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72节

  李思华遗国策的第三部分,则是反复强调了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要保持不变色,要以前苏联为鉴,对抗任何的纪律松懈、思想堕落、意志衰败和骄傲自大。革命仍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发展到今天,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外部势力,都已经无法击败中国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打败中国的,只可能是内部上层建筑的腐朽堕落。
  最近几十年美国的衰败,我们的同志都看得很清楚,不去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思想和体制不同,至少我们能观察到美国上层建筑的不断腐朽、僵化和失灵,他们腐朽的模式,与前苏联不同,但腐朽的程度和趋势,却是类似的。与前苏联一样,美国同样提供了中国足够深刻的教训和经验。
  中国自身未来是否能够走出历史的周期律,仍然是不确定的,唯有未来一代代的同志不断努力,保持组织的活力,保持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才有可能跳脱这种衰败腐朽的历史周期律。
  李思华在脑子里回忆了一遍自己留给后人的《遗国策》,心想自己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人力有穷时,自己算是尽到作为一个革命者最后的责任了。
  在深沉的夜色中,李思华的脑子里,闪现出过去70多年革命生涯的许多记忆片段,其实她最熟悉的那部分同志,绝大多数都已经谢世,去见了马克思。现在的领导同志,大多数人,她已经不是那么熟悉了,这就是新陈代谢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
  她的内心充溢着骄傲和感伤,骄傲的是,作为一个穿越者,她觉得自己无愧于历史给予的机会,虽然也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自己已经努力做到了自己能力所及的最好。而且这辈子所干的事业,就是她作为个人的理想,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一辈子,还有什么可真正遗憾的呢?生若能尽欢,死亦能无憾,自己已经做到了“尽欢”,那么死又何憾?
  这些年自己习惯的最大的欣喜,就是看到一个个的战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开花结果,带来国家的进步,社会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衰败,中国和全球人民的人心向背。时光流逝,而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各种国策的施行,实在是有“运来天地皆同力”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自己的人生,感到充实无比。
  感伤的是,在革命的路途之中,无数的同志已经消逝在了路途之中。这些天,她老是回忆起在主席生前,两人沟通战略、定策执行时,主席的音容笑貌,那个时候,两人是多么的意气风发!还有曹子卿、徐向千、苏琪南等早已逝去的同志,与他们相处的情景,最近总是不由自主地陷入这样的回忆。
  还有那些牺牲的同志,例如几个自己知道的参加cfia在国外行动,牺牲的小伙子小姑娘,也会在自己的梦里出现,或许是他们当时那种看淡生死,不惜为国为理想而战的精神,让自己能够记忆得如此深刻。
  那时青春正茂,那时雄心万丈,那时奋勇向前,那时义不顾身。生命就像火炬一般燃烧,光芒万丈。
  很遗憾,这段辉煌的历程该结束了,自己终于走到了生命的最后。
  李思华的脸上,绽放出笑容,她有点艰难地轻声唱起那首她最喜欢的《星辰大海》:
  “.…..梦想绽放天际,百年征途,并非一片坦途。
  穿越山海,从不懈怠,永远都心怀期待。
  所有的坎坷挫败,终被风吹进尘埃,不再回来。
  携青春向你走来,跨越过星辰大海。
  披着星光,全力赶考,志远不畏山高。
  百年骄傲,俯视着这世界……”
  因为医生早有判断,所以赵云腾及其家人,还有一些老同志,都不顾医生的劝阻,这些天都陪同在李思华的病房外,轮流守夜。李思华的病房,自然是被严密监控的,所以她一醒来,很快这些人都知道了,不过是不敢打扰她的休息而已,毕竟还是凌晨。
  所以现在在门外,看到监控里传来的李思华低声断断续续的歌声,赵云腾一家,还有其它守夜的老同志,包括门外的医生护士,都早已是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西元2003年9月7日凌晨,伟大领袖李思华去世,寿终97岁。
  在中国本土和全球社会主义国家,都犹如从彩色的自然,变成了黑白世界的哀悼中,一个社会主义,走向彻底打垮资本主义的新时代,开始了。
  第441章 未来热战的准备
  西元2006年的春天5月,华京总参1号报告厅。
  赵云腾缓缓走进报告厅,看到他到来,面前呼啦啦站起了一群将军:“赵老好!”、“校长好!”,他微笑着向大家挥了挥手,80岁的他,大约已经是中国军界资格最老的元老了,又当过国防大学的校长,可以说是部下和学生,遍布中国三军各大体系的关键职位。
  李思华去世将近3年,他也已走出了悲伤。对他来说,生命中剩余最后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他的有生之年,能够亲眼目睹美国的最终失败,不管是用冷战还是热战的模式来实现。
  他今天是来听一场新概念武器发展报告的。中央虽然希望最终能够对美国“不战而胜”,能够让美国在不断加深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下自我解体,但作为军人,自然要做好热战的准备。如果最终要通过热战战胜美国,那么不但要摧毁美国的核威慑能力,而且要通过其它的先进武器,迅速摧毁美国的主要武力。
  所以就是五个部分:“天眼”看破美国的一切秘密;“攻坚”破解美国的一切防御;“星海”创造无限的打击火力;“金盾”抵挡美国的一切进攻;“黑洞”消除美军大威力武器的破坏性。所有为未来中美热战而准备的武器系统,都是围绕着这五个方向来发展的。说是五个体系,其实核心无非是两个:破解对方的进攻,以及如何有效地进攻对方。
  今天报告中提及的武器,有些已经有了雏形或者理论,但更多的还是设想,大部分可能在未来会被淘汰,或者根本实现不了。不过没有关系,最终的体系,就是在这样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
  汇报者是总参技术中心的主任,一名少将,他走上台后,先向着赵云腾这几个老将军,行了军礼,然后开始了他的报告。虽然只是一场推演,但今天的报告会仍然是全军的最高机密,参与的人员,都是保密级最高的。
  这名刘少将开宗明义:现有的武器系统,仍然处于相互确保毁灭的阶段,中国并没有能力,现在就能够在自身损毁轻微的前提下,消灭美国的武力。所以今天汇报的一切,都是以20年以后,中国可能达到的科技水平来推演的,很多目前并没有科技理论支持,而仅仅是根据需求来反推的。既然是按照20年来反推,那么自然军队的准备目标,就是争取20年以后,可以实现轻微损伤条件下,通过热战彻底打垮美国的最终目标。
  整个推演的重点方向,是“精确数量打击和防御武器体系”。目前所有的精确武器,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昂贵,如果是对付美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大国,如果是按照当下精确武器的路子,肯定是对付不了的,所以一定要有数量,某种意义上,是能够达到一定的精确度,但又牺牲了最高精度,用足够的数量,来弥补精度不完全够的毛病。而无论是打击或者是防御,都必须实现广域的面打击或面防御,同样需要足够的数量,有了足够的数量,才有足够的火力,也才有足够的防御。
  首先是天眼,天眼部分要解决的问题,无非是单向透明的信息侦查。在一场超级大战中,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太空的卫星系统,我国的卫星发展,再有20年,实现对南北美洲、欧洲和美军其它全球基地例如澳新的完全实时监控,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防御,美军最可能的,就是使用核爆弹头,用电磁辐射来摧毁我军的卫星系统——其余的反导弹等打击模式,在我军科技整体领先美国的前提下,美国很难实现摧毁我军卫星系统的能力,而且太过昂贵。
  所以目前设想的天眼攻击和防御的核心体系,是emp超强电磁脉冲弹和防御系统,用弹头攻击,来摧毁美军的卫星体系,而自身的卫星,要加装针对性的防御体系,使其能抵御超强电磁脉冲的攻击。
  所谓的emp弹,也是“攻坚”体系的主要武器之一,当代任何大型的武器,不论海陆空天,内部必然有电源和微电子系统,都属于超级emp瞬间可以团灭的对象。如果一枚超级emp弹药落下来,半径500公里内,对手的所有电路一起失效,那么甚至可以实现同时抵御美国数千枚洲际导弹的攻击,除非他们的导弹,也装备了emp超强电磁脉冲防御系统。根据美国目前的科研实力判断,这种可能性较小,但也不得不防,万一呢?
  “卫星+雷达+滞空无人机”,是常规的天眼主要组合,这是完全的科技战,还要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另一个方向,就是在美国本土以及所有可能潜藏美国核生化武器的地域,深入敌人心脏,隐秘部署在其国土地面的“仿生化网格化智能侦测单元”,例如每100平方公里部署1个单元,如果有20万个这样的侦测单元被部署,就能监控美国2000万平方公里的军事实控地域上,一切武器的发射并侦测其发射参数,用量子通讯器猝发信号,通知到我方,然后进行对抗处置。
  刘少将讲述了2类天眼的模式,没有继续讲下去,赵云腾知道,肯定有其它模式,但目前即使对他们这些高级将领,也仍然是高度保密的。例如,刘少将完全没有讲,如何实现对各大洋中最具威胁性的美军核潜艇的侦测,这自然不可能是疏忽。
  攻坚部分,刘少将讲述了三种攻击模式。
  第一种是上述的emp超强电磁脉冲弹药。
  第二种是电磁推进远程数量打击体系,例如在美国外海1000公里外展开部署,电磁推进系统能够打击10002000公里的美国内陆(总射程2000到3000公里),导弹通过这个推进系统,获得2.5公里/秒以上的初速度,发射到距离地面300公里高空的预定位置后,用自身携带的火箭发动机继续助推加速,抵达目标附近后,导弹分裂,内装至少1001万枚以上的微小“珠弹”,虽然细小,但威力并不小,一则是速度极高,二则内装全氮阴离子盐或金属氢炸药。所以,这个系统可以看成是一种洲际超级大炮。
  这种系统并不仅仅用于进攻,同时也用于防御,美国批量型的洲际导弹,也可以用这种系统对付,因为可以对来袭导弹形成面打击,即使是上千枚洲际导弹,碰到了这种系统的数十万或者数百万弹头的攻击,也根本不可能穿越这种防御,不管怎样变轨都不行,因为这个系统赋予弹药的速度极高。
  第三种是可以瞬间发射几十万个高强度脉冲的高能战略激光,这种系统的难度是最大的,按照现有技术推测,某种意义上可能最多有“一发之力”,不太可能形成连续的攻击能力,因为对能量的要求太高了——除非是中国在20年内能够搞定核聚变,而且能够实现小型核聚变系统,因为要发挥最大作用,必须是天基激光系统。
  由于汇报是关于新概念模式的战略打击打,所以刘少将没有提到轨道轰炸机、战略轰炸等常规打击模式。
  星海部分,刘少将讲述了两种模式。
  星海针对的目标,无需太高的精度,例如美军的大型军事基地,基本上是面打击目标。所以一种思路就是放大型的电磁推进系统,如果能在2000到3000公里范围内,对每个基地推射千万乃至上亿的“珠弹”打击,自然可以一击而灭,没有任何防御体系,能够抵挡如此规模的数量打击。这大约是一种在电磁炮基础上的发展版。
  另一种思路,则是离心力武器体系。这是一种“无限弹链”的攻击系统。数百万发炮弹,连成弹链,在一个能量不断离心甩动的过程中,达到非常高的速度后出膛,由于数量巨大,也能够对敌人基地或军队聚集地进行超级面打击。其实还是一样思路的数量打击系统,不过一个使用电磁推进,另一个使用离心力,底层科技不一样而已。不过离心力体系的研发难度很大,不如电磁推进更有可能性。
  金盾部分,刘少将讲述了五种防御体系,前三种就是上述的emp、高能激光和无限弹药。另外的两种,则是“柳絮云”和人工智能滞空无人机海。
  “柳絮云”是一种弹药,当发现美军发射洲际导弹等武器后,才发射这种弹药,这种弹药在敌人导弹的经过路线上,炸开形成一片广域的“柳絮”,这种柳絮其实是非常细小的轻金属材料,由于非常微小,因此能滞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如果敌军导弹从这片空域经过,发动机就会吸入大量的金属柳絮,造成发动机爆炸。
  人工智能滞空无人机海,则是一种成本较高的“柳絮云”高档版。同样是在对方导弹发射必须通过的大致路径上,快速部署大量的微型弱人工智能无人机海,一旦对方导弹接近,就开启自杀殉爆模式。
  黑洞部分,着重于核生化武器攻击后的及时处置,消除其二次杀伤。
  例如钴60弹,号称是威力最大的核武器,如果有一颗在大气层爆炸,号称可以干掉全球人类,并让地球五十万年之内寸草不生。如果事前不能阻止到,只能是监测到其爆炸后,立即使用一种“强黏吸附粉剂”炸弹,覆盖其整个空中地下的爆炸范围,以及周边的可能影响区域,这种粉剂,应该可以吸附所有的钴60细碎放射物质,使其放射性范围不至于扩散。虽然美国还肯定没有这种武器,但对未来总是不得不防。
  除了钴60,其它包括伽玛射线弹、感生辐射弹以及生物或化学袭击的后果是类似的,所以需要解决的最坏问题,就是要在爆炸的第一击后,能够迅速处理控制,不使其杀伤效果扩散。
  显然,黑洞部分,才是最难的,相当于要攻克核辐射的即时控制,但这又是必须的,因为必须考虑最恶劣的情况——如果中国没有能阻止美国的核生化攻击,残余庇护所内的三亿人,也必须拥有这种技术手段,及时收拾旧河山,否则钴60这种能让50万年地球寸草不生的大杀器,自然所有人类都会最终灭绝,那躲过了第一击,也就没有意义了。当然,现在钴60弹还属于一种“远景”,但早做准备总是没错的。
  从中国的角度看,无法避免美国的极端派真的走极端。例如我们确实防住了美国的攻击,但他们要是利用金属钴60弹自杀怎么办?如果没有消除后患的手段,灭世的威力,还是会从美国通过大气层和海洋,蔓延到中国,最终毁灭全球。
  所以黑洞部分,才是最核心,如果有了成熟的“黑洞”手段,这场未来热战,中国已经可以说是立于不败之地,剩下的无非是减少损失的问题。
  其它的一些新概念武器,主要都是战术性的,例如钻地弹道导弹、人工智能弹道导弹、空天轨道轰炸机、大口径电磁炮、末端能量拦截系统等,所以在整个热战过程中,它们的作用,是辅助性的。
  在五大武器系统之外,另外还必须有备用的超级系统,准备在情况不如意的情况下,对美国发动超级战略打击。
  刘少将表示,在上述对抗设想中,其实没有考虑中国反过来核毁灭美国,我们还是要争取直接击败美国的核武力,不到万不得已,没必要对美国核毁灭,这也是中央的精神,尽量要维持地球的完整。当然,这种战略手段,是随时可以动用的。
  除了核打击以外,另一种可能更好的方式,就是“太阳风系统”。目前我国是全球唯一的,建立了太阳爆发,从光球到日冕的能量积累、释放、传输的完整物理模型,从而能够对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及物理机制提供关键依据的国家,而在这种科学进展下,一种新的超级武器系统正在酝酿。
  太阳作为一个聚变装置,本身就是一种超级武器的平台。其中太阳风,是人类目前能够利用到的太阳的功能中,最容易武器化的一种。太阳风是从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如果能人工诱发太阳黑子活动高峰,那么会爆发剧烈的太阳风暴,穿透地球的磁场阻挡。
  如果引导这种太阳风对美国“定向吹”,那么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辐射度会突然急剧增高,如果让风暴在威力最大的时候,扫过想打击的美国,而我们自己则可以由于地理因素躲在另外一面。
  不过,这种系统能够进一步缩小目标,现在还不可知,很容易就会让打击的范围,超出美国,例如波及到南美,那就不好了。
  目前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定向、适量、防御”三结合,定向是要指向美国地域,适量是要控制范围和烈度(过强会让所有美国人都得癌症!),防御是自身的卫星系统,要能抵御太阳风暴。如果最终能达成,那么自然我们将获得一种超越核武器的新的超级武器,完全可以用来摧毁美国的卫星系统、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
  听完刘少将的报告,老将们内心都在冒凉气,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的形态日益演变,都有点看不懂了,科技的威力,逐渐压过了其它的一切谋略。他们都注意到,刘少将只字不提海上的攻防系统,这个部分显然还没有对他们解密,也就无需询问了。
  赵云腾的思考是,从刘少将的汇报来看,未来陆军和空军的“正战”,可能确实正在向完全能够低自损地打垮美国的目标接近,所以对于“奇战”,也需要更加重视,例如美国突破不了中国的方向,可能派遣人员带着小型钴60弹药或其它小型核生化武器,伪装进入中国境内,在关键基地或者重要城市引爆,这种类似恐怖袭击的“超限战”模式,预防是非常困难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对美国不能是完全的单线条的军事思维,在中国占了绝对上风的形势下,只要中国不摧毁美国人的资本主义制度,让其上层能够保存自身的部分财富,那么有极端派,就一定会有投降派。对美国的战争,即使是热战,也是一场综合性的大战,不仅限于军队和武器系统的较量,而且要在美国的内部,做足文章。
  他不由得回忆起李思华在其《遗国策》中提出的一个策略,那就是发展在美国的第五纵队的策略,她建议可以由中国在美隐秘财团执行,这是在美国人失去对美国的信心开始,鼓励德州财团、加州财团等发展美国内部的分裂势力,让他们开始为成为未来分裂的某个类欧洲小国的统治阶层而奋斗。
  例如德州财团,自然应该成为未来的孤星共和国的统治阶层;加州财团,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加尼福利亚共和国的统治阶层。实际上,就是让统治美国的财阀势力分崩离析,各自为了自己的地盘而争斗,类似中国过去的军阀割据。
  而他们要占据这样的未来统治地位,自然必须向中国“进贡”,中国要的贡品,其实主要就是两条:美国分裂成欧洲式的小国群体,以及这些国家去核生化武装。对于美国的财富,今天的中国毫无觊觎之意,完全可以留给那些未来的“亲中财团”。
  通过这样的“利益交换”,让美国内部产生足够的带路党,这些带路党,要有人能够打入美国的极端派,关键的使命,就是制止美国极端派发动自杀性的核生化恐怖袭击,当然,如果他们能够掌控一部分美国的核生化能力,则是最好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需要带路党不仅仅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还要渗入美国军方高层,尤其是核生化系统。
  赵云腾现在认知到,恐怕热战的军事战略,与李思华遗策的结合,这种对美国内外整体的打击,才是更保险的致胜之道。
  军委领导请赵云腾指示,他只是简单就内部防御核生化恐怖袭击方面,要求进一步地研究防御措施,并要求总参和军队,不能光考虑从军事考虑军事策略,而必须与军队以外的一些关联部门联合研究,这样空前的大战,范畴远远超过了军事,是国家之间的总体战,所以策略不仅限于军事。
  关于李思华遗策的部分,他没有提及,因为《遗国策》是国家最高战略机密,而且相关的部分,执行的机构是cfia,也与军队无关。
  中国军队对于未来热战的准备,开始进入了新的阶段。
  第442章 世界之巅的大开发
  西元2007年5月的一天,世界屋脊西藏,省城拉萨。
  彭国丰微笑着剪彩,台下人们热烈的鼓掌和欢呼声响彻广场,最后一条川藏铁路终于开通了。这是“入藏9大铁路通道”的最后一条,2条新藏、2条青藏、2条川藏、1条滇藏、2条分别从凤鸣和凰栖这两省入藏的铁路,总共9条铁路线。其实还不止,打通喜马拉雅山隧道的尼泊尔-西藏铁路、藏锡铁路和藏阿铁路(阿萨姆)也已开工2年,预计在2010年左右竣工,到时就是12大铁路通道了。这最后的一条川藏线本来没有计划,不在150万公里国家铁路规划之内。但因为现在科技条件的成熟,对青藏高原的开发规划“上调”了一个很大的程度,于是又增加了交通的密度。
  随着青藏路网的建设接近尾声,又因为青藏光伏海超级工程的顺利进展,国家对于青藏高原的开发计划也不断加码。在彭国丰出任西藏省省委书记后,在他的努力下,目前的青藏地域开发,已经升级为一个目标3600万人(不满员的14个标准市,其中拉萨、西宁、昌都为较大型城市)、涵盖西藏、西康、青海三省的超级计划。
  要知道,开发青藏高原,最麻烦的还不是交通和经济条件,而是过高的海拔,使得这里的多数地区,由于缺氧而不太适合人类的生存,原来的藏人也是经过了上万年的生存发展,才适应了这里的气候。普通的中国人,如果长期生存在这里,因此而得病的可能性,是比较高的。
  之所以现在能够开始大规模地开发,是因为三项有点出乎意料的科技突破。
  第一项是微型化的太阳能光电化学(pec)分解水制氧技术。这是使用吸收光的半导体电极,利用阳光的能量来电解水,算是光伏科技的一个分支。基本上,当一个具有适宜属性的pec半导体器件,浸没在水电解质中,并受到阳光照射时,光子能被转换成电化学能,它可以直接将水分解为氢和氧。这项成果的科技含量很高,基本代表了中国当代材料科学和界面电化学方面的最新科技水平。
  这项科技解决的,就是实现了个人便携式的供氧系统,大致可以做到每个人负重1.2公斤(其中设备系统0.7kg,再携水0.5kg,水用完了可以及时补充),就可以做到随时供氧了,这就克服了高原上个人生存保持健康的最大难题——缺氧。
  其实所谓出乎意料,主要就是指这项pec制氧科技。其余的两项,即微型光伏贴片及其储能系统,以及电能发热纤维,本来就是有意识地根据青藏高原的需求,在过去组织研发的——目的就是做出适合青藏生存的科技化服装或穿戴设备。
  微型光热贴片,可以理解为成千上万的微型光伏板,用这些贴片作为衣服的最外层,通过微系统,在白天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输入小型锂电池,锂电池又提供电能发热纤维的电能,使其发热,这样就能让衣物“自热”,让身体保持适合的温度。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青藏高原寒冷和温差极大的问题。
  有了pec制氧科技后,新的“青藏生存服”自然就升级了,能源都是来源于微型光伏贴片提供的光能,光能通过一个共用的系统转化为电能,一部分电能做电解水,获得氧气;而另一部分电能通过电热纤维夹层发热,维持身体温度。制取的氧气,多数情况下是衣服上带有一个鼻吸器,有点类似耳机,不过这个是“鼻机”,将它放在鼻子下面,开机后,制取的氧气,就随着呼应不断进入人体,使得吸氧水平,能够达到低海拔地区的同样水平。而天热的时候,可以去掉电热纤维夹层,只使用供氧功能,就不至于闷热。
  这样的生存服才配合植入人体的生物芯片监测健康数据,对于在青藏高原额国民,就能做到真正的健康管理和拥有“正常”的适应力,除了严重病人以外,无需考虑其它身体状况。
  不好的地方当然也有,每套生存服要比常规衣服大约重2.2kg左右,还是有点笨重的,天热的时候好些,去掉加热夹层,可以减重到1.2kg左右。但这样的缺陷,显然已经可以忍受,不至于影响外出生活。
  同样的科技,开始广泛地普遍运用到所有的居住、办公、商业等场所,光能制氧技术,让这些室内建筑不再缺氧,结合外出的“生存供氧服”,基本上已经可以保证,绝大多数青藏居民的日常生活,告别缺氧环境。
  青藏高原的另一个缺点,是日晒非常厉害,所谓的“高原红”嘛,这就需要依靠个人的生活习惯来弥补了——如果一直戴着各种遮阳帽,也要好很多。实际上,除了农牧业的农民以外,大多数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室内,高原日晒对他们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世界屋脊上的太阳,是上述新科技最好的能量来源,有点副作用,也是正常的。
  正因为能够彻底解决“人的问题”了,所以对青藏高原的开发,也完全提高了级别。这并不是因为中国的经济,需要青藏高原作为新的发展极。而是因为青藏高原,本身具有极大的战略价值,这是所谓的“中国之脊”,地理上的制高点。能够让这里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对于中国长期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对印度次大陆和喜马拉雅山脉周围诸国的掌控。
  过去中国掌控青藏高原,全靠内地的支持。几乎所乎有的重要资源,都要从内地运来。相比之下,如果能让青藏高原大致能够自给自足,能够自身提供作为一个极重要战略基地的主要需求资源的话,自然有着完全不同的战略意义。
  正因为青藏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彭国丰这个当年全国最年轻的市委书记,在较好地领导完成了喀什直辖市的初步发展后,被提拔为西藏省的省委书记,虽然西藏的经济地位不值得一提,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地位都很重要,所以他这个省委书记,是不折不扣的重用提拔。
  彭国丰来到西藏后,很快就推动了青藏交通体系以及青藏光伏海超级工程以外的另外两个重要发展:第一个就是青藏的城市体系和配套经济体系;第二个就是青藏水资源分布和防灾管理体系。
  由于这两个体系都涉及到三省协调一致的发展和配置,因此彭国丰当初的方案提报中央后,直接促成了“青藏大区”这个特别发展区临时机构的设立,由一名国家副总理担任青藏大区工委主任,彭国丰任常委副主任,兼西藏省委书记。
  以西藏省(大致相当于原时空去掉了藏东区域即西康的部分)为例,过去的居住带主要是5个,藏南有3个,即拉萨-泽当城镇圈、以日喀则为核心的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城镇圈、以林芝为中心的尼洋河中下游城镇圈。然后就是以噶尔为中心的藏西边境城镇圈(阿里地区),以及那曲为中心的藏北城镇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