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22节

  这样的布局,当然不限于电脑相关这一个门类,以芯片为中心,其实渗透到了电子产业的每一个领域,尤其是能够形成大市场的消费电子产品。
  例如现在“工业控制”这个领域,也渗透很深,这两年美国著名的“富达工业集团”,其各种的程序控制零件、温控零件、压力控制零件、水流和水位控制零件等,都是来自其在爪哇民国的分公司,业内人都知道,其实还是来自中国。
  最引人注目的新潮电子产品,则是一家名为“任性天堂”的创新企业,所开发的全美第一台电视游戏机,仅仅3个月,销售量就达到了20万台。这种游戏机可以连接电视,然后通过操纵游戏机,在电视上展现游戏的图像。
  而在美国具备传统优势的汽车、家电、空调等产业的高端领域,也开始逐步使用集成电路芯片,而来源追到最后,几乎都是中国,不过在这些领域,使用量还小,也更不引人注目。
  消费电子产业领域,现在开始广泛地使用集成电路芯片,因此开始渗入电视机、录像机、摄录机、收音机、组合音响、电唱机、程控电话、家用电子保健设备等广泛的领域。
  这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大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过去传统行业自身的递进,大多数的重要产业,都开始应用ict的部分科技。这些隐藏在水下的“事业”,也是中国更关注的发展。
  除了直接的产业和市场领域,另一个附属的战场,就是“专业舆论”,当下几乎在消费电子和电脑等几个领域的所有报刊,都是中国在美隐秘财团们控制的,这些“专业报刊”,需要秉持的一个原则就是,持之以恒地夸奖中国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电子科技等方面的优秀和性能,持之以恒地贬低、打压美国本土可能冒出头来的竞争性企业和产品。
  通过他们年复一年地向美国消费者灌输“年度新品”、“主流科技”,来引领美国人在消费电子和电脑领域的时尚和主流概念——不使用中国最新芯片科技等的产品,就是落后的垃圾产品,美国厂商自己搞的独立产品,基本上都是骗钱和让消费者交智商税的垃圾产品。
  有些在美国国内找不到自身独立出路的电子业研发人员,只好接受ict产业联盟的安排,到爪哇民国、锡兰等地的实验室去做研发工作,那里的待遇不菲,比他们在美国还高。逐渐的相关专业在美国的就业前景黯淡,欧洲的情况更差,这个领域莫名其妙就成为了中国以及第三世界国家领先的情况。所以要吃一口好饭,就不能留在美国国内。
  多个领域综合起来,李思华推动中国隐秘部署美国的财团和情报机构,在美国部署了一张ict领域的“天网”,漏过的,是中国渊源的电子产业和科技渗透;而滤掉的,则是美国本土的电子科技发展和创新。
  在新时空,没有所谓的硅谷,那里确实有不少ict企业,但大部分是属于产业联盟的“来芯加工企业”,以及相关的其它配套企业。整个ict领域,在美国高层的大盘中,似乎被忽略了,远不及航空和航天领域、医药领域这些产业,因为它们似乎才是关系美国国力以及最能赚钱的产业。
  这既是中国对美国ict产业“暗袭”的目标——彻底毁掉美国ict产业大规模商业化良性发展的可能性,让美国拥有一堆“国产化自己的品牌”,但内核上,大部分是中国可以控制的科技。
  毕竟,ict产业在全球也是刚刚发展的态势,其未来巨大的产业市场空间和战略上至关重要的地位,现在这个世界,也只有李思华和赵云腾知道。美国的战略家,现在认知ict产业有前途,但究竟多有前途,他们是不知道的。
  李思华要的就是这个时间差——等到1520年后,美国人完全醒悟过来,他们也只能发现,这部分民用科技上,落后太多了,再没有美国的私营企业,肯于投入这个被中国高度垄断的市场,他们最多不过是努力发展军用的那部分,而全球民用的市场,则与美国无缘了。
  第355章 第七击之横切非洲
  西元1973年秋,由苏联飞往华京的专机上,中国外交部长林金华正在回忆着与苏联沟通的情况。
  自从中国推动东非社会主义化后,随着苏联这些年逐渐强大,勃涅日涅夫静极思动,开始对非洲感兴趣起来。
  以往的苏联兴趣,主要集中在北非,尤其是埃及与阿尔及利亚两国,因为这些国家与欧洲关系密切,苏联可以通过北非国家对欧洲发生影响力。
  但受到中国在东非成功的刺激后,苏联开始将注意力转向非洲其它地区,由于在安哥拉有一个受到苏联意识形态影响的“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安人运)”,发展得比较好,这使得安哥拉成为了苏联对非洲的工作重点。不过美国人可不愿意苏联在安哥拉轻易地胜利,所以他们支持了“安人运”的对头“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安民阵)”,现在双方在安哥拉打得不可开交。
  安哥拉在中部非洲的西部沿海,本来也属于中国在非洲“中部横切”战略的一部分,但看到美苏在这个地域斗得热闹,中央决定先把安哥拉踢出去,第二阶段的目标则是中部非洲的其它国家,主要对象是埃塞俄比亚、刚果金、刚果布、中非、喀麦隆、赞比亚、马拉维、加蓬8国,它们的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与原来的东非6国合在一起,14国的疆域,高达约750万平方公里。
  从非洲中部的东海岸到西海岸,“红色中非”会把非洲切成了三块,非中国模式的非洲国家,分成了北非西非和南非两大块,而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则占据非洲中心,未来可以辐射南北西三面,当然,那是未来的目标了。
  这一次林金华访苏,就是为了理顺中苏在非洲的竞合关系。达到的成果是,苏联不干涉中国在中部非洲8国的行动,明摆着,这对苏联在安哥拉对安人运的支持,是有好处的,再怎么样,邻国可能都赤化了嘛。
  不过苏联的条件是南部非洲,南非7国加上岛国马达加斯加,总共8国的地域,苏联要求中国推动的革命不涉及,说白了就是让中国把这些“地盘”留给苏联。北非苏联倒是没有提,可能他们巴不得中国去碰北非呢,那会引起美国和西欧的激烈反应,中国能倒霉,苏联当然也是乐观其成。
  当时林金华将苏联的要求电告中央,等来的是中顾委主任李思华的亲自干预,她定调了中央在这个方面的政策:答应苏联,但是有限期:规定7年,要是苏联到1980年,还不能在南部非洲,取得社会主义成功的突破,那中国就会自行其是。
  其实当时李思华得知此事,心里是好笑的,毛熊这是被中国刺激了呀,要不然原时空他们,对非洲可没有那么大的兴趣,1975年推动安人运在安哥拉胜利后,除了在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争端的时候,为了苏联国威,出了一次手以外,基本上对非洲的兴趣很淡薄。
  其实美国也是一样,美苏在非洲的争夺,相对于欧洲等其它地方,真的不能看,他们其实都不重视“这个鬼地方”,现在中国重视非洲,结果他们也开始重视起来,其实就是一种对中国被动的反应而已。
  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在非洲的行动,李思华都不是很重视,因为两国愿意投注在非洲的资源和人力,都极为有限,本质上还是不重视。例如苏联虽然支持安人运,但其实根本不舍得动用自身的人力,而是让古巴出人、苏联出物资和武器这样的雇佣兵模式。
  美国也差不多,除了中情局的少数特工,以及偶尔的特种小队以外,也舍不得在非洲投入人力。最近美国经济不好,连援助非洲“盟友”也变得非常吝啬。
  所以李思华让外交部爽快地答应了苏联的条件,在拿下中非14国以后,本身需要进入一个比较长期的发展阶段,尤其是重点发展好刚果金这个234.5万平方公里的非洲之心,这是所谓的“万世之基”,踏踏实实地实现13国的发展,那么其它大多数的非洲国家,就是不攻自破。
  这样的思考下,让苏联一头又何妨,但又不能让苏联“站着茅坑不拉屎”,所以加了一个7年的限期,再有7年时间,中非14国可望初步成型,如果苏联还没有动作,自然中国不能无限期地等下去。
  表面上,1980年这个时间,只是取个整数而已,连林金华也是这样认知的。其实李思华是考虑到了原时空1979年,苏联陷入阿富汗战争的问题。
  阿富汗的情况,基本上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受到李思华和新中国蝴蝶效应的影响,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封闭的国家,由于苏联在那里很早就在形成影响力,中国也从来没有介入阿富汗的内政。李思华自己就比较好奇,这种轨迹发展下去,苏联还会不会像原时空一样,在1979年末附近的时间,真的重演原时空入侵阿富汗的一幕?
  如果1979年苏联入侵了阿富汗,那么根本就顾不上非洲,那中国对南非6国(去掉南非这个资本主义堡垒之外的国家)的革命推进,自然就会重启,而到了1980年左右,也算是各方面的条件可能成熟的时机。
  林金华传达的中国中央的要求,被勃涅日涅夫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确实,这样的条件再不答应,那苏联太没脸了,7年的时间,苏联都在南部非洲搞不成事,自然也没脸再限制中国人。
  勃涅日涅夫自然不是傻子,这些年苏联对于中国的研究是很深的,虽然他们不愿意改变苏联的体制,认为这些年苏联的发展也很不错,逐渐追赶接近了美国,但对于中国更加迅速的发展,是深感震惊的。虽然苏g高层认为苏联的军力不弱于中国甚至更强,但内心都承认苏联的经济力量相比中国,那就差得远了。
  按照1972年的水平,美国gdgp总量大约是1.08万亿美元,相比原时空已经偏低了15%左右,但苏联的水平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虽然二战时更惨一些,但与中国的长期贸易弥补了这一点,按照中国cfia的估算,大约苏联的gdp,已经可以估算为约77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75%。
  但是中国1972年gdp,已经达到6.1万亿人民币,按照1972年平均汇率计算,大约超过了3万亿美元,已经是美国的近3倍,而是苏联的4倍,这是巨大的国力差距。
  所以勃涅日涅夫认为,中国有足够的资源推动非洲革命,但苏联可不能这样浪费国力,非洲不是苏联的主要目标,甚至连次要目标都不算。中国人现在能够大大地退一步,应该还是看重当前稳定的中苏关系和中苏贸易,也是给了他个人充分的面子,他当然必须接受。
  中国推动非洲中部横切战略的第二阶段,当然必须考虑世界主要强国的态度,以及可能对中国行动的反对力量投入。
  排除了苏联可能的小动作,作为资本主义侧的美英法三国,按照此时的情况,中国都是不怕他们在非洲的动作的。
  在美国,尼克松政府虽然摆平了海湾国家,但也不得不接受8美元/桶以上的油价,实际上油价还在缓慢地上涨,因为很明显,因为货币超发和通膨,美元仍然在实质性地贬值。
  这个年代,美国每天进口200万桶原油,相比油价上涨前,每天多花1000万,1年多花40亿,对于国内物价当然还是有比较大的影响。所以通膨仍然居高不下。
  尼克松政府仍然现在做着美梦——再有一段时间,美国的物价就能稳定下来,此时西方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将是至少绵延10年以上、在1929大萧条之后的第二次现代经济大危机,“滞涨”将至少伴随西方政界和民众十多年。
  更何况,尼克松现在个人已经陷入了“水门事件”的大麻烦,这个事件正在逐渐发酵,让整个民主党都开始狼狈不堪,此时非洲的事情,难以让美国全力以赴地对敌中国。
  英国则更是不堪,二战后每况愈下,其经济发展缓慢,实力地位不断下降,被称为“英国病”。在1970年代初期,形势更加严峻:国企效率低下,大面积亏损;工会势力空前强大,扭曲市场机制;社会福利支出过于庞大;公共债务不断攀升;国际收支逆差大幅扩大。英国的情况要再次好转,要等到撒切尔夫人时代了,而且在新时空受到中国的连续打击,衰败的迹象更是明显。
  至于法国,则是这一次横切非洲,肯定会反应最激烈的国家,因为行动的重点,例如刚果布和刚果金这两个国家,原来都是法国殖民地,法国当年在非洲,可是超越了英国的霸主,北非到西非,再到中非,主要都是法国殖民地。
  法国此时的经济情况,相比英国要好得多,因为他们相对英国,在外交上要独立得多,因此在石油危机冲击后,恢复得比英国快得多,这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阿拉伯国家平衡外交的策略,他们在向中国开放市场的同时,向法国采购武器,作为一种与大国外交的平衡;第二则是法国的国有化远比英国要深入,虽然法国国企的效率一向被舆论诟病,但在危机面前,国企体系让法国明显比英国要更能扛。
  既然法国的情况还不错,这一次中非横切战略的执行,预计的主要对手就是法国,他们的手段,无非是派遣外籍兵团,加上发动中非8国的反动势力,来对抗革命。所以这一次中国派遣在非洲的军力,可能需要与之进行直接对抗,击败他们。
  近期中国在非洲的驻军,已经达到了此前预设目标即20万人左右。而法国受到中国强大核威慑的压力,大举派兵是不敢的,说白了,就是为中国制造麻烦,但不敢像当年干预阿尔及利亚一样,大举出兵,现在法国的兵力,也没有以前那样大了,可派遣的人手,更是有限。
  即使法国派出全部的外籍兵团9个团,总兵力也不会超过3万人,其实根本不可能动用全部人力,总参预计法国最多会动用一半,即1.5万人左右的兵力,45个团,就了不起了。
  与法军战斗的关键,是丛林战而非正规战,面对全球第一大国的20万大军,法军再狂妄,也知道正面对战必然失败,所以只能是通过在非洲茂密丛林中的角逐,来试图让革命的各个队伍不断失血,以此消耗革命的力量。
  在这样的考量下,总参将以在非洲的特种部队2个师约2.3万人,作为对付法国外籍军团的主力,不仅是兵力上的优势,而且这两个师在非洲已经驻扎了4年以上,非常适应非洲丛林,对本地的丛林战进行了深入的训练,成员多为老兵,总参相信战力必在法军之上。
  装备上我军也居于优势,例如可以调动的各型直升机的数量,远远不是法国外籍军团能相提并论的,特种部队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召唤陆军地地导弹部队的远程打击——届时在非洲上空的卫星,可以提供初步的精确导航服务,这些都是法军以举国之力,也不可能做到的。当然,美国届时会全力向法军提供情报支持,但除了少量的卫星情报,美国在非洲的情报系统,本身是薄弱的。
  在非洲本大陆而言,各国上层对中国非洲革命的认知是非常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
  很多人本能地将中国视为新殖民主义,但除了少数的原教旨主义者,多数人也不得不承认,东非六国的事实就放在那里,坦国发展6年了,现在被多数人认为是最先进的非洲国家(没有人拿南非来比较,他们都认为南非是一个白人国家),大量的企业崛起,农业生产的粮食是“连年翻番”,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对坦国有认知的人,都能看得到。而其它五国也经历了4年的发展,同样是巨大的变化,尤其肯尼亚,因为人力资源条件最好,现在的繁华程度,还超过了坦国,但在制造业上比不过坦国。
  这让非洲上层人士的感觉非常复杂,东非六国取得的进步,是所有非洲人梦寐以求的,但这似乎并不是非洲人自己主导的,完全是被中国人计划并强制执行的。例如东非的乡村社会,都完全经历了彻底的重塑,“种植标准村”现在成为了东非乡村的代名词,偏偏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每一国的农业产量,几乎都翻了几番,完全解决了吃饭问题,而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大幅提高。
  这种中国体制的伟力,让他们在震惊之外,有着复杂的情感,非洲上层几乎都是在西方教育出来的,要不然就是从军队中崛起的,对于中国这种彻底的社会变革,是完全陌生的,他们的情绪,因此而恐惧、敬畏,恐惧在于这种体制的“非人化”和“强制性”,没有什么西方常说的个人选择,个人只能服从集体,这让他们感到很不适应;敬畏在于体制表现出的巨大力量,迅速地改变了东非乡村的原始面貌,他们可以看得到一个现代的乡村社会,正在被强制形成。
  他们都很清楚,之所以东非社会被迅速地改变,是因为中国派遣了百万干部,在武力支持下,直接主导社会变更的缘故。本地干部,一开始都是作为中国或次大陆干部的助手,跟随学习。
  这种模式好不好呢?有的人觉得自己的“民族情绪”被伤害了,有的人则觉得这是落后的非洲,唯一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的方法,要是等待本土干部拥有同样的能力,在国家稳定的情况下,也至少需要大几十年,或许还永远不可能具备同样的组织能力。
  但在坦国解放的第五年底开始的中国干部撤出行动,让非洲各国上层的心理趋势发生了变化。1972年底,第一批中国干部撤出,坦国自身的干部,完全接手,而中国干部全部撤出,则将在10年完成!也就是说,未来再有5批轮替,坦国本土干部,就将完全接手坦国自身的独立管理!未来除了在坦国中央,有一个继续辅助5年的、不到百人的中国顾问团外,坦国完全自理。
  这个事实震撼了整个非洲,说中国是新殖民主义的声音,一下子退潮了,很显然,没有殖民主义者会这样干的。中国人说到做到,事实胜过雄辩。根据进一步的了解,其余的东非五国,也是一样,1974年底,中国干部会有第一批撤出。
  消息传遍非洲,影响很大,各国在中国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中国模式gc党,在各国的影响力,开始占了上风,即使是那些出身剥削食利阶层的非洲人也认识到,恐怕只有gc党,能够迅速改变国家,这让他们彷徨无措。
  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973年10月,中非横切行动全面展开。
  攻势是从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三个最靠近非洲中心的东非国家启动的。4年训练达成的7支“人民解放军”,从刚果布、刚果金、中非、喀麦隆、赞比亚、加蓬到马拉维,7个gc党带领着7支解放军,分成三路,北路从南苏丹与刚果金的边境向迂回中非、喀麦隆与加蓬;中路则直接从刚果金的南部进入,目标占领刚果布和刚果金两个国家;而南路则从坦桑尼亚向南,进入赞比亚和马拉维。
  7支军队的主要成员都是从7个国家中招募和训练的,总数高达17万人,基本都经过了3年以上的训练,在这个时代,他们在非洲就是无敌的。为了保险,中国陆军派出了3个师,每路大军跟随一个师,作为压阵,避免任何的意外情况,例如预防法国达成了突然袭击的特殊情况。
  只有埃塞俄比亚是特殊处理的,中国在埃塞的根基太深厚了,而埃塞gc党早已具备推翻政府的能力,不过是在中国的要求下按捺住而已,埃塞军队中的守旧派也完全不敢动,因为都知道中国的龙族,就在埃塞,谁动谁死。
  所以在10月7日,埃塞皇帝海拉西黯然地宣布退位,将政权和平交给埃塞gc党,新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早已协调好,退位的海拉西皇帝,将到埃及的开罗居住。埃塞新的历史开启了。
  法国的反应果然激烈,他们派出了外籍兵团,分为两路,一路从波斯湾的苏丹进入,试图通过南苏丹,进入刚果金,对抗革命,但这一路最惨,因为苏丹大部分是沙漠,军队调动难以掩饰痕迹,被中国卫星及时获得了情报,在南苏丹他们与等待着的中国特种部队遭遇,几乎被全军覆灭,只有少数人逃出。而法军的另一路,从海上试图登陆喀麦隆,还没有执行的时候,由于北路的覆灭,让法国政府泄了气,中途就撤退了。
  完全不同的非洲历史,在1973年的12月达到了高峰,东非+中非地区,变成了14个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是15个,还有赤道几内亚,不过这个国家太小,可以忽略不计。全球震撼!
  第356章 七种武器之后的中国“全球三角”
  西元1974年1月,中央政治局与中央军委两边常委的联席会议,对从1968年到1973年连续六年的大行动,进行了全面复盘。虽然政治局和军委委员们对于李思华当初推动的策略是清楚的,但直到这个会议,负责整个计划的中顾委主任李思华,才第一次向他们最完整地揭示了这些行动背后的深层逻辑。
  这六年的7个大行动,被李思华称之为打击美国的“七种武器”,石油危机,黄金掠夺、爪哇政变、南洋赤化、南美暗洞、电子暗战,以及非洲横切,每一种“武器”,其实都是对美国的严重打击,即使其中的南洋赤化与非洲横切,表面上看起来对美国的打击不大,但从长远看,同样是对美国的重大打击。
  例如南洋赤化,是要与全球其它地方的形势结合起来一起看,去掉了马来西亚与印尼,美国在全球“去工业化”转移库存压力的努力,几乎只剩下了爪哇民国这一个地方,剩下的墨西哥,其实并不是美国转移低端工业相对良好的地域,因为墨西哥国家的治理能力太差,组织工业化的水平其实是很低的,要不然原时空虽然墨西哥承接了不少美国工业的转移,但发展怎么还是那么烂呢?至于其它南美地域,从其国家治理、人力素质到民族性格,都不是很适合美国的低端工业转移。
  去掉了南美,此时的美国环顾全球,确实找不到除了爪哇之外的,更适合承接美国低端工业的第二个地方——非洲当然不行,阿拉伯与其它穆斯林国家不行,剩下全球的地域,就是中苏与欧洲,怎么可能呢?
  所以在新时空,没有了原时空的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国家这个最大的承接地,美国赫然发现,居然只有一个爪哇,而墨西哥可以算半个,这哪够美国人剥削呢?只有内卷一条路了。
  中国人是农耕民族,对于“去工业化”本能反感,在原时空对于美国去工业化,几乎都认为这是极其愚蠢的。但美国人的思路可不是这样,在他们看来,去工业化是必然的。自己生产,为了与中苏竞争,此时需要支付的劳工薪资极高,所以生产利润很低,而且制造业中比较辛苦和枯燥的工作,美国人自己是越来越不愿意干,需要薪资不断提升。
  而且自己生产,从资本的角度看,就要承担一种重大的风险——那就是库存危机,原时空最早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实都是库存危机,总需求有限,过度生产后卖不掉,停止生产和解雇工人导致危机爆发,所以才有所谓“倒牛奶”之类的著名故事传到后世。
  综合起来看,美国人自己生产普通的工业品,投资大、薪资成本高、库存风险高,最后导致的就是低利润。资本家的本性,当然是追逐利润的,即使美国政府还想保留强大的工业能力,资本家不愿意,政府也没辙——难道资本主义政府,还能强迫资本家投资和生产吗?
  在原时空,因为有强大美军支撑下的美元霸权,美国人发现去工业化无可避免后,采取了以金融代替制造业的模式,对中低端制造业定向转移美国可以控制的国度,用资本和金融,来吸血这些国家的制造业,自身则维持高利润能够支付高薪资的高端制造业。所以后来人们见到的美国经济危机,几乎都是金融危机,库存风险都被美国通过去工业化,转给了承接的发展中国家。
  包括原时空的中国也是一样,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不少外向型企业,都在一些特定的时刻,被库存危机,搞得欲生欲死。
  即使在原时空美国的策略,还是执行得比较有效的,但到了2010年以后,也逐渐越来越狼狈,不仅仅是中国崛起的影响。而且因为美国缺乏了制造业的基础,单单靠着金融资本来维系,本来就是越来越困难的。
  在新时空,李思华构想的战略,在7种武器执行后,就对美国构成了巨大的麻烦:
  金融美元霸权与去工业化两者,都变成了半吊子。石油危机和中国作为全球经济最强加之去美元化的结果,使得美元的信用,远不及原时空的强大,包括中东波斯湾的石油输出国,现在都不敢完全使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例如与现在的中国,就是采用“货币互换”的形式——因为美元都与黄金脱钩了,再不是完整的硬通货。
  而去工业化则缺乏了合适的去向,爪哇和墨西哥承接力有限,向他们转移越多,其议价能力就越强,美国可剥削的程度就必须降低。而大量产能不转移,就会在美国内部“憋死”,可千万别以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还会大不了自己继续生产——第一美国的资本家根本不可能去管政府的意图,他们必然会因为缺乏利润而撤出;第二更关键,在新时空的中国,对美国工业产能的绝大部分领域,都构成了强大的竞争,而且大多数产品的性价比,远超过成本高昂的美国和欧洲,抢占了全球的多数市场,这让资本家们,更不愿意继续投资或维持中低端的工业产能。
  这种情况下,甚至美国政府再警觉也没用,没有资本家,会投资他觉得毫无优势的低利润产业的。例如美国禁止进口中国产品,那么资本家会怎么干呢?他只会观察在这种情况下,以前在美国幸存的产能,能不能重新获得高利润,如果可以,那就继续生产,不行的话,还是继续关掉或转移。指望资本家投资在全球无竞争力的新产能,则是妄想——他们会想,万一哪天美国被迫重新开放进口,此前的新投资,将毫无价值,让自己变成了蠢货。
  利润决定一切,导致美国去工业化不可避免,而李思华推动的策略,则导致美国的“落后”工业产能,根本转移不了多少出去,这就是让美国这些工业产能,不能在金融霸权加持下,换到发展中国家,重新生产,而是自己让其憋死和消失。长此以往,自然导致美国在工业和金融两个方面,都无法达到战略目标,最终逐渐萎缩。
  美国当然也可以强行转移整个大南美,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因为以南美可以组织的生产力,美国资本家,根本达不到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成本与提升利润的目标——如果到南美生产,最终成本与在美国一样,他们吃饱了撑的吗?但偏偏这种可能性很大,南美的人工极其便宜,但是其劳动生产率也是低得可怜呀,综合起来就未必合算了,或许还不如直接关厂的好。
  再如中非横切,似乎对于美国的影响是7种武器中最小的,但从长期就不能这样看。非洲15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以及中国投资“千万干部+千亿资本”,必然让这些国家所在的中部非洲,成为非洲的经济核心,整个非洲的经济,未来必然是围绕着这个经济核心运转,对于中国来说,完成这15个非洲国家的初步发展,其实已经掌控了至少80%以上的非洲市场。
  未来全球的工业品市场,中国除了自身的东亚市场,还掌控了苏联、西亚、中东80%、印度次大陆、非洲80%、南美30%、南洋90%、欧洲40%、美国20%,而美国还剩下多少呢?大约是美国70%、加拿大70%、南美暂时算70%0、欧洲20%,主要就是这4个地域的部分市场,至于其它的澳洲、新西兰这种小市场,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市场是最珍稀的资源,有了非洲市场,未来中国几乎可以锁定全球60%的市场,而美国大约20%,欧洲15%,其余国家5%,这就能奠定未来全球的经济格局。7种武器的使用,不仅是为了让美国仅剩下20%的市场,而且还要在这剩余的20%上,继续挖洞。
  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美国拿什么来维持美元的金融霸权?别国凭什么来继续使用美元作为储备货币?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导致各国获得的人民币,才会变成全球最珍贵的“硬货币”。而没有了美元和美国经济的霸权,美国又如何维持长期强大的美军?重蹈原时空苏联覆辙的危险性就变得很高——苏联崩坍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就是因为国力已经不许可,仍然要勉强维持一支最强大的苏军吗?最后把整体国民经济,都拖入了深渊。
  发展到1974年,中国的全球市场体系,已经初见真章——这是一个横跨大半个地球的“大三角”结构:
  第一角自然是中国本土,附属的还有暗中可实控的爪哇民国、印尼、马来西亚,亚太地区的精华,已经全部控制,美国在亚太,只剩下了澳洲和新西兰这两个加起来人口只有500多万的小国,其中新西兰有300多万人,反而地域庞大的澳大利亚,因为澳日和核生化风险的影响,现在仍然只有200万人左右。从市场角度看,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角是从次大陆开始,通过西亚(从巴基斯坦开始,沿着伊朗延伸到伊拉克等地),这里虽然人均收入目前较低,但拥有着最重要的石油资源,而且人口众多,在石油逐渐开发后消费力并不弱。
  第三角自然是非洲,通过横切下来的东非和中非地域,形成非洲经济中心,从而统合非洲市场。未来的非洲,由于中国输入科技、产业和管理的缘故,估计人口增长率会有所下降,不至于达到李思华原时空到2022年非洲总人口超过14亿的程度,按照李思华自己的估算,她预计会在11亿左右,其实就是从一户家庭,生个810人,降低到了35人而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