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法医 第272节

  各级机关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已经设置了多重辅助手段。通常来说,普通人报案,若是遇到警方不立案的情况,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要求当事民警出具不予立案通知书。
  在提出这个要求并坚持的情况下,当事民警通常都会重新考虑是否立案的问题,并郑重给予答复的。
  若是在大城市的话,除非遇到规定不能立案的情况,比如某些民事纠纷,往往都能得到相对理想的答复。
  宋金友所言的兰竹村,显然不是很懂得这方面的技巧。
  江远反而有点好奇的道:“没有立案,你还把这个案子记在心里?”
  不需要妄自菲薄,江远这种干过十几个命案积案的刑警,在全国范围内都算一流了,山南省内已是名声渐起,宋金友第一时间给他递出了这个案子,却没立案,显然是有点特殊情况的。
  宋金友叹口气,道:“兰竹村的这个投毒案,是有点特别的,都可以说是离奇了。第一次报案是去年了,说是他们村里的牲畜,包括鸡鸭鹅,猪牛羊,最近几年,老有死的。报案的这一次,是水塘里的鱼死了,大概值上万块的,才过来报警了。”
  “就是说,投毒持续了数年时间?”江远道。
  “应该是。问题在于,投毒这件事,我们还没证实。”宋金友无奈的道:“兰竹村这个村子,是我们乡最偏最远的一个村子了,山里面的山里面,路也不好,以前过去一趟要十几个小时,他们其实也不愿意出来报警,也就是这两年,路修的好一点了,他们村出来打工的人多了,才有被投毒了的意识。”
  江远点点头。
  “当时报警了,我们还喊了乡里农业技术所的一起去看,但时间过的太久了,鱼死的第三天,他们才出来,第四天才报警,我们过去的时候,都过了一周了,提回来的水里也没检出来毒物,这个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宋金友说着挠头,又道:“后面几个月,他们村里又死了两头猪,这次我们去的快,但还是一样,也没检查出来毒物。再就是到今年了,死了一头驴。我们这次第三天就到了,一样,还是没检查出来毒物。”
  “这还不是说,他们一年多两年的时间,就发生了三次,中间死鸡鸭鹅的情况还有,但就没有人报案了。”
  “还有一个问题,兰竹村的部分村民,也不是太支持我们的破案工作。他们觉得是邪气,或者是得罪了山神啥的,总之,就是更愿意跳大神解决问题。要不是村里有几个年轻人出来了,他们怕是连报案都不愿意。”
  旁边的唐佳听着宋金友的故事,对宋金友的印象大为改观,不禁道:“宋所长您还一直记挂着他们?这种案子,如果受害人都不想破案的话,确实很麻烦……”
  “也不是所有的受害人都不愿意报案。”宋金友有点不好意思的道:“今年吧,就是死了猪的这家人,他们家虽然再没有死过大牲口,但鸡鸭鹅还是又死了的,这家人的儿子,跑我们所来找过我几次。我也去兰竹村去了两次,但老实说,这个案子,我真的是没什么头绪。”
  投毒案本身就很难侦破,尤其是不针对特定人的投毒案,在城市环境下,基本就是靠监控的。
  偶尔也可以通过毒物的来源来破案,但这种方式的难度其实非常高,需要对毒物的鉴定很准确,基本都得是省会一级的实验室才能做得了。
  而在农村,这两个手段都很有限。
  监控不用说了,农村基本没有,有的话,肯定也是用不上的。至于依靠毒物的来源,那除非是很特别的毒物,否则的话,农村的农药和杀虫剂,本身就是极佳的毒物来源,而且往往是类似品种类似批次的,查都没地方查去。
  不过,江远侦破案件本来就不怎么靠监控和理化,他就直接问宋金友道:“宋所长目前掌握的有哪些证据?”
  “水塘死鱼,死猪和死驴这三次,我们都是拍了照片的。我刚刚已经让人去拿了。另外,我们还录了一些笔录。这个案子,我觉得肯定是村里人自己做案,但全村几百号人……”宋金友摇摇头。
  “这个村子这么远,现在还有几百号人吗?”
  “当地靠山吃山,收入反而不错,有一大半的人是村里和外面来回跑的。就是到山里出东西的季节了,就回来搞一搞,挖竹笋,抓竹鼠的,还有采菌的,还有挖草药的,他们村里也种草药。还有这个养猪养鸡的……这两年养东西的都不行了……”宋金友看起来是真的研究过这个案子,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你们之前是怎么考虑的?”江远还是继续询问,总得知道哪些路,是前人走过的死路。
  宋金友说开了,也就不避讳的道:“我最初是将案子列了个表,想着是不是从不在场时间上来找一找,因为当地人出去打工都是有差不多固定时间的,回来的时间也都是有节奏的,结果没什么发现……”
  “受害人方面,也是遍布全村的。我想找一下受害人的共通点,也没有找到。”
  “最主要是这个毒物。本来我的想法,是等一段时间,看下个案子出来了,能不能有突破。但上次死驴的案子也没有找到机会。”
  正说着,照片就拿了过来,江远于是一张张的看了起来。
  单从照片上来看,宋金友还是用心了的。想想也是,他会第一时间提出这个案子,肯定是认真思考过的。
  但从照片上也看得出来,宋金友的破案能力实在不强。他只是尽可能的多拍了照片。
  于是,照片里既有死鱼死猪的尸体,也有犯罪现场的照片,同样有围观群众的照片。
  第344章 小剂量
  江远将一些照片铺在桌面上,看着照片沉思起来。
  这是他惯常的操作了,他的许多积案都是从照片开始做起来的。
  房间内的其他警察或者跟着看照片,或者做自己的事,又或者就玩会手机休息一会。
  宋金友注意着江远的神色,也站到跟前看。
  都是看过的照片,有些甚至还是他拍摄的,宋金友不确定江远能不能看出些东西出来……
  “我看围观群众里面,有好些人都是重复出现的……”牧志洋试探着说了一句。
  他这个猜测是最简单最自然的。不谈罪犯重返犯罪现场,一般人犯罪了,都会特别关心案件的侦破进展情况。
  这是很自然的做法,名下有刑案,对大部分人来说,都会变成人生中最大的事,不关心是不可能的。
  宋金友听着牧志洋的话,则是瞄了江远一眼,道:“照片里的都是村里人,而且,都是我们案发以后两三天去拍的照。”
  牧志洋不觉“哦”的一声,也是明白过来。
  相隔两三天的现场照片,而且每张照片都是相隔数日的,这时候强行说有案犯在里面,准确度确实太低了。
  如果是现场有啥不合适的,案犯有两三天的时间返回去重新搞事情。而围观的村民,出于好奇的可能性是很高的。毕竟是离城很远的村子,突然有一群外人过来,还是警察,围观是很正常的。
  再者,拍摄的时间毕竟不可以完全覆盖大家围观的时间,如此一来,以照片中拍摄的围观群众为蓝本,去做揣测或者分析,实在是意义不大。
  “这样的话,案犯还有机会破坏证据了。”唐佳在旁加了一句。
  宋金友点头:“这就是很麻烦的一点。兰竹村的环境很闭塞,我们想要蹲守都不行,只要外人进了村子,就会被注意到,消息很快就传遍村子了,一点隐藏的可能性都没有。”
  在场几名警察都变的神情凝重了一些。
  虽然说所过之处必有痕迹,但一次现场被破坏,甚至二次破坏的话,勘查的难度就太高了。
  或者说,对于普通的勘查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说,所过之处的痕迹,确实是不一样的。
  这就好像将一道题变型,再变型,又变型,然后让考生做题,肯定是越后面的,得分率越低的。
  融会贯通者毕竟是少数,对派出所或者县局的技术员们来说,难度挂到这个程度,就属于超纲了。
  大家于是重新看向江远。
  江远笑笑,从一堆照片中找出几张现场足迹的照片,道:“我的想法,认脸不靠谱,但现场的足迹毕竟是少数,还是可以分析一下的。”
  农村的环境下,监控视频甚至dna都不是特别好用,后者在农村的环境下分解的特别快。
  但是,足迹在农村或者野外的环境下,却相对好用。
  一方面,农村有很多土质松软的地方,足以保留下足迹,另一方面,灰尘也能留下大量的足迹。
  而在宋金友拍摄的照片里,鱼塘边,猪圈旁,驴圈旁的照片,都留下了大量的足迹痕迹。
  江远道:“跟围观群众的照片相比,足迹反而更贴近于现场情况。我看这三个案子的照片,鱼塘案的足迹是最乱的,应该是连续多日,都有人到过现场,但死猪和死驴案的足迹,保存的还可以,虽然也有多日的足迹痕迹,但基本能够分辨出案发当日的足迹痕迹,还有接下来几日的足迹。”
  “咦,可以分辨出来吗?”宋金友就震惊了,问:“那同一个人,今天踩的足迹,和明天踩的足迹,能分辨出来?”
  “邻近几日的,在这种环境下,有很大的概率分辨出来的。”江远道:“这种松软地面的足迹,你看边缘的硬度,还有颜色灰度,都是相对好分辨的……”
  宋金友呵呵一笑,都懒得去看。好分辨个毛线,这要是好分辨,县城的痕检直接跳楼得了。
  旁边的王钟也露出呵呵呵的傻笑声。他就是痕检来着,足迹鉴定lv0.1的那种,他连猪蹄和驴蹄的痕迹都要认真分辨才能做出判断来。
  “总而言之,通过足迹的话,我们是能筛出来几个人的。”江远也不准备给他们讲课了。
  给懂行的人讲课是有意义的,给宋金友这种——他都不需要说服宋金友,反正直接下命令就是了,那就更不需要说明那么多了。
  “这个足迹,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江远扯过一张照片,用红笔在上面的一个足迹上画了圈。
  “这个足迹,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而且脚印比较多。”
  “这个,也是每次都出现的,频率第三吧。”
  “还有这个,每次都出现了。”
  江远一共划出了四个足迹,接着道:“第一个是女性,46岁到47岁。身高156厘米,体重130斤左右。”
  “第二个是男性,51岁,身高165厘米,体重150斤。”
  “第三个是男性,32岁,身高172厘米,体重170斤左右。”
  “第四个是女性,52岁到54岁,身高155厘米左右,体重120斤。”
  江远一边说,唐佳一边就在旁边做起了记录。
  等说完了,江远重新看了一遍,又指着道:“从1到4,脚长分别是21厘米,24厘米,24.5厘米,22.5厘米。”
  唐佳依言记录。
  宋金友皱眉看着照片:“你可以从照片里直接看出脚印的长度?”
  “是脚长,不是鞋长,也就是说,不是鞋的长度。你们找人的时候记得量一下。”江远顿了顿,又指了一下四号,道:“这个有指外翻,还有点严重的那种,记一下。”
  “好的。”唐佳连忙注明。
  江远接着拍了张照片,将纸给宋金友道:“辛苦宋所长派人跑一趟,把这四个人查一下,或者带过来审一下。”
  “好的好的。”宋金友明白了,这是将嫌疑人给缩减到4个人了?
  如果真是如此的话,案子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一个村子本来就只有大几百号的人,按照身高脚长体重什么的筛选,最后锁定4个人是很容易的事。
  同样的,如果最终能锁定4个人,那要找出真正的案犯出来,也不会太难。
  宋金友立即点了几个人出差,加上江远这边的几个人,直奔兰竹村而去。
  “现在的路好一点了,但估计也要到明天才有消息,咱们先休息休息,吃个饭吧。”宋金友的客气再升三层。
  听说江远能破案,见识到江远能破案,被江远破案,这是三个级别的上升了。
  宋金友现在看江远,就像是看许愿菩萨一样了。
  翌日。
  8名警员带回了四名犯罪嫌疑人。
  孟成标随同而回,去审讯前,先向江远报告道:“大概率就是一号甘静英。”
  江远只问:“不会是多人作案吗?”
  “不会。从她家里翻出来的毒鼠强,她家里的鸡鸭鹅猪也都没有别毒到过,她跟各路受害者也都有积怨。另外,甘静英性格偏激,跟谁都和不来。”孟成标说了理由,再道:“我一会审讯的时候也会注意询问。”
  江远点点头,他对孟成标在这方面的判断还是信任的。
  孟成标则是继续道:“另外三名犯罪嫌疑人,出现在三个犯罪现场相对理由充裕一点,只有甘静英,头两次看热闹都没去,但有脚印留在现场……”
  孟成标带着预设的目标去审讯,按说不是特别的符合标准。但在刑案的世界里,原本也没什么标准的东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