盆地,则以原来的罗布泊为基础,形成一个规划面积达到2.6万平方公里的大湖,需要的海拔高度是808米,大致是4000年前大禹治水时,罗布泊曾经达到的最大流域面积,现在就是要恢复到这个范围。
此时罗布泊最大湖水深度可达20多米,按照成型后每年蒸发1.2米的幅度计算,每年罗布泊需要补水312亿立方米。第一阶段显然达不到,所以整个实现,需要1015年的时间,等到输水量达到1500亿立方的时候,肯定能全部完成。在塔里木盆地的其它低地,再设置一些小的可补水小湖,所以总的水域面积,规划是约3万平方公里。
这样,整个塔里木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顶层规划数据,就确定了下来,3万公里水域,森林草地覆盖率约60%,达到31万平方公里,然后是农地乡村农场15万平方公里,最后是城市、交通和其它4万公里。
绿化上,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滴灌森林,通过滴灌实现抗盐碱的树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的大面积覆盖,首先是固沙,然后是大面积的种植,整体的原则是“全覆盖”,不能是那种,明明有树木生长起来了,但是它们之间的间隙中,仍然是沙子,而是要把沙子都固化起来,在它们的表皮,都是各种植物在滴灌或者喷灌下生长。
这就是10个标准市的五大战略任务,总的执行时间是20年,实现后,不但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消失不见,而且让整个塔里木盆地,完全改天换地。
西域加上天山两省,现在每年的水汽蒸发量,看似是3000亿立方,似乎实现了最终2000亿立方的水量也补不上,但其实账不是这样算的,随着森林绿化的进展,以及农地保护性的开发,地表的生态改善,就会影响到蒸发量。太阳还是哪个太阳,但是被植物保护,蒸发量就会大大下降。根据现在中国第一代超级电脑的模拟,水汽蒸发量可以降低到2000亿立方左右。
而且输入的2000亿立方水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会在蒸发后,部分变成降雨又回到地面,就算在两省只有20%,那也有400亿立方水回到地面,还有新疆地域原来的水量呢。总体来看,总量可以有60%以上,在两省以东的其它身份,变成降雨。
所以,未来两省,每年很可能会有400500亿立方的多余水源,这些水源,就能保证两省的用水,始终处于充裕的层度。而在两省的东面其余省份,不用输水,也可能获得8001000亿立方的降雨水量。
李思华主要考察了西域、天山、甘肃、陕西和绥远五省。在这些省份,从干部到群众,没有一个不对红旗调水工程,充满期望的,虽然除了西域省外,其余省至少要等到二期工程,才能享受到大的水量,但有指望的期望,不就是一种幸福吗?
在考察中,她也提示章笃功等人,要注意塔里木盆地的地下水源。其实盆地下面,就是一个地下海,现在国内的科学家已经确认了,地下水储量大约在110~148亿立方米,蓄水量达到了北美洲五大湖总和的10倍。
但问题是这些地下水,都是盐碱和各种矿物质的“卤水”,盐碱度相当于海水的60-70%,无法作为淡水使用。不过这是源源不断的化工产业原料来源,需要建立一套研发体系,搞出可利用、有利润的工业流程,与地表盐碱处理工业结合起来。
如果塔里木发展起来了,这个地下水储量就是宝藏,本来是因为这里没有工业力量,所以无法开发。但有了以后呢?可以建立工业淡化提纯体系,源源不断地将地下水抽出,淡化提取盐碱作为工业原料后,同时获得了淡水。每年使用的水排污后,重新回灌地下,保持地下水位的平衡。
回灌若干年后,盐碱越来越少,这里的地下水,就变成了可用的淡水!
总之,有了2000亿立方的水,大西北可做的文章,可远远不仅是生态,尤其在各种重化产业和农业上,就有了丰富多彩的发展可能性。
第一步是塔里木盆地,这是一期500亿立方输水工程解决的问题;第二步则是打通天山隧道,让第二期500亿立方中的300亿立方,进入第二大盆地即准格尔盆地;第三步是吐鲁番和哈密盆地200亿立方。完成以上三步,总共输水1500亿立方,其中1000亿立方留在塔里木盆地,其余500亿立方进入两省的其它地域。
第四步,最后的500亿立方,留下200亿立方,进一步补强塔里木盆地(达到1200亿立方),其余300亿立方,直接输送甘肃、宁夏、绥远和陕北,这些地方到了那个时候,并不需要太大的直接水源补充了,西域和天山过来的丰富水汽,必然让这些地域降雨量大增。而这些地方本来的降雨量,相比西域天山还是要好很多的,整体生态,可以恢复得更快更好。
这也是中国地理上“西高东低”带来的巨大效应,西域天山的水汽,很自然地在向东的过程中形成降雨,滋润国土。
这还是头20年“红旗调水工程”单个项目的效果,如果再有20年,等到“南水藏调”与“红旗调水”两大系统合一,预计可以向西北输水3000亿立方米以上,从而彻底让西北成为水资源丰沛的地区,解除一切的缺水困扰。
最根本的是,现在可以逐步把大西北,当成是半个“大市场”来建设了,不再是以往单纯的矿产原料基地、能源基地,只是作为对东部和西南大市场提供资源的地方,而是逐步变成了内生性的消费市场。
这种转变,是战略性的,在李思华看来,这就是中苏两国,在中亚影响力和实力消长的转折点,1015年后,单单依靠西域和天山省,就能让中国成为中亚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而不再是苏联。苏联在哈萨克等地搞的那种不顾生态的玉米等大农业战略,简直垃圾不堪,如何与那个时候发展起来的西域和天山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